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茶马古道”还是“茶马贾道”?

越书房 浙江出版传媒 2024-03-13

如果用拼音输入法或者在网页搜索栏里打入“cmgd”四个字母,大多数人跳出来的第一项结果应该是“茶马古道”。在这里,笔者想要告诉你的是,这个词可能才出现了几十年,在更早以前,“茶马贾道”才是对那条我国西南地区商贸通道的正确称呼。

什么是茶马贾道?

1939年的茶马贾道起点——雅安新桥(孙明经摄)


茶马贾道作为一条古老的商业贸易路线,最早在西汉时期出现,一直以来都是连接我国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中国茶叶、马匹和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重要途径之一。

茶马贾道的路网及相关设施曾遍布今天的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地,横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流域,是西南地区各民族间互通有无,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巅峰,在抗日战争中后期为内地输送了大量资源。

如今,作为世界遗产的它已不仅仅是一条曾经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更是一条连接历史和现代的纽带。

1939年8月,康定城外云雾缭绕的郭达山附近的茶马贾道(孙明经摄)


茶马贾道的由来

这就不得不提另一个概念“茶马互贾”,即汉族茶商们用茶和康藏茶商们进行交易,而康藏茶商们用藏族地区出产的马为货币进行结算,这种汉藏民族间以茶贾马或以马贾茶的传统贸易往来,被称为“茶马互贾”或“互市”

1939年8月,“茶马互贾”的贾场。照片中可见用来“互贾”的藏马群、已经改装成藏茶的茶包堆垛和运送藏茶的牦牛群(孙明经摄)


汉朝为和匈奴作战,需要能适应在蒙古高原地区作战的骑兵队伍。但中原地区不仅马匹稀少,而且低海拔地区出产的马匹一到高原就会气短畏寒,根本无法胜任战事。而当时中国西南地区出产的马匹,不但能适应高原环境,而且性烈善战,产量也大,便成了重要的战争资源。

同时,由于饮食结构和地域环境限制,对于藏族百姓来说,茶叶是必须外来的食物。于是就有聪明的茶商,为满足官家和百姓的需求,创造性地发明了茶马互贾的贸易。在这种贸易发展的进程中,由于“贾”和“市”二字古来互通,茶马互贾也被称为“茶马互市”。

1939年8月,经过加工改装的茶包垛。每一个茶包上都刻有康文或藏文的符号,以标明茶的名称、等级和所有者(孙明经摄)


宋代时期,我国内地茶叶生产有了飞跃性发展,茶马互贾成为常态,连政府都明文规定了以茶易马,自那时起,茶叶既是中原百姓与西南、西北地区藏族同胞之间的交易商品,也是双方保持友好关系的手段,茶马互贾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方式之一。茶马互贾除了提供茶税收入外,更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还维护了西南地区的安全。渐渐地,“互贾”变成了“贾道”。

1939年8月,康定城东门外的西康茶关,背夫们正在将茶叶背入。在这里,茶的主人缴纳茶税后,便可将茶运进康定进行交易(孙明经摄)


到了清代,由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边茶贸易”出现——西南、西北地区的藏族同胞除了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外,对丝绸、铁器及其他商品的需求也开始增加,并且内地对藏区的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也增加了,贸易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从东部的康定开始,到甘孜、德格、理塘、巴塘、芒康、昌都,甚至一直到拉萨地区,都以茶、马为核心在“互贾”着商品。

为什么要叫“茶马贾道”

而不是“茶马古道”?

之所以现在大多称“茶马古道”,原因之一是“贾”与“古”同音,其二是这条茶马互贾的商道历史久远,到了近代,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大批学者将其称为茶马古道。中国电影教育先驱、摄影高等教育奠基人孙明经曾于1939年和1944年两次考察茶马贾道——这也是茶马贾道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
在他看来,“这条从西汉汉武帝时期就有记载的道路,至20世纪初已存在两千多年,美国学者中有人坚持称其为‘古道’,很自然。虽然经历两千多年的道路,今天叫它‘古道’也无不妥,但其实叫它‘贾道’才正确。”

1939年8月,泸定桥上负重运茶的背夫

并且在那时,中国的许多学者仍称其为“茶马贾道”或“茶马市道”。更重要的是,“茶马贾道”的名称反映了它自身的核心功能,即茶马互贾这一存在久远的历史传统。所以说,“茶马古道”这个称呼直到20世纪初期才出现,而“茶马贾道”则早已存在,而今前者由于更为通俗的用语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马是茶的搬运工?

不是。

尽管马能帮助运输,然而在茶马贾道的历史记载中,边茶的运输靠的都是人力背运——按照当时常年跑在茶马贾道上的茶商的说法,在平路上,一匹马可驮12条茶,在山路上,一匹马最多只可以驮2条茶。

而成年男子最少可以背12条茶,多的可以背20条,女子少的可以背7条,多的可以背10条,一般背8条。此外,用马驮茶还需要马夫照看马匹,精明的商人并不愿意选择用他们的“商品”来运输“货币”。

1944年9月10日,雅康公路上四名从雅安背茶去康定的茶背子(背夫),他们正用铁头木杵支撑着背上沉重的边茶茶包,以便休息(孙明经摄)


还有一点,茶马贾道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很多路是真的“蜀道难”,翻高山越激流都是常态,在坡陡路险处要费很大的力气拉马上山才能继续前进,更不用说用马驮运茶叶了。到了藏区,更多的是用牦牛来运输藏茶。

1939年,罗哥梁子上驮运藏茶的牦牛队侧照(孙明经摄)


当然,关于“茶马贾道”的说法,目前仍有争论,于大多数人而言,可能更能接受“茶马古道”这个较为耳熟能详的名字。本文仅代表一家之言,若因此带来更多讨论不甚荣幸,也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本文图片均引用自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影像档案”丛书《1939:茶马贾道》(4册)和《1944:重返茶马贾道》(2册),关于“茶马贾道”这一说法更为详尽的解释收录其中,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读。

作者:浙摄社 文嘉

《1939:茶马贾道》(4册)《1944:重返茶马贾道》(2册)孙明经,孙健三 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1939年和1944年,中国摄影教育先驱孙明经受学界泰斗委托,两次考察了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通道——茶马贾道。孙明经用他手中的照相机和摄影机,记录了下沿途珍贵的影像资料,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发展,从自然资源到人文风貌,以及大后方以物资、能源生产支援前方抗日战争的基建情况,并撰写了大量文字记录手稿,对于提振当时前线抗战军民士气、团结各族群众、稳定人心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茶马贾道史料。



稿


越书房诚邀集团内外书友投稿分享与书相关的点滴,可以是由一本书想到的,也可以是做书的感悟,浙里有好书,浙里有故事。投稿邮箱:ysc@zjcbcm.com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 往期精选 ■

杭州是美食荒漠?苏轼、鲁迅、丰子恺......都不答应!

印匠:从洛阳纸贵到墨迹书香的传承与坚守

直播试炼场:年轻的老书店


来源 | 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思想引领时代  知识服务用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