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江南·筑丨雕栏玉砌春常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方志江苏 Author 翁丽春

【春在楼】

雕栏玉砌春常在


春在楼位于吴中区东山镇紫金路,背倚莫厘峰,面向太湖。大楼坐西朝东,主体建筑依中轴线依次有照墙、砖雕门楼、前楼、后楼、附房、花园等,内部有客厅、书房、佛楼、卧室、阁楼、厨房、库房、晒台等。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242平方米。1982年3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在楼”一名典出清代诗人俞樾的殿试名句:“花落春仍在”,也有一说取自名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取祥瑞之意,又因主楼梁、桁、椽、柱、门、窗、墙、地到处是雕刻,俗称雕花楼,也称雕刻大楼,系香山帮(吴中香山自古出建筑工匠,以营造宫式建筑著称,在江南一带素称“香山帮”。)建筑雕刻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景观优美,先后有近百部影视剧在此取景拍摄,被誉为太湖之畔的“影视楼”。



建楼缘起:树高万丈,叶落归根


东山,古称胥毋山,距苏州西南四十公里,为太湖七十二峰之一,自隋唐以来就是经济富庶的风水宝地,尤其是明清时期,学者官员辈出,商贾云集,著名的“洞庭商帮”便萌发于此。历代官员退休或商人发迹后衣锦还乡,在故里建造富丽堂皇的厅堂宅第,由此推动了东山豪华宅院的发展。东山也被誉为“苏州的后花园”。


△  园林规划师沈炳春手绘《东山春在楼》


春在楼的主人金锡之,便是民国时期“洞庭商帮”的典型代表。金锡之是东山镇施巷村人,幼年读私塾于家乡,少年时由同乡席微三带往上海浦东川沙县典当为学徒,后自立门户,设公茂纱号,经营棉花、棉纱、棉布和美孚石油。曾一度被推举为上海纱业公会会长,其经营发迹时,家财号称“百万”。又与日商合资买下上海江西路上的一幢三层洋楼,开办“中日合资”交易所。后日商抽回资本,洋楼则归金锡之独有。金锡之发迹后将母亲接到上海居住,但是母亲总想叶落归根,要儿子回家乡造新楼。金锡之转卖洋楼,所得全部用以回家乡建楼。


为扩大建楼地基,金锡之在金家老宅(原施槃状元府)四周买下了不少桑田,并与北侧邻居商购对方的一些房屋和果园,由香山帮著名匠人陈桂芳主持设计。春在楼1922年动工,250多个工匠历时3年,至1925年竣工,造价17万银元,折算黄金3741两。



一瞥惊鸿:美轮美奂,巧夺天工


苏州作为江南胜地,无建筑不雕刻。不论是高门宅院,还是普通民宅、寺庙道观,也常可以看到窗格上向前的结子或是窗板上刻着一支兰草抑或是福、禄、寿三星,看似随意,实为有心之作。


春在楼把雕刻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全楼以精美绝伦的雕刻、匠心独具的工艺、富丽堂皇的雅致,令人啧啧。宅内有木雕、砖雕、石雕、金雕、泥雕(塑)共计3800余幅,可谓“无处不雕,无处不刻”,在江南的近现代建筑中,独占鳌头。有诗赞曰:“砖雕木刻聚一楼,浩繁精巧天下秀。蒯祥已育香山帮,览却雕花再无楼。”“艺术真天地,珍奇满目收。故园春常在,江南独一楼。”



砖雕门楼:美善门第,聿修厥德


春在楼的建造几乎集中了民间各类传说,并借助吴地谐音和意象,形成6句好口彩:出门有喜(大门外照墙上砖雕“禧”字)、进门有宝(顶脊上有聚宝盆)、抬头有寿(砖雕门楼上圆雕“八仙庆寿”)、回头有官(厅内梁柱上的木雕纱帽帽翼)、伸手有钱(门窗上的古币搭钮)、脚踏有福(门槛上的蝙蝠形销眼),充分彰显了地方民俗文化,表达了楼主人的商人情结与价值取向。


中国人极讲究门面,春在楼的门楼正如主人的脸面。门楼规模宏伟,结构坚固,雕刻穷尽奢华。


△  春在楼东门入口影壁与外墙


大门朝外的门楣上以阳文砖刻“天锡纯嘏”四个大字,意为“天赐大福”。门楼内侧的脊梁正中放置豆青色的古瓷方盆,盆内植万年青,以示“洪福齐天,万年永昌”,并塑有“独占鳌头”“招财利市”的立体雕塑。中间方额题刻“聿修厥德”,与门外题额互相呼应,表示主人一辈子行善积德。经考据,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也记载了金锡之行善之举。《东山镇志》载:“1921年,金锡之在东山创办时疫医院,自聘医生为百姓义诊送药。”《洞庭东山志》载:“锡之……捐款修建宝华古刹及惠生慈美社,设养老院以收容孤独残废。”《中国名镇志·东山镇志》载:“1941年,东山习艺所无衣御寒,地方发起募捐,金锡之一人在上海捐输半数。”


