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建筑文化

其他

阅江南·品|文人造园家的江南情结

【文人造园家的江南情结】园林为什么如此之奇妙?沈复《浮生六记》中有一段描述:其原因就在于“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纵观古代园林史,对园林情有独钟、难以割舍的文人浩若繁星,不止是游园、住园、品园,更多文人也参与了造园事宜。造景施技,造园问道,造园家之所以重要,是在于他不是简简单单地撷取自然之物,而是凝练了人的情怀。造园,“情趣”为之造园,一向是中国传统文人之事。这可从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说起。《容膝斋图》中用于居住的房子是不大的,画家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观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我们谓之“情趣”。倪瓒
2021年9月3日
其他

阅江南·筑丨雕栏玉砌春常在

【春在楼】雕栏玉砌春常在春在楼位于吴中区东山镇紫金路,背倚莫厘峰,面向太湖。大楼坐西朝东,主体建筑依中轴线依次有照墙、砖雕门楼、前楼、后楼、附房、花园等,内部有客厅、书房、佛楼、卧室、阁楼、厨房、库房、晒台等。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242平方米。1982年3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在楼”一名典出清代诗人俞樾的殿试名句:“花落春仍在”,也有一说取自名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取祥瑞之意,又因主楼梁、桁、椽、柱、门、窗、墙、地到处是雕刻,俗称雕花楼,也称雕刻大楼,系香山帮(吴中香山自古出建筑工匠,以营造宫式建筑著称,在江南一带素称“香山帮”。)建筑雕刻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景观优美,先后有近百部影视剧在此取景拍摄,被誉为太湖之畔的“影视楼”。建楼缘起:树高万丈,叶落归根东山,古称胥毋山,距苏州西南四十公里,为太湖七十二峰之一,自隋唐以来就是经济富庶的风水宝地,尤其是明清时期,学者官员辈出,商贾云集,著名的“洞庭商帮”便萌发于此。历代官员退休或商人发迹后衣锦还乡,在故里建造富丽堂皇的厅堂宅第,由此推动了东山豪华宅院的发展。东山也被誉为“苏州的后花园”。△
2021年8月27日
其他

阅江南·筑丨园林,何以成“江南”

园林,何以成“江南”江南古典园林留给后人的绝不仅仅是建筑技术的成就和视觉感官的享受。正如阮仪三先生在《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一书中所说,人类造园,其实是在造天堂。园林是人类眼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是寄托精神的宁静家园,是自己心目中的天堂。身处园林,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亭台楼阁山水花草,还有中国古人的所思、所想、所为。无论是“悦目”的西方园林,还是“赏心”的东方园林,无论是古典园林,或是当代园林,人们都在不断地发现和创造美的样式,营造着心目中的天堂,永不停歇!在江苏,几乎每一座城市,都可以端出几座拿得出手的园林,南京的瞻园、南通的水绘园……无一不展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意蕴。南京瞻园南通水绘园作为江南园林的两大代表,历史悠久的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凭借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两者造园手法趋近却不趋同,又因造园时间、园主身份、空间布局、营造手法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美。从山石、流水、建筑和花木出发,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共同构成了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型特征。以山石为骨堆山叠石在中国传统造园技艺中占有重要地位。凡有园,就必有山石。以苏州的艺圃和网师园为例,两园的水岸边都置有假山:艺圃中用“湖石叠造石壁”,假山缘山而上和自然山林合为一体;而网师园中的黄石假山“云冈”,池水、石径与绝壁三者相互衬托,代表了明清苏州园林典型的叠山技法。艺圃扬州无山,所以园林多采用“平地叠石”之法,也开创了穹型洞壑的叠砌艺术。高超的叠石技巧可以将小石拼镶成巨峰。石头纹理和石块大小的组合巧妙,联络勾带且拼接之处有自然之势而无斧凿之痕,可谓“峰与皴合,皴自峰生”。扬州园林素以“叠石胜”,其中突出的个案,以雄伟而论,当推个园;以苍石奇峭论,则算片石山房;而小盘谷的曲折委婉,逸圃的婀娜多姿,都是佳构。棣园的洞曲,中垂钟乳,亦为一般园林所罕见。其中,个园的石师工匠分别选用褐黄石、太湖石、雪石和状如竹笋的石笋,叠成四组假山,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称为四季假山,让人兴叹不已。点击图片
2021年8月19日
其他

阅江南·筑丨水村山郭酒旗风 ——绘画中的寺塔隐喻

水村山郭酒旗风——绘画中的寺塔隐喻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寺塔建筑在中华大地上生根、茁壮。佛教塔寺凭借其精湛的造型,庄严的风格丰富了中国的山水风景,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寄情抒怀之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幼时背过很多诗,其中就有这首《江南春》。▲
2021年7月28日
其他

