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江南·品丨夏日里的上海味道

夏日里的上海味道


小的时候,父母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我,一到暑假,我就和几个表兄弟们一起住在上海外公外婆家里。



记得每天早上,外公照例是早早地起床,拎一只竹篮子去菜场买一天的小菜。竹篮子很有些旧了,边上绕了铅丝——为了延续它的衰老。篮子里经常还放只小钢精锅,用来给我们带早点。外公喜欢吃肉,是要带点肥肥的那种,最好是带皮的蹄髈,不像现在的摩登一族,连肉丝上有一星半点的肥肉也要仔细地咬了去,生怕吃了要发胖。


那个时候,肉挺紧张的。外公于是经常用几根大前门和一箩筐的好话去“贿赂”卖肉的师傅,以便每天都能买到好肉——但也要起早,否则那卖肉的就要下班——他可吃香得很,是绝不等人的,迟了就没有肉吃了。





外公每天去八仙桥菜场买菜,回来的时候经过云南路小绍兴,便自己在那里喝一碗鸡粥过早。鸡粥很便宜,我记得是2毛钱一碗。便宜的原因是那里面基本没什么鸡肉。作为大名鼎鼎的小绍兴白斩鸡的“附产品”,刚出锅的鸡粥香气扑鼻,特别是撒上些碎碎的葱花以后,就更加色彩斑斓起来。


上海的鸡粥里放的葱是很讲究的,一定要那种细细尖尖的小葱,才够香!




照我外公的话说,鸡粥必须得赶热的吃,冷了就没有味道了。因此,那个时候,我是吃不到鸡粥的。对于鸡粥的回忆完全建立在我的理性认识和长大后的实践经验上。因为我早上完全起不来,这是我的一大缺点。直到现在还是这样,8点半上班,我不挨到8点是不能起来的。照我妈妈的话说,就是“死赖床”。不过,我从来不为这个惭愧,因为她也经常起不来的——就是起来了,她无须坐班,等招呼我们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她还会回去补一觉。不但她,印象中,外婆她老人家也是不喜欢早起的。而且,每次我们这些孩子去外婆家,她都会招呼我们“怯力伐?去,到眠床上去垒一晌”——这是我们老家宁波乡下的土话,翻译过来就是:累了吧?去,到床上睡会儿吧——打个盹儿的意思。所以,赖床的责任全不在我,是遗传使然。每次一念至此,我便心下释然了。



所以,早上外公出门买菜的时候,屋子里老的老、小的小都木知木觉地在做梦——直到他回来。其实,经常他回来了,我们也还没起来,他也从不来吵我们,就自顾自去楼下阳台上收拾买来的肉。外公吃肉,数十年如一日,每天不断,烹饪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烧汤,二是红烧。这两种方法他每日操练,运用得炉火纯青。一般他都是先把炉子生好,接着就一边烧开水,一边洗肉。水开了,冲好热水瓶,肉也洗好了,炉子空出来正好炖肉——他喜欢吃炖得烂烂的肉,且的一晌午炖呢。


等这些都处理好了(他只收拾肉,蔬菜部分通常是外婆的专利,不需他费神,反正他也不怎么吃),太阳也老高了,于是就叫我们起床。最好的办法是把放早点的钢精锅子放到我们床边的桌子上,把盖子打开——早点的香味是我们都无法抵御的。




早点有时候是小笼——南翔小笼,一口一个的那种,但最多的还是生煎。上海的生煎真是一绝!几十年来都让我魂牵梦萦。据说前些年,上海的老饕们还专门评点全市区的生煎铺子,列上名次,标注在地图上,以便让人按图索骥,大快朵颐。这个劲头真跟南京人吃龙虾有的一拼!


生煎馒头其实不算什么难做的点心,可要做得好,就不容易了。除了馅料味道要调得好,还有三点是极重要的:首先是面,生煎馒头须用半发面,全发开了的面会吸光馅里的卤汁,包子就会变得干干的,不好吃;死面呢,没有弹性,吃起来硬邦邦的,还黏牙;其次是火候,什么时候放水、什么时候加油、什么时候转锅、起锅都有讲究,只有火候到位才能把包子的底部烤得焦黄酥脆,而顶部又松软香甜,火候过了,包子咬起来会特别硬,火候不到呢,就不够香;再有就是卤汁了,卤汁可不是肥油,要用上好的猪皮熬好和到馅子里去,比例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




上海有很多生煎铺子都在馅料上下功夫,我记得溧阳路上有家叫合群的做的是香菇猪肉馅,四川北路上有一家是把鸡肉掺和在猪肉里,有些高档的还有在肉馅里加鲜虾仁以增加鲜味的。


记得小的时候,在金陵东路附近有一家打出招牌来叫“生煎大王”,虽然是纯肉馅的,那味道真是没的说!正宗的吃法是,要一客又香又脆,刚出炉热腾腾的生煎,再配上一碗咖喱牛肉细粉汤,味道真的赞。




夏天,我最喜欢的小吃是凉面。上海的凉面很有特色,面都是细细的,必须先蒸出来再用素油拌,然后吹干、吹凉。现在的小吃店会做生意,为了显示做法正宗、制作卫生,冷面店也用了明档。透过玻璃,可以看见几个膀大腰圆的师傅在宽大的操作台上,双手叉面,举起、放下、反复运作。旁边是几个硕大的电风扇,风呼呼地吹着。玻璃外面满是被这景象勾引而来垂涎欲滴的长队食客。


上海凉面的作料里特别加入调好的花生酱,使凉面的味道变得尤为醇厚。面有各式各样的浇头,最typical的是八宝辣酱。八宝辣酱,顾名思义就是有8种原料放在甜面酱里熬制而成的,一般是竹笋、猪肚、花生、瘦肉、香菇、虾仁、香干和胡萝卜,也有不用笋,用茭白代替的。我爹爹讲,传统的八宝辣酱里还要放鸡脚和鸭胗,不过我没有尝到。上海的八宝辣酱看着有一层红油好像是挺辣的,其实不然,反而有点鲜甜的味道在里头,真是让人吮指留香。可惜现在的小吃店大都只放三五样东西应应景,味道也就远不如从前,好在放花生酱的方法还得以延续。




夏天,我们吃了午饭,照例是要睡个午觉来躲避酷热的。醒来的时候,会有冰镇的盐汽水喝,还有就是放了冰块的绿豆百合汤。这个我嬷嬷(嬷嬷是宁波话,意指姑姑。)做得最好!也是个费时间的生活。绿豆须一粒粒挑好,用水洗净,决计不会有沙子或蛀坏的豆子在里头;还有就是百合,也要一瓣瓣剥好,洗净才给用。地产的百合不像现在餐馆里炒着吃的西芹百合那样甜,反而有些清苦的味道,可偏就有些凉凉的味道在里头,据说是很败火的。




每年过了端午,天气一天天热起来,夏日的小吃季便开启了。




策划丨崔曙平
审核丨曹云华 崔曙平 撰文丨阿   九编辑丨刘羽璇

校对丨徐红云 富   伟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仅用于推广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阅江南·居

江南民居中的“理趣”

阅江南·意

六朝胜迹冠清凉

阅江南·筑

巧做叠嶂方寸间

阅江南·意

我对江南多迷恋,恋在屋舍瓦墙间

阅江南·品

春分食野一勺间

阅江南·品

赏心乐事谁家院


 发现江南之美长按识别关注我们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