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沿桑园围水脉,感受“岭南水乡”儒溪村

我们是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3-03-16



在首届艺术节主会场西樵镇的176平方公里地域中,艺术节遵循“样本的多样性、文化特征的代表性、选址区域的发展性”3个主要指标,作为选址的判断和依据,对艺术家和艺术项目进行有机选择与分配,梳理划分为“一山一湖之山湖对望、一岛一墟之江岸相守、三村一园之村田辉映”共三大组团以及“西樵山、听音湖、平沙岛、太平墟、松塘村、儒溪村、凰岗村、渔耕粤韵”8个艺术分区。
用艺术发现地方魅力、讲述南海故事,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策展计划,是大地艺术节基于在地性原则的工作方法。在秋冬之季,艺术节开幕之前,先让我们走近它、了解它,畅想艺术的可能,观读生长于斯的动人故事。
本期内容,我们来到“桑园围水脉之村” — 儒溪村。


官山涌、板石路、青砖房、永平古市,在这里一品岭南水乡韵味。
西樵山下纵横交织的河涌水网,古称樵湖十八曲,得名于明代理学家湛若水,如今则统称为官山水道。其中的精华一段便是樵山水道,也是桑园围水脉的主流之一。它的流经之处,坐落着一个800多年的古村——儒溪村。儒溪的名字,来源于建国初期儒村与田溪等村的联并,其中儒村因村前建有“儒林首第”的牌坊而获名,以拱桥为界,东北面为上儒,西南面为下儒。

现在儒溪村下辖江边、上儒、下儒、北良、基槎和新村六大自然村。

让人意外的是,眼前这个水道纵横和鱼塘密布的村庄,明清时还是水乡泽国。当时密布在村庄周围的河涌或许还未分离开。你很难想象,后来的儒溪人是怎么担沙筑堤,抛石砌围,改沼泽为鱼塘,变沧海为桑田,把水潦之地建设成村庄、集市的。
因此,本次我们一同坐上木船沿桑园围水脉之路,游进这个岭南水乡。

桑园围里
水脉之村
临近大江大河,有充沛水源的珠江三角洲无疑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好位置。但光有水还不够,珠三角水流环境复杂,既要防止江水的洪涝,又要预防海潮的顶灌,不然一年到头的田地收成全泡在水里了。于是,长期生活在珠三角的人们不得不在各河沿岸、频海沙坦的周围筑造堤围。
身处西江、北江沿岸的南海人也早在宋朝开始小范围建堤围。直到明清,随着筑堤和围垦的规模变大,许多小围堤变成大围堤,逐渐形成了如今著名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

儒溪村里的河涌多到本地人都数不清,这些河涌都是桑园围水脉的支流。

桑园围经历前后近千年的加固,现已形成了基围、河涌、窦闸三位一体的灌溉工程。南海儒溪人也在桑园围的守护下,开始围垦造田发展农业,并且利用水路连接外界。

流经儒溪村的樵山水道,和其他桑园围水脉的支流共同孕育着这个水乡的生命。几百年来,它们哺育着两岸的稻菽桑麻,滋养着鱼虾蟹蛙。如果说西江于南海平沙人来说,更多意味着对外的通道。那么桑园围水脉于儒溪人而言,则更多意味着日常。

村民在河涌边洗菜。

村民从早到晚都与水相伴。清晨时分,推开门看到的景色是阳光照耀下的河涌。到了傍晚村民忙完农活,先跑到家附近的河涌边冲洗新鲜采摘的青菜,再回到岸边的榕树下与其他村民聊聊家常,等到天色渐黑,才各自回到家中准备热腾腾的晚饭。

把目光拉回到西樵山上,你会发现樵山下的桑园围水脉则是另一番风景。一条溪流穿村而过,蜿蜒在田野里,在落日的余晖下平静地流淌着,展现着一幅幅岭南水乡风情画卷。五百年前,明代理学家湛若水就热情赞美这里的风光:“一水环绕樵山,极为佳胜,不异浙之鉴湖风景。”


永平墟市
茶楼酒肆
如今的河涌俨然成为水乡标志性景观。但在上世纪60年代,有涌意味着有水运,货物能在此发生流通、交易。儒溪村的永平古墟市就是依水而建的。
现在村里的永平墟市已经看不到赶集的热闹景象。但在老一辈儒溪人的眼里,这里是往日繁华兴盛的象征。曾经的墟市酒楼茶肆繁闹,车水马龙叫卖声不绝,两旁的米行、布行、桑市、鱼市货物堆积如山。