阅江南·品丨夏日里的上海味道

夏日里的上海味道小的时候,父母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我,一到暑假,我就和几个表兄弟们一起住在上海外公外婆家里。记得每天早上,外公照例是早早地起床,拎一只竹篮子去菜场买一天的小菜。竹篮子很有些旧了,边上绕了铅丝——为了延续它的衰老。篮子里经常还放只小钢精锅,用来给我们带早点。外公喜欢吃肉,是要带点肥肥的那种,最好是带皮的蹄髈,不像现在的摩登一族,连肉丝上有一星半点的肥肉也要仔细地咬了去,生怕吃了要发胖。那个时候,肉挺紧张的。外公于是经常用几根大前门和一箩筐的好话去“贿赂”卖肉的师傅,以便每天都能买到好肉——但也要起早,否则那卖肉的就要下班——他可吃香得很,是绝不等人的,迟了就没有肉吃了。外公每天去八仙桥菜场买菜,回来的时候经过云南路小绍兴,便自己在那里喝一碗鸡粥过早。鸡粥很便宜,我记得是2毛钱一碗。便宜的原因是那里面基本没什么鸡肉。作为大名鼎鼎的小绍兴白斩鸡的“附产品”,刚出锅的鸡粥香气扑鼻,特别是撒上些碎碎的葱花以后,就更加色彩斑斓起来。上海的鸡粥里放的葱是很讲究的,一定要那种细细尖尖的小葱,才够香!照我外公的话说,鸡粥必须得赶热的吃,冷了就没有味道了。因此,那个时候,我是吃不到鸡粥的。对于鸡粥的回忆完全建立在我的理性认识和长大后的实践经验上。因为我早上完全起不来,这是我的一大缺点。直到现在还是这样,8点半上班,我不挨到8点是不能起来的。照我妈妈的话说,就是“死赖床”。不过,我从来不为这个惭愧,因为她也经常起不来的——就是起来了,她无须坐班,等招呼我们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她还会回去补一觉。不但她,印象中,外婆她老人家也是不喜欢早起的。而且,每次我们这些孩子去外婆家,她都会招呼我们“怯力伐?去,到眠床上去垒一晌”——这是我们老家宁波乡下的土话,翻译过来就是:累了吧?去,到床上睡会儿吧——打个盹儿的意思。所以,赖床的责任全不在我,是遗传使然。每次一念至此,我便心下释然了。所以,早上外公出门买菜的时候,屋子里老的老、小的小都木知木觉地在做梦——直到他回来。其实,经常他回来了,我们也还没起来,他也从不来吵我们,就自顾自去楼下阳台上收拾买来的肉。外公吃肉,数十年如一日,每天不断,烹饪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烧汤,二是红烧。这两种方法他每日操练,运用得炉火纯青。一般他都是先把炉子生好,接着就一边烧开水,一边洗肉。水开了,冲好热水瓶,肉也洗好了,炉子空出来正好炖肉——他喜欢吃炖得烂烂的肉,且的一晌午炖呢。等这些都处理好了(他只收拾肉,蔬菜部分通常是外婆的专利,不需他费神,反正他也不怎么吃),太阳也老高了,于是就叫我们起床。最好的办法是把放早点的钢精锅子放到我们床边的桌子上,把盖子打开——早点的香味是我们都无法抵御的。早点有时候是小笼——南翔小笼,一口一个的那种,但最多的还是生煎。上海的生煎真是一绝!几十年来都让我魂牵梦萦。据说前些年,上海的老饕们还专门评点全市区的生煎铺子,列上名次,标注在地图上,以便让人按图索骥,大快朵颐。这个劲头真跟南京人吃龙虾有的一拼!生煎馒头其实不算什么难做的点心,可要做得好,就不容易了。除了馅料味道要调得好,还有三点是极重要的:首先是面,生煎馒头须用半发面,全发开了的面会吸光馅里的卤汁,包子就会变得干干的,不好吃;死面呢,没有弹性,吃起来硬邦邦的,还黏牙;其次是火候,什么时候放水、什么时候加油、什么时候转锅、起锅都有讲究,只有火候到位才能把包子的底部烤得焦黄酥脆,而顶部又松软香甜,火候过了,包子咬起来会特别硬,火候不到呢,就不够香;再有就是卤汁了,卤汁可不是肥油,要用上好的猪皮熬好和到馅子里去,比例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上海有很多生煎铺子都在馅料上下功夫,我记得溧阳路上有家叫合群的做的是香菇猪肉馅,四川北路上有一家是把鸡肉掺和在猪肉里,有些高档的还有在肉馅里加鲜虾仁以增加鲜味的。记得小的时候,在金陵东路附近有一家打出招牌来叫“生煎大王”,虽然是纯肉馅的,那味道真是没的说!正宗的吃法是,要一客又香又脆,刚出炉热腾腾的生煎,再配上一碗咖喱牛肉细粉汤,味道真的赞。夏天,我最喜欢的小吃是凉面。上海的凉面很有特色,面都是细细的,必须先蒸出来再用素油拌,然后吹干、吹凉。现在的小吃店会做生意,为了显示做法正宗、制作卫生,冷面店也用了明档。透过玻璃,可以看见几个膀大腰圆的师傅在宽大的操作台上,双手叉面,举起、放下、反复运作。旁边是几个硕大的电风扇,风呼呼地吹着。玻璃外面满是被这景象勾引而来垂涎欲滴的长队食客。上海凉面的作料里特别加入调好的花生酱,使凉面的味道变得尤为醇厚。面有各式各样的浇头,最typical的是八宝辣酱。八宝辣酱,顾名思义就是有8种原料放在甜面酱里熬制而成的,一般是竹笋、猪肚、花生、瘦肉、香菇、虾仁、香干和胡萝卜,也有不用笋,用茭白代替的。我爹爹讲,传统的八宝辣酱里还要放鸡脚和鸭胗,不过我没有尝到。上海的八宝辣酱看着有一层红油好像是挺辣的,其实不然,反而有点鲜甜的味道在里头,真是让人吮指留香。可惜现在的小吃店大都只放三五样东西应应景,味道也就远不如从前,好在放花生酱的方法还得以延续。夏天,我们吃了午饭,照例是要睡个午觉来躲避酷热的。醒来的时候,会有冰镇的盐汽水喝,还有就是放了冰块的绿豆百合汤。这个我嬷嬷(嬷嬷是宁波话,意指姑姑。)做得最好!也是个费时间的生活。绿豆须一粒粒挑好,用水洗净,决计不会有沙子或蛀坏的豆子在里头;还有就是百合,也要一瓣瓣剥好,洗净才给用。地产的百合不像现在餐馆里炒着吃的西芹百合那样甜,反而有些清苦的味道,可偏就有些凉凉的味道在里头,据说是很败火的。每年过了端午,天气一天天热起来,夏日的小吃季便开启了。策划丨崔曙平审核丨曹云华
2021年7月24日
其他

阅江南·筑丨巧做叠嶂方寸间——扬派叠石与造山

巧做叠嶂方寸间——扬派叠石与造山扬州园林历史悠远,至清代,扬州名园比比皆是。瘦西湖两岸园林成二十四景,并形成完整的船游赏景线。谢溶生曾描述清代扬州面貌:“增假山而作陇,家家住青翠城闉;开止水以为渠,处处是烟波楼阁。”(《扬州画舫录·谢溶生序》)△
2021年7月23日
其他

阅江南·意丨六朝胜迹冠清凉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的江南城市,“山水城林”是它的城市名片,位于城西的清凉山便是这名片的缩影了。清凉山古称石头山,是南京2500年建城史和450年建都史的见证。上世纪建城西干道,将它分成了现在的石头城遗址、清凉山等几部分,后又架设了跨路拱门把它们连接在一起。
2021年7月17日
其他

阅江南·居|江南民居中的“理趣”

