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江南·源|江南在哪儿



江南春色 ·无锡



对中国人而言,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更是一种观念,一种审美,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人的天堂并非远在天边,而尽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江南意向”里。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今天我们去解读“江南”,正是为了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尊的态度,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保护、传承和发展江南文化精神,为人们营建当代的江南胜境、美好家园。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杏花春雨里的江南,是游子心中最深的牵念,是诗人笔下最美的乡愁,更是最令人向往的人居家园。


我们不禁想问,江南到底在何处?溯源江南的空间演变时,又不免思考,或许地理空间的流徙与界定并不那么重要,而存在于历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江南人居意象和蕴含的江南文化精神,才是江南价值所在。





江南是如何成为一个区域概念的?


2300多年前,三闾大夫屈原在汨罗江畔声声吟唱着《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这应是“江南”第一次被咏唱并记载于书简。但是,在先秦文献中的“江南”仅是方位词,大多是指称楚国长江以南的国土。


自此,“江南”在诗词典籍中被频繁提及,而其区位却也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发生着流徙与变迁。


在诗人屈子的心中,江南是长江以南的荆楚江湘之地;


在太史公司马迁笔下,从长江南岸直至海边都是江南;


在今天的气象学家看来,凡是梅雨覆盖的地方,无论长江南北都可归属江南;


语言学家则认为,长江中下游的吴语区(江浙一带)才是真正的江南。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现代被人们普遍认知的“江南”其实始于唐宋,与传统吴语(俗称“江南话”)区相重合。


中国汉语方言分布图(左灰绿色为吴语区)


汉代建立以后,随着汉武帝设立“十三刺史部”,原楚国的领地被分为荆、扬二州,此后无分长江南北,二州之地俱被称作“江南”,这一地理概念一直延续到唐贞观年间江南道设置为止。


六朝时期,由于以建康(南京)为核心的古扬州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对于“江南”的著述此时更多集中于长江下游以南地区即吴国地域。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渐渐成为“江南”的核心区域。


三国时期,“江南”的称呼较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江东”“江左”。正如清人钱大听所言“今人所谓江南,古之江东也”。


大雪后的苏州阊门山塘街  @维生素


唐朝是江南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从中晚唐(唐玄宗)开始,江南区域范畴逐步从西向东收缩,其核心区域由湖湘之间转移到今苏南、浙北一带。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其中,“江南道”行政区范围最广。这是江南的概念第一次以行政区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江南道”虽然是不设机构、不派官员的地理区划,但明确地划出了江南的地域范围。


五代南唐定都于金陵(今南京),一时“儒衣书服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风”,南唐逐渐成为江南的代名词。


两宋时期,江南这一区域成为了国家经济文化中心,正如陆游在《常州奔牛闸记》中称“予谓方朝廷在故都,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尤为东南根底,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尤其是宋靖康之乱后,天下俊杰多流寓江南。由于当时江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江南”的文学表述渐渐代替了其地理学的表述。与历史文献相比,江南更多地出现在诗词之中。


明清时期江南地域分布图


明清时,江南的范围进一步缩小,聚焦到环太湖流域的苏南、浙北地区,太湖流域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八府一州之地更是成为江南的“腹心”所在。这一时期,“八府一州”也成为全国进士的主要来源。


可见,从古至今,江南地域空间范围经历了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流徙变迁的过程。虽然当代学者对“江南”的界定不统一,但将苏、松、常、嘉、湖及杭州、镇江、南京所在的太湖流域地区,视为江南核心,则较为一致。


但这是地域范畴中的江南,大众心目中的江南显然没有这么界限明晰。

   




古往今来,我们形容某个地方富庶时,常常用到“江南”一词,如塞上江南( 宁夏银川市) 、塞外江南( 新疆伊犁地区) 、西藏江南( 西藏林芝县) 和北国江南( 河南信阳市)……南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


国人为何热衷于寻访江南?因为江南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历史概念,它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苏轼曾说,余不喜江南点心,独爱啖江北豕肉也。江南、江北都有点心和肉,而江南代表了精致温婉,而江北则更具粗犷豪放之气。


江南是如何炼成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时期,佛教悄然盛行。梁武帝甚至把信佛摆在了治国的前面。一时间,佛寺在以都城建康(今南京)为核心的南梁国土上遍地开花。佛教的奥义无疑对江南的文化内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州·寒山寺  @舒小简


江南是如何炼成的?

