浙江出版传媒

其他

从国产网游《黑神话:悟空》版号获批说起

2月27日,中国网络游戏界迎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一款国产游戏界的“超级英雄”——《黑神话:悟空》,终于拿到了它的“战斗许可证”,准备在8月的舞台上大展拳脚!可能很多游戏十级玩家都不知道,游戏竟然是出版物。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作为该游戏的出版方,借着这波刷爆朋友圈的热点话题,让我们来看一看游戏出版的二三事。一《黑神话:悟空》就像是一场穿越回古代的奇幻之旅,游戏里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浓浓的中国风,从角色到场景,都是对古代美学的一次深情告白。游戏讲述的是唐僧师徒一行取经成功后,孙悟空虽被封斗战胜佛,却渐渐销声匿迹。不知过了多少年,玩家扮演的小猴子听闻这一传说后心生向往,下定决心追寻孙悟空西天取经的足迹,历经各种困难与考验,最终实现了自我意志的打磨与蜕变。游戏基于《西游记》原著的世界观背景设计了主线、支线剧情,努力还原西游原著背景的同时,也在产品开发与设计过程中加入了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尝试以电子游戏为媒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游戏所有核心内容都基于《西游记》原著世界观创作,无论是角色服饰和场景美术,还是装备道具与技能设计,都力图考据,以求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西游世界。场景设计方面,游戏依照中式审美打造出一步一景的自然场景,每一关卡区域及其主题风格都能在《西游记》原著中找到出处,并借助最先进的引擎技术得以还原;建筑方面则通过三维建模技术,高度还原了中华文化古建筑。剧情上,游戏目标以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为国内玩家创作扎根本土文化的游戏内容。虽然故事时间线设定在西游故事发生的百年后,但主线剧情仍遵照原著脉络发展,进行了适量的合理改编。《西游记》原著以辛辣笔法描写的光怪陆离、波澜壮阔的东方神话世界,也是游戏竭力希望还原的最大特色。游戏中的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游戏内容,也增强了玩家的代入感。这种文化与游戏的结合,为游戏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即通过游戏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在2023年的科隆国际游戏展上,《黑神话:悟空》就像是中国文化的“外交官”,不仅是全场唯一保留中文展牌的产品,展位还采用了绣像艺术风格进行装饰,尽显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游戏本身过硬的品质也让现场展位持续火爆,在海外引发极高呼声和讨论度,并收获海内外众多媒体和自媒体的自发报道。游戏不仅引起了海外网民对《西游记》原著故事及时代背景的兴趣,掀起了一股“西游热”,同时也引发国内玩家在海外社交媒体讨论区自发普及中国文化的热潮。《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海外市场的吸引力。这种文化输出不仅提升了中国游戏的国际形象,也为全球玩家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新途径。二其实,管理部门对网络游戏行业的态度就像是“严父慈母”,既有严格的版号审批,又有支持政策的“点赞”。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以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并促进游戏产业的国际化。2023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决定组织实施网络游戏精品出版工程,旨在加强网络游戏的正向引领,推动网络游戏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促进游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该工程倡导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现新时代发展成就和风貌。版号审批是网络游戏在中国上市的必要条件。版号审批不仅关乎游戏是否能够上市,更是对游戏内容质量的一种把关。通过严格的审批流程,确保游戏内容健康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黑神话:悟空》的快速过审,就像是得到了官方的“优秀游戏”奖章,不仅将为这款游戏本身带来商业上成功的可能,也为其他国产游戏提供了信心,显示了政府对高质量国产游戏的支持。出版单位在这里就像是游戏的“守护者”,我们不仅要确保游戏内容的合规性,还要通过与游戏开发者的紧密合作,引导游戏内容的创新,同时监督游戏的运营,确保游戏的健康发展。对于游戏行业来说,出版单位不仅是连接创作者与玩家的纽带,更是推动行业标准提升、文化价值传播的重要力量。出版单位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感,对于游戏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三作为《黑神话:悟空》的出版单位,我们就像是在玩一场大型的角色扮演游戏,想要成为那个能够引领潮流的“游戏巫师”。他们梦想着用游戏这个魔法棒,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在玩家心中生根发芽,开出国际化的花朵。我们想象着,未来的游戏世界里,中国元素不再是隐藏关卡的彩蛋,而是成为了全球玩家争相探索的热门话题。我们希望《黑神话:悟空》能成为那个打开国际市场大门的“金钥匙”,让国产游戏成为全球玩家心中的“网红”。同时,我们也清楚,要想在这个游戏中赢得高分,就必须遵守规则,也就是管理部门的政策。我们准备成为那个在游戏世界里维护秩序的“守护者”,确保游戏内容既有趣又健康,让玩家在享受游戏的同时,也能学到点东西。我们还梦想着成为那个能够提升整个游戏行业水平的“升级大师”,通过他们的努力,让游戏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的展现。随着《黑神话:悟空》的即将发售,我们期待它能够成为国产游戏的又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期待游戏出版单位在整个游戏产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更多优秀的国产游戏走向世界,让全球玩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作者:博库数媒
2月29日 下午 7:00
其他

小说家借散文各显神通

散文是人类精神和心灵的自由呈现。中国的散文传统可追溯到先秦,那些在放言无忌的时代自由抒发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成为汉语文学的传世经典。上世纪90年代是散文大爆炸的年代,大众传媒提供了大量的散文版面,各色人等都握笔著文。当代文学室汪逸芳推出过“台港散文”系列,1994年出版《林清玄散文》《琦君散文》《王鼎钧散文》《小思散文》《简媜散文》,1997年又出版《余光中散文》《方杞散文》《张继高散文》《张晓风散文》,这是国内较早推出台港作家的散文,让人耳目一新。1994年10月,浙江文艺版《秋雨散文》出版后一时热销,责编罗俞君迎势而上,接连推出了《杨绛散文》《董桥散文》《钱锺书散文》《黄裳散文》等,形成“学者散文”系列。我以小说编辑为主,就想出版一流小说家的散文。散文其实并无职业写家。余光中说:“在一切文学的类别之中,最难作假,最逃不过读者明眼的,该是散文。……譬如选美,散文所穿的是泳装。散文家无所依凭,只有凭自己的本色。”我设计“当红作家散文”系列,让小说名家借散文来各显神通。我一下子列出了十几个作家名单,有莫言、残雪、马原、铁凝、梁晓声、毕淑敏、朱苏进、苏童、叶兆言、格非、潘军、方方、林白等,皆为小说名家。想想当年浙江文艺社的当代文学编辑室多么强大。《苏童散文》书影,拉页设计很出彩2000年10月,全国书市在南京召开。我计划在书展上首发第一批,最早出版苏童、叶兆言、莫言、残雪、潘军5种。我向苏童约稿,大概在2000年初,时间是比较紧的。苏童出版的散文集不多,1995年江苏文艺出版社黄小初出版的《寻找灯绳》,收入“九月丛书”。还有一本散文集《纸上美女:苏童随笔选》,这是浙江年轻作家杨绍斌组稿出版的,还包括莫言、余华、贾平凹等。杨绍斌当时的身份是“民营书商”,在“二渠道”发行这批书,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我是继黄小初之后以出版社编辑身份来组苏童散文稿的。2000年4月19日苏童在给我的信中说:“忙了好几天,将这些篇目收集了起来。我散文写得少,又自觉写得不好,所以内心并不想急于出书。但老朋友之盛情万不可侧目,故选了这个‘杂烩’,但愿不至于贻笑大方。”小说才是苏童强项,但他对散文的理解从唐宋八大家一直到鲁迅、沈从文,异常智性。他说:从唐宋八大家到鲁迅,我们的散文传统怀着忧国忧民的一腔热血。鲁迅过人的尖锐和思辨力使散文一度发出狮吼雷鸣之声,透过鲁迅,人们充分认识到,文字也是大力神。……然后我们应该谈到20世纪上半叶另外一个伟大的作家沈从文。《湘行集》写于1934年,其时距鲁迅病故上海尚有两年光景。抛却两人的私交不谈,他们的文字其实隆重地握了一次手,但人们容易忽略这种暗藏的符号及其意义。自此鲁迅一直伟大着,沈从文一直优秀着,但沈从文后起的优美和阴柔文字风格牵制了鲁迅的影响力,这并不是两大阵营力量对比的结果,但事实令人惊叹。在后来的散文漫长的航程中,鲁迅是船长,但舵手是沈从文,这艘大船的航线优美而柔和,驶向一个名叫至情至性之岛……原是一个精灵古怪的小说家,苏童为副刊写过一些生活烟火气浓的随笔,笔墨与小说不太一样。而他用心写的散文,是有很高艺术水准的。《中华读书报》多次选载《苏童散文》中的文章。重读《自行车之歌》《露天电影》《女人和声音》等篇,勾起我同龄人的回忆,好散文就是这么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南方周末》2001年1月4日还转载了《苏童散文》的自序,取篇名为《散文这条船》。在2000年10月在南京全国书市上,这套书为媒体广泛关注,列入南京书市三大看头。书展上我们举办了“作家与读者的恳谈会”,苏童、叶兆言、潘军出席,谈了各自对散文的理解以及创作散文的体会,问答了读者关心的问题,并现场签名售书。2000年11月17日《中国图书商报》孟叶作了长篇报道《散文当家闯市场》,文中写道:“浙江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一套散文丛书——“当红作家散文”丛书。该套书在全国书市期间订得很好,书店的业务员们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就下了单子。这得益于浙江文艺社在散文出版方面取得的品牌效应……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类图书的销售码洋占出版社总销售码洋的70%—80%,散文书已经成为出版社支柱性图书,重版率相当高。”值得一说的是,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由装帧设计家梁珊女士设计,美编梁珊大姐一直是我最好的搭档和最美书衣担当。她采用拉页的方式,用在图书封面设计上,这是首创。让作家的一组照片上封面,有“作者介绍”“权威评论”,拉近了作家与读者的距离。这套书共出版了13位著名作家的作品。后来,莫言、残雪、铁凝等作家都来信夸奖。莫言给美编梁珊签名时,直接表示:“梁珊女士,你设计的封面真好!”铁凝来信中表示:“《铁凝散文》样书收到,多谢!书出得挺大气,我很喜欢。”残雪来信则说:“邹亮先生:谢谢你为我们策划设计的很漂亮的散文集!你们认真负责的精神令我钦佩,书的校对也比别的社做得更好。”2012年9月10日邹亮与苏童(左)在湖畔居茶室2012年10月9日,莫言、苏童、阿来、舒婷等受浙江省作协主席麦家的邀请来杭州。而我正在筹备2013年3月的社庆30周年纪念册《而立》。我与麦家商量,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安排一次交流活动。傍晚时分,我派车接苏童他们到西湖边的湖畔居喝茶。麦家是从四川调回浙江的,我与他反倒接触得少。路上苏童向麦家介绍:“邹亮是我的老朋友,他很早出我的书。我在浙江出书找的都是他。”这几位作家都为社庆题了贺词。苏童的贺词是:苏童贺词浙江文艺出版社建社三十周年好书自然香苏童
2023年12月27日
其他

苏童:有你这样的朋友别提多棒了!

1994年6月16日苏童第一次来杭州。苏童(左)与责编邹亮在曲院风荷1994年6月,一次电话联系中,苏童跟我说起,他和家人从未来过杭州。我说:“你来啊,我会安排好接待的。”不久,苏童来杭州了,我没有通过浙江文艺出版社官方,而是自己组织安排了一次民间的、朋友个人的接待。接待苏童,我联络了我的三个朋友,他们都是苏童的文学“粉丝”。第一个朋友是之江度假村的总经理杜觉祥,他是著名画家杜觉民的弟弟。上个世纪90年代,之江度假村可是杭州酒店业的标杆,它开创了华东地区度假型酒店的先河。这是一家很有故事的酒店,当时人们还不知“度假”为何物。室内外游泳池、网球场、射击场、保龄球馆、卡丁车场、卡拉OK、草坪酒会……很多人是在之江度假村才见识到这些新玩意。杜觉祥是个文学爱好者,与我相熟,他说可以安排我的作家朋友体验酒店“度假”生活。邹亮与苏童在之江度假村第二个朋友是我的大学同学陈金荣,原来是《西湖》杂志社的编辑,后任远方广告公司总经理。远方广告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十分红火,培养了不少广告人才,一度成了杭州广告业的“黄埔军校”。第三个朋友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原同事周德均。他在“下海”的浪潮中辞职了,开了家求是书店。他听说苏童要来杭州,紧急从江苏文艺社进了一批《苏童文集》,让苏童来首发签售。这本应是江苏文艺出版社发行科和责编黄小初来杭州张罗的事,我的朋友却“越俎代庖”了。《苏童文集》有几册后来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我也算出过力的。苏童的影响力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本来,苏童来杭州是度假休闲的,求是书店半天的签售预告,变成事先张扬的“事件”了。《钱江晚报》文艺部主任江潜最早得到消息,一定要我安排一次宴请。我说我连浙江文艺社领导都没汇报呢,纯民间的,不想张扬。最后答应江潜、鲁强、徐澜等人作为文友在“江南春”与苏童小聚了一次。此事还惊动了省作协主席叶文玲老师,她亲自跑来签售现场,而我根本没有设计过领导出席、嘉宾致辞之类的官方仪式。还好叶文玲老师也是苏童作品的“粉丝”,她本人并不以为忤,挤在人群中当观众。苏童第一次来杭州,从1994年6月15日中午到杭州,至20日上午离杭,总共6天。我陪同旅游了湖滨、三潭印月、湖心亭、孤山、西泠印社、岳坟、灵隐寺;虎跑、九溪、云栖、六和塔。除了16日下午求是书店的签售活动,其余时间都安排了旅游休闲。在苏童签售活动的半天,我专门委托朋友陪同苏童夫人魏红和女儿天米,去游览了太子湾、花港观鱼。当年的日程安排我还保存着,还保留了一个拍摄的照片胶卷。有三件事,印象较深,写出来增加点现场感。第一件事,我安排的住处,是新新饭店面湖的房间。新新饭店在西湖边,风景好,游览最方便。房间在秋水山庄,那是颇有文人气息的所在。新新饭店的总经理叫王大土,名字虽叫“大土”,实是个雅士,对文化人彬彬有礼,安排周到。记得有一年李锐的女儿笛安要出国,李锐、蒋韵专门带她来杭州玩,指定让我订新新饭店的面湖房间。1994年7月2日,苏童在杭州日报下午版发了一篇文章《我竟然睡着了》。杭州日报下午版刊发苏童文章1994年6月18日凌晨,世界杯的开幕式和揭幕战,我是通过杭州西湖边一家宾馆的14英寸彩电观看的,那个房间的窗口临湖,我记得当时西湖边静寂无声,周围并没有任何一台电视机与我这里相回应。我与杭州的一个朋友诧异于我们的孤独,另一方面内心里却为自己的严守阵地而骄傲着。但我说过,后来我竟然睡着了。这之前我到盥洗间用冷水洗过五次脸,但眼皮还是势如泰山地合拢了,合拢时间大概是在揭幕战打响后的二十分钟。我曾想让我那个朋友在我入睡时叫醒我,但是羞于提出如此无理的建议。我记得我向朋友埋怨了这种比赛时间是歧视东方球迷的后果,好像是为了自己找到了一个托词,然后我便睡着了。苏童是个球迷,也许是前两天的游览和签售有点累了,看着世界杯竟然睡着了。签售现场读者排起长队第二件事,求是书店的签售活动异常火爆。我读到1994年6月21日《钱江晚报》登出的消息是:著名作家苏童在杭签名售书,这位苏州才子还是第一次光临美丽的天堂杭州,致使位于教三路与文一路交叉口的求是书店进的《苏童文集》一销而空。6月22日《杭州日报》记者张宏良作了一篇苏童访谈录《文学早应走向市场》。杭州日报记者访谈文中提到:苏童的名字,已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了解、喜爱,作为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他以《妻妾成群》《红粉》《米》《我的帝王生涯》等作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6月16日下午,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苏童在杭州求是书店举行了《苏童文集》的首发式。记者采访苏童在这次访谈中,苏童表示:“文学早应该走向市场,以前的文学处于一种错位状态,作家只在自己的范围内生存。事实证明,释放文学中的商品属性是很有必要的。”关于自己的创作,苏童表示:“我创作的角度一般来说比较老实,不像我的朋友叶兆言那样眼光俏皮。我比较喜欢张爱玲、福克纳的作品。特别是张爱玲,看了她的小说后很过瘾。我的小说写女性居多,我要做一种试验,划另一个位置,用女性思维看世界,这是长文学功力的做法。应该说,我创作中也有痛苦、伤感,也有愉悦、欣喜。”这是记者笔下的文字,表达了苏童对文学市场化、文学创作特色的看法。杜觉祥写苏童的文章第三件事,苏童为之江度假村写了句广告语。杜觉祥在1994年7月2日发了《苏童在之江度假村》,说了当时的情形:因为杭州媒体的“炒热”,苏童成了“明星级作家”。来到之江度假村,朋友在为他办理登记入住手续时,苏童和他的妻子、女儿静静地坐在度假村的大堂沙发上不引人注意。苏童不像吴亮那么纵横恣肆博通古今,显得朴实无华。他在之江度假村的网球场上打网球,球技不高但玩得认真又愉快;他高高兴兴地游泳,也陪女儿玩游戏。他十分珍惜这短暂的度假、短暂的放松,将其作为对家人的一种补偿。在苏童离开度假村之前,杜觉祥让他在签名册上题几个字。苏童很随和地答应了,题了一句:给你一个真正的假日。据我所知,杜觉祥接下来好几年采用的广告语就是:杭州之江度假村,给你一个真正的假日。1994年的年底,我收到了苏童的贺卡。苏童的贺卡苏童的贺卡这样写道:邹亮:新年好!有你这样的朋友别提多棒了!苏童、魏红、天米落款苏童把夫人魏红、女儿天米的名字都写上了,表达了作者对编辑的真挚友情,也表达了对这次民间性的朋友个人接待的良好印象。1997年的年底,杜觉祥又给我发来一张贺卡:邹亮,新年好!1998年把王朔请来如何?杜觉祥他真是个坚定不移的作家“粉丝”!作者:邹亮约稿函越书房诚邀集团内外书友投稿分享与书相关的点滴,可以是由一本书想到的,也可以是做书的感悟,浙里有好书,浙里有故事。投稿邮箱:ysc@zjcbcm.com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2023年12月26日
其他

一本书,12封信——《妇女乐园》出版前后

我在审稿意见中专门陈述了三代作家的划分。第一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生成”的作家,如王蒙、李国文、陆文夫、高晓声、林斤澜等;第二代是“文革”中“生成”的作家,如梁晓声、张承志、韩少功、贾平凹、史铁生等;第三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崛起的作家,如马原、莫言、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有了前面二代的铺垫,推第三代新人就有理由了。小说《妻妾成群》我记得我在《收获》1989年第6期上读到《妻妾成群》时,异常激动。苏童说“1989年开始,我尝试了以老式方式叙述一些老式的故事,……试图让一个传统故事、一个似曾相识的人物获得再生”,让人联想到张爱玲小说的路数。我积极地推荐编辑室同仁看。大家都惊叹于与作者年龄不相称的老到与成熟,一个男作家对女性感受居然这么细腻。苏童用女性视角,主观情绪化甚至潜意识幻想化地感知世界,让人物不能把握自我命运的生存图景感伤而残忍地呈现出来。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小说,想方设法说服领导出版苏童的作品。上世纪90年代做编辑,外出组稿的时间比较多。那时,中级职称编辑年发稿量只需60万字,一年也就编个三四本书吧。我是苏州人,毕业于吴县浒关中学(吴县县中),我的同学大多在南京。江苏的出版社有四五位我的中学同学,如北大毕业的孙金荣就在江苏文艺出版社,顾爱彬在译林出版社,后来成了译林出版社社长。《钟山》编辑沈乔生、《雨花》编辑王晓丹是我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学兄学妹。我研究生毕业那年还去联系过江苏文艺出版社的蔡玉洗总编辑和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石启忠社长。要不是1989年分配情况特殊,出版社基本不进人,我落户南京也是可能的。入职浙江文艺社头两年,我每年都要去南京两三次。与苏童初识在1990年下半年,地点就在《钟山》编辑部。那时黄育海、李庆西组织出版了一套“兔子译丛”。因为浙江文艺社属兔的编辑多,李庆西是“1951年兔”、我和这套书的责编曹洁是“1963年兔”。1989年下半年,这套书出版了纳博科夫的《洛莉塔》、格•格林的《布赖顿硬糖》,威廉·巴勒斯的《赤祼的午餐》拖延至1992年才出版。本来还想推厄普代克的《夫妇们》,却一直通不过审查。有道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估摸着是名字没取好。才出了3本书,“兔子译丛”就关店了。苏童对外国文学充满热爱,特别是对美国文学。海明威、福克纳、塞林格、博尔赫斯、马尔克斯、辛格……长长的一串名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他在高中时就买了本《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选》,从中窥探到一片世界文学的风景。他一直认为最好的文学在美国,对美国作家如数家珍。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外国文学新书,他总向我要。苏童的来信1990年12月初,我给苏童寄《洛莉塔》《布赖顿硬糖》,同时向苏童约写《妻妾成群》这样的妇女题材作品系列,此后就开启了频繁的书信往来。我寄去的信并未保存原稿,而苏童为了《妇女乐园》给我写了很多封信,他的信都非常短,我还保存了其中的12封。如果列出来,可以看出一本书是如何诞生的,或者说,其间经历多少曲折。苏童的来信1990年12月6日邹亮:你好!惠寄书册收到了,非常感激,一旦《赤祼的午餐》出来,还望寄一本来。信中所谈稿集之事,现在我手上合适的是那一组“妇女生活”系列,从《妻妾成群》始到《红粉》(刊于《小说家》明年一期)止,其中《妇女生活》刚在《花城》五期刊出,另一篇《女孩为什么哭泣》刊于《时代文学》今年第二期上,共计十二万字左右。四个中篇之间虽然没有不太直接的关联,但我是有意“系列”一下的。不知你们是否对此感兴趣?你可与头头通个气,我等你的回音。匆匆不赘。握手!苏童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苏童:“将来他可能是莫言一类的人物”

