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江南·筑丨水村山郭酒旗风 ——绘画中的寺塔隐喻

敬请关注 > 江南建筑文化 2023-03-08


水村山郭酒旗风

——绘画中的寺塔隐喻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寺塔建筑在中华大地上生根、茁壮。佛教塔寺凭借其精湛的造型,庄严的风格丰富了中国的山水风景,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寄情抒怀之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幼时背过很多诗,其中就有这首《江南春》。


▲ 鸡鸣寺


与北方寺庙不同,江南寺庙在宗教的庄严肃穆下又多了一些温柔;北方寺院大开大合,南方寺院则多了几分婉转。这大概就是佛教所说的“因缘教化”吧。

 鸡鸣寺 


 少林寺 


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脍炙人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也藉由此诗名扬千秋。


▲ 寒山寺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包含“寺塔”意象的诗,“深山藏古寺”“山寺钟鸣昼已昏”“北固烟中寺”,但这些诗并不是纯粹地再现画面。

诗画言志,诗画也抒情。这些诗将画面中的多种景物按照情感的逻辑有序地组织在一起,由此来传达诗人的感情。

在绘画上也有诸多表现,汉代后期画像石中已经发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图像,也出现了与佛教有关的建筑图像。

画像石、画像砖是指表面雕刻出图像的石料,主要用于门楣、石窟、祠堂、墓室、棺椁以及石阙等建筑建造与装饰。由于雕刻手法的运用基于图像的绘画特点,故作品也呈雕刻出的绘画面貌。

我们知道,画像石盛于汉代,因此,画像石上的图像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较早的表现形式,也成为我们探求寺塔图像的源头。如四川什邡和青海平安县等地的佛寺和佛堂建筑图案。


莫高窟隋代第423窟窟顶《弥勒经变图》可以看到壁画中最早出现的佛寺画面,正中间一座五开间大殿,单檐歇山或庑殿顶,形象突出,大殿左右各立一座三层楼阁作为陪衬,三座建筑都是正立面,没有画出周围廊舍,所表现的应是寺院中最主要的一组建筑。


▲ 莫高窟隋代第423窟窟顶《弥勒经变图》


中间的大殿为主殿,两侧的三层阁楼为侧殿。可以看出画家是想要表现弥勒菩萨及其眷属坐立在佛寺之中的情境,佛寺的轮廓几乎占了画面的全部,配殿位于主殿后侧与主殿有一部分交叠重合。

此时绘画技术还未成熟,没有将这一空间感表现出来。隋代壁画中虽然开始出现寺塔形制,但隋代的画家只想要将寺塔和佛像展示出来,还未考虑到绘画中的寺塔形制应该如何表现出真实感、空间感。

宋代王诜《烟江叠嶂图卷》中,崇峦叠嶂陡起于浩渺空旷的大江之上,空灵的江面和雄伟的山峦形成巧妙的虚实对比。奇峰溪瀑草木布局灵动,显得蓬勃富有生气。


▲ 王诜《烟江叠嶂图卷》


而寺庙在山间雾气中则好似悬空出现,将云雾弥漫的意境完全营造出来。描绘寺塔的用笔非常虚,仅仅可以辨认出寺塔的外形。

元代王蒙的山水作品多表现隐居生活,因此他的绘画中也常常出现寺塔形象,尤以《太白山图》最为明显。


▲ 王蒙《太白山图》(局部)


此图以浅绛手法描绘宁波地区太白山、天童寺等地的自然风光。图中寺庙宏伟,山峦起伏,苍松葱郁,泉水蜿蜒,僧侣往来穿梭。

王蒙以朱砂为主色填染寺院图像,浓郁的色彩更加彰显了寺庙香火旺盛的场景。


▲ 王蒙《太白山图》(局部)


王蒙对于寺塔形制的描画十分细致,屋顶瓦片、斗拱形制都清晰可见,但不同于两宋界画用极细的笔触来刻画建筑,他的线条稍见粗放、用墨较深,这恰恰与其厚重浑穆的画风浑然一体。

两宋至明清绘画中的寺塔形制由繁及简,由工致到写意。这与文人画参与山水创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山水画发展的必然。

明代项圣谟《剪越江秋图》中,烟云缥缈,气象阔远。画面中没有巍峨耸立的高山,没有繁密重叠的密林,只有简淡的远山、弥散的云雾、零星的船只、隐蔽的村落和一座寺塔组合而成的衬景。观者心胸旷达,视线由近及远,层层推进。


▲ 项圣谟《剪越江秋图》


明代李在《山庄高逸图》中,寺塔与寺庙的形态出现了新的变化。画中寺塔是多层塔的经典寺塔样式,但没有位于寺庙中心,而是处于寺庙一侧,且屹立在旁边的山丘上与寺庙不在一个平面内。利用在山脚下的寺庙作为远景,平坦的地面从前景延伸到了远山处,拉长了观者视野,营造了平远的意境,非常巧妙。


▲ 李在《山庄高逸图》


清代顾符稹《虎丘图》中,将苏州虎丘塔的宏大寺院场景作为绘画对象,画面展现出虎丘寺周围香火繁盛,寺塔众多的景象。顾符稹用笔细腻,着青绿色,远山浓雾,寺院建筑与树木相间,来往人群众多,或观赏美景,或前来进香,一派寺院教化、佛家禅韵的场景。


▲ 顾符稹《虎丘图》


此类描绘寺塔禅韵的作品在明清时期不胜枚举,人们可以通过绘画作品来观赏寺院美景,感受人群络绎不绝的盛世景象。

山水自然暗合宇宙之“道”,画家在追寻生命之“静”与“空”等人生况味的过程中,必然会注意到将“寺庙”建筑点缀与山水间产生的奇妙反映。

因此,寺塔形象的转变和发展也解读着画家的不同心绪,彰显着逐渐丰富的意境。

寺塔的形态,影响着山水画整体布局效果,从而给山水画带来不同的审美意趣,烙印在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审美上。



策划丨崔曙平
审核丨曹云华 崔曙平 撰文丨薛   翔配音丨葛华静编辑丨薄皓文 刘羽璇

校对丨徐红云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仅用于推广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阅江南·居

江南民居中的“理趣”

阅江南·意

六朝胜迹冠清凉

阅江南·筑

江南建筑的形与意

阅江南·意

我对江南多迷恋,恋在屋舍瓦墙间

阅江南·品

春分食野一勺间

阅江南·品

赏心乐事谁家院


 发现江南之美长按识别关注我们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