△  砖雕门楼内侧中间方额“聿修厥德”题刻


上枋横幅圆雕“八仙庆寿图”,寓意为“寿”;中枋横幅圆雕“鹿十景”,喻为“禄”;下枋横幅圆雕戏文《郭子仪拜寿》,喻为“多福多寿”。左侧兜肚圆雕“尧舜禅让”,喻为“德”;右侧兜肚圆雕“文王访贤”,喻为“贤”。门楼侧面南侧为砖雕“锦鸡荷花”,寓意“挥金护邻”;北侧砖雕“凤穿牡丹”,寓意“富贵双全”。两旁莲花垂柱上端雕“和合二仙”,寓意“瑞祥”。门楼两侧厢楼山墙的上端,各有一孔八角窗,左窗上方塑有“和合二仙”,右窗上方塑有“牛郎织女”,寓意“百年好合,终年相望”。门楼两边围墙高处辟有四孔漏窗,图案分别是纤丝、瑞芝、藤景、祥云,寓意“福寿绵长”。围墙用板瓦筑“百花脊”“果子脊”,寓意“花开四季,富贵长春,百果结子,多子多孙”。


△  上枋是“八仙庆寿”,中枋是“鹿十景”

柱头两端上为和合二仙,下为狮子滚绣球


前楼:雕梁画栋,极尽奢华


前楼为单檐两层硬山造,泥塑纹头脊,东侧中央置聚宝盆,左、右塑万年青。楼下大厅是整幢大楼雕刻作品最密集的地方。全厅细砖铺地,承重搁栅通体雕刻有“福、禄、寿”三星和“八仙”“万年青”等图案,楼厅梁柱雕有四只纱帽翅,称“官帽厅”。月梁两端雕凤凰,全厅共有 86 对凤凰,谐音吴方言“百乐”,又称凤凰厅。


梁垫刻有牡丹,合为“凤穿牡丹”,寓意“富贵荣华”。包头梁上有黄杨木雕《三国演义》“桃园结义”至“三国归晋”故事 48 则,构图饱满,形神绝妙。承重梁上雕“唐王李世民”等故事。楼厅沿廊饰 20 只花篮,为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四种花卉。大厅檐口上的长窗上精心雕刻着《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彩衣娱亲》《哭竹生笋》等《二十四孝》图,体现了儒家成教化、助人伦的意识。


△  春在楼前楼大厅


后楼:灵思妙想,奇巧隐秘


后楼与前楼外貌相同,上有两间厢房相通,为主人生活起居之所。第二、三层之间有楼井,可上下传递物件。楼檐柱为竹节形,楼栏用生铁铸成,内嵌圆形篆书“延年益寿”,周围蝙蝠相向,汇成“百蝠捧寿”。第二层中间正梁上有彩画“毛笔”“银锭”“包裹”“糕粽”,寓意“必定包中”,充斥着主人对后代仕途及美好生活的憧憬。


△  后楼与前楼之间的回廊


除了主人“商而富则仕”的情结,雕花楼的局部还隐约透露出主人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担忧。


太湖一带曾经流传:“拔不完田里的稗草,捉不完太湖里的强盗。”当时太湖湖匪的猖狂可见一斑。为了便于主人隐藏贵重物品或危急时藏身,春在楼的建造师们巧妙地运用建筑结构和视线上的遮挡作用,为大楼设置了独特的隐秘空间,即后楼暗三层。第三层采用缩进两檩法,巧妙地隐于二层之上。因此,站在天井里一般只看得见两层楼上戗出的屋沿及木椽子,却不能看清藏在顶端的假三层,既可用来收纳藏宝,又可作避难用。