苏童(摄影《九江日报》燕平)1986年6月16日,江苏科技出版社编辑黄小初给他复旦的同窗好友程永新写信,那时程永新在《收获》杂志社做编辑。黄小初写道:“我在《钟山》有个朋友,叫苏童,写小说有好几年的历史了,在外面发了不少(其中包括《十月》《北京文学》),并在《青春》获过奖,南京一帮子人都对其寄予厚望,认为是振兴江苏的一大希望。……对这个家伙你多加注意不吃亏的,将来他可能是莫言一类的人物。”此后,《收获》成了苏童好作品的喷发之地,《青石与河流》《一九三四年逃亡》《罂粟之家》《妻妾成群》均发表于《收获》。我晚二年读大学,又读研究生三年,1989年7月才入职浙江文艺出版社,与黄小初是同行,交往中我们成了好朋友。我捷足先登,比小初兄更早出版苏童的作品。1988年4月15日,一个叫李劼的刚留校的研究生在华东师大那个简陋的宿舍奋笔疾书,直到5月1日的凌晨完成了一篇近5万字的长篇评论《论中国当代新潮小说》。他豪情万丈地说,1985年左右兴起的文学新潮把中国文学推向新的历史空间:“我把这一新的历史开端称为中国当代文学史,而把这之前的文学史划入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个世纪转折的理由是:“如果说1985年文学新潮发生之前的整个现代文学史基本上承袭了西方19世纪的古典文学并且是在这一文学的影响和笼罩之下发展过来的话,那么在1985年文学新潮发生之后的中国当代新潮文学则显示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种种特征。”才华横溢的评论家李劼经常有石破天惊之语。彼时,他刚考进华东师大读研究生一年级,我正读大学三年级,结识后,我们对当代文学多有交流。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他对文坛作家创造力大爆发的激动与兴奋。就像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有个“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样: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将童性感觉镶嵌在小说中显得闪闪发光;残雪的“仿梦小说”《苍老的浮云》《黄泥街》,把猥琐的世态通过变形写到了极致;史铁生《命若琴弦》的小说语言明净得宛如《圣经》里的叙述一样;马原《拉萨河女神》对混沌世界的感知、对超验事物的想象还原能力,给中国当代小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前景。回过头看那个年代的作家,如今莫言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残雪也多次入围诺奖名单且赔率领先,其水平已入世界文学前列。后期新潮作家有洪峰、余华、苏童、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等等,一浪接一浪,已与世界文学接轨。1988年,离1985年才过去了3年,一般要沉淀几十年才能写历史,李劼却激情洋溢地写着这段文学史:那些年流行的新潮小说选本我不想在一片悲凉的气氛中结束我的论述。因为对于整个新潮作家来说,他们应该为自己的努力感到光荣和自豪。他们在一个没有形式本体意识的文学世界里树立了形式意识,他们在不把文学当文学的国度里推出了自觉的也是自主的文学,他们在一个没有精神的本体结构的文化空间里构成了具有强烈的形而上指向的小说文本。总而言之,他们在用自己的创作开始重新书写中国文学。我把这样的创作归于当代中国文学,而我认为所谓当代中国文学,也必须具备这样的创作精神和这样的审美精神。我想最后与我的论述对象们同声说:也许我们一无所有,也许我们拥有一切。重读这篇发表在《钟山》杂志上的长篇论文,依然能感受那个年代创作的百花争艳、百舸争流的风貌,也让评论家充满激情。这篇文章,有一种语言的感染力、穿透力和诗意表达。如今很难读到这样的评论文字了。在前、后期新潮作家中,有两位率先走向世界,一个是莫言,一个是苏童。因为张艺谋将莫言小说《红高粱》拍成电影,1988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中获金熊奖,这是亚洲电影首次获得此奖,一时引起轰动,作家莫言也率先在国内外产生影响。后来又是张艺谋,改编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拍摄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该片获得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1992年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苏童成为又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小初说得没错,苏童就是“又一个莫言”。苏童,原名童忠贵,1963年1月23日出生于苏州。那是个小年夜,他母亲本想去厂里上夜班,不料临时发动,仓促间将他生于一只木盆中。苏童的童年是在苏州城北的一条老街上度过的。1980年,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那时的学生都有一个作家梦,苏童不断练习小说和诗歌创作,因为退稿太频,怕被同学讥笑,将通讯地址改成北京的一个女同学家。1983年,他发表了4首诗歌和2篇小说。处女作是一篇叫《第八个是铜像》的短篇小说,这是一部罗马尼亚电影的名字,小说写一个老知青回城使一家老厂起死回生,这显然是当时流行的故事套路。这篇小说刊于南京的《青春》1983年7月号,翌年得了“青春文学奖”。拿到奖金后,苏童聚集了一帮朋友在北京的鸿宾楼吃了一顿,以示庆贺。苏童自己认可的起步作品是《桑园留念》,创作于1984年10月。那时他刚从北师大毕业,被分配到南京艺术学院当辅导员。该文先是刊于韩东组织的文学社自办刊物《他们》,在国内各家杂志辗转了3年,1987年才正式发表于《北京文学》第2期。《北京文学》刊登《桑园留念》那时的文坛,《北京文学》副主编李陀是新潮小说的主要推手,《人民文学》的朱伟、《收获》的程永新、《钟山》的范小天,也是推波助澜者。余华的早期代表作《十八岁出门远行》,1987年发在《北京文学》头条。李陀推出了莫言、残雪、马原之后的第二拨新潮作家,他们分别是余华、叶兆言、格非、苏童、孙甘露、北村等。面对1987年前后出现的第二拨新潮小说的文体新面目、陌生化叙事、多样化形态,曾经在1985年以后十分活跃的一批青年评论家手足无措,处于无语状态。李陀撰写了《昔日顽童今何在》,发出了“批评落后于创作”的质问。李陀指出,“与1985年的变革相比,这次改变不仅更为激烈,而且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作家与社会的关系、读者与作品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变革更为彻底”。李陀自己身体力行,在《文艺报》发表《阅读的颠覆:论余华的小说创作》,为余华正名。余华、苏童、格非、叶兆言等人成为1987年后最亮眼的作家。这背后,一批像李陀这样眼光敏锐、鼓励创新的文学编辑功不可没。文学青年的枕边书苏童在《寻找灯绳》中说:“对于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一度迷恋,使我写下了近十个短篇,包括《乘滑轮车远去》《伤心的舞蹈》《午后故事》等。……1984年秋天的一个午后,我在单身宿舍里写了四千多字的短篇《桑园留念》,那个午后值得怀念。我因此走出第一步,我珍惜这批稚嫩而纯粹的习作。”苏童在单身宿舍里挑灯夜战、激情澎湃之作,成为他创作的起点。《桑园留念》叙述“我”、毛头、肖弟等几个小伙,还有丹玉、辛辛两个女孩,游走在香椿树的澡堂、码头、石拱桥、桑园等,“少年”的情绪、“南方”的环境、性意识的萌芽和青春的感伤,都在这篇中确立了苏童小说味道。城市的“香椿树街”(以及后来的“枫杨树故乡”)就像福克纳营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一样,在苏童小说中屡屡出现,成为南方、故乡的象征。苏童在《少年血》一书序中又谈及《桑园留念》:一条狭窄的南方老街,一群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南方少年,不安的情感因素,突然降临于黑暗的血腥气味,一些潮湿的空气中发芽溃烂的生命,一些徘徊在青石板路上的扭曲灵魂,从《桑园留念》始。1986年至1989年3年,苏童在《上海文学》发表的《乘滑轮车远去》《伤心的舞蹈》《平静如水》,在《人民文学》发表的《仪式的完成》,在《钟山》发表的《舒农或者南方生活》,在《雨花》发表的《午后故事》等都属这类。1993年在《作家》发表的《刺青时代》是他此类小说的杰作,苏童曾多次表达对这篇小说的珍爱。苏童创作的另一组小说以“枫杨树故乡”为地理标志,用想象书写“童姓家族”历史,有《祖母的季节》《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十九间房》《罂粟之家》《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祭奠红马》等。《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是苏童的第一个中篇小说,发表于《收获》1987年第5期。苏童说:“在这些作品中我虚拟了一个叫枫杨树的乡村,许多朋友认为这是一种‘怀乡’和‘还乡’情绪的流露。枫杨树乡村是我祖辈居住地的影子,但对于我那是漂浮不定的难以再现的影子。我用我的方式拾起已成碎片的历史,缝补缀合,这是一种很好的小说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触摸了祖先和故乡的脉搏,我看见自己的来处,也将看见自己的归宿。”确实,寻根本是人类的一种天性,而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还乡”。苏童祖籍江苏扬中县,该地是长江中的孤岛,居民多为苏北移民。苏童的父辈又从杨中迁居苏州。作为“移民”后代,“逃亡”经常成为他小说中的情结。“枫杨树故乡”系列及后来的“妇女生活”系列常被人套上“新历史小说”或“历史追寻小说”的概念。我一直关注着苏童的小说创作,直到作为责编,将“妇女生活”系列结集出版,而这一组正是苏童最有影响力的名篇。附上我写得十分详细的审稿意见,体现1991年我对苏童及创作的理解。往左滑动查看全文苏童是后期新潮小说家(又称“第三代”小说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与他并称的还有叶兆言、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人。他们承继了马原的形式主义小说,同时融会了20世纪西方经典作家的创作经验(如博尔赫斯、卡夫卡、塞林格等),与前期新潮小说相比,他们无论在意蕴上还是技巧上都要显得深远些和娴熟些。苏童在1983年开始发表诗歌和小说,而最初显示出他的创作才华的是1987年发表的《桑园留念》。他找到了一种细腻的童年感觉和少年人的叙述语气。于是他一气发表了《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黑脸家林》《蓝白染坊》《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午后故事》《乘滑轮车远去》等中短篇,构筑起他模拟的故乡“枫杨树乡村”。苏童的早期作品以其特具的对世界的纯情性感觉而引人注目。苏童在观念上其实是富有现代新潮青年气息的,他迷恋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迷恋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喜欢新鲜的东西。然而他在情感上有古典的温馨和儿童般稚拙的纯真。他善于将童年稚拙的情绪与现代意识相组合,从而拼接出神话与现实相糅合的虚构世界,这就是“枫杨树乡村”,这就是那个模拟的南方故乡。在他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中曾经出现过富有生命光泽的女性形象。如《1934年的逃亡》中民族艰难生存状况中家族女性形象。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而是充满原始生命力和人性复杂性的“灾星”形象。从《妻妾成群》开始,苏童放弃了他惯用的童年视角,而执着于对比他的经验久远得多的年代中那些比他年长的女人的细腻情感的把握,追摹在历史厚重积淀中裹挟着的原始生命力。这与他早年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相比,直趋厚重和扎实。我室的系列小说是别具特色的一套丛书,以前曾出过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李国文的《没意思的故事》、李锐的《厚土》,在文学界有较大的影响。去年又组了叶兆言的《夜泊秦淮》,在此基础上受室领导委托联系了苏童这部小说集。……我们已经出过李国文、林斤澜这样的第一代作家作品,也出了梁晓声、叶文玲这样的第二代作家的作品,而第三代作家中,叶兆言、苏童是最接近传统风格的新潮小说家。这样一方面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又是对创作界新生力量的一种鼓励。毫无疑问,叶兆言的《夜泊秦淮》和苏童的《妇女乐园》的出版会在评论界引起重视。因此,出版此书有其文学价值和出版价值。作者:邹亮约稿函越书房诚邀集团内外书友投稿分享与书相关的点滴,可以是由一本书想到的,也可以是做书的感悟,浙里有好书,浙里有故事。投稿邮箱:ysc@zjcbcm.com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2023年12月20日
其他

冬日里的精神被窝

编者按:古人云“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在万物沉淀的冬日,围着火炉读一本好书,可以驱散孤独和诅丧。那么冬日适合读什么书?越书房邀请了几位同仁分享他们的冬日书单。人事部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山西壁画,不只神仙

编者按:一说到山西壁画,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运城永乐宫著名的《朝元图》,上千平方米的满墙彩绘,令人感觉气势磅礴。多数山西寺观壁画以佛教和道教内容为主题,往往是鸿篇巨制,以庞大的规模震撼人心。殊不知,除了神仙菩萨,其实山西的民间画师们早已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艺术想象留在了千百年的砖墙上,为我们展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生动印迹。运城永乐宫壁画·朝元图(局部)01
2023年12月7日
其他

菜鸟编辑:为唐诗出书,比想象中难得多!

《唐诗岁时记》是我入社(2022年2月)以后接到的第二本书,彼时这本书的名字还叫《唐诗·四季》。当时我刚入行,对编辑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上,只觉做书并非难事。其实市面上解读唐诗的书汗牛充栋,我因为自己本身是古代文学专业,也或多或少读了不少解读唐诗方面的书,自信能轻松完成。至今我还记得读完陆蓓容老师整体文字后的感受:清新流畅中又不失典雅庄重,几乎无须在文本中改一字,只要在注释方面做一些调整。但当时的我万万没想到,审校完成文字只是编辑这本(套)书的开始。在完成初步编辑工作后,领导请陆蓓容来了趟社里,想再进一步商讨下该书的细节问题。会上的细节表去不谈,只说结论:1.书籍要从《唐诗·四季》更名为《唐诗岁时记》;2.该书要从一册分为四册,每册以该季节的节气与物候为主题;3.书籍尺寸要由原本148×210的普通开本改为135×190的小开本。当时的我并未意识到,这其实对应着三项从易到难的工作,分别是:1.在相关流程里发起更名,需要重新报四册的选题;2.原来的《唐诗·四季》是从1月1日开始到12月31日结束,并非根据季节排序。既然现在要根据季节排序,那么第一本《春》的开头应该选什么日期呢?3.因为涉及改尺寸,那么如果将全书原来的图片和文字粗暴地直接缩放,那势必会在书中出现很多细节性的错误,因此我需要和美编及排版公司对每一页都进行确认。于是,漫长的编辑过程就这样正式开始了。第一个问题很简单的在社内选题的前置讨论会上提出要将一册的《唐诗·四季》改为四册的《唐诗岁时记》,基本得到了市场部同事及领导的一致支持。因此,在申报选题以及更名的相关流程上进行得很顺利。在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时候碰上了一些麻烦。在明确了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后,必须对每册的唐诗进行筛选确认。每册约有唐诗90首,要所有唐诗一一对应季节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夏》这一本,大家都知道,唐诗里伤春悲秋之作不少,而以夏天为主要题材的名作其实不多。于是,在这一问题上我与作者在反复沟通后达成了共识:不强求将诗歌与季节一一对应,诗歌本身如果只追求具体的意境,反而会落了俗套,有些诗虽然明面上没有提到夏天,但整首诗符合夏天明朗、旷达的意境,也可以放进来,只需让读者感受到夏天的氛围即可。还一个问题就是前文提到的日期问题,这一点其实作者在书籍的前言中已经做出了充分的解答:它虽然以年为单位,以四季来分册,但我们都希望它像真正的日脚那样轻捷,不再与具体的某岁某时固定在一起。因此所有绑定了节气的日期,都是概念化的。如同大家耳熟能详的《节气歌》所言,它们可能偶尔会和今年、明年、后年的正日子偶尔“最多相差一两天”。如果说这样的安排里也藏着一点奢望,那就是:这部小书能在眼下的岁时中停留久一点。但愿它有机会陪人走进一些唐诗里的岁时。第三个问题其实与书籍整体设计的思路是一体的,所以要结合图书封面来说。说来也巧,这本书开始进入封面设计阶段的时候我正好在参加集团的新人培训会,我记得一位出版前辈讲过一句令我印象很深的话:一名优秀的编辑在把书做出来之前心里应该要有这本书大致的模样。但当时的我对于如何做出一部“与众不同”的唐诗鉴赏书,整体思路还是比较模糊的。直到有一天,我在书店看到了一本书,那本书的护封用了纯色,以鲜艳的花团锦簇的腰封作为点缀,印入眼帘之时,一个念头就冒了出来:既然《唐诗岁时记》分为春夏秋冬四册,那么就选择能够代表四个季节的四朵花作为封面的主体,然后再配上鲜艳的腰封。我将上述思路告诉与我们社合作已久的棱角设计,双方一拍即合。两个月后,棱角拿出了初稿。其实我当时第一眼看到这个方案的时候心里就觉得这完全不用修改,基本实现了我心中这本书的模样。于是,我将封面上报给领导,领导也觉得很不错,完全不用修改。就这样,封面顺利地通过了。那么,图书内文版式也自然要随着季节的主题进行调整。首先要将原来比较纷繁的底色简约化,根据每本的主题,参考《中华传统色》选择每本书的内文颜色,同时对每首古诗、每张古画的位置进行调整。这个事儿说起来简单,但其实耗费的时间反而是最多的,一次次往返于出版大楼和排版公司之间……到了套装临近付梓时,其实还有一个制作赠品环节。现在书籍的赠品其实越来越多,而大部分都已经沦为形式主义的附庸,我想着至少要带着诚意给读者带来一些东西。而唐诗里恰好有一句名句,“家书抵万金”,我就想着把赠品仿照古代信封做成“家书”的形式。这其实是想告诉读者,对于编辑来说,读者不仅仅是读者,更是某种意义上的家人。随着这本书的出版,我也从刚入行的菜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编辑,也深刻了解到想要做一本让作者、读者、编者都满意的市场书有多难又要有多少新奇创意。在这里也想对作者陆蓓容在稿件修改中的积极配合、美编翡翠几十次不厌其烦的版式修改、封面设计师棱角老师的耐心雕琢,以及本书的总策划、分管领导柳老师的悉心指点,说一声:“辛苦了!”在这过程中,我深刻体悟到,一本书的成功绝不是一人之功,它是一个团队精诚协作的结果。作者:浙文社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吃货袁世凯:一天14颗鸡蛋怎么吃?