中国的民居,不一定有花园,但却有天井和院子,从山西的家族宅院,到徽派民居,从江南水乡的滨水居室,到广州的西关大屋,院落和住宅空间交错,环境舒展,环境私隐,也是另一类优质生活形态。——王受之《骨子里的中国情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唐末韦庄《菩萨蛮》用近乎白描的语言,描绘出了江南到底有多好。“乡”归何处,江南民居不仅承载了众多游子的思念与牵绊,更在江南文化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吴冠中笔下,江南民居具有了超越现实的美感。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以和谐清新的色调描绘了宁静淡美的画面,也形成了他笔下独有的江南水乡特色。《双燕》《江南春》就是其中的代表。《双燕》
2021年6月24日
其他

阅江南·味丨腌笃鲜:在鲜香中体味春天的气息

江南的春天不仅是可赏的还是可尝的腌笃鲜是江南的名菜。每到春笋上市的时节,江浙沪皖广,多有菜馆拿来填实时令的菜单。没错,腌笃鲜就该在春天吃。腌笃鲜这个菜名起得实在是妙把食材与烹饪之法说得清清楚楚品到一口美食一下子感觉到春天的到来腌,是腌肉,鲜是鲜肉,只这个笃字最有讲头。我的理解,“笃”应该至少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食材——笃字的竹字头,指的就是竹笋。第二层意思是烹饪的方法。笃的原意是缓而稳。人们常说,事缓则圆。《中庸·第二十章》
2021年5月12日
其他

阅江南·居丨古人多游乐,江南乐趣盛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春夏季节,回看古人,多有游乐之心,而江南往往是他们的目的地。江南地区的踏青游玩风气由来已久,这与城市经济的繁荣不无关系。古人早就指出:“江外优佚,暇日多纵饮博。”这里说的是江南人经济富裕,生活安逸,玩性重。到了隋唐时期,江南人不但流行饮酒作乐,更以游山玩水为风雅,旅游成了中唐以后的社会风气。一到春、秋两季和节假日,城市及城市周围的风景区就成了人们的游玩之地。游玩之乐也催生了建筑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建造大量的园林,亭榭楼阁的疏密相间,树木、河流、石头、土山的布置,模拟自然山水的写意园林的出现,形成了早期江南造园的基本特色。白居易、刘禹锡、牛僧孺等人对太湖石的狂热追捧,从外在形状的欣赏,至其内在的孤峭、坚守等精神内核的赞美,深深体现了文人对江南的认同。耸翠层峦接碧空,清凉襟袖拂天风。石头城一西临望,千古兴亡慨叹中。——清·乾隆《清凉山》要说出游,阵势庞大的古代皇家出行可谓是“神”一般的存在。王翚、杨晋绘制的康熙帝第二次南巡的画作足有十二卷。随着画作看去,山川城池、名胜古迹、民间风俗,尽收眼底。王翚、杨晋
2021年5月1日
其他

阅江南·品|脉脉江南雨

谷雨,正是江南的雨季,但江南的雨,是道不尽的。《西厢记·夜听琴》一折,说到张生抚琴:他不做铁骑刀枪把壮声涌,他不效缑山鹤唳空,他不逞高怀把风月弄,他却似儿女低语在小窗中。▲向左滑动查看图片这怕就是在说江南的雨吧?谁人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江南的雨,总是轻轻绵绵的,一如暮烟纷扬,斜斜飘入陈年旧梦。烟霭纷纷中,青苔被刷洗得翠绿,肆意洒在白墙黛瓦上,雨声滴答滴答,从屋檐上滴下来,又滑过了梅梢叶脚,才落到天井里,透过淡烟微雨,窗棂外映出一个模糊的影来,好似欲说还休。最妙的是掩映在苇丛中的那一叶孤舟,映着远山浅黛的色泽,在迷濛的江面上微微荡漾,凝成一幅水汽淋漓的水墨画卷。这幅水气氤氲的画卷,文学作品从不曾错过。一方水土的得天独厚促进了话语方式和文学取材。“朱自清
2021年4月20日
其他

阅江南·意|专访张应鹏:曲韵园境——江南文化的境界表达

曲韵园境江南是园林,也是昆曲。同为江南文化的表征,昆曲与园林有着怎样的联系?江南建筑文化公众号专访江苏省设计大师、“昆虫“张应鹏,请他解读江南文化中的昆韵与园境。张应鹏江苏省设计大师,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浙江大学哲学博士,东南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大师班导师·图片来源:环球昆曲在线
2021年4月13日
其他