墟市意味着烟火气,如今的永平墟市虽然已重归于宁静,但我们仍能在村里的“烧鸭佬”农庄找到食肆的气息。这家农庄自制的明炉烧鸭外皮香脆肉汁四溢,以此美味获得不少儒溪人的喜爱。
其中墟市内最具有名气的要属泰昌行油米店。泰昌行主要经营酒米杂货,由于当时未有机械磨米,全是人工手磨,所以仅磨米蒸酒就雇佣了十多个工人。泰昌行的米和酒质优物美,声名远播。直至今日,村里还有老人在回味泰昌行米酒的醇香。

青砖黛瓦

岭南古风

游走在儒溪的街头巷尾,仍随处可见古井、古榕、古祠堂、古炮楼、青石板路等古迹。还有世世代代相传的儒溪八景:儒林首第、三元榕荫、岗背敲经、拱桥晚望、云龙反照、石狮沐浴、四甲松涛、方井流香。如今仍留存的只有儒林首第、三元榕荫、拱桥晚望、方井流香四个景色的遗迹。

伫立在村口的赵家炮楼,在战乱时期守护着儒溪人的平安。

 •01• 
儒林首第
位于现在儒溪村赵家炮楼西面,是古时进入儒村的第一道门楼。因儒村旧时有“儒林”之誉,故称儒林首第。可见当时儒村乡民崇文尚礼的风气正盛。
据悉当时门楼被拆毁,这块石匾曾作为儒溪旧大桥的基墩,在2008年大桥重建时,才被挖掘出来。

 •02• 

三元榕荫
儒溪村内有一座三元庙,供奉“天、地、水”三官,是当地村民祈求天官赐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间民间庙宇。三元庙四周砌有石基,榕树林立,枝繁叶茂,每到酷暑,来往的村民纷纷在榕树荫下乘凉,聊聊家常,故把此景称为三元榕荫。

原来的三元庙已经不复存在了,后来附近的村民为求神拜佛,集资重新修建了一间小庙,把原来三元宫的石匾镶嵌在其门头。

 •03• 
拱桥晚望
拱桥坐落于永平古市的西入口处,此处一条小河涌把儒村一分为二,东北面为上儒,西南面为下儒。因为此桥用碎石堆砌成拱形,横跨在河涌两岸,故称“拱桥”。

儒溪拱桥是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
每当黄昏日落时,站在拱桥顶端,看着村民从田地里回来坐在家门口的石凳上休憩,小孩在板石路上追逐嬉戏,晚霞映照在河涌的水面上,这番景象能让烦躁的心情马上平复,只顾着享受眼前的水乡平静之美。
 •04• 
方井流香
方井位于下儒方井村中心,井口呈正方形。镶嵌在方井四周的是红米石,其产于西樵山的红褐色粗面岩。明嘉靖四年,巡按两广御史屠应坤上奏朝廷,严禁开采西樵山石,红米石使用才逐渐减少。几百年来,井台护石历经磨损,井水却甘甜依旧。
听村民回忆,村里遇大旱之年,四周河涌和水井均已干涸见底,唯独方井仍泉水不断,解决了村民的用水之困。
除了文物古迹,儒溪村里最常见的是民居。无论是旧时的青砖房,还是如今建起的小平房,都带着岭南水乡建筑的特点。在广东南海这个湿度过重,连润肤水都能省下的地方,青砖房的设计能阻隔不少的湿气,给南海人冬暖夏凉的体验。沿路看见的民居在阳台处还镶嵌了一些黄色的花砖,让本来朴素的房子立刻变得生动起来。

儒溪村的民居
最神奇的地方还在于,沿河涌两边修建的房子总会开一扇门面向河涌。住在涌边的村民打开这扇门与经过河涌的船只打招呼,或者一到吃饭时间跑到门外大声呼喊还在对岸干农活的家人回家吃饭。

像游泳、划艇等这些与水打交道的技能,村里的小孩从小就能掌握。


养黄骨鱼

饮头啖汤

西樵山下,放眼看去是一大片的桑基鱼塘,其中儒溪村就占5500亩。2001年以前,儒溪和其他村庄一样养殖着普通的四大家鱼,村民虽然能糊口,但富不起来。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儒溪村新一社的梁荣溢去了趟广州市场,意外地发现黄骨鱼这个鱼种。这种鱼肉质鲜嫩,很受市场欢迎,每斤可以卖到30多元。对比当时的皖鱼,市场价不过是每斤4-5元。黄骨鱼当时在广东几乎无人养殖,梁荣溢觉得这是个机遇。
他立刻说干就干,和其他3个村民从湖南引进黄骨鱼养殖。在养殖的第二年,梁荣溢就把黄骨鱼卖出了好价钱,卖出的塘头价(刚捕上来的水产品卖给收购商的价格)是家鱼的5倍以上。
利润高的黄骨鱼养殖模式很快在村里传开。村民纷纷加入养殖,随着村中黄骨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并且养殖户严格按规范科学养殖,养出的黄骨鱼规格和品质都特别好。儒溪村出品的黄骨鱼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儒溪村也成了广东省养殖黄骨鱼的品牌村。