编者按:在寻常餐桌之上,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一本《家宴》以“吃”为引,聚焦近现代文化精英阶层私房菜;在生活场景之中,展现历史沉浮中的知识分子精神肖像。鲁迅、胡适、张大千、王世襄、谭延闿等十位近现代名人的趣闻轶事,融历史掌故与饮食文化为一炉。今天,让我们在越书房里看一看干大事、饭量大的袁世凯之家宴。除了爱吃鱼,袁世凯还是个嗜蛋如命的奇男子。徐珂曾任其天津小站练兵时的幕僚,虽时间不长,但对其饮食癖好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他在《清稗类钞》中说老袁“嗜食鸡卵”,嗜到个什么地步呢?早餐六颗水煮蛋,佐以咖啡或茶一大杯,以及饼干数片。午、晚餐各四颗,加起来就是十四颗,一天把常人半个月的摄入量都比下去了。更妙的是,为节省时间,提高吃蛋效率,他还独创了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快速剥壳法。从盘中一手抓出三颗蛋,放在桌面上用掌心按压着揉搓几圈,此时壳已碎,但看上去却又似完好。拿起来轻揭皮壳,就跟变戏法似的,那圆溜溜的蛋白便显现出来了,颗颗外表光滑,没有半点儿坑洼。接着再取一次,用同样的手法,六颗蛋分分钟就剥好了。然后以每口最少半颗的豪放架势,顺次塞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大嚼起来。徐珂说的那种土洋混搭吃法属于老袁的非典型早餐,更多的情形是,以鸡蛋配粥和馒头等河南特色主食。他常喝大米稀饭,小米和玉米糁混煮的稀饭,以及用磨碎的绿豆熬制的糊糊等。袁氏剥蛋法的核心技术在于,以恰到好处的力道把蛋白和卵壳膜分离,看着轻而易举,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好多人都目睹过这波神操作,但就是学不来。要么用力轻了,蛋不脱壳;要么下手过重,蛋被压烂。如何做到壳碎而蛋全,不是谁都拿捏得来的。人家一天能吃十四颗鸡蛋,你能吗?光绪年间,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北曾有一鸦片馆。禁烟关张后,有人在原地开起饭店,名为衍庆堂,又因经营不佳易主。1902年,中州名厨陈莲堂在此亮出“厚德福”的招牌。自此,京城有了第一家豫菜馆。账房先生苑二爷是陈掌柜的老乡,梁实秋的祖父梁芝山是这家店的大股东。陈掌柜颇讲迷信,认为原先这块地方风水不错,好多东西都动不得,就没怎么装修,只是在黑漆大门内侧挂了块不起眼的小店招。夜幕降临,门前一盏孤灯摇曳着若隐若现的微光。初次光顾的食客,常常绕着大栅栏走上两三个来回都找不到这家局促在小巷底的店。即使你找到地方了,一眼望进去黑咕隆咚、鬼里鬼气的,胆儿小的也不一定敢一个人走进去。或许是门面过于低调,厚德福开业伊始,生意平平。幸好它有老乡的光可以沾一沾。1907年,袁世凯调离北洋,入京担任宰辅。因其喜食并爱用乡味待客,久之,同僚亦投其所好,陈掌柜的店遂声誉鹊起,成为京城高官云集的著名饭庄。渐渐地,厚德福逼仄简陋的小二楼接待不下这么多蜂拥而至的食客了。但固执的陈掌柜因为风水关系决不迁址,也不改装修,一仍其古旧沧桑模样,数十年不变。为扩充营业,他先后在城南游艺园,以及沈阳、西安、青岛、上海、南京、重庆等多地开出分号,厚德福就成了资金雄厚的跨省连锁餐饮品牌。当然,它也没有在饭局达人鲁迅所写日记中的“民国餐馆打卡指南”里缺席。在北京时,鲁迅就爱上了这家店,也爱上了豫菜,时常去吃。晚年迁居上海,他最常去的除了知味观就是梁园致美楼,后者也是正宗的豫菜馆。厚德福随着袁世凯的得势而崛起,但并未因其称帝闹剧的结束而衰落,毕竟主厨的手艺是十分过硬的。该店除了擅长烹制鹿筋、猴头菇等珍馔,家常风味也是一流。据民国十五年(1926)的北京《晨报》介绍,这里的瓦块鱼、拆骨肉、酥海带、风干鸡、红烧淡菜、核桃腰子等都是看家好菜。又,其自制枣泥、豆沙、玫瑰、火腿等馅月饼味极美,与南方茶店所售者迥不相同。作为把厚德福捧红的大主顾,袁世凯对那些精致细巧的山珍海味兴趣不大,陈掌柜做的“铁锅蛋”——全称“三鲜铁锅烤蛋”,才是他的心坎之爱。将鸡蛋破壳打入碗内,用竹筷子朝同一方向快速急搅两百下,中间不能停。彼时没有打蛋器等厨房小家电,打发鸡蛋全靠手上功夫。待碗里的蛋液泡沫如云似雾般涨起时,拿一口特制的铁锅在灶火上烧红,将葱、姜在熟猪油中爆香后拣出,放入豌豆和切成丁的虾仁、火腿、香菇、荸荠等辅料,再倒入蛋液。八成熟时,淋少许猪油,用火钩钩住烧红的铁锅盖,罩在锅上。利用盖子的高温把蛋糊烘烤凝结,然后胀透、拔起。待其暄出锅时,再淋一次油,盖上锅盖稍焖片刻,即可揭盖上桌。金色蛋皮泛着红亮的油光,以箸轻挑,露出缀着绿、白、粉、黄等五彩缤纷配料的浅米色蛋脑。上层焦脆,下层嫩滑,香气袅袅,食之令人回味无穷。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写他品尝这道菜的感受时,称其“妙处在于铁锅保温,上了桌还有嗞嗞响的滚沸声,这道理同于所谓的‘铁板烧’,而保温之久犹过之”。我们评价一道美食,通常用“色香味形”四字标准,其实还应该加一个“声”字。目之所及,能同时充分调动人体视、听、触、嗅、味“五觉”的菜品可遇而不可求。大多数菜烧好上桌时,都是悄无声息地躺在盘子里。而面对一道氤氲着缕缕香雾又吱吱作响的菜,就好比你无法拒绝一个伶牙俐齿的玩伴发出的好客邀请,你也很难抑制住拿起筷子与它深入对谈的冲动。类似于铁锅蛋这种善于和食客积极地进行有声交流的“响菜”,从其他菜系也可以找出一些例子,如粤菜中的啫啫煲、川菜中的三鲜锅巴、苏菜中的响油鳝糊等。慈禧年轻时,最爱吃一味“烧猪肉皮”。因其入口时松脆得可以嚼出清脆悦耳的美妙声响,故别名“响铃”,很有诗意。但这种情况属于借助牙齿配合才听得到的被动发声,与能够自动发声的“响菜”之妙还是有区别的,你细品。厚德福的这道烤蛋,最初用的是铜锅。缘何要换成铁锅呢?都是因为听了袁世凯的建议。他觉得铜锅上镀着的那层锡对健康不利,就要求陈掌柜想办法改进工具。经过一番尝试,发现用铸铁锅烤出来的鸡蛋品质最佳,导热性虽不及铜锅,但保温效果更胜一筹,便将店里的铜锅通通换掉,“铜锅蛋”也就成了“铁锅蛋”。袁世凯得知,非常满意,以后每去厚德福吃饭都一定会点此菜。再加上陈掌柜的舆论造势,铁锅蛋就成了一道京城食界翕然风从的名吃,但别家做出来的口味终究比不上厚德福。关于这个锅,还得多说两句。其实袁大头是瞎讲究,一看就是没有化学常识。铜锅上的锡镀层不仅无毒,反而是起保护作用的。铜在潮湿空气中,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这种物质对人体是有害的。而锡的分子结构比铜更稳定,故铜器皿接触食品部分必须施以镀锡处理,我们常见的老北京涮肉用的铜火锅就是一例。这样做不仅可以阻隔重金属物质,还能避免锅内汤底沾染金属异味而破坏口感。不过话说回来了,这菜因袁世凯而红,管它铜锅还是铁锅,能抓住他老人家胃口的就是好锅。老袁不是特别爱吃鸡蛋嘛,搞笑的是,当时京城餐馆中还有一道很流行的菜,其名竟出自老袁的训人口头禅——“混蛋加三级”。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后,清政府特设专办洋务和外交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后改为外务部),使之与军机处并驾齐驱,权力相当大。不少有后台的昏聩颟顸之徒便处心积虑地通过各种潜规则钻进去大捞油水。一位正直的外交官钱恂(钱玄同之兄)有感于此,设计出一款名叫“总理衙门”的杂烩菜,将讽刺的矛头对准跑官要官的不正之风。在总理衙门做事,不仅钱多事少,而且出洋的机会多,十分体面,因此成为王公大臣子弟们趋之若鹜的美差。况且,首席总理大臣由宗室兼领,恭亲王奕訢当一把手的时间最长,其后是庆亲王奕劻,他们肯定不乐意肥水流入外人田。为了给自家这些资历不够的年轻人开绿灯,办理人事的官员只能想办法变通,将他们都临时“加三级叙用”,录入任职。钱恂了解到内幕后很不平,但他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也不好公然抨击,那就还是借馔泄愤吧。某日,两官员发生口角,其中一个脱口而出吼了句“混蛋加三级”,另一个质问:“你为何用此话骂人?”那人说:“袁公骂得,我就骂不得?!”钱恂一听,灵感乍现:何不就用袁世凯的这句名言,戏弄戏弄那群倚势谋私的毛头小子?于是,将他的“总理衙门”菜加以改进,以鸡蛋和鸡皮、鸡胗、鸡肉切丝相配(“加三鸡”与“加三级”谐音),制成一款汤馔,取名“混蛋加三级”,是为“总理衙门”的升级版。此菜一经餐馆挂牌,就以打破陈规的别致名字吸引了众多食客的好奇心。照常理言,凡为菜品取名,都惯用吉祥语,以詈词名者绝无仅有,这肯定是一道有故事的菜。大家便争相点单品个究竟,睹其真容即不难悟其寓意,啖之清香适口,谈之耐人寻味,“混蛋加三级”也就名噪京城了。说穿了,它就是一道鸡丝蛋花汤,但妙在言近旨远——既影射衙署之腐败乱象,又与袁世凯的名骂合拍。这就为群众宣泄情绪提供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途径,喝汤不重要,吐槽才是主题。老袁估计做梦都想不到,他因一句骂人话都能“躺枪”。叙此逸闻一则,聊供诸君解颐云尔。摘自《家宴》荐读《家宴》王珩
2023年11月15日
其他

宋朝的“小镇做题家”为何能蝶变为“斜杠青年”?

编者按:11月1日,“吟宋古今”2023悦读宋韵节在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开幕,一系列沉浸式的体验活动,带领观众穿越古今,活动将持续至12月。今天,在越书房,可以通过文字去了解多面的宋朝诗人,探寻宋韵文化的底色。唐朝和宋朝都盛产诗人,但两朝诗人的学识底蕴和政治身份有很大的不同。如唐朝的顶流诗人李白、杜甫、王维,主要就是诗人,不太写文章。虽然也从政,但基本是翰林、拾遗之类的闲官散官,进不了权力的核心圈。而宋朝的顶流诗人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却有着多重身份,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斜杠青年”。如王安石,集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于一身。单就是论文学,他也是三项全能,会写诗,会填词,文章更是名列“唐宋八大家”。同时他的经学功底也很深,编了《三经新义》教材让全国学生用。如欧阳修,也头戴多顶帽子——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文学上,欧阳修诗词文无不精通;而他同时又是历史学高手,除修定了《新唐书》250卷外,还个人修撰了《五代史记》。再看苏轼,更是难得的全才,诗人、词家、文豪、书法家、美食家、画家、中医研究者,那一道道斜杠画起来都快变成百叶窗了。而在从政上,他们也处于朝廷的主流圈子。王安石位居人臣,欧阳修干到副国级,就苏轼的官小点,但也历练过三个正部级岗位和八个州的一把手。王安石更是主持了轰轰烈烈的变法,直接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从这里我们看出,宋朝的士人基本上有三种身份叠加,文人、学者、官员。作为文人,诗文词样样精通;作为学者,受过良好教育,可谓学富五车;作为官员,处于主流圈子,会参与时代的大变革。这和唐朝文士相对纯粹单一的身份有很大区别。所以,宋神宗才会自豪地说,李白只有苏轼的才华,却没有苏轼的学识。这源于宋朝崇文抑武的立国政策,而科举政策的巨大变化更是直接催生了这一变革。我们先来看唐朝。科举虽在隋唐开始,但在唐朝没有成为仕途的主要渠道。录取进士一年最多的是玄宗朝,共录取71人;最少的一年在高宗朝,录取了1人。平均每年满打满算,通过进士、明经录取的也就80人。按这样的录取比例,“小镇做题家”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2次法兰克福书展:构筑起我编辑生涯的锚点

王莎惠约稿函越书房诚邀集团内外书友投稿分享与书相关的点滴,可以是由一本书想到的,也可以是做书的感悟,浙里有好书,浙里有故事。投稿邮箱:ysc@zjcbcm.com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2023年11月13日
其他

20年的校园小说为何还让小读者手不释卷?

2023年,恰好是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代表作品“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出版20周年,马小跳最开始是以《巴浪的故事》为题在杂志上连载,2003年第一本马小跳故事集《贪玩老爸》出版,2023年10月马小跳系列的最新作品——第30本《光荣绽放》温暖回归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年时间、30部作品,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已成为中国童书出版史上标志性的存在,对新世纪原创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红樱参加国际书展时,曾有外方记者向她提问:中国孩子主要阅读的是不是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杨红樱如实地将自己的图书创作和出版情况做了说明,让所有在场的记者对中国童书、中国出版感到由衷地钦佩。国家正在大力提倡文化兴国,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应该从童年时期开始培养,而一个国家的孩子首选阅读自己母语的图书,在阅读的初期就能体验到母语的美,阅读具有中国精神的童年故事,是文化自信的扎实地基。20年来,淘气包马小跳已经成为中国孩子成长的精神伙伴,童心的代言人,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的喜爱,也正是来自于读者的认可,促使作家20年来笔耕不辍。这份“双向奔赴”的情感支撑,让马小跳系列的创作永远贴合时代发展和读者需求,历久弥新,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儿童心灵成长史。即使站在时下的角度来评价,这部历经时间沉淀的儿童文学作品依然对当下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01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不侵权贴士:授权那些事儿

曾问一些编辑朋友对版权问题有啥疑惑,结果好多回答说,我平时稿子都来不及看,哪有时间想这些。这么说似乎也对,选题的压力、工作量的压力、出书的压力、质量审查的压力,每一个看起来都比版权问题更加明显和重要。但熟视无睹也好,置若罔闻也罢,版权问题在出版过程中,一直真实而隐形地存在着,它藏在出版合同中,躲在书稿里,或者就躺在营销推文上。你可以对它视而不见,但此时,它已偷偷对你鬼魅一笑。所以,最好直视它。我们所说的版权,也就是著作权,别看它名字短,包含的内容可一点不少,它的背后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著作权司法解释》)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构成的庞大体系,而且它也不是一项单一的权利,实质上是包含了署名权、改编权、复制权、发行权在内的17项权利的集合,这其中既有人身权、也有财产权,这些权利属于著作权人。在作品进入公有领域之前,我们之所以能出版它,配上好看的插图,选用一种合适的字体,就是因为获得了权利人的授权。有了授权才能用授权是如此的重要,可以说它是我们开始一切行为的基础。书稿得以出版,那是因为获得了复制权、发行权,或者专有出版权的授权;可以把微信推文做得图文并茂,用上精挑细选的花哨字体,甚至配上音乐,那是因为获得了对图片、文字、字体、音乐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授权。所以,别再奉行拿来主义了,在没有法定免责事由的情况下,没有授权的使用,就是侵权。著作权侵权认定的特殊之处也在于,它不问行为人主观故意与否,也不管是否尽到了合理注意义务,只要擅自实施了受著作权专有权理论控制的行为,就是侵权。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在图片、字体网站购买图片、字体之前,也要首先确认对方的网站是不是正规的,它是不是真的有所声称的版权,同时也要保存好合同、购买凭证,并按照约定用途使用。一次授权还不够让我们稍稍进阶一点,当作品的形式比较复杂,比如汇编作品或者演绎作品,该如何获得授权呢?汇编作品是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片段或其他材料,对内容的选择或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如一部文集,或者一本画册。演绎作品是改变原作品表现形式的作品,比如把小说改编成漫画,把外文作品翻译成中文。这些作品的背后,往往有不止一个权利人,所以法律对授权的要求也更高,即所谓的“双重权利,双重授权”。某出版社曾与一家文化机构签订出版合同,出版了一本介绍中国书法的书,书中收录了古今众多书法大家的作品。之后,该书被外国出版商看中,三方合作出版英文版。几年后,该书收录书法作品的作者之一诉至法院,认为英文版的出版未获得其授权且未署名,侵害了其著作权,要求出版社承担赔偿责任。该案的一审和二审法院均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判决出版社承担赔偿责任。原因在于,案涉作品既是一部汇编作品,也是一部演绎作品。作为汇编和演绎作品整体,该书的著作权属于汇编者这家文化机构,但书中收录书法作品的作者、介绍文字的撰写者和翻译者都可能存在各自的权利,此时,对演绎和汇编作品的出版,也需要得到这些人的同意。本案中的原告,对其书法作品享有著作权(著作权法上将书法归类为美术作品)。出版社将该书翻译成英文出版,未获书法作者授权且未署名的行为,侵犯了他的著作权。把这个案例拓展一下,如果这本书中还有给书法家拍摄的写真,那又要如何获得授权呢?按之前说的“双重授权”原则,也就是要获得摄影作品著作权人的授权。此外,因为涉及人物肖像,还应当获得书法家对于肖像权的授权。多注意一分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对外签订的出版合同中已经约定对方要保证对作品享有著作权或已获得合法授权,否则要承担赔偿责任,那出版社可以据此免责吗?另外,作为一个时间、精力和能力都有限的编辑,不可能逐一核实书稿中的每一张照片的来源、书稿的内容是否有抄袭,那要怎么办呢?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自然可以根据合同,要求作者出面解决版权争议,但合同只能约束签订它的当事人(这就是合同的相对性)。而侵权行为侵犯的都是绝对权,除了权利人本人之外,其他所有人都是义务人,权利人可以要求任何侵犯他权利的人承担责任。所以,当权利人要求出版社承担侵权责任的时候,是不能根据与作者的出版合同要求免责的。但出版合同中的这个权利保证条款依然很重要,因为这保障了出版社在向权利人赔偿之后追偿的权利。(当然,在实践中出版社是否真的会这么做,就是另一回事了。)至于第二个问题,《著作权司法解释》给出版者设定了一个“合理注意义务”,规定出版者“对其出版行为的授权、稿件来源和署名、所编辑出版物的内容等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司法实践中,当法院认为出版者尽到合理注意义务时,会免除其赔偿责任(不是认为不侵权)。具体怎样算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呢?它可能是编辑在书稿结尾处加的一句“本书图片除注明出处者外,均由作者本人拍摄和绘制”,也可能是,编辑为出版一部作品取得了完整的授权,使得“被诉侵权作品的授权链条完整,授权者身份及授权文件真实、合法”。可见,这条标准在不同的案件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编辑要做的是将自己尊重知识产权、努力获得授权、尽力避免侵权的努力固定下来。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是出版活动的基础,对授权的有效审查是出版人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应有之义,但对书稿的授权进行审查却也不仅仅是为了出版活动合法合规和在发生侵权诉讼的情况下能进行有效抗辩,更是出版人职业精神和对作者、对知识尊重的体现。作者:证券与法务部
2023年11月8日
其他