始建于西晋、号称“南朝第一寺”的南京鸡鸣寺,始建于南梁、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的苏州寒山寺……今天,漫步在江南的大城小镇,依然随处可见高耸的佛塔、佛寺。



在对佛寺的礼敬中,人们秉持克制、心存善念,这也深深影响了江南人的性情,多了一份内敛与沉静。


公元291年,西晋王朝因内讧而衰败,内迁的游牧民族乘机举兵造反,包括皇帝在内的士族大家纷纷渡江南下躲避战乱,史称“衣冠南渡”。


涌入江南的北方氏族不仅带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地广人稀、水肥土厚的江南迎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更将中原的诗歌、书法、算数、科技移植至此。


一个世纪以后,到了南朝宋文帝之时,江南物产丰盛,民力殷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鱼米茶桑之乡、文华繁昌之地。


隋一统天下后,迁都洛阳的隋炀帝杨广为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为一体,建成一条横亘南北,长达2000多公里的经济动脉——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航拍图



完善的漕运体系,让江南的商业发展突飞猛进。为了方便货物的集散,人们引水入市,建造起“前街后河”的城镇。密集的水网编织出江南市镇的根基,也滋润出柔和温婉的风土人情。今日的苏州山塘街、嘉兴乌镇无一例外。


当然,“江南”的概念是在江南地区成为中国新的经济重心开始深入人心的。自唐朝起,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重镇成为富甲天下、人人向往的理想城市。


而伴随着国家行政中心的转移,江南地区的发展又一次腾飞。到明清之际,江南市镇的经济水平已让全国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更是将江南的声誉推向顶峰。


原创:手绘江南


江南的崛起也伴随着唐诗宋词的兴盛,江南烟雨中的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为文人提供了最好参照。


可以说,江南的形象是通过文学走进人心的,它的意义也是通过文学建构起来的。


在浓郁的文学氛围熏染下,江南的大街小巷都透着书香气质,不止诗人,就连寻常百姓也常常在生活中以诗文唱和。


江南,成为人们精神世界中的避风港湾。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宋代是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其后各代的文化领袖与艺术巨擘,大都是江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


甚至那些被委任到江南为官的文人大夫,在改造环境,建造庭院的同时,也在雕琢着江南的意境。


从北宋起,江南的造园之风渐起,功成名就的商人、退隐田园的官宦和仕途失意的才子大都热衷于寻木觅泉,兴建园林。


明清两朝,江南园林的建造达到鼎盛,最多时,仅苏州一城就有大小园林200多座。当时最有才华的诗人、画师和工匠都在为园林的建设出谋划策。


人们用太湖的奇石和江南的花木,把存在于诗画中的蓬莱仙境以写意山水的形式一点点堆垒创造出来。拙政园、退思园、狮子林……这些园林的存在,也让江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时至今日,苏州火车站屋顶的菱形结构仍与古典园林的花窗和铺地花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似乎成了对江南文化精神的一种呼应,甚至是某种形式上的延续和传承。



苏州火车站


如果我们把古今各文献、作品及各学者心中的江南在地图上依次叠加,那么,这片没有争议的江南,才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江南。


当建筑、园林、诗画、文学、生活等在同一空间兼容并蓄,百花齐放,江南就有了鲜活的文化意义。



END



参考资料:

《江南文化何所寄——江南的历史流变与苏南乡村空间特色保护的现实路径》崔曙平 于春 何培根 富伟《江南在哪里?这是一个问题》 单之蔷《地理学者说:江南是丘陵》 杨勤业《江南建筑文化的现代审视——江南地域主义建筑研究》 杨国栋《江南演化史》“地球旅客”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请与后台联系。

“阅江南”系列文章

阅江南|在江苏,何不“阅江南”



 发现更多江南之美长按识别关注我们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