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江南·意|专访张应鹏:曲韵园境——江南文化的境界表达

敬请关注> 江南建筑文化 2023-03-08





曲韵园境

江南是园林,也是昆曲。同为江南文化的表征,昆曲与园林有着怎样的联系?江南建筑文化公众号专访江苏省设计大师、“昆虫“张应鹏,请他解读江南文化中的昆韵与园境。




张应鹏

江苏省设计大师,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南大学建筑学硕士、浙江大学哲学博士,东南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大师班导师




·

图片来源:环球昆曲在线  取景地:苏州留园、西园、环秀山庄,南京瞻园等



如何理解“昆曲是流动的园林,园林是凝固的昆曲”?


“昆曲是流动的园林,园林是凝固的昆曲”可能是由黑格尔的话转译而来。黑格尔曾这样提示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的确,建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它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它能激起同听音乐相近的情感反应,而在音乐中,我们能从它的形式美里把握住某些建筑的因素。


昆曲与园林同源苏州,基本都在明清两代达到顶峰,两者分属两个学科,并没有固定的关系。如果你把它们纳入到一个江南文化体系里去,在这个体系下把园林与昆曲做一个并置,我们可以这么说,昆曲是以戏曲的形式传播文学,而园林是空间的语间书写文学 。昆曲是属于文人的戏曲,是超越普通戏曲的更专业的戏曲;园林是属于文人的建筑,是超越普通建筑的更专业的建筑。


他们两者之间的另一个共同之处是非大众性与精英化。他们都是文化金字塔顶尖上的东西,昆曲和园林家是不同艺术形式在同一发展状态下的集大成。


昆曲有词、曲牌、格式,昆曲的每一个词、字都特别讲究,某种程度上讲,昆曲首先是文学,如《牡丹亭》《西厢记》等它们的词都有严格的格式与曲牌。玉山雅集的成熟时期,陈阿九在昆山集聚了一批最顶尖的“文人”,除了讨论诗词、研究学术,昆曲也是一项重要的娱乐方式,他们还会因此专门建一个“阁”,如拙政园卅六鸳鸯馆、网师园濯缨水阁,以此承担演戏的功能,逐渐成为文人的一种消遣。


卅六鸳鸯馆


网师园濯缨水阁



再往前追溯,过去的诗词主要靠吟唱传播,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如此,所以它有格律。古曲之所以有格律,就是因为便于吟唱。到了明朝,民间更是出现了多种音乐形式。明朝之前,南曲与北曲是有一定区别的,后来经过魏良辅的改良,将北曲融合进南曲,奠定了现在昆曲的基调,魏良辅也被誉为昆曲的鼻祖。


建筑与昆曲的关系也如文学与建筑、哲学与建筑的关系,虽然分属两个学科,但其实是贯通的。只是在某些文人身上,正好他同时兼具多种身份。李渔就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闲情偶记》中就有很多关于园林、美食、昆曲的内容。又如文徵明,他也是文人,琴棋书画都会,但他也是会参与一些园林设计。过去中国有匠人但没有建筑师,园林空间本质上都是文人空间。


拙政园小飞虹



昆曲和园林作为并置的江南文化代表,是否存在一些共通点?它们是怎样体现江南文化的精髓?有没有将两种文化融合得较好的园林式建筑?


李渔就是集文学、戏曲(主要是昆曲)与(园林)空间的集大成者。近代如同济大学的陈从周教授,他是一个园林学家,也很喜欢昆曲,这说明了文人之所以为文人,是因为他能在昆曲中找到与其欣赏水平和知识结构相关联的某一种艺术高度。在这个高度上,昆曲是戏曲中的戏曲,园林是建筑中的建筑,一个是戏曲中的精华,一个是空间的精华。把昆曲放在同园林并置状态上来讲,昆曲极其华丽,用词美到极致。园林的屋顶、掾口、台基、木雕、砖雕,也一样极其华美、精致。


芥子园



如果我们必须跟空间去做一个回应的话,譬如苏州园林内的九曲桥或者连廊,如果追求简单,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拉一条直线是最简单的,但是园林里永远没有“直线距离”,它一定是弯来弯去的,这就是所谓的“移步异景”。这个过程就是让你去品味其中每一个点的变化,从而产生人与空间的交流,这与昆曲的“一唱三叹”类似,随时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从这个方面来看,欣赏昆曲与欣赏建筑,其实有很多方面都是类似的,尤其是园林。