△  后楼为明二层、暗三层建筑


春在楼独特的奇巧之处还在于主人对新设备、新材料在民居里的运用。


例如春在楼的天井排水装置。天井是吴地传统院落式民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功能上起着采光通风和交通的作用。由于前后屋檐相连,日常降水便由檐角相交处向天井内自然汇聚。吴地民居风水观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认为雨水流入天井是纳财入户的象征。这种汇聚雨水的方式在明清民居院落的天井里都可以看到。春在楼的天井除了沿袭传统风水观,还专门设置了颇为方便的排水装置:以一根圆柱形管道由二楼屋檐转角交接处引出,向廊檐内斜折一段,再沿围栏直通向天井地面。同时在二楼围栏转角处斜插一段管道,在围栏台口檐柱处作一漏斗形接水口,因二楼为楼主及眷属卧室,故而可以将生活用水直接倒入接水口,顺管道排至天井地面,更为便利。


前后楼窗都镶有红、黄、蓝、绿等五彩玻璃,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眺望山谷田野,颇似四季不同景色,也使大楼混杂了“西洋”色彩,体现主人久居沪上的特定经历。


△  雕花楼里的舶来品

——百年前进口的彩色琉璃玻璃


一园一世界:灵动隽秀,美木溢香


除了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和巧夺天工的空间结构,楼北还有一座藏而不露却尽收江南园林精华的小花园,或可近距离品味楼主人的精神世界。


小花园呈狭长方形,占地318.5平方米,小巧玲珑,景色宜人。园内建筑、山水造型均取其半,可谓“半园”。园内亭台楼阁,水池假山,嘉树修竹,点缀得疏密有致。四季景致,时时皆宜,以翠竹石笋寓意春景,曲桥荷池点缀夏景,紫薇桂花渲染秋景,天竺蜡梅衬托冬景。假山堆有猴、松鼠、鳄鱼、蟾蜍、骆驼、麒麟、老虎、龙首、狗熊、水牛、大象、猫头鹰、白鹅、狮子等多种动物形状,形神皆似。园中有古孩儿莲、古紫薇树、古檀香梅、停云陇,被称为小花园“四宝”。


△  小花园一角


小花园中的孩儿莲为被誉为“江南第一奇花”,树龄300余年,树高约6.8米,冠幅约4.5米,树木下部木质已全部烂空,仅剩一圈树皮维持生命,但长势极好,枝繁叶茂。每年4月下旬开花,花型如莲花,花色红润像孩子的脸而得名。花冠直径2厘米左右,开花时花柄弯垂,呈倒挂形状,如红灯笼一般。


春在楼孩儿莲不仅难得,其来历也不寻常。孩儿莲原产印度,我国境内云南、广西一带也有分布,但江南一带极为罕见,因此东山春在楼的这株孩儿莲显得格外珍贵。清光绪《洞庭翁氏世谱》载:“翁天章官云南河西县知县,廉惠有声。归携大理石数片、孩儿莲一本。”清《太湖备考》载:“孩儿莲,木似桂,花如棋子大,色状与莲花同。花不香,挼其叶嗅之,辛芬似茴。吴中向无此种,顺治间东山翁汉津为云南河西县令,携归,后为席氏所有,珍为奇品。苐花不结子,根无萌芽,欲传其种不可得,好事者以过枝法分之,今有一二十本。而滇来之初树亦萎矣。此花惟东山有之,他处绝无。”可见,翁天章从云南带回的孩儿莲即为东山春在楼孩儿莲的母本。


△  春在楼小花园内孩儿莲


△  清《太湖备考》卷六物产部分书影


历史上,春在楼还曾用作政府办公用地。1949年,太湖剿匪指挥部驻地春在楼。1950—1951年,春在楼为苏南行政公署太湖行政办事处。1953年,春在楼为震泽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75—2009年,春在楼先后经历了16次规模不等的维护修缮。当地政府还聘请香山帮古建传人艺匠,按照原民国建筑风格,对其前楼、后楼、暗三楼、花园、状元府第的屋脊戗角、局部柱子和桁条、地板、板壁、门窗、墙面等进行全面修缮。1988年,春在楼正式对外开放。


春在楼的华美雕刻寄托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凝固了香山帮工匠的智慧和技巧。历史已远去,花落春仍在。春在楼成为历史繁华瞬间和匠心智慧的最好见证。



作者:翁丽春

苏州市吴中区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从事地方志工作4年。


策划丨崔曙平
审核丨曹云华 崔曙平 编辑丨刘羽璇

校对丨徐红云 

【本文来源:方志江苏】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仅用于推广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阅江南·居

江南民居中的“理趣”

阅江南·意

六朝胜迹冠清凉

阅江南·筑

水村山郭酒旗风——绘画中的寺塔隐喻

阅江南·筑

园林,何以成“江南”

阅江南·品

夏日里的上海味道

阅江南·品

赏心乐事谁家院


 发现江南之美长按识别关注我们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