阅江南·筑|江南建筑的形与意

江南,不仅景色怡人,气质更是动人。在众多美景中,江南建筑就像一幅幅美妙的立体画展现在人们面前。苏州锦溪古镇手绘,请横屏观看“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户户临水、家家枕河”,江南民居和空间环境所散发的迷人魅力,不知让多少人为之陶醉。作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集居形态,江南街巷、院落、桥梁、民居等元素记载了历史,也传承了江南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以江南水乡景象为创作蓝本,江南古典园林也带有浓郁的江南风格,但与一般民居相比,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在空间组织和单体造型上更加丰富多变,也更为华丽、精致。-周庄-“水、桥、房”的空间格局、“黑、白、灰”的民居色彩、“情、趣、神”的园林意境、“轻、秀、雅”的建筑风格,江南建筑为人们构建的人居意境承载起了整个与之相关的精神家园。“水、桥、房”的水乡空间与意境周庄古镇鸟瞰图自古,江南人勤劳富足,并精心构建自己的家园。江南建筑的特色大都因水而得,逐渐形成以水道为轴线的房屋分布格局。黑、白、灰三色,是江南水乡传统建筑的主色调,湖光、水色、植物的四时季相又赋予其动态美感。同时,与房屋相伴而成的街、巷、弄、棚;与水道相伴的码头、驳岸、桥梁;与物质精神生活相伴而生的店铺、作坊、私塾、祠庙等,参差错落,繁而不乱,一起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江南水乡文化风貌。周庄街巷(左图)与南湖大桥(右图)。水乡空间中的代表性建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唐·杜荀鹤《送人游吴》)可能是江南水乡最形象的写照了。江南水乡究竟美在何处?适当的水屋高宽比、沿岸空间的开合、桥梁的障景、无与伦比的石桥艺术、质朴而具有想象力的建筑、恰如其分的色感及人们的活动组成的生活画卷……赋予江南水乡美的特质。因水而得生气,不仅是水乡,江南的园林也是如此。宅园的选址大多在靠近水系的地方,即使没有,也会刻意在自家园中建一方塘,引一池水。所以说,江南总是离不开水的。同里·退思园有水当然也会有桥。桥在江南建筑中可谓是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虽说江南建筑的美不全在于桥,然而没有桥,江南也就失了一半的美,失了灵魂,失了浪漫。周庄双桥,请横屏观看周庄双桥。因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形状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故被称为“钥匙桥”。陈逸飞喜欢周庄,桥功不可没,那幅《故乡的桥》使周庄闻名天下。如果说水乡建筑多经历代改建,那么最能反映原有风貌的就是那些保留下来的石桥了。水乡多桥,河上因此充满了风景,让整个水空间不再一览无遗,而富有梯次展开性。“情、趣、神”的园林意象宅园有了水当然不够,造园一如赋诗作画。钱泳《履园丛话》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造园是以建筑材料营造画境。江南园林艺术以山水、树木建材在大地上作画,得“叠山理水”之趣。堆土石,垒假山,曰叠山;引溪流,凿池塘,称理水。狮子林一景换言之,在园地中建造人工山水,便是叠山理水。一抷土,几片石,可以象征高山险峰;一勺清水,一泓鸣泉,可以代表江河海湖。叠山理水又成了造园的代称。苏州的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等,无一不是“叠山理水”的佳作。拙政园航拍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亭台楼阁,水榭回廊,好一座园林!江南园林中,亭台楼榭、飞檐翘角,空灵精致,精雕细琢,从建筑、空间、景观、色彩,无一不体现“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今天,我们仍能从其中感知江南文化的传承和文人情感的寄托。园林中,楼的一角,榭的一柱,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建筑,成为整个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独特的形态、位置,点缀出一处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沧浪亭·左塔影亭·右【亭】“无园不亭、无亭不园”。沧浪亭既是园名,也是亭名,园冠亭名;为四方亭,高居丘岭,飞檐凌空。整座亭子结构古雅,与园林气氛相得益彰。塔影亭位于拙政园西部,为八角亭,呈橘红色,亭名源于古诗:径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它堪称苏州园林中最精致的亭子。【楼】【阁】拙政园见山楼历史上楼与阁曾是两个概念,有无平座是它们的主要区别。后来人们将二字连用,将这两类建筑通称为“楼阁”
2021年4月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阅江南·意|我对江南多迷恋,恋在屋舍瓦墙间

当代中国人对理想生活的那点念想,都隐逸在“江南”两个字里。江南,代表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唐代,江南就已宝马香车,夜夜笙歌。“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唐·张祜《宫词》)江南也是乾隆最爱去的地方,苏州、杭州等地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他不仅数次下江南,还命人将江南园林、街景和湖景“复刻”到北京,还原度最高的是颐和园。颐和园立体的江南粉墙黛瓦是会移动的画江南之美,美在粉墙与黛瓦。江南一带的村舍用色淡白至极,简淡的江南建筑语言成为江南的底色。了解江南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民居对江南人而言,不仅是居所,更饱含着精神内涵。《江南民居》介绍道:江南,在夏、商、周时代称作东夷,江南人被称作南蛮子。它的发达在汉唐以后。宋室南渡,定都杭州,政治中心南移,刺激了江南人口发展和建筑业兴旺。江南四省茂密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建筑材料,这儿也是南宋理学家活动的大本营,为民居的型制、风格形成提供了文化条件。理入诗、入画、入建筑。我们今天看到的江南传统村镇的基本面貌,是宋、明代形成的。受宋代理学影响,令黑白这对趋于理性的无色之色,演绎出简淡的江南建筑语言。白、黑两色,作为村庄的特征符号,与碧水、蓝天、白云、青山、绿野这样的大背景同时出现,具有审美和认知作用,成为家园的代名词,也逐渐成为建筑审美定势。江南民居·震泽民间常有“墙倒屋不塌”一说,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单体的外墙,在整座建筑中只起到围护和分隔内外空间的作用,是不承重的。建筑之墙的本质是“种植、编织”,墙由泥土“种植”在由木头打起来的房屋骨架里。古时,叠墙是男人的活儿,编织是女人的特长。寓意家是女人和男人一起编织起来的。有人将粉墙比作一张白色的纸,村边的绿树,庭院中的芭蕉绿如墨,日光月影,轮番调色。当然,建筑的特征要和当地气候做搭配,才能是美的。江南是光资源的高值区,阳光充足、植物茂盛,“粉”墙可以最大限度地反射阳光,产生十分明快的光影效果。有人将粉墙比作一张白色的纸,村边的绿树,庭院中的芭蕉绿如墨,日光月影,轮番调色,粉墙又成了一幅会移动、会长大的画。其实,“粉”不是指“粉红”,原意“分米”,把米分开再分开,直至末状,米就是白色的。“粉墙”指“白墙”。“黛”指“青黑色”。很多人认为粉墙黛瓦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其实,粉墙黛瓦马头墙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共有的特色建筑风格,是江南建筑文化的一种体现。园林是闹市中的隐逸空间村舍,是乡野中洒脱的江南;园林,是闹市中隐逸的江南。巫任恕在《江南园林与城市社会》中写道:“当代人重新关注园林,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相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苏州园林名声大噪。”现有的明清江南园林,大都集中在大城市,景致背后不仅有文人意趣,还有繁荣的社会经济支撑。也正是这份繁华,滋养了江南的建筑文化。拙政园
2021年3月23日
其他

阅江南·品|春分食野一勺间

江南的春天里,藏着野菜的美食地图。虽是一勺之微,却让人乐在其中。惊蛰一过,长江边、太湖畔,田间地头,各种野菜轮番亮相。这时候,哪怕是肉食主义者,也很难抵御它们鲜嫩水灵的诱惑。而其中对野菜最为热衷的,大概还得数江南人。“南京一大怪,不爱荤菜爱野菜”。对野菜最为钟情的,南京人可称第一。“旱八鲜”“金陵十三菜”“七头一脑”便是例证。南京野菜地图
2021年3月19日
其他