鲁迅背后的周树人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这段百年之前的话在今天的网络上被大量转发,广泛流传,它创作于1919年,在这之前,它的作者刚刚成为“鲁迅”。1918年5月15日,《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从此我们有了“鲁迅”。这之后的鲁迅,是在文学、思想上都已趋于成熟、稳定的“鲁迅先生”,是直到今天仍受到亿万青年追随与崇敬的偶像人物。而事实上,在此之前,未成为鲁迅的浙东青年周树人,也和今天的年轻人一样,在求学、生活、就业的道路上经历过迷茫与挫折。鲁迅究竟是怎样炼成的?浙东青年周树人是如何在时代大潮中艰难选择,最终找到自己的位置的?一先来谈谈鲁迅的求学之路。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在经济上还是相当宽裕的,和清贫不太相干。据记载,在1921—1926年之间,鲁迅的年工资收入最高时有360块大洋,再加上稿酬收入等,先生在当时妥妥地属于高收入群体。但是,在成为鲁迅以前呢?和很多人一样,鲁迅曾长期经受生存的压力,这直接影响了他的求学之路。十几岁时,他离开三味书屋,“当过兵”,也“挖过煤”。19世纪的最后几年,正是甲午战败、国事日非的年月,而此时缠绕着绍兴少年周樟寿的却不是“国事蜩螗”,而是怎样“活着”。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事发,父亲周凤仪病倒,药铺、当铺,冷落、白眼,“要饭的”,成了他生活的关键词。周樟寿举目四顾:科举之路决意不走了,去做绍兴师爷和经商实在也感到为难,此时的他还有一个新方案:进江南水师学堂当兵。选择是艰难的,连在水师学堂做学监的叔祖周椒生也认为当兵“有辱家风”,但周樟寿没有太多犹豫,毕竟——这意味着学费就不用交了。相比起来,要将“周樟寿”这个家谱上的名字改掉,实在不算什么太大的代价。从此,水师学堂多了一个学生——周树人。“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鲁迅没错,这话真的是鲁迅说的。论挖煤,先生是专业的。但是周树人是怎么“从水兵变成矿工”的呢?1898年,周树人进入水师学堂,出乎他的意料,这所新式学堂的氛围并不“新式”,新生的食宿条件极差,而老生却能大摇大摆地享受大房间,甚至早饭送上门的服务;周树人被分到的是管轮科,按照惯例,毕业后也注定是驾驶科学员的副手。这种等级制度实在令人厌恶,不到半年,周树人即决意离开,再考入矿路学堂。他们这一届矿路学堂的学生是中国首批正规系统学习地质学的人,并常到南京青龙山煤矿的矿井中实习。也是这时,他读到严复所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了对科学的强烈兴趣。三年后毕业时,周树人获得金质奖章,毕业证上写道:“学生周树人,现年廿一岁,身中面白无须,浙江省绍兴府会稽人,今考得一等第三名。”此外,他还喜欢骑马,尽管在旗营里练习时常常遭到旗人子弟的暗算和辱骂。这一时期的周树人,给自己刻了一枚图章:戎马书生。他的生活和梦想,似乎都离后来的鲁迅相距甚远。但是此时的周树人已不复在绍兴时的仓皇无措,他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有着广阔可能性的前景——留学,获取更多新知去。二1902年3月24日,因为成绩优异,周树人以官派留学生的身份来到日本,同窗好友赠诗:“英雄大志总难伴,夸向东瀛作远游。极目中原深暮色,回天责任在君流。”明治维新后日益强盛的日本同满目疮痍的古老中国的鲜明对比,带给他强烈的震撼。当时的留学生,因为身为弱国国民的自卑、前途的未知以及身在他乡难以排遣的孤独,很多人陷入迷茫,精神颓废,甚至自暴自弃,以至于之后出现了《留东外史》等一系列讽刺留学生的小说。然而周树人从未让自己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潭。那时的他,“赴会馆,泡书店,往集会,听讲演”,“平日顽强苦学,毅力惊人,每每工作到深夜才睡”。他的日语、德语、俄语水平,以及生物学、医学、人类学、哲学等新知,便在这样的努力下急速扩充。他对那些把辫子盘在头顶形成“富士山”“标致极了”“躲在房间里炖牛肉吃”的同胞们带着一种激烈的痛恨,甚至在预科毕业后极力避免和这些中国留学生成为同学。从读经到挖矿再到学医,这其中有因为生存带来的无奈,却在周树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主动的选择。1909年摄于东京他的人生始终带着对国家和民族深重的使命感,在困难中毅然前行。也正因如此,文章开始成为周树人的武器。1902年年底,距今整整100年前,百余名浙江青年成立日本东京浙江同乡会,决定出版名为《浙江潮》的杂志,这百余人中,正有来自绍兴的周树人。之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周树人“不谦让,不躲懒”,连续发表一系列带着不加掩饰的热血和热情的文章。在《中国地质略论》中,他一边向大众科普中国的地理和矿藏知识,一边介绍外国人如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质的研究,希望能通过传播知识,唤醒国人的爱国之情,“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
2023年11月7日
其他

去书里细品秋意浓

编者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是一本读不厌的书。浙版编辑们捧出了一系列飘着秋日芬芳的书,随着秋风,一页页翻开,与君共读。古籍社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连环画如何实现“文艺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时,对着馆藏的连环画如数家珍般介绍道:“这些小人书都是全套的,我小时候都翻烂了,《岳母刺字》《牛头山》《枪挑小梁王》《双枪陆文龙》《小商河》……这些小人书很有意义,画小人书的人功夫也深,都是大家。”小人书即连环画,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它是一代人的精神食粮,是文化普及、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作家梁晓声从小人书里感受文学的熏陶,张海迪从小人书里汲取信心和力量,连毛主席都赞不绝口。那么,记忆中的连环画现在去哪儿了?未来又将走向何方?一连环画并没有销声匿迹,到了Z世代,即使被动画片、漫画书包围,连环画依旧占据着一席之地。新版连环画每年都有新品种面市,一些经典的老版连环画被连友捧成了收藏品。不少读者好奇,巴掌大的小人书里能读到什么?上下五千年,绣像画出了传统文化。连环画被誉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之花”,千年的传统文化凝结在小小画幅里。战国时代用铜器画来记载攻战事迹,敦煌的石窟壁画传承了神话故事,明清的木刻连环画记录了人间百态。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四大名著,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牛鬼蛇神是连环画的绝对主角。鲜有人真正读完这四部原著,而对里面的故事却是耳熟能详,而这往往得益于经久不衰的连环画,相信这也是很多读者的“扫盲读物”。图画没有国界,万花筒里装的是五湖四海。文化背景的差异,让各国的文学作品风格各异,加之仁者见仁的翻译,更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但风格百变的连环画,却能打破文字的壁垒,跨越种族、跨越文明,引起心灵的共振。一幅幅画作,是静止的“默片”,是直击人心的外国文学启蒙读物。比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从1988年火爆至今的《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就是不少读者看世界的敲门砖。戏剧大师曹禺在序言中写道:“看图认识世界文学,也是一条途径”。寓教于乐,刻画叫好又叫座的主题故事。连环画兼具严肃与活泼的特点,用生动的图画和严谨的文字来调和,是主题出版最契合的载体。图画的阅读形式,让历史的横截面相互碰撞,视觉效果带来的震撼是刻骨铭心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他小时候在《岳飞传》里看到“岳母刺字”的故事,精忠报国便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在兴趣里自主学习,蕴藏在小人书里的民族精神,就是爱国教育最好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养成做人的气节。二让人念念不忘的这份“回忆杀”到底魅力几何?丹青妙笔让求知变得轻松有趣。孩童求知的过程总是从简到繁,从兴趣出发,看图识字就是个很好的方式。可以说,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就是最好的“桥梁书”,为孩子推开认识世界的门。连环画种类丰富,除了单线白描,还发展出素描、速写、写意、剪纸等多种形式,不经意间还成了孩子们的美术启蒙老师。明彻入微的行笔,豪放舒展的线条,层层渲染的色彩,绘成一幕幕栩栩如生的画面,堪称视觉盛宴。红脸的张飞、病娇的黛玉、机灵的悟空、勇猛的武松,故事里的人物有了面孔,喜怒哀乐的细节刻画让情节跃然纸上,一笔一画满是画家的心血。连环画一半是美,一半是文。看似不经意的寥寥几句文字,却是点睛之笔,正如毛主席所说,“小人书不简单呐,言简意赅。就那么几句话,多少大事多少人物就交代出来了,道理一目了然。”长篇小说可以信马由缰,但连环画的脚本却要字字珠玑,方寸之间描绘万千故事,需要具备相当的水平。比如15册的《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浓缩了1200万字,汇集了100多位改编者和画家的心血,既是绘画巨制也不失为文学巨著。文字和图像完美结合,达到了1+1>2的效果,是对“图书”二字最贴切的诠释。潜移默化中为想象力插上翅膀。这一届孩子的娱乐生活不可否认地被动画片、短视频占据了,所见即所得的视频,却压缩了孩子的想象空间。而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则用留白为孩子的抽象思维留出了空间,同时画中耐人寻味的细节,又能训练孩子的专注力,甚至能激发孩子临摹的兴趣。也许有父母会担心,看惯了视频的孩子无法接受静态的连环画。这一顾虑担心大可以不必,扑面而来的墨香,线条明朗的画面,或是恢弘大气,或是细腻动人,画中的世间百态会带给孩子足够的震撼。三连环画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它的衰老仅在弹指一挥间,1986年的印量就从此前的8亿册骤减至1亿多册,如今市场更为萎缩。但作为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艺术,连环画在传统文化的叙事和快速阅读的结合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如何让这种独特的小人书实现“文艺复兴”?笔者认为,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式。旧瓶装新酒,让传统的绘画艺术生出新的灵魂。美国大片的内核是英雄主义,日本动漫往往表达勇气和爱,在内容为王的创作背景下,连环画也需要走出经典的桎梏,寻找新的故事线。文学作品是连环画主要的创作底本,近些年文学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派生出了网络文学、青春文学等等新的品类。连环画却在这场长跑比赛中掉了队,出版方仍捧着四大名著、外国文学经典、神话故事这老三样反复翻新,忽略了眼前的精彩。连环画是一种技术手段,没有固定搭配,身边的小事、时代的变迁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曾经的辉煌不该是发展的限制,而应是成功的经验。培养青年画家,为缔造辉煌添原动力。连环画的创作既要有深厚的绘画功底,还要有对故事情节的把控力,对画家的要求比单幅画更高。但连环画家的收入往往不高,几百幅连环画的稿费甚至不及单幅画作在绘画市场上的售价,连环画家的创作积极性难免受挫。笔者认为,合理的收入是创作的的底气,有保障有动力更能形成正向循环,用好的作品来打动读者、撬动市场。扶持政策、奖项设置,在经济和精神上提供支持,都也许会给创作者莫大的信心。青年画家加入连环画的创作阵营,需要的不止是一往无前的勇气,更是安身立命的底气。扩大“朋友圈”,把小众的喜爱变成大众潮流。近些年来,连环画收藏火热,但连友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发烧友,把泛黄的老版本奉为收藏品。但文化的传承靠的是薪火相传,而不是“崇拜灰烬”。让新一代的读者爱上与时俱进的作品,是连环画获得新生的关键。走出小圈子,连环画不妨学一学漫画的造星之路。办展会、造IP、做游戏、拍电影......把连环画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连环画进校园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孩子们在连环画里读到中国故事。鲁迅先生曾说,连环画已经坐在“艺术之宫”里了,经过千年的演变,读者翻开的是一页一页画卷,也是一页页历史。连环画这种通俗的艺术品,生于民间,火在市井,代代相传的中国故事是它的精神内核,笔墨当随时代,每一个时代的连环画承载了每一个时代的使命。作者:办公室
2023年10月12日
其他

前三季度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下降1.04%,短视频渠道正增长

编者按:开卷发布2023年前三季度零售市场数据。整体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依然呈现负增长,下降1.04%,降幅和第一季度以及半年度相比进一步收窄;短视频渠道同比正向增长,平台电商和垂直及其他电商继续负增长;少儿类码洋比重降幅最大,学术文化类码洋比重增幅最大。前三季度图书零售市场趋势1.2023年前三季度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下降1.04%,降幅进一步收窄2023年前三季度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下降了1.04%,和第一季度以及半年度相比降幅进一步收窄。进入第三季度之后,迎来了暑假以及开学季,可以看到网店渠道7~9月各月指数均出现同比上升,网店渠道图书零售市场前三季度同比增长了3.37%,较半年度同比增幅进一步扩大,促使整体图书零售市场降幅进一步收窄。实体店渠道进入第三季度之后,各月指数依然呈现负增长,实体店渠道图书零售市场前三季度同比下降了22.56%,较半年度同比降幅小幅收窄,但降幅依然明显。2.短视频渠道同比正向增长,平台电商和垂直及其他电商继续负增长从网店细分渠道来看,平台电商同比下降了6.13%,降幅较半年度有所收窄;垂直及其他电商下降9.76%,降幅有所加大;短视频电商依然保持正增长,同比上升了55.5%,较半年度增幅有所扩大。大众消费习惯和偏好在疫情三年中已经发生了变化,今年作为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各平台之间的流量还在不断变动中,所以也能看到不同平台的同比增长率较半年度有所变化,以算法推荐为主逻辑的短视频电商依然是流量聚集高地。3.少儿类码洋比重降幅最大,学术文化类码洋比重增幅最大从今年前三季度各类图书的码洋构成来看,少儿类是码洋比重最大的类别,码洋比重为26.89%,但同时也是码洋比重降幅最大的门类;其次是教辅和文学类,码洋比重均在10%以上;学术文化、经济与管理和心理自助类,码洋比重在4%~10%。和去年同期相比,这5个类的码洋比重均有所上升,其中学术文化类增幅最大,增加1.29个百分点。从主要二级类别同比增长情况来看,有11个细分市场呈现正增长,9个细分市场出现负增长。地图类增速最快,同比增长率为34.93%,该类规模较小,主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美丽中国)》《世界地图(多彩世界)》以及旅游地图、立体地图类带动。心理自助类同比增长23.02%,主要受《中国式沟通智慧》《好好接话:会说话是优势,会接话才是本事》等短视频渠道高销量图书带动。医学、学术文化和生活类的同比增长率在10%~20%,其中医学和生活类的增长,主要来自疫情后读者对中医类图书关注度的提升,《美绘国学书系.经典名著.黄帝内经(布面精装)(彩图珍藏版)》《餐桌上的中药》等图书销量较好;学术文化类主要受到畅销系列“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等女性主题图书、电视剧《狂飙》引爆的各版本《孙子兵法》,以及《一读就入迷的中国史》等高销量大众图书带动。前三季度市场畅销热点2023年前三季度,整体市场基本延续之前的销售热点,畅销系列、“漫画+”图书、网文纸书、名家作品表现依然突出。畅销系列新作上市或系列旧作再版,都能立即取得较高销量,同时还能带动系列其他图书的销售。“漫画+”已成图书市场重要的内容展现方式,无论成人阅读领域还是少儿阅读领域均出现大量以漫画形式呈现的新书,涵盖科学、心理、历史、生活等诸多选题。漫画形式能够带来轻松的阅读体验,与之类似的还有用通俗诙谐语言写成的社科类图书,如《一读就入迷的中国史》。虽然今年大众生活和工作节奏逐渐回归正常,但在经济、就业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社交、沟通、人情世故的重要性再次被放大,以“沟通智慧、说话方法”为主题的强功利性图书受到欢迎,如《好好接话:会说话是优势,会接话才是本事》《高情商聊天术》《别让不会说话害了你一生》等,这些图书的书名往往具有较强的功能指向性,通过对于人情世故、社交策略、励志语句积累等方面的技巧性解读,直戳读者痛点。同时,增加收入、提升业务能力也成为关注焦点,经济与管理类中出现了《副业赚钱》《当场签单:跳出价格战的价值营销法》等畅销书。此外,这些图书在营销层面多在短视频渠道有明显投放,借助短视频渠道深入到下沉市场,并借助在短视频渠道低折扣的价格优势打开市场局面,带动图书销售。疫情之后,大众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均有提升。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引发大众对中医的关注,中医养生、食疗相关图书销量提升。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读者对中医、药膳等领域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同时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政策指导,推动了中医市场进一步升温。随着大众对心理健康认知的增加,调整心态、解决心理问题成为市场热点。此外,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和习惯养成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漫画小学生心理(全4册)》《漫画儿童心理学》位列少儿市场销量前2名,融合传统文化和礼貌礼仪的《有教养:那些祖辈教给父辈,父辈教给我的小事》通过短视频渠道销售表现突出。近年来,中国软实力不断加强,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提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度,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传统经典题材,均有不错的表现。不同销售渠道的畅销图书具有一定差异,其中短视频渠道特点最为鲜明。该渠道头部图书的选题往往具有明显的功能性,无论是给儿童的启蒙学习,给学生的提升成绩,还是给成人的人情世故、升职加薪,无一不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同时,这些图书的书名通常更具冲击力,如“一读就入迷”“N天成为高手”等,适合通过直播带货和短视频进行推广。转自出版商务周报约稿函越书房诚邀集团内外书友投稿分享与书相关的点滴,可以是由一本书想到的,也可以是做书的感悟,浙里有好书,浙里有故事。投稿邮箱:ysc@zjcbcm.com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2023年10月11日
其他

宋韵里的“亚运会”

9月23日晚,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将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隆重举行。比赛已于9月19日开启,第一天开赛的就有足球赛,引发了观赛热潮。在千年前的宋朝,类似足球的体育运动就是蹴鞠,受到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的喜爱。我们在流传至今的宋画里,也可以看到古人蹴鞠的场景。
2023年9月21日
其他

姜宝林:回忆我的老师潘天寿先生

1962年,我从青岛九中毕业,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当时的院长正是潘天寿先生。刚到浙江美院时,给我们上课的主要是中青年教师,潘老主要给高年级同学上课。不过,潘老会不定期在美院的学生食堂举办艺术讲座,并且都是在晚上进行。那时,全院各专业的老师同学都会来听潘老的课。▲1961年潘天寿为国画系花鸟班上课当时国画系每逢学期末都会在走廊上张挂学生作业,潘老都会来检视和点评。他每次都看得很仔细,但并不是每张作业都点评,而是看完几张作业,发现问题后,集中讲解,讲得深入浅出,讲得很明白、很透彻。1960年潘天寿授课计划表
2023年9月20日
其他

邹亮:我与马原的出版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吴亮提出“马原的叙事圈套”的时候,我正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马原是中国当代首次将小说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作家,《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一系列作品的发表,开了“先锋小说”先河。在“文学热”的八十年代,马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因为文学,我与“先锋作家”马原结缘。而我真正开始同马原其人有来往,并且成为朋友,则要从做书说起。1989年,我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浙江文艺出版社做文学编辑,与“先锋小说”作家交往密切起来。我担任责任编辑,曾组织出版了“收获长篇小说丛书”,其中包括格非的《边缘》、洪峰的《东八时区》;还出版了“系列小说丛书”,其中包括苏童的《妇女乐园》、叶兆言的《夜泊秦淮》。这是苏童、叶兆言、格非等作家最早出版的图书之一。在读大学时,格非比我高一年级,因为是江苏老乡,又都热爱文学,我们成了朋友。毕业后书信不断。刚工作时为了组稿,我常去他在上海华师大的宿舍,马原也是他介绍给我认识的。2000年10月,我在浙江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了马原、格非、莫言、苏童、铁凝、残雪、方方等人的散文,在国内最早成规模出版“小说家的散文”。2001年,“系列小说丛书”出版十周年之际,我又重版了苏童、叶兆言、李锐等人的作品,与此同时又新增了两本小说集:格非的《青黄》和马原的《游神》。我因为主持组稿等工作,要和马原讨论《游神》《马原散文》两本书的选目、体例等等。当时,马原已从西藏回来,在同济大学任教。那段时间,他来过杭州好几次。那时,交通不像今天这么便捷,还没有“动车”“高铁”,马原来一趟出版社,很难当天返回上海,就得在杭州过夜。我就为他找附近的旅馆将就一宿,住宿条件很一般,他也不计较。一个房间两张床,我陪着他,常常一聊就是一个通宵。时间宽裕的时候,我也会请他去自己家里坐坐。跟许多从事出版工作的人一样,我也喜欢淘书,尤其是自己所学的现当代文学专业方面的书和资料,有时在旧书摊上发现一两本好书,就如同与许久未见的故人重逢一般。马原的《中国作家梦》的最初版本就是这样被我淘来的。有一次,马原去我的住处,在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非常惊讶,因为这本书连他自己也从未见过,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已经出版了。马原跟我说起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带着只有一个摄像师的摄制组,历时两年,经过两万多公里的行程,采访了120多位中国当代作家,并对每一段访谈都做了详细的影像与文字记录。一个书商要将马原与各位作家的对话文本做成书,但是后来这个书商大概在经济上出了问题,不见了踪影,书出版了也没告诉马原,马原还以为这件事没下文了,直到在我的书架上看到这本《中国作家梦》。感怀之余,马原提笔在扉页上写了长长的一段话,这本书由此成了我的私家珍藏。一年后,有出版社要重新出版《中国作家梦》,马原希望我把这本书寄给他做样本。这本书后来没有再回到我手中。不过,能让这样一部有分量的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传播到更多读者手中,实在是一件功德。2004年,我邀马原、肖瑞峰、南帆共同主编《大学语文新读本》。由马原来选评中外小说,这跟马原做的《阅读大师》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他是一位有非凡洞察力的作家,他的创作实践和独特眼光,在赏析大师作品时,有别样的精彩。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赶上了福利房分配的末班车,出版社在杭州市中心给我分了一套80多平米的房子,是一位老同志住了不久腾出来的。2000年,我拿到房子后,想请马原帮我设计一下装修方案。他兴致勃勃地跟我去看了一下房子。经过一番观察后,他说:原装修全部保留,把房子重新油漆一遍,租出去,然后到市郊买一套大房子,这样就可以把老房子的装修费省下作为新房子的首付,老房子的租金则用来还房贷,十年后,你就能拥有两套房子了。那个年代,国内的房地产行业还不像今天这样热闹,我没听从马原的“设计”。然而,从如今的形势来看,马原当时的判断确实具有前瞻性。2013年,浙江文艺出版社三十周年社庆,邀请我社的重要作家来杭州参加庆典。虽然已有近十年未见面,但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马原。听朋友们说他患了癌症,隐居云南了,我深深地记挂他。我从格非那儿找来他的电话,一通话,还是那个熟悉的声音。他爽快地答应赴约,风尘仆仆地飞到杭州,一见面,还是那样豁达那样健谈。在保俶塔下的“纯真年代”书吧,他跟我讲了人与病症“和谐相处”的道理。他说,在他差不多过完六十一甲子的时候,造物主给了他一个机缘,让他体味生命究竟是什么东西。他说的还是典型的“马氏哲学”。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的一个深夜,我们在简陋的旅馆房间里的一次长谈,那次谈话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当时,马原诘问我:“你的爱好是什么?”我说:“做编辑。”“那你就没有业余爱好啦?”他一副不满的样子。在他看来,“业余爱好”才是自己真正的天地。于是,他给我讲了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千字小说《一桩劳动道德下降的趣闻》,大意是说:在欧洲西海岸一个风景如画的海边,有位衣着入时的外国游客在兴奋地拍照,看到一个渔夫在懒洋洋地打瞌睡,就问他为什么不出海。渔夫说,他已经打到几条鱼了。游客就教导他,为什么不多打些鱼,赚更多的钱,积累起来买船、开作坊、经营餐馆……最后,拥有财富,安然地躺在港湾里享受海景和阳光。渔夫奇怪地说,我现在不就是在享受吗?是你把我吵醒了。马原借这个故事想说的道理是:为生计而劳作的时间不叫生活,个人支配的时间才叫生活。如今,我越来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于是,那天在“纯真年代”书吧,我对马原说,把你生病后的这段经历写下来吧,这里面有很多智慧,对别人会有启发。一年后,马原如期交稿,书名《我的祸福相依的日子》(又名《逃离——从都市到世外桃源》,2015年1月出版)。这本书由我的同事负责,他们完成了编辑、设计、出版工作。这是马原的首部纪实作品,他在该书的开头写着:“我的职业是虚构,但在这本书里我不虚构,这本书一定要说真话,句句都要真,绝不打一句诳语。”他说,生了一场大病后,人的生命观、价值观都会发生变化。他在书中他阐释了生命与阳光、水、空气的关系。那一年,我也过了知天命之年。家父病重陪伴左右终告不治,我也萌生了要厘清无锡邹氏前世今生的念头,于是业余抽时间爬梳钩沉史料、寻访踏勘遗迹,在学术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十几篇考据文章。这种业余非功利的写作,也是马原兄所期望的吧。2015年后未见过马原。2019年,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出版马原“西藏系列”《冈底斯的诱惑》,主事者送我马原签名本。打开书,扉页上写着:“题邹亮,想念老弟。马原。”一见熟悉的笔迹,我的眼睛有点湿润。去年下半年从媒体上得知马原家庭又遭不幸,一直不敢相信,心中不禁涌出一句:“马原,老弟想你了!”(原载《文艺报》2023年9月18日第6版)图源于网络侵删约稿函越书房诚邀集团内外书友投稿分享与书相关的点滴,可以是由一本书想到的,也可以是做书的感悟,浙里有好书,浙里有故事。投稿邮箱:ysc@zjcbcm.com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2023年9月19日
其他

不拼最低价的小红书,会是书业最后一块流量洼地吗?