网师园


现代主义建筑讲功能,主要是解决功能,越简单直接越好,但江南文化显然没那么直接,它更讲究韵味,就某种东西说江南文化是讲不清、道不明的,但是它需要靠这种外物去体悟,从而丰富江南文化的层次,其中就包括昆曲。


昆曲是有层次的,是集音色、舞美、服装、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首先讲词,然后讲唱,另外还需服装、舞蹈的配合,姿势、手势、身段的讲究更是必不可少,所以它能成为“百戏之王”。建筑也是有层次的,材料是一种语言,木头、石头也是一种语言。还有一层,比如园林中有画,中国传统文人多同时是书画家,园林是按照画家的构图来营造的;再深层次,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哲学,这种哲学来自于中国传统文人,它起源于对生活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是依附于大地成长起来的。农耕文化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归隐,归隐山水,所以形成了中国的山水画。山水画的文人初衷是寄情山水,所以它描述的都是山水,包括园林。园林是一个模拟山水,是假山水,这说明了江南文人对山水的依赖、依恋程度很深。


沧浪亭



该如何理解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文化?大众文化盛行的当下,又如何在新的文化语境下谈江南建筑?


昆曲并不是在街头巷尾随时表演的大众艺术,过去的昆曲很多是家班,是富人大户的私藏艺术,同样园林也不是普通人家的居住空间,园林是文人,而且是大户文人的生活与精神的共同寄生场所。园林是寄托情怀的生活空间,昆曲是述说情怀的文学空间。过去的苏州一直在对标上海、深圳发展经济,但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也要跟上。苏州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我认为江南文化有这么几个特征。第一是文人性,江南文化包含着一种闲散、安逸和一点自我陶醉,这是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第二是地域性,江南的山水细腻精致、委婉,生成某种气质。昆曲并不是地方戏。魏良辅是北方人,他有一个大文人的胸怀,他觉得应该创造的是一种中国文人戏,所以他把南曲和北曲结合建立了昆曲的基调。如果从这种格局讲江南文化,那就是融入其他文化的包容性,这是江南文化的第三个特征。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基于江南历史的沉淀思考当下的文化需要。


今天讨论江南文化还有一个意义。当年徽班进京让京剧变成了国剧,但也间接导致了昆曲的落寞,这说明大众文化有时比高雅文化有更强的生命力。未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我认为两种一定要并存。


前段时间,有个昆曲演员的朋友跟我讲了一段话,就挺有道理的。本身她是一个昆曲演员,最近她开始在演苏剧,她觉得苏剧比昆曲更鲜活,她可以在苏剧找到自己并演绎自我,但昆曲只能尽量接近它,很难超越,这就像江南园林,明代就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艺术高度。



园林春景




白先勇先生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广受好评,媒体称让戏迷的年龄普降30岁,如何让昆曲、江南建筑等传统文化形式鲜活起来?


大众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无可否定的事实,但传播与接受是两件事,所以白先勇后来在昆剧改革中一个重大举措是挑选年轻漂亮的昆剧演员。过去的很多昆曲演员是男演员,年龄偏大,虽然唱、演俱佳,但在视觉传播的形象上就受很大影响。建筑也存在这个问题。它第一步需解决功能问题;第二步需形式、比例、色彩好看;第三步还要有文化,承担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一个好的建筑应该同时具备这几个层次,你如何去传递这些东西,那就需要建筑师的坚守。当代需要的设计师或者建筑师应该要有对社会的理解、责任承担和自我追求,要有文化的根基,让你的空间本身有文化支撑,否则,建筑就不叫建筑,而是房子。


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最后都不是演别人,而是在演绎自己,演绎自己对剧本与生活的理解。优秀的建筑也一样,首先是专业的基本功,然后是创新与超越,最后还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当我们被既有的技术体系、思维方式遮蔽,好的艺术家、文学家会帮你揭开这个幕,他可以再去寻找一些新的东西,所以说艺术家是可以和上帝握手的,是可以去唤醒成见的。



当空间成为城市生活的需要,我们如何在过去与现在寻求当代文化的发展,让昆曲、园林或者说建筑、空间回归大众,回归生活?