阅江南·品|赏心乐事谁家院

江南的天籁野趣阅江南·意|魅力江南的“器”与“道”(下)阅江南·意|魅力江南的“器”与“道”(上)阅江南·源|江南在哪儿阅江南|在江苏,何不“阅江南”
2021年3月16日
其他

阅江南·新|玉山草堂与乡野园林

江南的天籁野趣阅江南·意|魅力江南的“器”与“道”(下)阅江南·意|魅力江南的“器”与“道”(上)阅江南·源|江南在哪儿阅江南|在江苏,何不“阅江南”
2021年3月9日
其他

阅江南·品丨画里亭榭

亭榭不止在园林中出现,山水画中也频繁出现亭榭的形象。江南山水绘画离不开亭榭;而北方山水绘画(尤其是在宋以前),则不然。亭榭几乎是江南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符号······在自然崇尚中留下一丝人文的气息。《送别》
2021年3月2日
其他

阅江南·品|诗情画意绘江南

清·孔尚任天下有五大都会,为士大夫必游地。曰燕台,曰金陵,曰维扬,曰吴门,曰武林。清初全国五大都会中江南便占其四可见江南自古就是繁华之地金陵扬州以园亭胜,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清·刘大观江南地区无论在市镇发展数量还是市镇繁荣程度上都是其他地区难以比肩的扬州五亭桥一直以来江南都是诗意的存在江南,不仅是地理上的江南还是文学、诗歌、书画、民歌、戏曲的江南更是一种情感结构、话语方式、文化隐喻的江南曾经江南是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引自唐·韦庄《菩萨蛮》)
2021年2月26日
其他

阅江南·趣 | 江南的天籁野趣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太阳落下山,秋虫儿闹声喧。玩虫,是一乐儿,可这里面门道不少。就我看,玩虫大体上有文武两个路子。武,讲究争勇斗狠,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斗蛐蛐,是古时候从皇宫到民间都盛行的游戏。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有一位杨教授,不但学问做得好,会打太极拳,还是南京蛐蛐协会的领导,带着南京队四方征战,颇有成绩。他给我看过一张虫室的功能分区图,从孵化区、培育区到繁殖区,虫舍俨然,属于规划引导下的玩虫,令人叹为观止。文,指的是养鸣虫,也就是听叫儿。以前有句老话叫“夏虫不可语冰”,鸣虫的品种很多,但都是夏天孵化,蜕过几次皮,到秋天开叫,等到霜降,就都寿终正寝了,就像老人们常说的“百日虫”,只有100天的寿命。但是把虫子装在身上捂着,保着暖,这样就是到了冬天,还能活着。一边看着窗外的白雪纷飞,一边听着屋里的嘤嘤虫鸣,能把秋意一直留到深冬。我最成功的经历是养到第二年的六月份。养鸣虫的南北差异就大了。北方人大都玩蝈蝈,据说有清一代,宫里专门有人伺候这玩意儿。新年第一天上朝,瞅着皇上到了,用暖气一熏,一大群蝈蝈同时开叫,取个吉兆叫万国来朝。蝈蝈个头大,一般养在葫芦里。这葫芦可讲究了,有的要用模子在葫芦秧子上罩着,每天淋水,长成的葫芦方的扁的,各样形状的都有,还带花纹。葫芦上的蒙口有用牛角的、红木的,我见过一个清代的葫芦,身子被盘得油亮呈枣红色,蒙口是用玳瑁透雕的双鹤呈祥,漂亮极了。冬天养虫,一怕冷,二怕干。北方有暖气,屋子里特别干燥,南方人冬天去都会出鼻血,更别说虫子了。蝈蝈个儿大,可能耐受力强一些,南方的这些个小个子到了北方不适应。我有年去北京开会,带着几只,没两个晚上就全交代了。也正因为气候温湿,江南玩鸣虫的,可选择的品种非常多。除了蝈蝈,大黄铃、小黄铃、金铃子、金钟……足有十几种。旧时南京的夫子庙,到了秋天就有专门卖虫的铺子,店招上写着天籁野趣四个字,虫子都是各地来的,安徽的大黄铃、本地的金铃子,品种繁多。走进店铺,一阵唧唧铃铃,听着就令人心绪大好。金铃子蝈蝈个大肚子圆,叫声实在太吵。我还是喜欢大黄玲,满身金黄发亮,一双触须足有身量的四五倍,又直又长,看着就倍儿精神。叫起来,又清脆又悠扬,还不闹人。有位搞园林的领导,高血压心脏病,经常晚上睡不好,我给他两只大黄玲,他听着就着了,可见这养鸣虫还有助眠养身的功效。虫具江南的鸣虫身量小,虫具也小巧精致,颇有雅趣。虫具多用竹木制成,是个扁扁的小盒子。盒子用传统榫卯结构制成,上面分两层,顶上一层是竹木制的,讲究的会在板子上雕刻或镶嵌银丝牙角。下一层是玻璃,便于观察。底板也是竹木的,一般刻着制作者的姓氏。市面上最常见的是林家盒子。盒子的两头,一边装食盒,另一边是透气窗,有的盒子还设有空室,起到音箱功放的效果。以前人们冬天穿棉袄,本来就鼓鼓囊囊的,揣个葫芦倒也没什么要紧,现在都是修身的衣服,葫芦搁在身上总是不方便,所以这江南的虫具就大行其道了。现在一个像样的湘妃竹盒子,就要几千块。好在虫子年年换新,盒子可以玩得久些。我的一个黄花梨嵌象牙的福寿盒子已经玩了20年了。不过,养虫子光有一个盒子可不行,虫子要吃,自然就要排泄。时间长了,盒子里便显得污秽,清理的时候就要再备个盒子,便于来回倒腾。清洗盒子,必须先把虫子腾出来,这时候就要用到一种专用工具:过虫筒。过虫筒由两部分组成,一只赶虫棒和一个中空的玻璃筒。赶虫棒是竹子做的,一头尖,另一头粘着鸭绒球;玻璃筒也是一头大一头小,大的用来罩虫子,防止跑了,小的用来和盒子接驳,把虫子放到盒子里去。过虫绝对是一个技术活,搞不好就跳得无影无踪。过虫的时候,先要把盒子上的面板轻轻移开,尽量避免对虫子的惊扰,开盖儿的时候,用玻璃筒的大头对准虫子,然后用赶虫棒上的鸭绒去逗,虫子受扰只会往上跳,正好落在玻璃管壁上。这时候把新盒子的食盒取出,把玻璃筒的小头对准食盒位置,用赶虫棒上的绒球轻轻推动,把虫子赶入新盒里,再装上食盒,套上板子,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原先盒子的部件都要拆下来,清洗阴干,再安装完好,以备再用。鸣虫的食物要保持新鲜,至少每天换一次。一般喂苹果、南瓜、胡萝卜、米糊,偶尔也喂一些菜叶子。据说也有间或喂螃蟹肉的,我不曾亲见。原先玩的鸣虫都是野生的,天气冷了,就没得卖了。现在很多商家人工养殖,所以一年四季都买得到。只是到了冬天,虫价是秋天的数倍。尤其是全须全尾的大黄铃,要卖到二三百。为了迎合观赏的需要,现在也有一种新的虫具,一般是亚克力的,就像生态缸一样,里面有土,种着植物。我寻思,这样的生态盒应该更宜虫居,可惜只能放在桌上,在我看来,还是不如捂在身上的有趣。END作者|阿九编辑|李菲校对|徐红云审核|崔曙平
2021年2月23日
其他