■沿着石刻探寻唐诗之路阿来:我的表达是从诗歌开始龙拳少年:起于亚运,不止亚运来源
2023年9月14日
其他

沿着石刻探寻唐诗之路

许力老师非常谦逊。每次询问图书进度时,都说“我的小书怎么样了”;每次书稿中有文字或者图片改动时,都说“给您添麻烦”了。许力老师说的“小书”就是眼前的这本《唐诗之路上的唐代摩崖》,这是许力老师在应中国美术学院之邀以艺术家的身份参加“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以及应邀在浙江展览馆做的“唐诗之路大讲堂”讲座(题目是“唐诗之路上的唐代石刻”)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是他多年实地调查和案头研究的成果汇总。01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阿来:我的表达是从诗歌开始

编者按: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作家阿来是以写小说著称,其实他的文学之路是从诗歌开始的,诗歌也为阿来的小说创作铺陈了道路,使他的小说兼具诗意和哲思。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阿来诗集《从梭磨河出发》的后记。阿来把这些诗歌集结,正可以向读者展现一个文学的门外汉如何摸索到门径,即使已经停止了诗歌写作,但阿来的诗情并未泯灭,他只是将诗情转移了。阿来直言:“这些诗永远都是我深感骄傲的开始,而且,我向自己保证,这个开始将永远继续,直到我生命的尾声。”我的表达是从诗歌开始阿来
2023年9月12日
其他

龙拳少年:起于亚运,不止亚运

杭州亚运会召开的日子日益临近,听着早高峰地铁站内对亚运会的宣传,回想亚运题材成长小说《龙拳少年》的出版历程,觉得我与亚运会前所未有地紧密相联。这是一个致敬亚运盛会、弘扬体育精神的故事,也是一个传承传统文化、颂赞热爱与梦想的故事。01
2023年9月11日
其他

我为什么爱读电子书?

编者按:Kindle十年,以退出中国市场告终,不少铁粉扼腕叹息,也引发了电子书何去何从的讨论。越书房邀请了最爱电子书的一批人,聊一聊为什么爱看电子书。·读者说教育社
2023年8月11日
其他

行业地震!自研芯片咋就这么难?

前不久,OPPO官方突然宣布旗下芯片公司ZEKU(哲库)解散,停止一切业务。ZEKU的解散引发了一场行业地震,关于其解散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人猜测是近年来手机市场销量低迷,OPPO无法持续自研芯片的巨额投入;有人猜测是全球芯片供应链局势紧张,ZEKU的技术进展不佳。但不论背后真正原因如何,传递出的信号都证明了自研芯片这条道路无比艰难。那么,自研芯片为什么这么难?01
2023年8月10日
其他

出版社最洋气的岗位在忙什么?

编者按:噼里啪啦说着外语、全球飞的版权经理,是不少人眼中出版社最洋气的岗位。但其实,他们经常会需要24小时待命,下班后还在回复跨国邮件更是常态。今天越书房邀请了集团对外合作部吴珊珊,从国际书展开始,聊一聊版贸的那些事儿。版权贸易归根溯源,是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每一年各类国际书展上,各国出版人进行版贸洽谈,拓展人脉,建立联络,各类型的出版物借此实现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毋庸置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国际书展是开展国际版权贸易与合作的最重要途径之一。01
2023年8月9日
其他

“为爱发电”的新手编辑出版手记

■625年前他的降临,救了大明却救不了自己和敦煌女儿樊锦诗等十位专家一起探寻中华文明马斯克对太空的痴迷竟源于一本书?来源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旅行:有缘总是相逢,再相逢

上海有一对陈氏夫妇,丈夫陈保平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曾担任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新民晚报社总编辑。妻子陈丹燕,当之无愧的上海文化代言人,著有《我的妈妈是精灵》《我的旅行哲学》《咖啡苦不苦》,还有著名的“上海三部曲”。一对夫妇,两位作家,大学时代的同窗,俄罗斯文学艺术的爱好者,1993年共赴俄罗斯,2017年共赴波罗的海三国,两次各自的日记放在一起,有了《去北地,再去北地》。“旅行在我,从前是去一个又一个地方,从不知道是否再会。后来发现,有缘总是相逢,再相逢。”《去北地,再去北地》的扉页上这样写道。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印画着陈保平和陈丹燕这对作家夫妇眼中的别样北地,而一本浓缩了时间与历史的随笔集,让他们的北地之行不仅仅是一场旅行。1993年的冬天,作家陈丹燕接到一通电话,是丈夫陈保平打来的:“苏联解体了,独联体恐怕也要解体了。我现在决定去莫斯科。”陈丹燕与身在北京的陈保平相约莫斯科火车站:“那就像安娜·卡列尼娜在月台上见面。”由此,夫妇两人开始他们与北地的缘分。1995年出版的《精神故乡》,是两人在1993年北地之行后汇编的散文集,24年后,重新踏上熟悉而陌生的北地,两人仿佛与历史相逢,与过去的自己相逢,于是有了第二本有关北地的作品《去北地,再去北地》。这次的合著里收录了两人1993年的俄罗斯之行及2017年波罗的海三国之行中各自的独立日记。如同一次科学实验,陈氏夫妇两人在文学与现实、时间与空间里自然而又巧妙地设立了两个非常特别的对照组:两次旅行时夫妻间的相互对照、横跨24年的故地重游形成的前后对照。每段旅途都有两份气息相闻又截然不同的答卷,字里行间流露出奇妙的相似和差别。1993年初到莫斯科时,大街上到处是持枪警察,当时在《青年报》当特稿记者的陈保平本能地抓起相机偷拍迷彩服和冲锋枪,陈丹燕急坏了:“你被捉到古拉格群岛上去,我才不要来看你!”中俄交界处的车站冒着种种风险,陈保平搜集到珍贵的政变纪实资料,日记里他也常站在新闻人视角记录有关时代的观察体悟。他吃晚饭狼吞虎咽,在日记里写:“二十年前,在江西插队时,有过这种饿得慌的感觉,出工出到一半,偷偷跑回来拿冷饭团、大头菜吃。”陈丹燕写道:“我的肚子轰轰烈烈地饿起来了……鸡上面,皮紧连着脆弱的骨头,我看见陈保平把骨头都嚼碎了。”在川流不息的马路边,陈保平指着被坦克压坏的路面,对陈丹燕说:“你拍一张。”但他心中想的其实是“十月事件”。陈丹燕在照片的图说里写:“陈保平让我拍,所以我拍,但我并不真正喜欢这样的情形。”陈丹燕有女性所特有的宁静和细腻,但又不失其思想和感情的深邃。两种不同曲风的旋律交织在一起,谱写出分外生动的俄罗斯印象风情。2017年,夫妇两人再度前往北地,沿着过去的足迹探索新的旅途。他们在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寻找苏联的痕迹,拜访老手艺人,参观普希金曾外祖父建造的东正教堂。跨越了东欧剧变,沉淀了时间的所见所思更显得鲜活。他们对相似的历史产生了不同的解读,但是当交叉的视角汇聚成一体,便构成了对当时俄罗斯更完整的印象,对比下的历史沧桑感也出现得更加准确了。两人共同的好友曹景行说自己阅读时“经常翻过来看这一篇他怎么说,这一篇她怎么说。”陈丹燕是个彻头彻尾的背包客,独自一人几乎走遍地球每个洲;而陈保平却长居上海,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陈丹燕在书中写:“我想起陈保平从前无数次筋疲力尽地从报社签完大样回家,在走廊里默默地用手撑着墙换拖鞋的情形。”这样一对聚少离多但又灵犀相通的夫妻一同出门旅行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这两次共同旅行对两人都有非凡的意义。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他们近距离观察刚解体的苏联,每天都面对着动荡不安和潦倒民生。两人整天走在通往相同目的地的途中,分享一样的食物,听一样的克里姆林宫钟声。但旅行结束交换日记后,才发现彼此眼中的世界如此不同。爱沙尼亚的一扇窗子“我们有很多细小差异,日记可以看见差异性,在记录什么和不记录什么,看到的同样的东西是这样理解还是那样理解。有朋友说,你们看上去在日记里好像分开旅行一样。”借用一个网络上的词,《去北地,再去北地》的角角落落都是“狗粮”,两位老牌作家带着浓浓的深情将“伉俪情深”四个字贯彻全书,一起出门时开开心心,拌两句嘴也是皆大欢喜,文人之间的心有灵犀在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两人一起去普希金一生中最美好的皇村,陈丹燕说了上句:“原来就是这里啊。”陈保平不需要接下句,他抬起头看着天,说:“这就是屠格涅夫写到的俄罗斯的初雪。”陈丹燕没有看到普希金的桌子,但她想起自己少女时代,没有任何男朋友的时候,读着普希金的《石像》,幻想自己将会遇到怎样的爱情,“我这时重新记起来,那是种很清淡、很惆怅也很放任的心情。那时我想象的爱情和爱人,不是后来我经历的,但是在认识了陈保平之后,那些幻想一放手,它们就都不见了,生活汹涌而温柔地填满了所有的空间,我来不及去想”。与生命中最熟悉的人一同旅行,在精神上是最大的享受。与最熟悉的人一同探索未知的空间所带来的喜悦其实更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旅行是精神上的体验,而不是肉体的奔波。陌生的面包店与熟悉的咖啡馆都能一同解决温饱,从未去过的博物馆与家门口的书店都存在彼此未知的角落。生活的芳香并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的一蔬一饭,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美好,在步步为营的生活中被模糊了边界,但又那样真实地存在着。与同行的伴侣一道在他乡找回被忽略的生活,也算是一种酣畅淋漓。作者:浙文社
2023年5月29日
其他

作者拖稿的一万种理由

编者按:延期出版千千万,作者拖稿占一半。且不说有“丧心病狂”“一拖三年”的海明威,雨果、古龙等名家也都是“拖延症”患者,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作者在为拖稿事业奉献终身……至于饱受其“害”的编辑们,则愈挫愈勇,越被虐越深情。越书房特地邀请了几位编辑,细数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一万种拖稿理由。1.Lily:作为老鸟编辑,各种各样的作者没遇过一百也有八十了。牙疼、发烧、头疼、心情不好、在找自己、创作瓶颈,这些都已经见怪不怪。我一直以为,说好是6月1日交稿就是6月1日交稿,差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行。但事实告诉我,那是神仙作者才干的事情,神仙可不是天天都能见到的,要珍惜,要感恩。老鸟编辑就是要学会handle各种各样的作者。有作者说小春三月交,可就是能拖到秋天叶都落了还没交稿。每次你气得要“撕碎”ta,可ta就是态度极好,每次微信、打电话总是及时回复,还连连抱歉。年轻时,真是牙齿咬碎都说不出狠话。有作者说:“小L,你可真冷淡,你看那啥啥出版社的,每天都催我稿子,甚至飞机高铁远道来我家催稿,不催不走,你看我稿子都给人家拿走了。”菜鸟时的我内心大为惊叹,内心OS:“大家都是大人了,咋还要我催?”要谁这样“连环夺命call”我,我是要考虑遁地的......直到进入“十年陈”,遇到N个作者及编辑向我传授他们被催或催人的经验后,我已经跨越了“催人就是麻烦人”这个心理障碍,了解到很多作者是非常喜欢被追着的,而且是谁追先给谁稿子。我们菜鸟编辑还会窃窃自喜:“我天天给老师点赞,ta肯定知道我催ta了。”Too
2023年5月26日
其他

太平轮往事:这则寻招广告让人心碎

编者按:本月19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即日起恢复旅行社经营台湾居民来大陆团队游业务。我们热忱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旅游观光,游览大好河山,看看各地发展新貌。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台湾省内民众的热烈讨论与期盼。今天,两岸之间不仅有着大量的经济和贸易往来,而且来祖国饱览壮美河山也再次成为现实。两岸同胞都深知,这样的局面来之不易,74年前的一场海难永远在提醒我们——和平弥足珍贵,两岸之间的旅途也曾经充满了苦难与悲恸。1949年2月13日的《东南日报》(浙江省档案馆馆藏)1949年2月13日,《东南日报》杭州版的头版上出现了一则“寻招”的广告。这则“寻招”广告的上方是一位中年女性的黑白证件照,大致内容是《东南日报》社一位名叫刘子润的男子,重酬“寻招”黑白证件照中的这位女士——张静梅,她在“太平轮失事后至今情况不明”。张静梅是杭州人,是《东南日报》上海版业务部经理刘子润的妻子。在74年前的小年夜,在旧时代即将落幕、兵荒马乱的时刻,张静梅带着养女梅子从上海登上了严重超载的“太平号”轮船,前往台湾地区的基隆港。1949年1月27日深夜,太平轮在舟山海域和“建元号”货轮相撞而沉没,两船千余人仅有38人获救。这起事故也成为整个民国时期影响力最大也最为惨烈的海难——在悲剧发生74年后,它仍然会被我们记起,成为大时代流转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之一。一从1948年9月中旬的辽沈战役开始,到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中国正式拉开了新旧时代更替的帷幕。在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一场从官方到民间的“台湾大逃亡”开始上演。太平轮是美国建造于一战期间的一艘货轮,吨位2500吨。1948年7月,上海的中联公司以每月7000美元的代价租赁过来,改造成客货两用的船,往来于上海和基隆,以应付突然激增的运输需求。太平轮还一度前往葫芦岛和青岛,参与运送士兵和战争物资。太平轮现在没有照片存世,我们只能从吴宇森的电影《太平轮》中了解它的大致模样彼时,整个社会充满了动荡不安的气氛,太平轮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这种气息——回顾太平轮的整个沉没过程,充满了很多在平常看起来不可思议的错误。1949年1月27日是太平轮第35次从上海前往基隆。投入航运以来,太平轮每一趟都是超载的状态。由于半个月前淮海战役中国民党的惨败,逃亡潮让超载的程度更加夸张。太平轮的额定船票只有508张,但当天船上的乘客超过了千人!货物超载更是夸张,船上堆满了各种物资,有国民党“中央银行”的大批金银及债券,有古董,有印刷机,有汽车。当天太平轮还推迟了开船时间——就为了装上600吨钢材!严重超载的太平轮直到傍晚6点才开船。为了躲开国民党的宵禁规定,太平轮竟然全程关灯航行!更离谱的是,深夜时分,太平轮航行到了一片漆黑的舟山海面,这时竟然还没有开灯,原因是船长和船员们都忘记了!当晚11点45分,太平轮和建元轮相撞前的一刹那,太平轮的驾驶室里空无一人,原来,船长、大副等人都去喝酒庆祝小年夜了,至于驾驶室交班给谁——没人管了!无数不可思议的失误组合在一起,惨剧就此酿成。二太平轮和建元轮相撞后,建元轮立刻沉没,太平轮坚持了45分钟后也最终沉没。由于深冬的海水冰冷刺骨,1000多名乘客中的绝大多数人被溺冻而死,直到凌晨,才有38名乘客被一艘路过的澳大利亚军舰救起。在这起可怕的海难中,当时正准备搬迁往台湾地区的《东南日报》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不仅100多吨的印刷机器和新闻纸沉海,另有报社员工及家属共有9人遇难——本文开头“寻招”广告里的张静梅和养女梅子就是其中的两位。创刊于杭州的《东南日报》是解放前沪杭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在1946至1947年间,金庸也曾在《东南日报》工作过近一年时间。《东南日报》创刊于1927年,终刊于1949年,整个过程历经22年,在它身上浓缩了大时代的风云变幻。1937年,位于杭州众安桥的东南日报社新大楼落成。(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根据1995年召开的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座谈会的精神,浙江省出版了一系列涉及相关史料的图书,《老报人忆〈东南日报〉》作为“浙江文史资料第61辑”,由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编写,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发行。《老报人忆〈东南日报〉》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主编:何扬鸣
2023年5月25日
其他

比短视频更上头的微短剧来了!

