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项颠覆认知的发现:运动改变大脑,“会玩”的小孩更优秀

静静 外滩教育 2022-10-29

 看点    近年来,儿童超重和肥胖比例逐年上升。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既是因为体育教育在课程中的缺位,也是由于家长们过度追求学业成绩,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为了拿到更高的分数,就应该放弃体育么?事实可能截然相反:运动能够改变大脑,提升孩子学习效率;会玩的孩子不仅EQ更高,在未来也较同龄人更有成就。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静静    编丨Travis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一项数据,数据指出近5年间各学段超重和肥胖比例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中小学生超过了10%。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小胖墩”现象,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连线中说,中小学生在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作息时间等都存在很多问题。


事实上,王登峰在今年不止一次谈到体育改革话题,这个月6号,在新闻发布会中,王登峰再一次表示,“美育改革要立足于教会学生艺术基础知识、艺术基本素养和专项艺术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1-2项艺术特长。”

作为体育司司长,王登峰三令五申强调美育改革,这其中释放的信号可以说是很明显了。

时间线再往前推,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根据这份“意见”,外滩君给大家划下重点:


1. 在中考中,体育成绩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水平,也就是100分。


2. 中小学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


3. 美育中考在2022年全面实行。



用考试的方式倒逼美育改革,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可以说也是无奈之举了。

不过,外滩君注意到,面对美育纳入中考,部分家长感受到焦虑和压力,担心美育会成为孩子升学路上一个新的包袱,但今天,外滩君想先聊聊别的。

运动改变大脑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校长谈到一个现象,他说:“去年高一学生报到,我看了一下男生自报的身高平均是180,但是测引体向上时,全体男生能够完成的只有3.72个,有132个男孩,一个也拉不上去,高一893个学生当中有774个戴着眼镜。”

诚然,这一代的孩子们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身体发育也愈发好,但是身体素质却让人堪忧。

这当中很大的原因是,高考指挥棒下,学生和家长们“一切向分数看”;很多老师,包括家长认为体育运动会挤占孩子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因此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体育课。

但事实情况是,运动不仅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反而会“活跃”我们的大脑,增强记忆力和专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TED有一期著名演讲,演讲主题是《运动改变你的大脑》,演讲者Wendy A. Suzuki博士是纽约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的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系教授。

通过多年的研究,Wendy总结出:


运动对人的大脑,包括情绪和专注力产生积极的作用,


不仅如此,运动还可以让人免受诸如抑郁、老年痴呆或者失智症等疾病的侵袭,


而且由运动带来的长期的保护功效,可以持续一生。



有一段时间,Wendy在实验室“沉迷”于学术研究,几乎失去了社交生活,因为完全不运动还长胖了25磅。

有一天她觉得自己的状态很糟糕,因为没有朋友,她一个人做了一次漂流。但当旅途回来时,她发觉自己是那趟旅途中最脆弱的。

于是,她下定决心,“自己再也不想有这种感受了”,于是她开始了健身之旅。


她尝试了几乎所有项目,每次运动完后情绪变得非常好,在写作时感觉也是“思如泉涌”,写作很顺畅。那个时候,Wendy意识到可能是运动改变了她的大脑和状态。

于是,她开始了运动和大脑关系的研究,Wendy越研究越发现运动的巨大魅力。


经过几年的研究,Wendy得出了以下结论:运动对人的大脑有即时的效应,我们所做的每一次运动都会立刻提升我们神经递质的水平,譬如海马体、血清素、正肾上腺素等,它们会立刻提升人的情绪。

其次运动还改变了大脑的解剖结构、生理机能和功能。譬如,运动可以促使海马体中产生新的脑细胞,从而提升人的长期记忆力;同时运动可让人的前额皮层发生变化,从而提升人的专注力。


但在Wendy看来,运动所带来的最具有变革意义的的事情是,它可以对大脑起到保护作用。

“你可以将大脑想象成一块肌肉,你运动得越多,你的海马体和前额皮层就越强壮,而恰好海马体和前额皮层是人体最容易神经退化,引发疾病的部分。”

而加强运动,即是加强我们脑补的海马体和前额皮层,从而可以有效预防老年痴呆和阿兹海默综合症。

无独有偶,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脑科学家洪兰教授在一次演讲中,也讲到了相似的结论。

她说,“人在运动的时候,大脑会产生BDNF,它是大脑的营养素。最主要的是它可以启动基因,制造更多的BDNF血清素或者蛋白质,而且运动使大脑加速转换,有运动的海马体,会比没有运动的大15%,切开称重,重了9%。”


看来,家长们总担心孩子会因为运动而耽误学习是完全没有道理的;相反,运动恰好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家长们记住了没有!

