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江南·意|魅力江南的“器”与“道”(下)

胡阿祥 江南建筑文化 2023-03-08





胡阿祥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六朝博物馆馆




01



江南的魅力何在?在于说不清的模糊。



比如江南在哪里,江南是什么,可谓言人人殊。

气象学者说江南是梅雨,地理学者说江南是丘陵,语言学者说江南是方言,历史学者说江南是沿革,经济学者说江南是财赋,人文学者说江南是文化,诗人说江南是“江南”。

这方面的有关情况,《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做过专辑,这里不必展开。梅雨的“江南”,广及淮河以南、南岭以北、三峡以东,丘陵的“江南”,把苏、锡、常、宁、杭等排除在外,方言的“江南”,以吴语最具代表性,这样南京就不是江南,而萧齐诗人谢朓的《入朝曲》却说:“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江南的魅力何在?在于说得清的意象。




我想,江南是天造一半、人造一半,是人文色彩浓重的自然、自然风韵独具的人文,江南是灵动,江南是创新,江南是转型,江南是天堂。

就以江南是转型来说,先概而言之,先秦秦汉时代,政治与文化的主话语权在黄河流域,江南属于偏远蛮荒之地;东晋南朝时代,北方为非汉民族入主,江南成为华夏正统所在;唐宋元明清时代,江南乃是财赋重地,朝廷依靠着抽取江南民脂民膏的运河才得以维持;明清以迄近代,江南又得风气之先。


再详而论之,比如从“偏远蛮荒”的旧江南转型为“华夏正统”的新江南,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


新旧江南文化的转型开始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此前为南方地域色彩浓厚、以“轻死易发”为特征的旧江南文化范畴,此后为熔铸外来的北方文化与土著的江南文化、以“艺文儒术”为表征的新江南文化范畴。新江南文化之新,又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诸多方面。


换言之,北方官民的主动迁徙江南,使吴越江南得以升华为“文化江南”;江南战俘的被动迁徙塞北,又使塞北边疆成了“风俗江南”;而回到本文的主题,那名实相副的“江南”,即便仅从“转型”的角度来说,确切公认的、长江以南的今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江南空间,就有着流变的内容与丰富的内涵。




02




江南文化的内容或内涵都有哪些呢?我想不妨从五大方面去关注。


物质。比如温山软水,流水人家,古镇与园林,飘香的稻米,缓缓移动的油纸伞,蓝印花布,茶叶,丝绸等等,这是山水江南与风物江南;


制度。就以近代以来为例,从洋务运动到民族实业,从乡镇企业到高新科技,江南人最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充满着探索与创新的特别禀赋;


精神。丝竹流芳的音乐,婉约悠扬的民歌,自然淡雅的布置,聪颖灵慧的性格,与杏花春雨江南是那么地协调一致;


行为。以今天来说,江南人做事、谈恋爱、说话甚至吵架,总有那么种值得品味的江南味道,总有那么种精致、优雅、闲适、情趣的生活追求;


心态。江南人的心态是“我是江南人”,江南是身体与心灵的诗意栖居,江南是和平、安逸、美好的人间天堂,江南就是我,我就是江南。


如果这样去理解魅力江南,理解“形而下者谓之器”即具象层面的物质江南、制度江南、精神江南,理解“形而上者谓之道”即抽象层面的行为江南、心态江南,那么江南真可谓有着说不尽的现实话题,做不尽的学术空间。


我们可否把“江南”比作一台多幕大戏,而我们是观众。作为观众,要想看懂魅力江南这台大戏,把握魅力江南的“器”与“道”,我们就应该知道剧目、了解舞台、掌握剧情、熟悉演员、明了道具。




以言知道剧目,比如“江南”是如何从到处都有的普通名词(意为某江之南),变成特指某地的专有名词的?又是如何从一般的空间概念,变成具象的符号概念乃至广泛的象征概念的?作为象征概念的“江南”,又为何集中或凝聚了中国人的理想国、乌托邦、香格里拉、桃花源、天堂情结?



以言了解舞台,随着“江南”成为专有名词与象征概念,“江南”的地域空间得以扩大、争夺乃至跳跃。


比如多年以前,就有过争论说着江淮官话的南京是不是江南的“硝烟弥漫”。又如2019年10月,在无锡拈花湾文旅小镇举办的“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我注意到其中设置了“泰州学派”分论坛,而泰州在长江以北。


再如清代安徽的省会有将近百年在南京,桐城文派初祖方苞生于南京、长于南京、葬于南京,是南京的风土与气场,滋养催生了方苞的声名与才气;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姚鼐,主讲各地书院42年,弟子遍天下,其中主讲南京钟山书院22年,既使钟山书院成为一方学术圣地,也将桐城文派的影响推向了新的高峰。所以,“桐城文派”的主场其实在南京。至于现在的南京,也被安徽人亲切地称为“徽京”。