悄然间,人们纷纷在手机上刷起了“微短剧”。这种时长介于长视频(电视电影)和短视频(抖音、快手的主流视频)之间的内容形式,正在以精悍的气质和多元化的内容渗透到千万用户的手机屏幕上,不仅填补了现代观众碎片化时间的娱乐空白,同时不失为视频制作从业者们在叙事层面的新赛道。十分钟左右的叙事类短视频,是行业普遍认可的对“微短剧”的定义。更短一些的“微短剧”甚至能短到两三分钟,长一些的一般也不会超过十五分钟。有人也许会问:时间这么短,能叙述完整剧情吗?当然可以。一天下苦长视频注水久矣。相对于微短剧,传统的长视频即电影和电视,一直被看作高规格制作、大成本大投入的典型。经典的影视作品不在少数,然而也并非所有的长视频都“有所长”。在你身边,是不是有人会在视频网站上“倍速看剧”?是不是有人会舍原版影视剧不看,转而在吃饭的时候,看一集“五分钟电影解说”?有的影视剧则“注水”严重,故事节奏拖沓,镜头重复使用,生硬地加入不相干的人物和情节,看起来冗长而乏味,甚至一集电视剧随意跳过几十分钟之后仍能不影响剧情理解无缝播放,对于观众堪称折磨。有数据表明,长剧集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越来越多观众开始倍速追剧,反映出人们对节约时间、高效娱乐的新需求。大家看影视,不只是为消磨时间,更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注水”的长视频则让人呵欠连天,坐立不安——此时,真不如把时间拿来看几集“微短剧”。曾大热的微短剧《屌丝男士》与《万万没想到》完整的叙事结构,则是微短剧对短视频的完胜。短视频多为猎奇的生活记录、搞怪的创意剪辑、丰富的才艺展示等。受限于所在平台的视频上传时长限制,短视频从先天起就无法在单一视频内容里承载一个完整饱满的叙事结构。在迅速发展几年之后,观众对于现有短视频内容已经感到审美疲劳,视频内容生产者们即使把自己卷到极致也很难再复制平台初期的爆红。内容的同质化,用户量增速的放缓,已经成为几家短视频平台的普遍问题。经过几年的洗礼,观众早已“见怪不怪”,更深度的内容成为行业发力的方向。微短剧的出现,恰到好处。纵观当前火热的微短剧集,普遍选择了人物个性更鲜明、戏剧冲突更密集、节奏更紧凑的制作手法,观众对于观看一个“完整故事”的需求就此得到满足。微短剧一方面在时长上符合年轻一代观众碎片化娱乐的需要,一方面能提供完整的叙事剧情,迎合了大众“爽看一个故事”的诉求。微短剧在当下的火热,已经证明这种新的视频叙事方式有其价值与意义。喜爱叙事类视频内容的用户们,如果没有大段空闲坐下来欣赏影视长剧,完全可以在百忙之中抽出十分钟,刷一集微短剧获得满足。二微短剧体量虽小,但内容之多元化较之长剧也毫不逊色。在各大视频网站、影视制作公司、网文平台及MCN机构的联合推动之下,微短剧内容题材的多元化已成趋势。整体来看,都市言情、悬疑、喜剧、古偶是当前微短剧的主要品类,此外,生活、职场和校园品类也有较高热度。不同的平台在内容品类的侧重点也不同。快手的短剧细分为“青春励志、国韵古风、家庭共情、时代旋律、都市职场”五大品类;抖音的短剧主要是爱情甜宠、女性职场和悬疑;腾讯视频微短剧则分为解压轻喜、国风新韵、热血成长、奇幻悬疑等类型;芒果TV的大芒短剧去年推出的“今夏片场”分为疗愈、国风、破迷三种类型。微短剧的主要品类与网络文学的热门题材高度重合,有相当一部分微短剧来源于网文IP改编。有的剧集还会更进一步,在原网文IP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以独立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新鲜感。除此之外,微短剧以其轻量灵活的制作形式,还能与动画漫画、视频游戏等其他文化创意内容形成联动。还记得去年Netflix大火的《Love,
2023年5月24日
其他

芯片之战,我们不会输,也不能输

日前,存储芯片巨头美光公司在华产品未通过网络安全审查,按照《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我国国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应停止采购美光公司产品。这场旷日持久的芯片战争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拉开了序幕,从美苏之争到美日之战,再到如今,欧亚各国都被卷进了“芯片竞赛”。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半导体在国际经济中已处于中心地位,在芯片问题上,中国一向相信市场,也尊重市场。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了解半导体的历史,尤为关键。01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从小人书展开:一家美术社激荡的历史

刚过去的周末遇上了520,因为这串数字的特殊谐音平添了几分浪漫的意味。而对出版人来说,这个日子却是有特殊意义的。为了繁荣文艺创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31年前的1992年的5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举行隆重的仪式,颁发首届“五个一工程”奖。在首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获奖名单里,赫然出现了一部连环画的名字,这就是由一家地方专业小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91年正式推出的《孙子兵法连环画》。而这只是一连串奇迹的开始,其后数届,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像开了挂一样,接二连三地荣获这个中国出版界分量最重的国家级大奖,一时被传为佳话。连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只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为代表的浙江出版界在连环画出版上所创造的辉煌历史的其中一幕。一连环画,又称小人书,曾经在很长的时间内肩负着为普罗大众提供休闲娱乐和文化启蒙的重要功能,在数代中国人的阅读记忆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连环画一度是一个非常兴旺发达的出版门类,也是一门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绘画门类。浙江的连环画出版曾在中国连环画出版的版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笔者所供职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更是浙江连环画出版的主阵地。其出版的连环画先后三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三获“中国图书奖”,其他各级荣誉不可胜数。至于图书销量更是屡创新高,一个品种几十万册甚至上百万册都屡见不鲜。几十年后的今天,回顾这些丰硕的成果,依然令人油然而生自豪,可这些成果背后的故事,却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渐趋模糊。其实,要取得这些成绩绝非易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为一家地方专业出版社,能在一众连环画出版资源极丰富的央级出版社的包围中脱颖而出,占据一席之地,与当时那一代出版人的勇于创新、乐于奋斗是分不开的,许多故事令人感慨。二梁平波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80年重新恢复建社后的第一任领导,在他任内,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出版工作开始了大踏步的发展。建社之初,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旗下有一份期刊叫《工农兵画报》,刊登的主要就是连环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上新诉求的不断涌现,梁平波审时度势,将其更名为《富春江画报》,减少了政治性内容,增加了文艺性内容。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后,画报销量大增,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影响力直逼当时国内的连环画第一大刊《连环画报》,两刊一时间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态势。此举大大拓展了浙江在连环画出版领域的影响力,可谓吹响了浙版连环画向全国市场冲锋的号角。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那个大家都囊中羞涩的时代,连环画稿费是许多画家改善生活乃至赖以养家糊口的重要收入,画稿脱手后每一块钱的稿费往往都已被充分计划了。而那些他们翘首以待的稿费,却要到图书出版后很久才能拿到。在这种情况下,梁平波充分听取画家们的心声,体谅画家们的处境,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力主推行图书付印即支付稿酬的制度,有些长期合作的重要作者甚至可以交稿即收到稿酬。这个制度可谓一举收获了画家们的心。为此,全国的画家都期待能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绘制连环画,甚至当接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约稿后会将手上正在创作的其他出版社的稿件放在一边,先全力完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订单。这充满了人性化的稿酬制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集聚了丰富的作者资源,为后续的一系列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离开出版系统后,梁平波依然关心着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出版工作,是后续多部重大题材连环画成功出版的关键推手。1987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举全社之力,投资一百万元,历数年艰辛编创,推出了连环画出版历史上的鸿篇巨制——《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为了在宣传营销上一炮打响,时任社长宗文龙勇开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书发布会的先河。人民大会堂这样一个有着特殊神圣性,且当时完全没有商业化的地方,居然会向一家地方出版社的新书发布活动敞开大门,这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极大提升了本书的关注度,一时洛阳纸贵。这个系列也由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畅销到了今天,成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传家宝。在人民大会堂开新书发布会,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底是怎么完成的?随着主要当事人的逝去,诸多细节已不可知。但完全可以想像得到,这其中必然有着许多的精彩和传奇。在宗文龙任内,在时任总编顾盼和时任连环画编辑室主任黄小金的全力配合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在连环画出版上的大手笔不断,除了《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还有《孙子兵法连环画》和《初中数理化连环画》也都是投资过百万元的巨制,被称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出版的“三大战役”。其中的《孙子兵法连环画》连获中宣部首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荣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出版由此进入了全盛期,并在全国的连环画出版领域中起到了引领作用。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传统连环画逐渐势微,强调镜头感和画面节奏感的分格漫画随着美日漫画的普及开始流行起来。时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的奚天鹰审时度势,抓住时机,亲自抓出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出版史上的另一部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巨制《中华少年奇才》。全书以彩色多格漫画的形式来讲述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少年奇才们的故事,激励广大少年儿童奋发向上。《中华少年奇才》于1995年出版后引起了轰动,荣获中宣部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华少年奇才》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动画工程启动的标志,紧接着推出的姊妹篇《世界少年奇才》则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其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再接再厉,于1997年推出《我的父亲邓小平连环画》,并获得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在奚天鹰任内,虽然全国范围内的连环画出版已经步履维艰,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依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绩。要回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出版史,杨德康是一位无法忽略的人物。他是原连环画编辑室的室主任,见证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出版从弱到强的全过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三部连环画《孙子兵法连环画》《中华少年奇才》和《我的父亲邓小平连环画》均由其担任责编,可谓是一位将毕生精力都倾注在连环画出版工作上的连环画编辑家。除了在连环画编辑领域获得了诸多殊荣外,杨德康还做了一件至今仍被广大连环画家交口称颂的事情。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与著作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作者将原稿交给出版社后往往便再无法拿回,很多就莫名其妙地散失了,甚至多年以后出现在了某一个艺术品拍卖会上。为此,在著作权法完备后,连环画家与出版社之间的官司可谓是络绎不绝。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却无此忧,因为,杨德康数十年如一日,将每一份作者来稿都加以妥善保管,并在退休前一一寄还给了作者。这个退寄工作可谓繁琐至极,有些作者因时过境迁已无法取得联系,但杨德康总是能想尽办法一一找到这些作者。甚至其他已离职和退休的同事约来的画稿他也都代为全部退还给了作者,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当作者们收到这些曾经倾注了他们无数心血的珍贵画稿时,无不喜出望外并深为感动。因此,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不仅没有像一些连环画出版大社那样后来官司缠身,而且还在作者群体中获得了极高的美誉度和持久的忠诚度,余泽至今。三连环画出版只是浙江出版历史上所创造的无数辉煌成就之一。一代又一代的浙江出版精英,啸聚于时代的大旗下,燃烧他们最好的年华,全力以赴,接续奋斗,才造就了今天浙江出版的繁荣和地位。通过这些出版精英们的努力,一部部作品成了经典,一位位作者成了名家,而他们自己的故事,却逐渐被历史的烟尘遮蔽,甚至终不可闻。对此,他们总是很泰然,笑道:“我们出版人就是幕后工作者,就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嘛!”是啊,出版人是幕后工作者,但他们的故事绝不是没有价值的,这些动人的历史应该被发掘,被记录,被传承。一个机构或一个行业,只有拥有了良好的传承:事业的传承、情感的传承、精神的传承,它才是有厚度、有温度的,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气质乃至灵魂。时代变迁,英雄老去,多少感人至深的幕后故事已散佚至无人知晓,这是浙江出版界的莫大损失,期待它们都能被重新发现和传唱。我想,那将成为浙江出版人汲取前行力量的重要源泉。作者:浙人美
2023年5月22日
其他

“沉浸式”文旅如何沉浸?

今天是第13个中国旅游日。自2023年开年来,国内文旅产业就呈现出了强劲的复苏态势。各地文旅局长花式代言、现象级出圈的淄博烧烤、“特种兵式旅游”等一系列热点背后,折射出文旅行业不断被释放的经济活力与消费潜力。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小长假,我国文旅市场更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达2.74亿,相当于平均每五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人在旅游,久违的“人从众”盛况又回来了。作为复暖文旅业的破冰锤,“沉浸式”体验项目成了近几年文旅领行业不容忽视的存在。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景区……“沉浸式”项目包罗万象,几乎覆盖文旅新型消费的所有领域,正成为国内文旅产业的“下一个风口”。那么“沉浸式”体验究竟有什么特点?以沉浸式开辟的文旅产业新赛道,又该如何突围?一所谓“沉浸式”,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955年,迪士尼将童话照进现实,按照电影中虚拟世界打造的主题乐园,便可称得上是最早的沉浸式体验。“沉浸式文旅”则是伴随体验经济出现的新型旅游方式。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旅游相比,沉浸式文旅通过全景式的视、触、听、嗅觉交互体验,为游客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图源:平遥市人民政府在我国,业界普遍把王潮歌导演2013年执导的第一部“又见”系列作品——《又见平遥》作为沉浸式文旅项目的开端。经过多年沉浮与积淀,国内沉浸式体验的应用场景逐步扩大,终于在2018年迎来了沉浸式旅游的井喷发展。据统计,目前国内沉浸式体验业已覆盖12大细分产业、35类业态,成为全球沉浸产业最为发达的市场之一。在许多城市,沉浸式文旅项目也成为了游客的“必打卡点”,例如陕西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湖北武汉的《知音号》、山西平遥的《又见平遥》。二沉浸式文旅为何能受到如此追捧?从技术端看,在“元宇宙”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全息投影、人工智能、AR、VR等前沿“硬科技”赋能“软表达”,为文旅业注入新时代的活力。譬如,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的黄鹤楼,作为武汉的地标性建筑,现如今也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夜上黄鹤楼》是围绕黄鹤楼千年历史文化,采用“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影像技术打造的行浸式光影艺术秀。游客在移步换景中深入了解黄鹤楼的沧桑巨变,沉浸式感受“大江、大湖、大武汉”的雄奇隽美。从市场端看,体验是连接消费者与文化产品形成情感共鸣的关键,但在传统的文娱消费中,观众与内容中间始终保持着“你搭台,我看戏”的界限感。随着以“90后”和“00后”为代表的“数码原住民”逐渐登上文化消费主舞台,广大游客不再满足于以往“走马观花”的观光模式,更具文化内涵、更有代入感的深度体验游自然成了年轻人的旅行首选。图源:西安市人民政府如爆火出圈的“长安十二时辰”街区,正是凭借沉浸式唐风市井文化特色,俘获了无数年轻派,与大唐不夜城一同创造了西安旅游的“流量神话”。从政策端看,近年来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重点支持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升级文旅产品供给、打造沉浸式文旅场景消费热点。2021年,发展沉浸式体验被写入文旅部公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完成“100个沉浸式体验项目”的目标。国家不断释放的红利信号为新业态发展提供了良好生态,沉浸式文旅项目多点开花,业已成为推动夜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三可以说,当前的沉浸式文旅产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但在“沉浸式”理念快速升温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亦不容小觑。比如,许多景区过度依赖科技手段,一味制造感官刺激,看似华丽实则空洞;又如,缺乏地方的文化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再如,“互动感”不足,导致游客陷入“沉浸式不沉浸”的窘境。沉浸式体验若不想在文旅产业的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就必须精准打通堵点,找到可持续发展路径。笔者认为,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其一,深耕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精品特色IP。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事实上,绝大多数地区并不缺乏底蕴深厚的文化大IP,缺的是盘活IP的眼界和思路。这就需要各地构思出“颠覆性创意”,找到项目与城市的共情点,真正让沉浸式景区成为城市的文化“会客厅”。以全景式沉浸戏剧主题公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例,无论是真实的百亩麦田,巨大的夯土墙,还是56个迷城空间里的21个剧场,最终都归结于对中原文化坚韧力量的展现。以演出为表现形式,直抵中原文化、黄河文明的内核,才能带来冲击心灵的情感共鸣。图源:郑州发布其二,加强故事情节设计,优化交互性与体验感。沉浸式文旅项目要想将“穿越”玩得逼真,情节上既要环环相扣又得层层递进。大到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625年前他的降临,救了大明却救不了自己

清人袁枚《谒岳王墓》诗云:“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如今矗立于西子湖畔的岳王庙,日日游人如织,而位于清河坊巷弄中的于谦故居、位于三台山麓的于谦墓祠,却人迹罕至,门可罗雀。普罗大众但知一个叫于谦的相声演员,却不知六百多年前还有一个叫于谦的书生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于累卵之危局。于谦生于洪武年间,仕于永乐年间,死于天顺元年。他经历了明初的仁宣盛世,也经历了标志着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土木堡之变;他在北京保卫战之中立下不世出之功勋,却在夺门之变之中被“意欲”二字冤杀。他是正统、景泰两朝波谲云诡的政治局势中极为重要的人物,以他的事迹为主线,可以梳理乃至辨明正统、景泰两朝纷乱如麻的史事。01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和敦煌女儿樊锦诗等十位专家一起探寻中华文明

一百年来,一代代考古人风餐露宿探未知,青灯黄卷并升双他们用一把手铲,叩问文明沃土让中国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的历史场景中华文明史的起点距今有多远?幸而有证的文明之源,又深藏何地?一“今天我捐赠的这点捐款,是我应该做的贡献。”近日,“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来到北大,带着一千万元人民币捐款,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学研究。六十年前,毕业于北大历史学系考古专业的樊锦诗从未名湖启程前往西北大漠,自此开始为敦煌石窟文物事业奔走的大半生,深居大漠60年,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守护敦煌莫高窟。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佛教文化遗迹,也是古代东方艺术的宝库。几十年来,樊锦诗走遍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看遍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守望着莫高窟里的历史沧桑、文化纷繁,她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成终身事业。“亲历中国考古”丛书中的《灿烂敦煌》就是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长年深处隔壁,在数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合作撰写的书,融数代敦煌人的智慧于一炉。在书中二人追叙敦煌的历史和文化,讲述了数代敦煌人的热诚与信念,介绍敦煌的历史与文化,解读石窟的塑像与绘画艺术。正如书中所言,敦煌中的塑像不是远离人世的神,从菩萨身上我们能感知那个时代妇女温婉娴静的个性;而天王、力士都是唐朝现实生活中将军、士兵的写照。这也是中国艺术的特性。二“亲历中国考古”系列共8册,除了《灿烂敦煌》外还有7册,总页码超过2200页,由十位专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几大考古发现。除了大家很熟悉的敦煌女儿樊锦诗守护的莫高窟,还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也有王侯将相的墓地和皇家庙宇,就像: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有震撼世界的千年女尸。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君曾侯乙的墓葬,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出于此。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发现了金缕玉衣、长信宫灯、万件文物。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还有两处考古发现,历史因它们的出土重新鲜活起来,那就是:丝绸之路上失落的楼兰、尼雅文明和史书上记载寥寥的西汉南越国......
2023年5月11日
其他

马斯克对太空的痴迷竟源于一本书?

X公司创始人、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以2190亿美元净资产,取代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成为全球首富。从特斯拉到Space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看似小众,豆瓣9.9高分,这本书堪称诗意生活的指南

01逃离北上广,搬入乡间“隐居”,已经成为近两年许多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之一。或许大家都想象过,一间寒舍一身素衣,造一个小院,以精巧构思布置自己的一方园林。然而,这种舒适精致的诗意栖居,其实早在宋朝,被一大帮主流地位的文人们,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利用原有的天然美景,逢留景,见树当荫,依就势,按坡筑庭,以亭、榭划分景区和空间,种植松、柏、杉、桧、梅、李、桃、杏等千姿百态的植物,并讲究建筑的造型、层次、虚实,不仅曲折得宜、描景变化丰富,居住其中,更是让人拍案叫绝:“秀色四时好”。那时,富豪权贵经营着广大宏伟的山水环境,普通的市井小民都也可以在房屋周围种植花木,以盆山盆池布置成简易小园。在自己的一方园林里,有的人纳凉独坐、高卧闲行;有的人耕植药钓、弹琴饮酒……他们在园林得到生命安顿的归宿,融贯道艺为一的生命内涵,与近几年这些“隐居者们”的诗意生活,遥相呼应。如今,当我们谈起园林,许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这些北方的皇家园林通常大气恢弘,重视山水格局的梳理。而江南园林,不得不提的是苏州的拙政园、狮子林,楼台亭阁错落的西湖园林组群,它们更则注重文人意趣、小空间造景。然而,当我们打卡这些旅游景点时,却往往忽略了“园林”二字背后的含义。02“园林”在通俗意义上来说,指特定培养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谈起园林,小则可以是一座游乐园,一处居所,风格可气势恢宏、也可江南水乡、温文尔雅;大辙可以是一种艺术,一种人生的议题,一门与生活气息紧密相关的学问。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在西方,窗户就只是窗户,它让光线与新鲜的空气进入室内。“但园林恰恰与之相反,用一句话形容它的精致巧思,则是“人步移则景异”。它经受了传统礼乐文化的洗礼,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作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自唐代开始,园林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古典园林在发展中把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相互结合、交融,园中融入了文人思想、气质、审美情趣,并把文、诗、画的艺术意境隐含在园林之中,使得园林如诗如画。而园林实践的精神价值,在魏晋南北朝萌芽,到宋代正是蓬勃繁盛的花期,而这本《诗情与优雅:宋代园林艺术与生活风尚》恰恰为我们翻开了宋代园林背后的无限魅力。为什么提及园林,必然绕不开宋朝?不仅是因为,宋朝经济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造园奠定了基础,更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文人占社会的主流地位,诗词绘画的艺术造诣达到顶峰。《诗情与优雅:宋代园林艺术与生活风尚》正是通过对诗文整理、解读和分析,证以其他史籍地志、笔记丛谈的记述,加以作者亲身的山居园游体验,为我们展现了宋代园林——中国园林史上进入高峰的艺术成就。03为什么推荐大家读这本《诗情与优雅:宋代园林艺术与生活风尚》?因为宋代园林,是认识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书里无限的诗情画意——笔者不仅文笔典雅,结构严整,兼收并蓄文学与园林的蕴藉精妙,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书中写道,当冬天过后,天气晴朗时,园林首先露出了春天的马脚。欧阳修在《对雪十韵》里发出了春游的邀约:“稍晴春意动,谁与探名园”。北宋官员游园归来,在《次韵程公辟春来》感叹道:“日日寻春春欲还,园林游兴未应阑”。淮南夫子陈造在《江湖长翁集》里也说:“可观可乐,知者劝游,游者忘归”。张咏则在《二月二日游宝历寺马上作》中描述了这样的画面:“春游千万家,美女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摇尽似乘烟霞。足以可见园林春游的盛况。园林之美,虽像徐亿《巾山广轩》里提及的那样“胜景更新数步间”。但除了看不够的风景,园林还是学习家风的“教室”。吕陶在《题致仕袁成均燕申亭》中记载道:“读书教子雍容外,琴酒娱宾笑傲间。”学习之余,一家人也会在园林休闲娱乐,姚勉也在《雪坡集》记载了“仙翁晚归来,子孙笑牵衣”的美好画面,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些诗词不仅窥见宋代园林兴盛的一角,读来更是视野开阔,作者独辟蹊径,与古典诗文相映照,读者不仅怡情养性,更能品味古人的心灵园地。这本书看似小众,却被豆瓣网友打出9.9高分,有位网友给出了这样简短有力的评价:美到像是在读诗!作者的文学功底太深厚了,读了本书,真的不能不佩服!另一位网友也给出了冷静客观的读后感:这本书看似小众,描绘了宋代园林,但并非限于园林。实则是宋代人的生活方式的写照,更是一部宋代园林风格和文化史,宋代的园林和人文生活尽在书中。文字优美,轻松好读,又不失专业水准,是一本反映宋代历史文化的好书!园林与宋人生活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读过本书,你不仅会看到宋人春踏青、夏纳凉、秋桂香、冬围炉,四季皆游的诗意栖居,还会获得文化知识,进行艺术品赏,更是在悠游乐园与逍遥道境,从宋人亲身游园后抒其情、叙其事、写其景、言其志的作品中体味时代风尚。读着读着,或许下一秒就顿悟了生命的精神价值。正如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到:“每适意时,徜徉小园,始觉风景与人为一……若心常清净,离诸取着,于有差别境中,而能常入无差别。”读着读着,灵动的精神状态与畅顺的气韵,使人自由无阻地在天地万物之间悠游。不仅如此,这本书是集园林、历史、建筑、艺术等多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市面上鲜有的专注于宋代园林的专著。现代人阅读或欣赏这些园林文学作品,可以开启乐园的想象,满足乐园的企盼。尤其现有的堪称园林的艺术空间极为稀少,阅读宋代园林的生活文化,神游于其中,可以怡情养性,滋润心灵。作者也在前言中也写下了这样的小愿望:期盼透过本书,我们能与古人一起体验润泽而舒缓的生命情味。而当你真正翻开本书时,相信扑面而来的正是本书名的前缀:诗情与优雅!作者:游玲玲部分图源于网络侵删荐读《诗情与优雅:宋代园林艺术与生活风尚》侯迺慧
2023年5月8日
其他

为什么要做英雄梦?

