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江南·品丨画里亭榭

敬请关注> 江南建筑文化 2023-03-08




亭榭不止在园林中出现,山水画中也频繁出现亭榭的形象。江南山水绘画离不开亭榭;而北方山水绘画(尤其是在宋以前),则不然。亭榭几乎是江南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符号······在自然崇尚中留下一丝人文的气息。


《送别》 弘一法师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偶然间再次听到弘一法师的这首《送别》,思绪迁延,涌起了不少回忆。


留园中的一亭


说到亭,便令人想起郊外送别的亭和园林水榭中的亭。


亭通“停”,停下,这便是它最初的本意;亭是用来作为行人停靠留驻的处所,早在秦汉时期车马古道旁边就开始设置驿亭,刘邦供职的泗水亭即是驿站,这便是亭最初的作用。

 

后来,古人常以亭作为饯别送行的场所。长亭送别,更是传统的经典意象。古代有朋友亲人远行,多以亭阁、杨柳为意象表现离别伤感之情,暗示亭与离情别绪之间的紧密关系。南北朝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唐代李白诗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杜牧也感叹:“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到了宋代,词人们精心构思,使“亭”的离别内涵更加通透清澈。柳永《雨霖铃》开头便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与此同时,柳永这首词中还提到“多情自古伤离别”。

 

是啊,分别总是苦痛的,所以很不愿意提起这个意象。好在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已经没有了“长亭短亭”的制度,送别也不必到亭子处,似乎这样就能免去分别的痛苦。

 

当然,亭子并不止有分别的苦,也有欢愉。山上的亭、水边的亭、园林的亭都在告诉我们:其实生活中的乐,也无处不在。


醉翁亭


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滁州,他在《醉翁亭记》中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三年后(1048),他又在知扬州时写下了“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的妙句。


扬州个园


扬州何园


扬州的亭不止无双亭。


被誉为“晚清第一名园”的何园中有一座水心亭。她建在水中,在上面戏演,轻歌曼舞,若洛神出水。


鹤亭


个园有一座亭子名为“鹤亭”,字匾由郑板桥题写,因其“鹤”字向右侧了一点,便产生了有趣的动感。


波光亭


而亭在扬州园林中的点晴作用,似乎没有其他地方的建筑形式可比。《扬州画舫录》中说:“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诚如此。


亭榭不止在园林中出现,山水画中也频繁出现亭榭的形象。

 

江南山水绘画离不开亭榭;而北方山水绘画(尤其是在宋以前),则不然。

 

亭榭几乎是江南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符号······在自然崇尚中留下一丝人文的气息。

 

在江南的山水画中,大部分的亭榭都会起到装点景物的作用。可以说,每幅山水画中的亭榭都多多少少起到了点景的作用。

 

如果说水中的亭给人以温柔的媚,那山间的亭便刚毅了许多。


山水画中往往以亭来点缀构图,使场景更加完整。亭榭在图中的位置,是画家经过无数的实践并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最终确定下来的一种巧妙安排,是上天赐予的灵光一现。画面中亭榭位置多变,进而在山水画中,所起的构图作用也会引起变化,有时甚至会影响整幅画的风格。


<<  向右滑动可看下一张  >>

         査士标《山水图册》 金陵天渡楼藏

“新安四大家”之一的查士标在《山水图册》中展现一河两岸的构图,亭子出现在一棵高大的树下,整幅画就被恰到好处地连接起来,而不是被两岸间的江水隔开。


聪明的画家就以一座“亭子”将整幅画衔接起来,使得两岸有了呼应关系,使画面变得生动传神起来。这座“亭子”是画家在这幅画中的“点睛”之笔,起到了很好的“点景提神”的作用,整幅画因亭子的装点而生动巧妙起来。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仿巨然山水》 先声美术馆藏品


在这幅《仿巨然山水》中,山树峰峦起伏间,查士标将房屋茅亭点缀其间,着实给画面增添了几分趣味。如果画中没有这些房屋茅亭,有的只是山、水、树木,那么整幅画将变得了无意趣,给人荒凉之感。而“房屋茅亭”的存在,很自然地暗指了此处为有人之境,整幅画面便有了生机和活力。


江南山水画中的建筑就使得画面蕴含着最直接、最生动的宇宙思维模式,亭中的人们于这样的景色间,悠然自得,回归至最拙朴自然的状态,将有限的自然山色融汇到无限的宇宙天地之中。

戴醇士说:“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张宣在倪云林画《江亭山色图》中题诗:“石滑岩前路,泉看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


古人已得之。










   

    策划丨崔曙平 何培根
    审核丨曹云华 崔曙平 何培根
    撰稿丨薛翔
    编辑丨朱悦 李菲
    校对丨徐红云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仅用于推广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
     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阅江南”系列

    阅江南·品|诗情画意绘江南

    阅江南·趣 | 江南的天籁野趣

    阅江南·意|魅力江南的“器”与“道”(下)

    阅江南·意|魅力江南的“器”与“道”(上)

    阅江南·源|江南在哪儿

    阅江南|在江苏,何不“阅江南



 发现更多江南之美长按识别关注我们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