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江南·意|我对江南多迷恋,恋在屋舍瓦墙间

敬请关注> 江南建筑文化 2023-03-08













当代中国人对理想生活的那点念想,都隐逸在“江南”两个字里。

江南,代表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唐代,江南就已宝马香车,夜夜笙歌。“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唐·张祜《宫词》)

江南也是乾隆最爱去的地方,苏州、杭州等地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他不仅数次下江南,还命人将江南园林、街景和湖景“复刻”到北京,还原度最高的是颐和园。



颐和园



立体的江南

粉墙黛瓦是会移动的画



江南之美,美在粉墙与黛瓦。


江南一带的村舍用色淡白至极,简淡的江南建筑语言成为江南的底色。了解江南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民居对江南人而言,不仅是居所,更饱含着精神内涵。

《江南民居》介绍道:

江南,在夏、商、周时代称作东夷,江南人被称作南蛮子。它的发达在汉唐以后。宋室南渡,定都杭州,政治中心南移,刺激了江南人口发展和建筑业兴旺。

江南四省茂密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建筑材料,这儿也是南宋理学家活动的大本营,为民居的型制、风格形成提供了文化条件。

理入诗、入画、入建筑。我们今天看到的江南传统村镇的基本面貌,是宋、明代形成的。

受宋代理学影响,令黑白这对趋于理性的无色之色,演绎出简淡的江南建筑语言。

白、黑两色,作为村庄的特征符号,与碧水、蓝天、白云、青山、绿野这样的大背景同时出现,具有审美和认知作用,成为家园的代名词,也逐渐成为建筑审美定势。


江南民居·震泽

民间常有“墙倒屋不塌”一说,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单体的外墙,在整座建筑中只起到围护和分隔内外空间的作用,是不承重的。

建筑之墙的本质是“种植、编织”,墙由泥土“种植”在由木头打起来的房屋骨架里。

古时,叠墙是男人的活儿,编织是女人的特长。寓意家是女人和男人一起编织起来的。


有人将粉墙比作一张白色的纸,村边的绿树,庭院中的芭蕉绿如墨,日光月影,轮番调色。



当然,建筑的特征要和当地气候做搭配,才能是美的。

江南是光资源的高值区,阳光充足、植物茂盛,“粉”墙可以最大限度地反射阳光,产生十分明快的光影效果。

有人将粉墙比作一张白色的纸,村边的绿树,庭院中的芭蕉绿如墨,日光月影,轮番调色,粉墙又成了一幅会移动、会长大的画。

其实,“粉”不是指“粉红”,原意“分米”,把米分开再分开,直至末状,米就是白色的。“粉墙”指“白墙”。“黛”指“青黑色”。

很多人认为粉墙黛瓦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其实,粉墙黛瓦马头墙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共有的特色建筑风格,是江南建筑文化的一种体现。




园林是闹市中的隐逸空间




村舍,是乡野中洒脱的江南;园林,是闹市中隐逸的江南。

巫任恕在《江南园林与城市社会》中写道:“当代人重新关注园林,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相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苏州园林名声大噪。”

现有的明清江南园林,大都集中在大城市,景致背后不仅有文人意趣,还有繁荣的社会经济支撑。也正是这份繁华,滋养了江南的建筑文化。



拙政园   



对文人来说,造园与写诗、作画是三位一体的事情,都是私人生活的一部分。

园林,是浓缩的自然,就是把自然山川放入自家院中日日把玩。园林专家陈从周夸赞网师园时,就说其中有个水池仿虎丘白莲池仿得好。他还说园林不需要太大,“镇江焦山酊顶的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



苏州网师园



当然,只有极少数文人有能力拥有属于自己的园林,更多的还是围绕着书斋做文章。书斋之外,山石罗列,花草其间,布置出一小片微型山水景观。

那么如果连这样的条件也不具备呢?江南文人又创造出一种更微型的园林模型——盆景。

受文人生活的影响,当时商人也喜好布置一个书斋或是购买盆景装点家室,但往往毫无章法。

《金瓶梅》中西门庆的书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在书房两边挂四轴名人山水图,黑漆琴桌一张,铜炉几个,书籍堆满。然而像这样的陈列摆法,在文震亨(《长物志》作者)眼中,是“最俗”。



虎丘园内盆景



现在,不管是拙政园式的大园,还是网师园式的小园,都早已完全公共化了,过去的私家园林成了人们体味江南文化,探寻古人雅趣的公共空间。








园是园林,更是家园




对于那些需要倾注大量时间的慢工细活,江南匠人最为擅长。


小到器物,明人王世贞《觚不觚录》载:“今吾吴中陆子刚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朱碧山之治银,赵良璧之治锡,马勋治扇,周治治商嵌,及歙吕爱山治金,王小溪治玛瑙,蒋抱云治铜,皆比常价再倍,而其人至有与缙绅坐者。”


大到建筑,凡在中国营造的建筑师,无不对江南工匠的精湛手艺印象深刻。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舒小简



明代建筑匠人蒯祥,技艺高超,当上了总管明皇宫建造的“木工首”,被公认为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他的故乡苏州吴县有著名的“香山帮”,所出工匠个个是木工能手,不但工种全,而且分工细,可以把活儿干得特别精致,这种巧艺一直传承至今。


陆慕砖窑所出的铺地方砖是永乐皇帝专用的金砖。所谓金砖,需先选好土放置一年去除土性,再练泥制模阴干7个月以上,随后用糠草熏、劈柴烧、整柴烧,各一个月,松枝烧40天,才能出窑。


之后的打磨泡桐油,更是手艺活儿,就连铺设,一个瓦工加两个壮工每天也只能墁五块。繁复而耗时的工艺决定了每块砖的绝佳品质。4718块金砖,构成了故宫太和殿金属般光亮铿然的地面。


直到今天,苏州御窑仍在为故宫修缮烧制金砖。


贝聿铭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元素,重新诠释江南建筑符号。建筑师王澍说,贝聿铭的骨子里还是一个中国人。



苏州博物馆



江南也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理想生活地。


“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可知袁枚多懂享乐。


《随园食单》是他40年的美食经验,随园是他50年的伴侣。


对他而言,园是园林,更是家园。










参考资料:《江南民居》  丁俊清郑周明:江南文人如何以审美应对消费社会?诸葛村的明清建筑 《寻根》杂志江南折叠: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江南 《新周刊》
策划丨崔曙平 何培根审核丨曹云华 崔曙平 何培根编辑丨李菲校对丨徐红云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仅用于推广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阅江南”系列阅江南·品|春分食野一勺间阅江南·品丨赏心乐事谁家院
阅江南·新丨玉山草堂与乡野园林
阅江南·品丨画里亭榭
阅江南·品|诗情画意绘江南阅江南·趣 | 江南的天籁野趣阅江南·意|魅力江南的“器”与“道”(下)阅江南·意|魅力江南的“器”与“道”(上)阅江南·源|江南在哪儿
阅江南|在江苏,何不“阅江南”


 发现更多江南之美长按识别关注我们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