原本平凡的人一路披荆斩棘成长为人人敬仰的英雄,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很熟悉?不管是在我国家喻户晓的《战狼》《花木兰》,还是风靡世界的《超人》《蝙蝠侠》,英雄的故事就是这样,就算你看了100遍,还是愿意再去看101遍。最近一次印证这个感受的是我的同事和她的女儿,她们在一起共读儿童故事《驯龙士》。故事描绘了一个令孩子着迷的世界:有龙、有魔法,还有巫师。一群被龙石选中的孩子来到罗兰王国的城堡接受训练,与神通各异的龙并肩作战。他们拯救被伤害的伙伴,与强大的黑巫师作战,破解古老的谜题,在克服一个个困难、战胜一个个挑战的过程中变得真诚、善良、宽容、有责任感。最后,这些美好品格唤醒了沉睡的龙石,当他们与自己的龙心意相通之际,也真正成长为力量强大的驯龙士。这个故事不算复杂,但她和女儿都看得热泪盈眶。就在两个月前,《驯龙士》从上百个报名的儿童故事中脱颖而出,被著名主持人王芳选中推荐给了千万家庭,直播首发当天创造了单场销售16000册的亮眼战绩,在同场童书中排名前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得到读者的认可,我想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它讲好了一个让人们百听不厌的英雄故事:平凡的人也有成为超级英雄的一天。这是所有孩子都愿意相信的故事,所有看过《驯龙士》的孩子都期盼着可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龙,相信自己也能成为超厉害的驯龙士。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个超级英雄每个孩子的英雄梦都值得守护
2023年5月5日
其他

我是90后,我在新华书店工作

编者按:浙江新华,与共和国同龄。作为有着70余年历史的书店,近年来正大力培养“青年新华人”,一批90后书店店员活跃在书店内外,他们独立、勇敢、自信的姿态,为新华书店这家老字号书店注入“越传统越青春”的新生力量。海宁市新华书店王洁熠年少时终日流连书店、图书馆,改不掉“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毛病,书架上永远有一半的书没看。现任职于海宁书城,入职5年,主要负责书城文学区块选品、添订与书单推荐。对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古典文化各个领域都充满好奇,爱好喝茶、养花、古琴。书店在我的童年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一个个充斥着知了有气无力鸣叫的炎热下午,陪我度过无聊时光的是干河街新华书店的空调和读不完的冒险故事。稍大一些后,我沉溺于骑上自行车,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间穿梭,来到书店看看有没有新上市的小说或是寻觅已久的好书。待我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书店就一度退出了我的生活,淘宝、京东、当当、亚马逊……我在这些网站买了几架子的书。当我再次回到家乡,再一次踏进熟悉的新华书店,我成了书店的一份子。亲友得知我在新华书店工作,最常见的反应就是“上班的时候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看书”。不错,我们确实有机会“看”大量的书,“看”书的简介、作者、出版方、库存,因为面对读者的各种需求,要熟悉图书的分布,迅速找到读者想要的书,了解不同版本间的区别,哪个译者更好,哪些书适合赠送,当下有什么新书,又有哪些书已经绝版……这些年,大数据和算法的发展让我们都活在信息茧房中,购书平台会根据你的浏览和购买数据不断推荐相似的书籍。但在书店,特色化的选品可以让聂鲁达遇到韩愈,《寂静的春天》遇到《三体》,让你遇见一本意料之外的书。在书店选书购书也是一种场景式的体验,你买下的书、遇到的人与事、洒在书架上的阳光会共同构成一份只属于你的独家记忆。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透过玻璃看到书店一角放着《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当时我对这个作品的全部认知都来自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原来还有新作”带来的冲击让我直到今天还记得这个场景,和书架上其他五颜六色的书不一样,这本书从此和我建立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联系——“那天下午,我和妈妈一起在新华书店,书店很安静,我找到了一本很喜欢的书”。如今,我在新华书店已经工作5年。在这里,我遇到过热情读者拉住我大谈汉字之演变,看见过父母怀抱孩子轻声讲述绘本的温馨画面,听见过女孩眉飞色舞向同行伙伴安利自己喜欢的书籍,读到过读者留下的书信,叙述自己一天的烦心事以及家庭小矛盾,最后写下“我要回家了,感谢你能看到”。在书店,是和人,和书的相遇。感谢你,新华书店;感谢你,来到书店的人,明天我还会在这里。温州市新华书店
2023年5月4日
其他

从0到1,一本Mook的诞生

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手机俨然成了私人“电子杂志”:“浮窗”你想深度阅读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爱心”你喜欢的小红书博主,“tag”你感兴趣的微博热搜,从“JustPod”一路追到“小宇宙”,“一键三连”B站或抖音视频。我们每个人都在构建自己的动态Mook样本(Mook就是“杂志书”,将英文单词“Magazine”与“Book”融为一体而成)。那么,大家还需要纸质Mook吗?或者说,如今的我们,需要怎样的Mook?《走吧,一起去看展》就是我们给出的答案。当我们在看展时,我们在看什么?《走吧,一起去看展》是艺术无限系列Mook的第一本书,我们希望用“关于美术馆你可能不知道的事”“观展指南快问快答”以及“当我们在看展时,我们在看什么?”三个篇章,为对看展感兴趣而又不知在美术馆、展览中该看什么、怎么看的普通观众提供一份全方位的观展指南,普及看展小知识,介绍展览的幕后故事,也尝试提出选择展览和观看展览的新思路。相比图书,Mook仍然是一种更经得起“折腾”的图书形态,它比传统出版物更先锋,可以容纳灵光乍现的图文内容、实验天马行空的概念设计,在有限空间内“玩”出无限创意。此次推出的《走吧,一起去看展》就是这样一本秉持挖掘深度内容、激发创作热情、融合创意周边的读物,为此,我们在三方面做了尝试。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意大利卡拉拉学院藏品展
2023年4月28日
其他

浙刻何以最“宋韵”?

当南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主人陈起刻印《唐女郎鱼玄机诗》的时候,或许不会想到,这位唐代著名女诗人的作品得以存世至今,几乎全赖此书的流传;更不会想到,这薄薄的一册诗集竟会在此后的八百年间,辗转千里,历经朱承爵、项元汴、何焯等名家之手,钤印琳琅满目,成就一段书籍史上的传奇。围绕这册诗集,清代大藏书家、苏州“士礼居”主人黄丕烈曾数次邀请同人题字作画,分韵唱和;即便晚年,在财力不济,藏书相继散出的情况下,依旧“留此为娱老之资,虽千金不易也”。清代画家余集为黄丕烈所绘“唐女道士鱼元机小影”(今见于《唐女郎鱼玄机诗》卷首)1916年秋,民国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于长沙以八百金求得此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唐女郎鱼玄机诗》本为宋刻常见的蝴蝶装样式,当时已叶叶分离,正是文云亲手粘联,才成为今天我们所见经折本的模样。宋版常见的蝴蝶装样式1951年,爱国民主人士潘世兹将存于香港汇丰银行的潘氏宝礼堂藏书悉数捐于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其中便包括了这册《唐女郎鱼玄机诗》。这部引无数英雄折腰的“奇”书终为国家所藏。不过,《唐女郎鱼玄机诗》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划上句号。《鱼玄机诗》说到底也只是两宋浙刻的一个代表,在她的背后是更多同样散落四方、令人魂牵梦萦的两宋浙刻遗珍。一叶宋版,一两黄金提及宋代的浙江刻书,就不得不首先对当时的图书刊印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存世至今的宋版书不过3500余部,故而人们总习惯于用“一叶宋版,一两黄金”来形容她的可贵。但宋版之所以为人所珍爱,却绝不止于“物以稀为贵”而已。不菲的文献价值与卓越的艺术水准,恐怕才是其魅力的真正所在。说到文献价值,宋代距隋、唐不远,宋人刻书多以前代留存的稿本、抄本为依据,并且校勘谨严,在文字上最能还原旧时的面貌;加之两宋本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璀璨、文化造极的时代,宋人刊刻当时名家、大家的作品,内容上也更能接近作者的原意,故而宋版在学术研究中,历来为人所珍视。文献学上所谓的善本,很多时候其实指代就是以宋版为代表的旧本。这便构成了宋版善的一面。再看艺术水准,尽管宋代经历了由抄本为主向刻本为主的转变,实现了雕版印刷术的成熟与普及,但抄本时代,读书人所养成的对书卷中洋溢的书法艺术气息的痴迷,却并不会随着时光轻易淡去;加之相比于明、清,读书在宋代还是一种相对精英化的行为,文人士大夫们至简至雅的审美追求,也便深刻影响并塑造着宋版的刊刻形态。诸如字体端秀、墨色清亮、版式疏朗、装帧典雅,这些宋版最为人所称道的艺术特质,其实正是种种诉求下的自然回应。这又构成了宋版美的一面。洋溢着书法艺术气息的唐代敦煌写经至善至美还看浙刻如果说宋版是中国书籍史上的一座皇冠,那么浙刻便是这座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北宋末,叶梦得在他的著述《石林燕语》中比较当时的四大刻书中心,指出:“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即汴京)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其中所谓的杭州印书,即是浙刻的主要代表。这种宋代人最直观的感受随着宋版的流传,又在后世不断回响与共鸣。譬如刊刻《唐女郎鱼玄机诗》的南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还以印行《周贺诗集》《朱庆馀诗集》《李丞相诗集》等刻本闻名,在当时便已经声名远播。同时代的诗人周端臣甚至以“字画堪追晋,诗刊欲遍唐”的诗句来概括书籍铺主人陈起不平凡的一生。“诗刊欲遍唐”的雄心,自然而然决定了出版的文献广度。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在《两浙古刊本考》中考订陈宅书籍铺刻本近二十种,而由衷感叹:“当时所刊,实不可胜计……今日所传明刊十行十八字本唐人专集、总集,大抵皆出陈宅书籍铺本也。然则唐人诗集得以流传至今,陈氏刊刻之功为多。”“字画堪追晋”的素养,则潜移默化影响着出版的艺术深度。仅就现存的陈宅书籍铺本来看,不仅纸张明韧,墨色如漆,“开卷一种书香”;同时,疏朗的版式、精挺的字体亦不免引来驻足的目光。特别是其用字,如大多数浙刻一样,取法唐楷欧体,纤细秀雅,意态俊逸,转折笔画轻细有角,往往流走而不失笔意,既体现了刻工高超的刻版技艺,也成为近代仿宋字体的前身。国家图书馆藏陈宅书籍铺本《唐女郎鱼玄机诗》书叶国家图书馆藏陈宅书籍铺本《周贺诗集》书叶陈宅书籍铺不过是有宋一代杭州众多书肆中的一个代表,书坊刻本也只是当时浩如烟海的浙刻中的一大分支,但管中窥豹,亦可见一斑。北宋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说:“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宋版的善与美,似乎在浙刻中才真正走向极致,而至善至美的两宋浙刻或许也恰恰是在这层意义上,散发出了宋韵最耀眼的光。天时地利人和应当说,浙刻成为宋代图书刊刻中的翘楚,并不是一种偶然。作为中国历史上人文荟萃、经济繁盛的重要地区,浙江早在中唐时期,便已出现了雕版印刷书籍。王国维就不无自豪地称许:“镂板之兴,远在唐世,……吾浙为尤先。”而从叶梦得“杭州为上”的评价中,不难看出,及至北宋末,杭州已经堪称全国首屈一指的刻书中心。无怪乎我们所熟知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正是北宋仁宗年间,出自杭州书肆的一名刻工。而随着宋室南渡,杭州作为帝国的临时首都,进一步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批北方的书坊商人、刻书工匠迁居杭州及其周边地区。譬如汴京大相国寺东的荣六郎家,便在临安府中瓦南街定居下来,继续开办书籍铺,从事书籍编纂、刊刻与售卖的工作。这种人口的流动无疑促进了南北技艺的融合,使得浙江无论官方,抑或民间,刻书都盛极一时。“两宋浙刻丛刊”第一辑第一种:原貌呈现的经折装《唐女郎鱼玄机诗》“两宋浙刻丛刊”第一辑第二种:原貌呈现的经折装《周贺诗集》今天,我们回顾浙刻的历史,正是要续写《唐女郎鱼玄机诗》的故事;追寻宋韵的脚步,其实也是挖掘与再现人间至美的过程。对于新时代的浙江出版人而言,将诸如《唐女郎鱼玄机诗》《周贺诗集》这样曾经诞生于两浙,如今却深藏于馆阁、散落于四方的瑰宝遗珍,以浙刻浙印的方式化身千百,既重归“浙”里,也飞入寻常人家,或许便是对千年历史最好的铭记,对宋韵文化最久远的传承。作者:浙古社
2023年4月25日
其他

詹天佑:我不止会修铁路

1909年时的居庸关长城脚下的居庸关,此时正是春花满山岗。坐着火车穿行,仿佛进入了一片粉雾海,让人沉醉忘返。时间回到100多年前,有一位铁路工程师,也曾在这里望着火车驶向远方,他就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今天是詹天佑先生逝世104周年纪念日,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重回风云激荡的20世纪初,领略大师的风采。修的是民族的骨气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大了对我国的资本输出,当时中华大地上的11条铁路,没有一条是中国人自行主持修建的,它们全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倾销商品、掠夺资源的工具。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英、俄都想借机扩大自己的筑路权,双方争执不下,最后两国的使臣说:“如果清廷不借外款,不用洋匠,一切全由中国人自己完成,那么英、俄两国就不再插手。”他们以为技术、资金都在自己手中,中国人到头来还得有求于他们,还语带嘲讽地评论:“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毅然担负起了这个重要的任务,面对冷嘲热讽,他没有气馁,也没有放弃,反而更加斗志昂扬——他要让这些外国人看看,中国人也能修建铁路!由于资金有限,时间紧张,他选取了最短但也最险的一条线路,坡度达二十八九分之一,超过了当时的极限。尤其是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岭绵长陡峭,勘探难度非常大,号称“天险”。他通过精确的计算,决定分段开凿八达岭隧道,即从两端同时相对开凿,并在中部开一个峒井,从井中再向两端开凿,这样能大大提升施工的进度和质量。隧道开挖完成后,詹天佑把隧道中部的峒井改造成了通风道,在开口处加建了圆柱形带顶的建筑,并将其命名为“峒井通风楼”。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如何才能爬上这样的山坡呢?他创造性地设计了“人”字铁路,顶点在青龙桥站。这既降低了坡度,又使八达岭隧道从6000英尺(约1830米)缩短为3000英尺(约915米),解决了京张铁路修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靠下的列车正在上坡,车头把列车推向青龙桥车站;靠上的列车也在上坡,车头则把列车拉出青龙桥车站。这便是詹天佑先生设计的“人”字铁路。尽管修建过程中困难重重,詹天佑从来没有想过半途而废,他与工人和技术人员们同吃同住同干活,风餐露宿,还每每鼓励大家:“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就这样,1909年,不到4年的时间,京张铁路完成修建,比预计提前了两年,而且节省了约5/7的费用,用一截一截的铁轨写下了顶天立地的“人”字。铁路精神代代相传詹天佑先生还十分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他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但当时的实际是,我国极度缺乏有铁路修筑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因而,在工作之外,他以育人为己任,通过言传身教,为我国铁路事业培养了最早的一批人才。1900年,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的学生在总教习的带领下参观大小凌河工程。时任小凌河工程主任的詹天佑不仅为学生详细讲解,还亲自指导学生观测桥梁水坝等建筑,耐心为他们答疑解惑。1909年8月19日,詹天佑先生(前排居中)和他的得力助手们在为庆贺京张铁路通车而举办的茶会的彩棚前合影。可以看到,其中不乏年轻的面孔。这时他在国内已经是著名的工程师,还是我国第一位入选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人,但他没有一点架子,谦和务实的作风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5年,京张铁路开始修建。詹天佑带领北洋铁路官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徐文炯、张鸿诰实地考察勘测,给予了他们许多指导,这两人后来都成了成就颇多的专家。欧节机车是京张铁路所有火车头中体量和马力较小的,它“跑近路,拉得轻”。坐在车头里的技术人员,面容年轻,表情自豪。为了更好地修建铁路,他还召集了北洋备武学堂1893年铁路工程班的首批毕业生,以及北洋铁路官学堂的其他学生都参与进来。他们顶着烈日,背着标杆、经纬仪穿梭在陡峭的山峰间勘探测量;披着夜光,在昏暗的灯光下绘图、探讨方案。讨论结束后,学生们陆续回去休息,詹天佑却还要继续工作至深夜。他常常对他们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青年们跟着詹天佑学到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更是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山洞从崎岖陡峭的山岭间穿过。可以想象,詹天佑先生带领青年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实地勘探,是多么地不容易。1919年,詹天佑先生不幸逝世,家属继承他的遗志,捐款在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修建了三层的学生宿舍大楼。1931年,大楼完工,以詹天佑先生的字命名,叫“眷诚斋”,以纪念他对我国铁路高等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工程师的别样天赋詹天佑不仅是铁路史的创造者,还是记录者,他在纪实摄影领域颇有建树。但有人说京张铁路的照片摄影师是谭景棠而非詹天佑,而从照片独特的构图、灵活的对焦、曝光技巧能看出,少不了詹天佑的专业背景。詹天佑先生在耶鲁大学时专门学过摄影成像原理。当时的相机没有快门,曝光以开合镜头盖的方式实现,并且由于没有可调节的光圈,要拍摄大景深的照片,需用极小光圈的镜头进行长时间曝光的方法实现。也就是说,在拍摄自己的工程杰作时,詹天佑是负责选景和指导的摄影师,谭景棠是摄影跟班,负责掌镜操作。他的毕生杰作——京张铁路,在静态的镜头下呈现出动感,铁轨劈开山峦,迎面而来的列车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詹天佑的摄影特别注重对客观事物的还原,尽力展现最真实的瞬间。他镜头下的铁路工程,沉默而有力量,诉说着建造者在其中付出的巨大心血。在这张全景照片里,人物一字排开,与车站形成了两条平行线,这样的线状构图给人一种画面的延伸感。再看细节,车站结构完全展现在我们眼前:车站的顶是白色的,顶上有圆卷状的构件;门洞两边,有深色的精致的装饰;门廊里,还有两条供乘客歇息用的长凳……2019年,青龙桥车站重新修建,参考的就是这张照片。他镜头下的人物,表情生动,细节刻画上十分出彩,每一个人物,每一张脸,每一抹眼神,都在讲述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这张照片里,左边的人像是虚的,而画面的右侧,每一位工人的脸则十分清楚,这个有意为之的对焦动作展现的是他对我国第一代大产业工人的尊重与感谢。除了摄影,詹天佑还热爱体育运动,在这份热爱里,还蕴藏着他拳拳的爱国热忱。1872年,詹天佑考取了幼童出洋预备班,官费留学美国。做为第一批留学生,詹天佑饱受歧视和侮辱。他下决心要取得优异的成绩来报效祖国,也要用健壮的体魄以摆脱东亚病夫的污名。在学习之余,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坚持游泳、滑冰等。他还是留学生棒球队的主力成员,在与美国当地的球赛中,让人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的英姿奋发。京张铁路修筑完成并通过验收后,迎来了最终的观成大典,附近的群众纷纷赶来观看,张家口站被装饰一新,站前立起了彩棚,万国国旗迎风招展。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今日的中国,铁路事业蒸蒸日上,成渝铁路、广九铁路、京九铁路,直至时速350千米的代表世界上最先进水平京张高铁,一代代铁路人秉承着詹天佑先生的志向,踏上探索创新之路,创造出一个个新的辉煌。从花海中驶出的列车,带着期盼沿铁轨驶向目的地,也驶向每一个终究会到来的春天。作者:浙摄社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社长总编日常在读什么?

