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江南·意丨六朝胜迹冠清凉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的江南城市,“山水城林”是它的城市名片,位于城西的清凉山便是这名片的缩影了。



清凉山古称石头山,是南京2500年建城史和450年建都史的见证。上世纪建城西干道,将它分成了现在的石头城遗址、清凉山等几部分,后又架设了跨路拱门把它们连接在一起。





             






三国东吴孙权在此定都有几种说法,其中最富戏剧性的版本是,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出使东吴时,于石头城驻马登高远眺,不禁大赞:“钟山龙盘,石头虎踞,乃帝王之宅也!”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建都条件,一是要有充沛的水源,二是攻守相宜的地势,石头城二者兼备。现在公园东门附近的山坡上,镶嵌着刘海粟所书的“驻马坡”巨幅石碑。







南唐时期,清凉山是皇家避暑行宫。一代词宗、南唐后主李煜在此留下了许多名句。如今雕栏玉砌不复在,君愁亦随江水流逝无存。石头城下有一个穿城墙而过的排水涵洞,称“古燕王河”。相传当年,明太祖对皇四子朱棣起了杀心,被马皇后看出道破。因朱棣负责石头城这段城墙的监造,知道墙根下留了一个排水口,就乘其母妃到清凉寺烧香之际,从这里成功北逃。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成为明朝历史上最有成就的永乐帝。石头城边的清凉门是南京现存的四个明代城门之一。











清凉山得名于法眼宗祖庭清凉寺,“清凉钟声”和“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成语都源出该寺。今天的乌龙潭是当年寺里的放生池。清凉寺背后的银杏谷中有300多株笔直高大的银杏树,是近几年南京新晋的网红打卡地。每当深秋时节,树林一片金黄,地上满是落叶;木结构的休息亭在林子西南角上,小坐亭中,也是一个拍摄银杏谷全貌的很好角度。



南京素有“春牛首,夏钟阜,秋栖霞,冬石头”之说。冬季,北方的冷空气长驱直下,一场棉被雪是江南人冬天最惊喜的期待,“石城霁雪”自古便是经典的金陵八景之一。石头城遗址呈虎踞之势,岩石苍劲,城堡耸立,雪后初晴,林疏气清;清凉古寺银装素裹,竹林倾斜,红墙黛瓦,色彩明艳;在阳光的照射下,积雪耀眼的洁白,衬托出石头城的雄峻与庙宇建筑的肃穆。往林中雪地踏去,一步一个脚印,沙沙作响声格外清越,有时,还能听见山谷的回音。









有人说,南京这座江南文化名城的根在清凉山。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清凉山历朝历代的建筑和南京这座城市一起饱经风霜,几度毁损。近年来,清凉山古迹经修复和不断完善,逐渐恢复往日的风貌,向市民免费开放。
山麓中的古崇正书院是明清时期江南最大的书院,现在所见到的是建筑大师杨廷宝于1980年主持设计修复的,书院中“清凉胜境”的石刻为大师书。胜境,这是对清凉山最好的诠释了。若论春天打卡,崇正书院木绣球可谓顶流网红。从三月底到四月中,二殿前的两株木绣球花开满树,千朵万朵压枝低垂,在国学馆门口形成拱卫,透过窗棂格栅,如云似雪。


江南网红地最妙的便是雨景了。撑一把素伞,伫立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回眸凝望,洁白怒放的花朵层层叠叠,屋内古朴的宫灯清晰可见,窗口透出昏黄的灯光,显得那么静谧、深邃,恍惚间听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书院三殿处里有株清凉山最美的银杏,150岁的古树至今仍枝繁叶茂,树冠如盖,每当寒风乍起之时,满树金黄灿烂,与书院深灰色的飞檐翘角相映成辉。



