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渔耕粤韵,感受珠三角的农耕文化魅力
桑园围水脉、桑基鱼塘、稻田,在这里一品珠三角农耕文化的魅力。
西樵山下,万亩桑基鱼塘纵横,碧湖翠绿交错其中。驱车穿过那碧绿水岸,微微的清风扑面而来,珠三角的农耕文化气息也弥漫在空气中。
往万亩桑基鱼塘片区深处走,发现还藏着的一个叫“渔耕粤韵”的旅游文化园,这是目前已建成的桑基鱼塘文化体验地。走进园区,河涌交错、以大榕树为中心的湖心岛、密布的鱼塘、塘基上的桑树、塘边的小木屋,这个极具岭南农耕特色的画面,惊喜地出现在眼前。
从西樵山上俯瞰看到的桑基鱼塘风光。
它没有城市里高楼大厦的惊艳,也没有高山和大草原的壮观,但它是朴实的,真实地反映着珠三角农民的耕作智慧。在如今的珠三角,很难寻觅到这种原生态的耕作方式聚集地,这里像一个标本完好地保存着珠三角的渔耕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旅游的形式向到来者展示其魅力。
让我们一同前往这个农业生态公园,亲身感受珠三角的农耕魅力。
宋元之前,珠三角地区多水,南海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困难重重,种植的稻田经常遇水涝,收成经常被“泡”在水里。到了宋朝,身处西江、北江沿岸的南海人陆续修建堤围防水,此地零星的土基逐渐形成。
西樵山下,繁华的江浦路旁,有座不起眼的“粉色大门”。外墙上镶着一个金色的大名“南海丝厂”。南海丝厂筹建于1966年,在传统缫丝业中已坚守半个多世纪。现在是珠三角地区仅存的缫丝厂,这里有最地道的蚕丝被技艺和体验制作。
由于桑蚕丝的收益巨大,历史上从明朝到清朝,珠江三角洲发生过三次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热潮,造就发达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此带动了当地缫丝和织绸等加工产业的进步。
虽然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模式在逐渐减少,但南海的渔业依然在创新养殖模式。如今的南海九江鱼花产业园自明清已是珠三角桑基鱼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连片方格鱼塘鱼肥草美,加上九江人对鱼塘水质的悉心照料,使得这里的水产养殖环境十分优质,如今已经孵化出了一条完整的九江鱼花产业链。每天,都有上亿尾鱼苗从这里游向全国各地。
欢迎来到
作为首届南海大地艺术节8个艺术分区之一的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将呈现由中外艺术家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大榕树、桑果、小木屋、鱼塘、抓鱼的农民、蚕丝等元素都将成为创作的灵感,我们希望借此展示南海现代渔业和桑基鱼塘生态循环样本。让每一个来到渔耕粤韵观展的人,仿佛置身于农田中和鱼塘边,真正感受到一种被包裹在自然之中的感觉,触摸到真正向往的生活。
摄影:铭铭
参考资料:南海旅游、南海西樵、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
图片来源:南海旅游、南海西樵
撰稿:罗雪仪
插画:Aif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