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江南|在江苏,何不“阅江南”


雪后的苏州拙政园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风又绿江南岸”“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对中国人而言,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更是一种观念,一种审美,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人的天堂并非远在天边,而尽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江南意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弘扬江南文化精神,开展江南建筑文化的研究,就是对于本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区域、城市、建筑群、单体建筑以及建筑细部浑然一体,是规划、建筑、园林的整体创造,是经济、科技、文化、艺术、自然等的有机融合”,基于“江南建筑文化”的概念基础,“以东方的思想情操、美学境界启发新的创造,倡建中国学派,并汇入和而不同的世界建筑文化洪流中”。(吴良鏞)




阅江南



江南最是这方好

江苏的主角视角

江南的阅读方式


江南最是这方好


姑苏八点半,繁华山塘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杏花春雨里的江南,是游子心中最深的牵念,是诗人笔下最美的乡愁,更是最令人向往的人居家园。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江南的地域空间范围不断演变。从古至今,江南地域空间范围经历了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流徙变迁的过程。


然而,循着江南的足迹,不难发现,或许地理空间的流徙与界定并不那么重要,而存在于历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江南人居意向和江南文化精神,才是江南价值所在。

江苏的主角视角

六朝以降,江苏经济繁荣、艺文昌盛、环境优美,无论在地域流变还是内涵演变中,江苏一直是江南的核心区域,有着“人居天堂”的深厚历史积淀,代表着一种中国独有的审美价值观与人文境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曾指出,江南是个好地方,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之所以称苏杭为天堂,不仅是因为苏杭经济繁荣、社会安稳,而且还有自然风光、生态环境的美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一种境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美景美不胜收啊!


扬州瘦西湖


“联合国人居奖”项目、“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以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全国领先,无不夯实了江苏在“江南”议事中的话语权。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亦评价道:“历史上,江苏既是物产丰盈、财力充沛之富饶之地,也是人才辈出、艺文昌盛的人文渊薮。进入新时代,江苏更宜传承弘扬江南文化,创建江南建筑学派,为人民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和特色田园乡村,绘就美丽中国的江苏画卷。”


以江苏的主角视角出发,探寻与之相关的物质载体与精神世界,建筑空间与文化内涵,理想的江南便更加立体丰满;去观,去听,去赏,去品,去感,阅尽江南,意念中的江南就在江苏大地上真切地还原了……


江南的阅读方式


阅江南

“阅”集览、听、闻、品、感、赏、析、评为一体,以“阅”的形式对待江南,正应了江南既映射在物质空间中,也留存在国人心中。

阅江南·源

溯源江南空间界限的演进,串联起江南的景、情、人、文化等,追溯江南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然而,或许地理空间的准确界限并不十分重要,而存在于历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江南意向和文化胜境,才是江南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阅江南·意

探析江南表皮下的意境、精神和魅力。江南入诗、入画、入心,解读江南民居与传统园林的文化意境,体味建筑之外的文化精神和无穷魅力。

阅江南·筑

讲述江南传统建筑和造园艺术的风华过往、匠心技艺,以直观的图像展示与文字解读,重点阐释江南建筑空间之美

阅江南·品

引申到江南的艺术、诗画、才子文人,探寻这些特质赋予江南的文化底色,体味江南文化意境。

阅江南·居

江南不仅是地理范畴,是中国人传统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寄托,更是自古至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江南之美不仅在于建筑、园林、街巷等构建起的人居环境,更在于江南生活呈现出的“烟火气”与“烟火趣”。

阅江南·新

江南是鲜活的,不断生长的。它不仅凭借包容的文化力实现“不失其根”,更在以精益求精、与自然和谐尺度的当代建设中,寻求新的创新、创造。吴良镛先生设计的江宁织造府、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等经典建筑,无一不是以当代的新建筑语言传承江南文化精神。



阅江南从人居环境出发,还原审美需求中的江南、文化寄托中的江南,旨在回应国人的心之所向,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江南。


今日以江苏的主角视角“阅江南”,再次在江南区域内为江苏勾勒清晰轮廓,使今天的美丽江苏建设融入当代江南的富春山居图。


“阅江南”,正是为了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尊的态度,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保护、传承和发展江南文化精神,为人们营建当代的江南胜境、美好家园。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请于后台联系。)


 发现更多江南之美长按识别关注我们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