编者按:人间四月天,读书好时节。世界读书日将近,还不知该读什么书的朋友,这份书单一定要看!越书房邀请了浙版传媒8家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分享他们的日常书单,一本重磅推荐的本社好书,一本案头常读的个人书单,让我们来看看做书的行家在读什么书?浙江教育出版社集团社长周俊《像天才一样思考》[美]罗伯塔•乃斯
2023年4月21日
其他

“回家”他用了60年

他在枪林炮火中用镜头记录历史,却在兵荒马乱里销声匿迹。1943年4月20日,也就是80年前的今天,雷烨在河北省平山县南段峪石堂村遭遇日军,在击毙敌寇十余名、掩护警卫员突围的同时,不幸身负重伤。敌人见状,立即缩小包围圈,试图俘虏雷烨。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雷烨砸碎了心爱的相机、手表和笔后,毅然扣动了扳机,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年轻而热血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9岁。可原本,雷烨有两次撤退的机会。1943年4月19日深夜,雷烨刚刚完成《晋察冀画报》的照片选定和编写工作,突然接到晋察冀画报社主任沙飞的通知:日军正向此地包抄,马上撤离!然而雷烨出门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查看村民的转移情况,当他发现村民被转移到容易遭敌炮击的地方,他立马指挥村民进行二次转移。当炮声响起,早已转移的村民逃过一劫,而雷烨已错过画报社的集体转移,这是雷烨面对最佳撤退时机的第一个“不”。1943年4月20日拂晓时分,日军尾随而至,雷烨带着两个警卫员与敌交战,但因寡不敌众,被敌击中,警卫员试图背着受伤的雷烨一起突围,却得到了雷烨斩钉截铁的拒绝:“我来掩护,你们赶快突围!这是命令!”这是雷烨对撤退时机说的最后一个“不”,他以自己的生命换来更多家庭的团聚。
2023年4月20日
其他

说不尽:杭州的前世今生

杭州是一张不曾卷收的画卷,日月掌灯,众人提笔,从千百年前勾勒到今天。前世:自然与人文之美昨日的杭州是一场梦,梦里有清丽的自然风景,也有繁华的人文韵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能让凡饮水处即歌其词的柳永如此评价,可见当时的杭州是何等美丽与富庶之地。杭州的美孕育于自然。被群山臂膊捧于掌心的明珠西湖,照亮了多少游人的眼睛。早春绿柳飘拂,踏过湖畔,浅草才能没马蹄;盛夏荷花亭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金秋暗香浮动,山寺清寂,月中寻桂子;凛冬剔透似水墨画,上下一白,舟中人影如芥。西湖的晴雨变换、四时之美,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枕卧于杭州湾怀抱的钱江潮水,激荡着多少观者的内心。潮声如雷,白浪滔天,自是千古奇观。潮水的涨落,似人生的起伏跌宕,又似历史的兴衰更迭;弄潮的健儿,既有矫健灵敏的身手,亦有一往无前的胆气。“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可看的不仅是滔天巨浪的自然神伟,更是勇立潮头的人文精神。杭州的美涵养于人文。白居易回首江南,最忆杭州的碧水红花,如画风景;苏东坡时隔多年,还来泛舟湖上,一醉西湖雨;陆游夜宿小楼,听春雨簌簌,明朝步入深巷买杏花;林逋梅妻鹤子,结庐隐居,最爱一篷烟火饭渔船。文人墨客对山水景物的描摹,对幽雅生活的记录,为这座城市铺上了悦目的精神底色。良渚先民抽出春蚕倾吐的一把茧丝,汇同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奋,经纬交错,编织成如云罗绮的前身。南宋官窑取下烟雨江南的一抹天青色,缠覆在冰清玉洁的瓷器表面,烧制成温润含蓄的青瓷。沈括宦游各地,博学广闻,用一杆笔辑录下百花齐放的古代科学技术,让今人也能窥见前人的聪明才智。能工巧匠对技艺的钻研,为这座城市勾勒了硬朗的发展线条。今生:传承与创新之美今日的杭州仍是一场梦,是故梦的延续,也是崭新梦想的发源。“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创新活力之城,杭州呈现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杭州既充满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也拥有面向世界的宽广视野。”从新华社给予杭州的赞誉中,不难体会到这座城市在传承和创新之间奋发前行的探索精神。杭州仍凝眸回望过去。西泠印社精雕细琢的金石钢印,仍落在水墨丹青之上;湖畔诗社字斟句酌的浪漫吟咏,仍洋溢着对爱与美的讴歌;《送别》《梁祝》绕梁三日的袅袅余音,还在大街小巷被人人传唱。老字号仍有天南地北的食客寻味而来,门槛踏破;龙井茶还在千家万户的搪瓷杯中舒茎展叶,飘起茶香;大运河仍有满载货物的船只通航其间,迎来送往。各种文化遗产与文明财富的身影出现在杭城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杭州人仍在读“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慨叹,读岳飞精忠报国的拳拳之心;读“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宣誓,读于谦鞠躬尽瘁的铮铮铁骨;读“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的激愤,读秋瑾坚持民主革命的毅然决然。众多英雄儿女的事迹与言行被铭刻在杭城的记忆之中,成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流,引领着人们顽强拼搏、向上向善。杭州亦坚定走向未来。梦想小镇与梦栖小镇扎根于创新开放的土壤,依托互联网技术,孕育着数字经济的新枝新芽。城市大脑凭借强大算力算法的支撑,通过云计算体系指挥城市高效运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杭州打造成舒心、便捷、繁荣的“云上”之城。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城市发展价值体系的构建,展现了杭州奋楫扬帆、开拓进取的探索精神,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的人文关怀。西溪花朝节、西湖音乐节、杭州国际动漫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的举办,呈现出这座城市秀外慧中的文化气质、优雅自信的年轻风采。G20峰会、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以及即将到来的亚运会等一系列大型国际赛会的召开,体现了这座城市作为重要窗口的大气开放、兼容并包。一路走来,杭州不断从自身挖掘思想文化之美,也以积极的姿态敞开怀抱,迎接多元文明的交流共进。杭州是美的,她的美荡漾在西湖的每一弯柔波里,飞扬在钱江的每一片潮头上,镌刻在名家的每一句诗行间,包蕴在人民的每一滴汗水中。杭州是鲜活的,她的生命力从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中破土而出,沐浴着各界人才的优秀精神力量,又被科技创新的源泉灌溉着,被兼收并蓄、去芜存菁的思想理念滋养着,正抽枝绽叶,开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明丽花朵。日月仍在安然掌灯,众人仍在倾心挥毫。杭州这幅无穷无尽的画卷,会铺展千百年又千百年,任凭提笔作画的人世代更迭,自然与人文、传承与创新之美不变。作者:浙教社
2023年4月19日
其他

蒋胜男:我为什么反对996捍卫888

昨夜,微博话题“蒋胜男:我为什么反对996捍卫888”直冲微博热搜第一,而距离她上一次带着提案登上热搜才不到两个月。2023年3月两会期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提出“保护劳动者休息权,对8小时工作制加强监督”的提案,在互联网上引起了热议,也是在一夜之间,“蒋胜男发声反对加班泛滥”的词条冲上了热搜。睡前刷手机是你的身体在自救谈及996有哪些隐形的社会危害,蒋胜男认为,法定的每周工作时长是40小时,如果按996来计算,每周的工作时长高达72小时。这首先会导致失业者的增加,“两个人的岗位一个人就能干得了,而更多的人被驱赶到社会上失业”。另一个危害,则是直接反映在生育率上,工薪阶层根本没有时间去结婚生孩子。“35岁非升即走,我被裁员我都没有什么话可说似的,这忽然间变成一个特别大的群体性的焦虑。不敢消费、不敢结婚、不敢生育、不敢买房,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信心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由此,蒋胜男提出了“捍卫888”的口号,因为8小时是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最长时限,并不是说休息8小时,工作8小时,剩下的8小时就全部属于个人,扣除三餐时间和上下班通勤的时间,剩下的其实只有3个多小时……而在经历一天的长时间工作后,疲惫的年轻人往往选择在睡前“报复性”刷手机,在放松之余又对自己生出惭愧之感,对此,蒋胜男却认为这是身体在自救的讯号。“人不是机器,人不可能工作完了就睡觉,睡觉完了就工作,这样的话你的情绪会崩溃的。”蒋胜男一直有“战神”“嘴替”等称号,而她担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时期的提案,也再次被网友关注热议。原来,蒋胜男此前就提出过不少关注民生的议题,如建议“打拐列入地方政府考核”“延长男性陪产假”,“提高性同意年龄”“《民法典》删除离婚冷静期”等。作家蒋胜男笔下的历史女性脍炙人口的提案之外,蒋胜男最早为人熟知的其实是网络作家的身份,她创作的历史作品《芈月传》《燕云台》在改编成影视剧后家喻户晓。作为“女性大历史”代表作家,她多次通过自己这支笔书写历史女性,让这些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的女性,通过她的作品发出惊雷的声音。正是通过蒋胜男的小说写作,我们能实实在在地看到女性在中国历史中的一种具像。2021年蒋胜男“女性大历史”新作《天圣令》出版问世,她根据北宋章献明肃皇后刘娥的生平事迹和相关的民间传说,在广泛深刻地吸收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借助合理的真实和艺术虚构概括,将北宋的太宗、真宗、仁宗三朝的历史人物和生动感人的故事,清晰地描绘成一幅历史画卷。史家公认的三大女主:“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宋之刘后”,刘后即指刘娥。刘娥算得上是历代皇后中出身较为寒微孤苦的,甚至连出身都存疑;她虽然尊贵,却终其一生没有一个真正血缘意义上的亲人;她颁布了真正意义上的宋代令典《天圣令》;她建立了完整的太后垂帘制度,因而宋代太后垂帘称制达九位之多,为历代之首;此前的太后谥号均为二字,从刘娥开始,称制太后谥号为四字,与武则天相同;她也是除武则天之外,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穿上龙袍的女人。——《天圣令》序言北宋是一个从乱到治的时代,而刘娥也同样跟着大时代一起成长,曾在底层挣扎的经历,让她从协助宋真宗到自己摄政时,始终关怀民生。她兴修水利,主持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她消除了宋真宗晚年“天书运动”的负面影响,同时为宋仁宗的仁政打下基础。同样作为中国历史的三大女主,吕后、武后的故事,已经有无数的小说电影电视剧呈现,但是刘后却几乎被历史全然埋没了。唯一被人熟知的,却是以讹传讹的“狸猫换太子”。虽然野史传说很多,但是至今仍没有一部完整的历史小说,来书写这位宋代女主的一生,直到《天圣令》的创作出版。2022年11月25日,2021年度“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入选作品正式公布,全国共有七部作品入选,《天圣令》榜上有名,并且是入选中唯一一部古代历史题材作品。跨越古今的女性力量传承“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写作者,写的都是我自己喜欢的那种女性,勇敢,百折不挠,从来不会因为出生、性别去把自己拘束住,表达的是一个希望我自己能做到的状态。”从耳熟能详的《芈月传》《燕云台》,到最新作品《天圣令》,作家蒋胜男成功突破了历史领域单一的男性视角,她笔下所塑造的女性,总是拥有超越时代的独立思想,她们面对不公敢于反抗,手中紧握属于自己的权利。有趣的是,刘娥在执政时期出台的《天圣令》,废除了许多唐令中奴婢贱籍的条令,为女性独立财产权提供保护,从法律层面,对于整个宋代消除良贱分界和宋代女性地位的整体提升起到了保障作用。而在今天,作为女性代表的蒋胜男会接到很多女性的来信和建议,包括离婚冷静期、法定婚检、男性陪产假等,这些都反映了现代女性对于婚姻的一些恐惧,她自觉有责任通过提案在为保障女性权益发声。女性帮助女性的力量传递,跨越了古今,交汇在改善女性困境的基点上。正如蒋胜男所说:“我一直定位我自己是个普通人,希望‘蒋胜男’越多越好,我希望这个社会能让更多女性有机会发声,更多女性的努力被看得见。”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我们历史长河的进程,和平和发展的到来,是由无数双手共同推进的。每年有很多提案会在当年或次年得到很好的落实,这或许就是个体在推动时代前进的一小步。作者:浙文社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阿德勒:为社恐定制的沟通宝典

亚里士多德说人类是天生社会性的动物。但不得不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如果有人问“在吗?”相信很多社恐人士的内心会和《黑暗荣耀》里妍珍的丈夫产生共鸣,回复沉默。《黑暗荣耀》而面对更复杂的社交场景,社恐人士更是能语出惊人,来一段牛头不对马嘴的沟通。比如,当身边的人情绪低落、找你倾诉时,你是不是通常会出于好意,说一些自认为宽慰,却适得其反的话?“最近总是加班,我快绷不住了……”“你运气算好了,我这几天都是一两点才能睡。”(比惨式安慰)“我和男朋友分手了。”“唉别难过了,其实他也没那么好。”(弱化对方的感受)“压力好大啊,我真想辞职躺平了……”“躺平是不对的,不能消极逃避blabla”(评判、讲道理)说得很好,下次别说了。这些错误的回应方式扼杀了被安慰者的表达欲,让人感觉到“他不愿意来懂我”。渐渐的,这种倾听方式让对方不愿意向我们吐露心声,也拉远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其实沟通,也有方法论。如果你也因为不会沟通而社恐,不妨试试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倾听术。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在具备尊重、信赖、共情3个条件时,就能拉近关系、让对方向你敞开心扉,从而彼此交心。阿德勒告诉我们,只有贴近对方的倾听方式,才能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向对方敞开心扉: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聊心事,熟人、朋友甚至恋人之间也少有真心的交流。这是因为我们的倾听常常是以自己为中心,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评价别人说的话。而共情的、贴近对方的倾听需要我们放下对他人的主观臆断,保持“非评价”的态度。而有些沟通是其中一方居高临下的纵向关系,而非平等、尊重的横向关系。比如,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就常常是上对下的沟通模式,这是孩子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的一个重要原因。人都是不喜欢被控制的,而我们的沟通却常常带有控制性、缺乏对自主性的支持。阿德勒
2023年4月17日
其他

是“茶马古道”还是“茶马贾道”?

如果用拼音输入法或者在网页搜索栏里打入“cmgd”四个字母,大多数人跳出来的第一项结果应该是“茶马古道”。在这里,笔者想要告诉你的是,这个词可能才出现了几十年,在更早以前,“茶马贾道”才是对那条我国西南地区商贸通道的正确称呼。什么是茶马贾道?1939年的茶马贾道起点——雅安新桥(孙明经摄)茶马贾道作为一条古老的商业贸易路线,最早在西汉时期出现,一直以来都是连接我国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中国茶叶、马匹和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重要途径之一。茶马贾道的路网及相关设施曾遍布今天的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地,横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流域,是西南地区各民族间互通有无,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巅峰,在抗日战争中后期为内地输送了大量资源。如今,作为世界遗产的它已不仅仅是一条曾经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更是一条连接历史和现代的纽带。1939年8月,康定城外云雾缭绕的郭达山附近的茶马贾道(孙明经摄)茶马贾道的由来这就不得不提另一个概念“茶马互贾”,即汉族茶商们用茶和康藏茶商们进行交易,而康藏茶商们用藏族地区出产的马为货币进行结算,这种汉藏民族间以茶贾马或以马贾茶的传统贸易往来,被称为“茶马互贾”或“互市”。1939年8月,“茶马互贾”的贾场。照片中可见用来“互贾”的藏马群、已经改装成藏茶的茶包堆垛和运送藏茶的牦牛群(孙明经摄)汉朝为和匈奴作战,需要能适应在蒙古高原地区作战的骑兵队伍。但中原地区不仅马匹稀少,而且低海拔地区出产的马匹一到高原就会气短畏寒,根本无法胜任战事。而当时中国西南地区出产的马匹,不但能适应高原环境,而且性烈善战,产量也大,便成了重要的战争资源。同时,由于饮食结构和地域环境限制,对于藏族百姓来说,茶叶是必须外来的食物。于是就有聪明的茶商,为满足官家和百姓的需求,创造性地发明了茶马互贾的贸易。在这种贸易发展的进程中,由于“贾”和“市”二字古来互通,茶马互贾也被称为“茶马互市”。1939年8月,经过加工改装的茶包垛。每一个茶包上都刻有康文或藏文的符号,以标明茶的名称、等级和所有者(孙明经摄)宋代时期,我国内地茶叶生产有了飞跃性发展,茶马互贾成为常态,连政府都明文规定了以茶易马,自那时起,茶叶既是中原百姓与西南、西北地区藏族同胞之间的交易商品,也是双方保持友好关系的手段,茶马互贾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方式之一。茶马互贾除了提供茶税收入外,更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还维护了西南地区的安全。渐渐地,“互贾”变成了“贾道”。1939年8月,康定城东门外的西康茶关,背夫们正在将茶叶背入。在这里,茶的主人缴纳茶税后,便可将茶运进康定进行交易(孙明经摄)到了清代,由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边茶贸易”出现——西南、西北地区的藏族同胞除了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外,对丝绸、铁器及其他商品的需求也开始增加,并且内地对藏区的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也增加了,贸易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从东部的康定开始,到甘孜、德格、理塘、巴塘、芒康、昌都,甚至一直到拉萨地区,都以茶、马为核心在“互贾”着商品。为什么要叫“茶马贾道”而不是“茶马古道”?之所以现在大多称“茶马古道”,原因之一是“贾”与“古”同音,其二是这条茶马互贾的商道历史久远,到了近代,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大批学者将其称为茶马古道。中国电影教育先驱、摄影高等教育奠基人孙明经曾于1939年和1944年两次考察茶马贾道——这也是茶马贾道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在他看来,“这条从西汉汉武帝时期就有记载的道路,至20世纪初已存在两千多年,美国学者中有人坚持称其为‘古道’,很自然。虽然经历两千多年的道路,今天叫它‘古道’也无不妥,但其实叫它‘贾道’才正确。”1939年8月,泸定桥上负重运茶的背夫并且在那时,中国的许多学者仍称其为“茶马贾道”或“茶马市道”。更重要的是,“茶马贾道”的名称反映了它自身的核心功能,即茶马互贾这一存在久远的历史传统。所以说,“茶马古道”这个称呼直到20世纪初期才出现,而“茶马贾道”则早已存在,而今前者由于更为通俗的用语为大多数人所接受。马是茶的搬运工?不是。尽管马能帮助运输,然而在茶马贾道的历史记载中,边茶的运输靠的都是人力背运——按照当时常年跑在茶马贾道上的茶商的说法,在平路上,一匹马可驮12条茶,在山路上,一匹马最多只可以驮2条茶。而成年男子最少可以背12条茶,多的可以背20条,女子少的可以背7条,多的可以背10条,一般背8条。此外,用马驮茶还需要马夫照看马匹,精明的商人并不愿意选择用他们的“商品”来运输“货币”。1944年9月10日,雅康公路上四名从雅安背茶去康定的茶背子(背夫),他们正用铁头木杵支撑着背上沉重的边茶茶包,以便休息(孙明经摄)还有一点,茶马贾道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很多路是真的“蜀道难”,翻高山越激流都是常态,在坡陡路险处要费很大的力气拉马上山才能继续前进,更不用说用马驮运茶叶了。到了藏区,更多的是用牦牛来运输藏茶。1939年,罗哥梁子上驮运藏茶的牦牛队侧照(孙明经摄)当然,关于“茶马贾道”的说法,目前仍有争论,于大多数人而言,可能更能接受“茶马古道”这个较为耳熟能详的名字。本文仅代表一家之言,若因此带来更多讨论不甚荣幸,也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本文图片均引用自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影像档案”丛书《1939:茶马贾道》(4册)和《1944:重返茶马贾道》(2册),关于“茶马贾道”这一说法更为详尽的解释收录其中,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读。作者:浙摄社
2023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