人才辈出
文商并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乡从来都是人才辈出,或许因为有水路有来往,来自各方的人、物都在这里聚集。本地人因村中的河涌而有了对外的通道,并且借此水路接触到更广泛多元的信息。儒溪村也不例外,其得益于桑园围水脉而人才辈出。

 鱼花中,人声笑 

儒溪村不仅盛产鱼,还有养鱼达人。余家雄,儒溪村挖农田养鱼第一人。1992年,他用所有积蓄承包了80亩土地,挖了50亩的鱼塘。经过辛勤耕塘,赚到了养殖业的第一桶金。后来他继续把养殖规模、品种扩大,别人养成鱼他繁殖育苗,在养殖业中挖掘更有价值的出路。2004年他成立佛山市南海区西樵显恒水产农业有限公司,显恒出品的育苗不仅销售给附近的养殖户,还远销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数鱼花。摄影:梁平

 儒风盛,人才华美 

儒溪自古崇文尚读,不同时代都名人辈出。北宋时期,有与范仲淹、欧阳修、尹洙被尊称为北宋四贤的余氏先祖余靖。光绪年间,有高中翰林进士的余赞年。还有乾隆年间义修西樵山三湖书院的岑怀瑾,赠书大使石景宜博士。

儒溪村保留着非常多的公祠,后人可以借这些公祠了解先人的丰功伟绩。


桑园围

再出发

昔日修筑的桑园围在现代南海人的加固下,仍然在守护南海这片土地。河涌、窦闸早已褪去水运繁荣时期的运输功能,如今又该焕发什么魅力?
2021年,南海区正式发布以“桑园围”为起点,连接12条河涌、8个文旅景区、44个乡村,全长58公里的“桑园围水脉”复兴计划。桑园围水脉以“世界级生态水脉、国家级文化公园”为愿景,以“国际文旅度假胜地”为定位, 将构建以“一条贯通水脉的滨水碧道+一套环西樵山立体游径+八段特色主题文道”于一体的游径体系,该体系也是桑园围水脉规划的全域旅游游览路线。

像官山水道这样河涌,旧时经常有满载桑叶、蚕茧或生丝的木船穿梭往来,热闹繁忙。

同时,艺术节团队在地考察研究中也充分发掘桑园围的整体价值,从宏观的视角提出:桑园围不仅仅是一个堤坝工程,更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文化系统。与桑园围密切相关的8大元素“江、堤、窦、墟、涌、村、田、塘”不可分割,是一个整体,这些元素既是地理物理属性的构建,更是生态文化属性的展开。而儒溪村,在整个桑园围水脉当中,最具典型性,是岭南水乡的代表。

儒溪村
即将迎客
作为首届南海大地艺术节8个艺术分区之一的儒溪村,将呈现由中外艺术家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青砖瓦房、板石路、交错的河涌、水道两岸的榕树、曾经守护村庄安全的炮楼等元素都将成为创作的灵感,我们希望借此拼凑出一幅典型的岭南水乡画卷。让每一个来到儒溪村观展的人,能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感受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氛围与岭南水乡气息。 

水是这里的主线,人们依水而居,因水而盛,与水共生。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将以展示“水”为主要线索,向大家讲述桑园围水脉之村的兴盛故事。以艺术串联儒溪人的日常,看他们如何与流经村里的河涌交织在一起,再并以桑园围的发展为背景,走进儒溪村,理解南海人的发展。在水的敬畏与利用中衍生开来,不回头地,奔向远方。

插画:Aify
资料来源:南海西樵、南海旅游、西樵文学协会、西樵儒溪
图片来源:南海旅游、西樵儒溪、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执行团队
撰稿:罗雪仪


——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艺术在樵山 -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2”由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主办,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南海区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瀚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大地艺术节中国团队)共同承办,西樵镇人民政府、西樵山书院协办。
艺术节通过设立组委会,组建保障持续运营的执行架构,首届以西樵镇为起点,计划用10年五届的时间,逐步向南海区全域拓展。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由“大地艺术节中国授权机构”瀚和文化创始人孙倩担任总策划,大地艺术节创立者、国际策展大师北川富朗出任顾问,艺术节以“艺术在樵山”为主线,以“最初的湾区”为策展主题,运用在地化的艺术创作方法,讲述南海故事,呈现南海价值。
-
西樵山下
两江岸边
桑园围里
龙狮声中

  让我们重回  
  最初的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