昆曲与园林,一个是内容上的音乐,一个是形象上的空间,都不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它是在基本的生活问题之后更高的精神与文化需求。现在讲江南文化,是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后对文化和精神需求提高了。1995年苏州干将路改造时,为了解决当时的城市市政问题,把三、四米宽的干将路拓宽到现在50米宽。27年过去了,苏州城地下有地铁,周围有环道,很多职能部门和医院外迁,在新的条件下,我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缝合与复兴”,把干将路改造成具有步行功能的空间,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公共场所,承担日常生活、文化展示和生活品牌的功能。干将路修复以后,整个干将路变成了一个立体园林,重新回到了城市中间,实现了从私家园林到旅游景观再回归真正的城市所共有的园林。


干将路夜景


第一,人是空间的主体,而不是被汽车占有,然后这个时候城市才是鲜活的;第二,有了公共场所就有公共活动,有了公共活动就有了休闲人群,昆曲就是典型的休闲空间;第三,在休闲中能够生发出新的创新。创新不是在高度压力下出来的,或者不全是,很多创新是在交流中,在闲情时“溢”出来的。我的很多设计都是在听昆曲的时候因为放松而想出来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我们所有的努力是在为自己争取闲暇时间,闲暇本身不是无聊,它是生活的另一种境界,或者说它才是生活的最终目标。


苏州的老街小巷里,常飘出评弹艺人的吴侬软语。




设计作品



苏州生命健康小镇会客厅

传承与转译

建筑沿用了江南“粉墙黛瓦”的传统特征,但是墙不再是传统的石灰墙,而是白色的金属铝板,瓦也不再是传统的小青瓦,而是深灰色平板水泥瓦。在色彩与外墙肌理上,如果说木色的格栅窗与圆洞形月亮门是对传统建筑符号的“传承”,那么,灰白相间的花格铝板幕墙墙面则可视为传统砖砌花格墙的“转译”。




苏州相城区孙武、

文徵明纪念公园



与日常交织的纪念空间

建成后的孙武、文徵明纪念公园既不是“墓园”,也不是“纪念园”,而是将日常性带入纪念性,又将纪念性带入日常性,是结合孙武与文徵明两位先贤的墓室而设计建造的多中心无边界的开放城市公园,是日常性与纪念性相互交织与彼此渗透的城市公共活动场所。




苏州相城基督教堂

信仰的“形状“

设计的出发点之一是相信形式的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筑也是对空间形式的一种“信仰”。宗教信仰注重亲临体验的仪式场景,建筑师也相信空间形式的仪式感与行进中的体验是场所精神最重要而微妙的内涵。教堂恰好是将宗教、空间这两种信仰合二为一的类型,无形的信仰在特定时空中展现出的“形状”却总是具体的,此时此地的。




与游戏相交织的教学空间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湖州鹤和小学在有限的面积控制中,在充分满足日常教学功能与现行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创造了空间与场所的多样性, “鼓励偶然交流”并强调“空间的适应性与可塑性”,通过强调游戏空间与教学空间相交织,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相对活泼的、健康快乐的成长空间。




苏州相城区冯梦龙书院

从村庄中生长出的建筑

冯梦龙书院在空间设计上的第一个策略是通过增加的连廊将三个建筑连成一个整体,第二个策略就是通过协调尺度与色彩将一个时尚而现代的空间融入到传统的江南村落的肌理之中,希望它不是一个从城里嫁接过来的建筑,而是一个从村里长出来的建筑。



END


策划丨崔曙平 何培根审核丨曹云华 崔曙平 何培根采访/编撰丨李菲校对丨徐红云
【本文部分配图来自网络,其余由采访者本人提供,仅用于推广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阅江南·筑|江南建筑的形与意

阅江南·意|我对江南多迷恋,恋在屋舍瓦墙间

阅江南·品丨春分食野一勺间

阅江南·品丨赏心乐事谁家院

阅江南·新丨玉山草堂与乡野园林

阅江南·品丨画里亭榭

阅江南·品|诗情画意绘江南

阅江南·趣 | 江南的天籁野趣

阅江南·意|魅力江南的“器”与“道”(下)

阅江南·意|魅力江南的“器”与“道”(上)

阅江南·源|江南在哪儿

阅江南|在江苏,何不“阅江南”


 发现江南之美长按识别关注我们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