扫叶楼是根据史料复建的龚贤故居。清康熙年间,龚贤在清凉山下购得半亩宅地,作为晚年居所。他将乱世漂泊的艰辛冷暖都寄托在书画中,自成一体,成为“金陵八家”之首。



复建的扫叶楼线条简洁,环境清幽。它与北侧山头的魏紫熙纪念馆隔空相望,两位山水画大师穿越300年,将金陵画派接力传承。乌龙潭复建了一些《红楼梦》提到的大观园里的景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正是作者曹雪芹家几代在南京的兴衰写照。每年夏天,园中紫薇盛开,姹紫嫣红的花簇随风起舞,正所谓“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在清凉山的文物清理保护和修复的古建遗迹中,可以看到许多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留下的痕迹。乌龙潭边有一座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祭祀唐代杰出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的颜鲁公祠,原存七块碑刻均完好嵌于墙壁上,赵朴初亲题"书坛泰斗"镶金匾高悬正中。


清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魏源故居小卷阿,在今清凉山南门外龙蟠里,魏源在此撰写完成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条不长的巷子里,还有一座走出了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张謇的惜阴书院旧址。


在扫叶楼老照片里,楼前矗立的石碑引人注目,后在文物清点中找到了这块“萧荣阶先生遗爱碑”,它记录了这位晚清官员在南京城市建设方面贡献显著、功德于民的事迹。如今,石碑重新树立在通向崇正书院的石阶平台处,并加了说明牌。


银杏谷西侧是李剑晨艺术馆,初夏正是中庭池中睡莲盛开的季节,莲叶下锦鲤嬉戏欢游。这位中国水彩画之父一生光明透彻,教书育人七十余载,为中国建筑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


清凉山还是一个具有红色基因的地方。“四一二”之后在南京建立的第一个党小组就是由《红岩》里“小萝卜头”的父亲宋绮云烈士担任组长的“清凉山小组”,如今这里建了“石城火种”纪念广场。



石头城国防园拥有南京品种最全的杜鹃花,还有令小朋友们痴迷不已的飞机大炮展出。二战时期抗击日军的民国地堡静卧在开满鲜花的山岗上,记录了南京城不能忘记的劫难伤痛。




穿越历史,回到当下,不得不感叹:天若有情天亦老,最美人间烟火气。岁月静好、安居乐业是世间最平凡却最珍贵的奢侈品。


清凉山的公园群经过多年整治修复,如今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附近居民区的公共花园。清晨,山北坡的鸟语林中,遛鸟的大爷们早已聚集在一起,顺便下棋打牌,聊天争论。阳光下,小学生咿咿呀呀唱着儿歌列队走过,欢快如林间小鸟。他们或花前写生,或山中种树,还不忘挂上写着学校、班级和姓名的小牌子。广场舞大妈阵容最为壮观,她们每天穿着美艳的舞蹈队服,在网红音乐的伴奏下婆娑起舞,姿态万千。




夜晚的池塘边,葫芦丝乐声悠扬。城墙上岁月风化形成的“鬼脸照镜”由五彩霓虹镶饰勾勒,与天上星星点点闪烁不定的风筝,亦动亦静,变幻莫测。石头城边的外秦淮河面上,每年端午都会举行龙舟比赛。那几天从早到晚,龙舟竞发,百舸争流,激昂的鼓点和震天的喊号让人热血沸腾。午后山中的林间小路上,总有一位老太太,拎着食盒一路蹒跚“咪咪”地喊着,一会儿便有许多野猫跳到路边等待。斜阳穿过树间,像烟幕一样朦胧,将老人、群猫和山林镀上一层金光。



夕阳西下的时候,登上600岁的古城墙极目四望,古书中的江天一色早已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取代,时见火红的落日缓缓西沉,行云变幻,彩霞满天。回头再看,晚霞的余晖将清凉胜境的山峦和建筑都镶上了暗红的边影。
此刻,城里的万家灯火陆续明亮起来。



策划丨崔曙平
审核丨曹云华 崔曙平 
作者丨晓   若
编辑丨史宇泽 刘羽璇

校对丨徐红云 富   伟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仅用于推广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阅江南·居

江南民居中的“理趣”

阅江南·意

张应鹏:曲韵园境——江南文化的境界表达

阅江南·筑

江南建筑的形与意

阅江南·意

我对江南多迷恋,恋在屋舍瓦墙间

阅江南·品

春分食野一勺间

阅江南·品

赏心乐事谁家院


 发现江南之美长按识别关注我们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