阅江南·意|魅力江南的“器”与“道”(下)

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01江南的魅力何在?在于说不清的模糊。比如江南在哪里,江南是什么,可谓言人人殊。气象学者说江南是梅雨,地理学者说江南是丘陵,语言学者说江南是方言,历史学者说江南是沿革,经济学者说江南是财赋,人文学者说江南是文化,诗人说江南是“江南”。这方面的有关情况,《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做过专辑,这里不必展开。梅雨的“江南”,广及淮河以南、南岭以北、三峡以东,丘陵的“江南”,把苏、锡、常、宁、杭等排除在外,方言的“江南”,以吴语最具代表性,这样南京就不是江南,而萧齐诗人谢朓的《入朝曲》却说:“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江南的魅力何在?在于说得清的意象。我想,江南是天造一半、人造一半,是人文色彩浓重的自然、自然风韵独具的人文,江南是灵动,江南是创新,江南是转型,江南是天堂。就以江南是转型来说,先概而言之,先秦秦汉时代,政治与文化的主话语权在黄河流域,江南属于偏远蛮荒之地;东晋南朝时代,北方为非汉民族入主,江南成为华夏正统所在;唐宋元明清时代,江南乃是财赋重地,朝廷依靠着抽取江南民脂民膏的运河才得以维持;明清以迄近代,江南又得风气之先。再详而论之,比如从“偏远蛮荒”的旧江南转型为“华夏正统”的新江南,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新旧江南文化的转型开始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此前为南方地域色彩浓厚、以“轻死易发”为特征的旧江南文化范畴,此后为熔铸外来的北方文化与土著的江南文化、以“艺文儒术”为表征的新江南文化范畴。新江南文化之新,又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诸多方面。换言之,北方官民的主动迁徙江南,使吴越江南得以升华为“文化江南”;江南战俘的被动迁徙塞北,又使塞北边疆成了“风俗江南”;而回到本文的主题,那名实相副的“江南”,即便仅从“转型”的角度来说,确切公认的、长江以南的今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江南空间,就有着流变的内容与丰富的内涵。02江南文化的内容或内涵都有哪些呢?我想不妨从五大方面去关注。物质。比如温山软水,流水人家,古镇与园林,飘香的稻米,缓缓移动的油纸伞,蓝印花布,茶叶,丝绸等等,这是山水江南与风物江南;制度。就以近代以来为例,从洋务运动到民族实业,从乡镇企业到高新科技,江南人最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充满着探索与创新的特别禀赋;精神。丝竹流芳的音乐,婉约悠扬的民歌,自然淡雅的布置,聪颖灵慧的性格,与杏花春雨江南是那么地协调一致;行为。以今天来说,江南人做事、谈恋爱、说话甚至吵架,总有那么种值得品味的江南味道,总有那么种精致、优雅、闲适、情趣的生活追求;心态。江南人的心态是“我是江南人”,江南是身体与心灵的诗意栖居,江南是和平、安逸、美好的人间天堂,江南就是我,我就是江南。如果这样去理解魅力江南,理解“形而下者谓之器”即具象层面的物质江南、制度江南、精神江南,理解“形而上者谓之道”即抽象层面的行为江南、心态江南,那么江南真可谓有着说不尽的现实话题,做不尽的学术空间。我们可否把“江南”比作一台多幕大戏,而我们是观众。作为观众,要想看懂魅力江南这台大戏,把握魅力江南的“器”与“道”,我们就应该知道剧目、了解舞台、掌握剧情、熟悉演员、明了道具。以言知道剧目,比如“江南”是如何从到处都有的普通名词(意为某江之南),变成特指某地的专有名词的?又是如何从一般的空间概念,变成具象的符号概念乃至广泛的象征概念的?作为象征概念的“江南”,又为何集中或凝聚了中国人的理想国、乌托邦、香格里拉、桃花源、天堂情结?以言了解舞台,随着“江南”成为专有名词与象征概念,“江南”的地域空间得以扩大、争夺乃至跳跃。比如多年以前,就有过争论说着江淮官话的南京是不是江南的“硝烟弥漫”。又如2019年10月,在无锡拈花湾文旅小镇举办的“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我注意到其中设置了“泰州学派”分论坛,而泰州在长江以北。再如清代安徽的省会有将近百年在南京,桐城文派初祖方苞生于南京、长于南京、葬于南京,是南京的风土与气场,滋养催生了方苞的声名与才气;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姚鼐,主讲各地书院42年,弟子遍天下,其中主讲南京钟山书院22年,既使钟山书院成为一方学术圣地,也将桐城文派的影响推向了新的高峰。所以,“桐城文派”的主场其实在南京。至于现在的南京,也被安徽人亲切地称为“徽京”。南京秦淮河(右上图)与牛首山风景区(左下图)另外,我在《魏晋文学地理研究》中,曾论证在文化、心理、政治等各方面,长江以北的扬州属于江南;到了唐代,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样的诗人的“江南”,却是地理的江北扬州;甚至直到今天,烟花三月、二分明月的扬州,仍被视为江南。扬州瘦西湖的春天,凫庄通过扬州的例子可见,文化的力量往往能够超越地理的限制。这样的超越,又使“江南”甚至跳跃到了远方,比如上文讨论的宁夏平原被称为“塞北江南”,提及的甘肃天水被称为“陇上江南”、甘肃陇南其实底气不足的广告“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以及同样值得说说的西藏林芝被称为“西藏江南”。以言掌握剧情,为什么分裂时期江南政治地位上升?隋唐以降统一时期江南经济地位重要?如何认识江南在华夏文明“薪火相传”中的特别贡献与“避难所”“回旋地”的特别地位?如何理解江南军事上被人征服、文化上征服别人的坚韧与光荣?如何彰显温山软水、富庶安逸的江南,即便军事上被人征服,也有着“扬州十日”“江阴死义”“嘉定三屠”那样的铁血精神?简而言之,这样的“江南”,从“工具”意义上说是如何被“炼”出来的,从“民族”意义上说是如何被“压”出来的,从“文化”意义上说是如何被“养”出来的,从“经济”意义上说是如何被“献”出来的,都是“魅力江南”这台大戏剧情的关键。扬州瘦西湖以言熟悉演员,诸如太伯、仲雍、季札、言偃是如何拉启江南文明的大幕的?西晋的永嘉南渡、唐朝的安史南渡、宋朝的靖康南渡,是如何夯实与丰富江南的人文基础的?江南的土著、移民及其矛盾与融合的过程怎样?魅力江南的创造者与承载者是哪些民族、宗族、家族、个人?以言明了道具,古往今来,存在过、积淀下哪些魅力江南具有象征意义的独特符号?比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推出“最能体现江南精神的12种风物”,即乌篷船、大闸蟹、辑里丝、龙泉剑、蓝印花布、油纸伞、黄泥螺、龙井茶、霉干菜、扬州澡堂、紫砂壶、绍兴酒。油纸伞乌篷船蓝印花布只有这些符号吗?再以旧时为苏州府、常州府“瞧不上”的无锡县为例,现在的无锡,肉骨头成了美食,泥巴成了工艺品,曾经辉煌的影视城,现在极为成功的灵山大佛与拈花湾,为什么“一张白纸”上画出了为宁、镇、苏、常“嫉妒”的精彩,乃至南京牛首山下也要建设向无锡拈花湾文旅小镇看齐的“金陵小镇”?诸如此类,我想要看懂魅力江南、推广魅力江南这台大戏,熟悉这些具有道具意义的“符号”及其历史过程,也是十分必要的。无锡拈花湾“魅力江南”是台魅力无限的多幕大戏。如果说上面所说的舞台、剧情、演员、道具都是形而下的“器”,那么,这台大戏的灵魂、形而上的“道”,就是中国人的天堂情结。这样的天堂,不是西方人天上的、虚构的、教堂里的天堂,而是中国人地上的、现实的、生活的天堂,这样的中国人的天堂,是不仅安身、而且养心的家园,是理想的、诗意的栖居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榜样,是“道法自然”的结晶,这也是魅力江南的全球意义与人类价值所在,即人类是如何从自然中孕育出“天堂”般的家园的;而具体到追求“日新月异”与守护“绿水青山”的现代中国,当然也不例外,毕竟现代化不能以牺牲自然、家园、故乡、安身、养心为代价。03以上,是我这么多年以来,身在江南而切身感受的江南魅力,心在江南而行走各地的一些发现与惊喜。而前几天,当我收到崔曙平兄发来的“‘阅江南’系列发布内容策划”,欣喜于“发布主题”的“器”与“道”兼容并包、相得益彰,即“阅江南·源——历史”“阅江南·意——精神理想”“阅江南·筑——建筑空间”“阅江南·品——诗画人戏曲文学”“阅江南·居——人居生活”“阅江南·新——创新创造”,我又着实地感动与欣喜了许久,于是献上此篇改写与充实自旧作而改题为《魅力江南的“器”与“道”》的拙文,以共襄盛举矣……贰零贰壹·初END引用《江南文化的转型:以先秦秦汉六朝为中心》
2021年2月18日
其他