南京秦淮河(右上图)与牛首山风景区(左下图)


另外,我在《魏晋文学地理研究》中,曾论证在文化、心理、政治等各方面,长江以北的扬州属于江南;到了唐代,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样的诗人的“江南”,却是地理的江北扬州;甚至直到今天,烟花三月、二分明月的扬州,仍被视为江南。


扬州瘦西湖的春天,凫庄


通过扬州的例子可见,文化的力量往往能够超越地理的限制。这样的超越,又使“江南”甚至跳跃到了远方,比如上文讨论的宁夏平原被称为“塞北江南”,提及的甘肃天水被称为“陇上江南”、甘肃陇南其实底气不足的广告“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以及同样值得说说的西藏林芝被称为“西藏江南”。


以言掌握剧情,为什么分裂时期江南政治地位上升?隋唐以降统一时期江南经济地位重要?如何认识江南在华夏文明“薪火相传”中的特别贡献与“避难所”“回旋地”的特别地位?如何理解江南军事上被人征服、文化上征服别人的坚韧与光荣?如何彰显温山软水、富庶安逸的江南,即便军事上被人征服,也有着“扬州十日”“江阴死义”“嘉定三屠”那样的铁血精神?


简而言之,这样的“江南”,从“工具”意义上说是如何被“炼”出来的,从“民族”意义上说是如何被“压”出来的,从“文化”意义上说是如何被“养”出来的,从“经济”意义上说是如何被“献”出来的,都是“魅力江南”这台大戏剧情的关键。


扬州瘦西湖


以言熟悉演员,诸如太伯、仲雍、季札、言偃是如何拉启江南文明的大幕的?


西晋的永嘉南渡、唐朝的安史南渡、宋朝的靖康南渡,是如何夯实与丰富江南的人文基础的?江南的土著、移民及其矛盾与融合的过程怎样?魅力江南的创造者与承载者是哪些民族、宗族、家族、个人?


以言明了道具,古往今来,存在过、积淀下哪些魅力江南具有象征意义的独特符号?


比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推出“最能体现江南精神的12种风物”,即乌篷船、大闸蟹、辑里丝、龙泉剑、蓝印花布、油纸伞、黄泥螺、龙井茶、霉干菜、扬州澡堂、紫砂壶、绍兴酒。



油纸伞

乌篷船

蓝印花布



只有这些符号吗?再以旧时为苏州府、常州府“瞧不上”的无锡县为例,现在的无锡,肉骨头成了美食,泥巴成了工艺品,曾经辉煌的影视城,现在极为成功的灵山大佛与拈花湾,为什么“一张白纸”上画出了为宁、镇、苏、常“嫉妒”的精彩,乃至南京牛首山下也要建设向无锡拈花湾文旅小镇看齐的“金陵小镇”?


诸如此类,我想要看懂魅力江南、推广魅力江南这台大戏,熟悉这些具有道具意义的“符号”及其历史过程,也是十分必要的。


无锡拈花湾


“魅力江南”是台魅力无限的多幕大戏。


如果说上面所说的舞台、剧情、演员、道具都是形而下的“器”,那么,这台大戏的灵魂、形而上的“道”,就是中国人的天堂情结。


这样的天堂,不是西方人天上的、虚构的、教堂里的天堂,而是中国人地上的、现实的、生活的天堂,这样的中国人的天堂,是不仅安身、而且养心的家园,是理想的、诗意的栖居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榜样,是“道法自然”的结晶,这也是魅力江南的全球意义与人类价值所在,即人类是如何从自然中孕育出“天堂”般的家园的;而具体到追求“日新月异”与守护“绿水青山”的现代中国,当然也不例外,毕竟现代化不能以牺牲自然、家园、故乡、安身、养心为代价。




03




以上,是我这么多年以来,身在江南而切身感受的江南魅力,心在江南而行走各地的一些发现与惊喜。而前几天,当我收到崔曙平兄发来的“‘阅江南’系列发布内容策划”,欣喜于“发布主题”的“器”与“道”兼容并包、相得益彰,即“阅江南·源——历史”“阅江南·意——精神理想”“阅江南·筑——建筑空间”“阅江南·品——诗画人戏曲文学”“阅江南·居——人居生活”“阅江南·新——创新创造”,我又着实地感动与欣喜了许久,于是献上此篇改写与充实自旧作而改题为《魅力江南的“器”与“道”》的拙文,以共襄盛举矣……

贰零贰壹·初


END



引用

《江南文化的转型:以先秦秦汉六朝为中心》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魅力江南:中国人的天堂》 《江苏地方志》2020年第1期

“阅江南”系列文章

阅江南·意|魅力江南的“器”与“道”(上)

阅江南·源|江南在哪儿

阅江南|在江苏,何不“阅江南”




 发现更多江南之美长按识别关注我们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