阅江南·意|魅力江南的“器”与“道”(上)

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关注“江南”研究的学人,是幸福的,因为时常会有发现、会有惊喜。此话怎说?比如2020年金秋,我到天水、陇南行走了十天;2021年元月下旬,我正写着《“宁夏”地名丛札》。在天水,我颇见“江南”店招,因为天水有着“陇上江南”的称呼;在陇南,我又见不少饭店大堂里悬挂着“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的广告。写着成文长达16000多字的“宁夏”地名时,我有两个时辰,竟随着“塞北江南”的美称而分散了注意力,一番查考之后,我在讨论“宁夏”地名的文章开头,便也做了个预告:“至于‘塞’的含义、‘江南’的象征以及由‘塞北江南’而‘塞上江南’的演变过程,则拟另篇探讨”……江南风光如何“另篇探讨”呢?因为令人惊喜的重要发现。有诗云:送卢潘尚书之灵武晚唐·韦蟾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心源落落堪为将,胆气堂堂合用兵。却使六番诸子弟,马前不信是书生。据此,早在晚唐时代,远在西北的贺兰山下、今宁夏吴忠市一带,竟然已经有了“塞北江南”的习称。而再追溯上去,既然韦蟾诗云“旧有名”,那么“塞北江南”的得名应该更早。早到什么时候?北宋初年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灵州“风俗”:“本杂羌戎之俗。后周宣政二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按此事也见于其他史籍,如《周书·武帝纪》:宣政元年三月“上大将军、郯国公王轨破陈师于吕梁,擒其将吴明彻等,俘斩三万余人”。《周书·王轨传》:“明彻及将士三万余人,并器械辎重,并就俘获。陈之锐卒,于是歼焉”。《陈书·宣帝纪》:太建十年“二月甲子,北讨众军败绩于吕梁,司空吴明彻及将卒已下,并为周军所获”。《陈书·吴明彻传》:“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又《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三:“王轨引兵围而蹙之,众溃。明彻为周人所执,将士三万并器械辎重皆没于周”,等等。如此看来,早在北朝末期,即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稍后,随着“江左”即江南战俘被迁灵州,灵州(治今宁夏吴忠市北)由此“习俗相化”,也变得仿佛江南的“崇礼好学”了,于是得名“塞北江南”。值得注意的是,又不仅“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我还见到一条稍晚于《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北宋仁宗时,曾公亮、丁度的《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九:怀远镇,本河外县城,西至贺兰山六十里,咸平中陷,今为伪兴州。旧有盐池三,管蕃部七族,置巡检使七员,以本族首长为之。有水田果园,本黑连勃勃果园。置堰,分河水溉田,号为“塞北江南”,即此地也。“黑连勃勃”,即十六国时期夏国国君匈奴族铁弗部的赫连勃勃。换言之,兴州(治今宁夏银川市)一带“号为‘塞北江南’”,是因其地“有水田果园……置堰,分河水溉田”。图为今宁夏水田景象然则综合上引史料,可以做出的判断是:至迟在公元六世纪末时,以今银川、吴忠为中心的银吴平原,因为地理景观的水田、果园、置堰,因为社会风俗的“崇礼好学”,已经获得了“塞北江南”的美称。而时至今日,这里大漠金沙、黄土丘陵、水乡绿稻、林翠花红的自然地理景观与人文地理景观之相映成趣,又可谓交织出一幅“塞上江南”的五彩画卷。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这样的地理景观与社会风俗,就是“江南”呢?不妨先说个接近“塞北江南”得名时代的公元六世纪初的故事。苏州·同里公元506年,建都江南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梁朝发动北伐,主帅萧宏命令手下乌程(今浙江湖州)丘迟给镇守淮南寿阳(今安徽寿县)的北魏将军、睢陵(今江苏盱眙)人、原梁朝降将陈伯之写了封信,伯之得信,于是拥兵八千来归。这是一封怎样的书信呢?古往今来,人们都以为信中的这几句话最为感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人岂无情?所以丘迟的一封信,招来陈伯之的八千兵!我想,这既是故国乡关的情思,也是文学经典的力量,更是说不清也说得清的江南的魅力。因为江南的魅力,所以当时的贺兰山下,有了“塞北江南”的美称,所以现在的神州大地,“江南”的店招、广告、习称随处可见……
2021年2月16日
其他

阅江南·源|江南在哪儿

杨国栋《江南演化史》“地球旅客”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请与后台联系。“阅江南”系列文章阅江南|在江苏,何不“阅江南”
2021年2月14日
其他

阅江南|在江苏,何不“阅江南”

雪后的苏州拙政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风又绿江南岸”“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对中国人而言,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更是一种观念,一种审美,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人的天堂并非远在天边,而尽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江南意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弘扬江南文化精神,开展江南建筑文化的研究,就是对于本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区域、城市、建筑群、单体建筑以及建筑细部浑然一体,是规划、建筑、园林的整体创造,是经济、科技、文化、艺术、自然等的有机融合”,基于“江南建筑文化”的概念基础,“以东方的思想情操、美学境界启发新的创造,倡建中国学派,并汇入和而不同的世界建筑文化洪流中”。(吴良鏞)阅江南江南最是这方好江苏的主角视角江南的阅读方式江南最是这方好姑苏八点半,繁华山塘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杏花春雨里的江南,是游子心中最深的牵念,是诗人笔下最美的乡愁,更是最令人向往的人居家园。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江南的地域空间范围不断演变。从古至今,江南地域空间范围经历了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流徙变迁的过程。然而,循着江南的足迹,不难发现,或许地理空间的流徙与界定并不那么重要,而存在于历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江南人居意向和江南文化精神,才是江南价值所在。江苏的主角视角六朝以降,江苏经济繁荣、艺文昌盛、环境优美,无论在地域流变还是内涵演变中,江苏一直是江南的核心区域,有着“人居天堂”的深厚历史积淀,代表着一种中国独有的审美价值观与人文境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曾指出,江南是个好地方,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之所以称苏杭为天堂,不仅是因为苏杭经济繁荣、社会安稳,而且还有自然风光、生态环境的美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一种境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美景美不胜收啊!扬州瘦西湖“联合国人居奖”项目、“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以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全国领先,无不夯实了江苏在“江南”议事中的话语权。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亦评价道:“历史上,江苏既是物产丰盈、财力充沛之富饶之地,也是人才辈出、艺文昌盛的人文渊薮。进入新时代,江苏更宜传承弘扬江南文化,创建江南建筑学派,为人民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和特色田园乡村,绘就美丽中国的江苏画卷。”以江苏的主角视角出发,探寻与之相关的物质载体与精神世界,建筑空间与文化内涵,理想的江南便更加立体丰满;去观,去听,去赏,去品,去感,阅尽江南,意念中的江南就在江苏大地上真切地还原了……江南的阅读方式阅江南“阅”集览、听、闻、品、感、赏、析、评为一体,以“阅”的形式对待江南,正应了江南既映射在物质空间中,也留存在国人心中。阅江南·源溯源江南空间界限的演进,串联起江南的景、情、人、文化等,追溯江南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然而,或许地理空间的准确界限并不十分重要,而存在于历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江南意向和文化胜境,才是江南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阅江南·意探析江南表皮下的意境、精神和魅力。江南入诗、入画、入心,解读江南民居与传统园林的文化意境,体味建筑之外的文化精神和无穷魅力。阅江南·筑讲述江南传统建筑和造园艺术的风华过往、匠心技艺,以直观的图像展示与文字解读,重点阐释江南建筑空间之美。阅江南·品引申到江南的艺术、诗画、才子文人,探寻这些特质赋予江南的文化底色,体味江南文化意境。阅江南·居江南不仅是地理范畴,是中国人传统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寄托,更是自古至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江南之美不仅在于建筑、园林、街巷等构建起的人居环境,更在于江南生活呈现出的“烟火气”与“烟火趣”。阅江南·新江南是鲜活的,不断生长的。它不仅凭借包容的文化力实现“不失其根”,更在以精益求精、与自然和谐尺度的当代建设中,寻求新的创新、创造。吴良镛先生设计的江宁织造府、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等经典建筑,无一不是以当代的新建筑语言传承江南文化精神。阅江南从人居环境出发,还原审美需求中的江南、文化寄托中的江南,旨在回应国人的心之所向,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江南。今日以江苏的主角视角“阅江南”,再次在江南区域内为江苏勾勒清晰轮廓,使今天的美丽江苏建设融入当代江南的富春山居图。“阅江南”,正是为了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尊的态度,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保护、传承和发展江南文化精神,为人们营建当代的江南胜境、美好家园。END(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请于后台联系。)
2021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