“会玩”的孩子更优秀?

运动不仅能提升脑部健康、身体机能,更能提高孩子们的“抗逆力”及社交情商,健全孩子的人格。

试想想,大部分运动并不能“单打独斗”完成,而是需要和小伙伴一起完成,譬如篮球、足球等项目,不仅考验坚毅力、个人“球技”,还考验孩子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不平等的童年》这本经典教育丛书里,作者调研美国中产家庭时,发现中产家庭的孩子每周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运动,这些孩子的家长表示,希望通过运动来培养孩子的领导力,沟通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图为《不平等的童年》里
一位中产家庭小孩一周的活动日程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也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在过去两年里,我所采访的多位中国家长,都把孩子送到以体育运动为主的兴趣班,她们有的让孩子去游泳,有的让孩子上网球课,在充分尊重孩子内心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找到他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这些孩子的父母说:“运动并不是想让他们有什么一技之长,而是希望锻炼他们的身体,培养他们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加强他们的耐挫力、沟通力和社交能力。”

当然,这里并不是让所有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兴趣班,外滩君的意思是,无论是参加什么项目,哪怕是让孩子在小区和同龄人“玩耍”,做游戏,都是“运动教育”里重要的一环。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赵昱鲲在书本里《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这样写道:

大脑的学习方式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几万年前老祖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打猎、采集、求偶、生育,而不是现在的写字、编程、弹钢琴、学英语。而家长眼中的“瞎玩”,其实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做决定。

“玩耍于孩子而言绝不是浪费时间,他们在瞎玩、乱玩的过程中,大脑迅速发育,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体系也在快速地搭建。”

谈到“玩耍”,这里再来说说洪兰教授所做的一项试验。

有两组老鼠,第一组老鼠只有一只,孤零零地关在黑房子里;第二组老鼠有十只,房子里面还有很多玩具。


三个月后,洪兰发现没有玩伴的老鼠,大脑神经里的连接很稀少,有同伴的老鼠却很多。

洪兰由此总结出,会玩的孩子EQ高,让孩子在团体游戏里面,学会跟人家相处,完成他的社会化,越会玩的孩子,神经连得越密,越有创造力。

与此同时,会玩的孩子,他们的学业成绩比较高,人际关系比较好,他将来会比较有成就。

西方国家为何重视体育运动

在我们文化里,成绩好的学生都会深得老师和家长的喜欢,但在西方国家,在校园最受欢迎的往往是有着体育特长的学生。

拿常春藤来说,它们在录取学生时,更偏爱于有着体育特长的申请者。

而在国际上很多领导人和政客领袖,都是职业或业余体育运动员出身。

这是巧合吗?非也!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李稻葵在海外参加完一次世界经济论坛后,他发觉参会者都是“一溜烟”的大高个,身体健硕,当中有不少是运动员出身。


为什么有体育特长的人在社会中容易脱颖而出 取得成功呢?经过观察,他总结出,“运动员出身的人,有异于常人的身体条以及特殊的心理素质。”

譬如运动员要懂得与人竞争、善于竞争、喜欢竞争;


譬如,运动员要懂得团队协作;


还譬如运动员有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在比赛落后的情况下,核心人物必须摒弃杂念,不能纠结在“真惨、真倒霉”的心态上,而是集中精力想好下一个球,才能把握住赢回来的机会。


而这恰恰是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与其说西方国家重视体育运动,不如说,它们重视的是体育运动给孩子带来的隐蔽的但是意义重大的长期好处。

结语:体育进入中考的反思

再回到体育纳入中考话题,未来体育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而中考政策一旦落实下来,想必一定会影响到幼升小的家长。

为了体育拿高分,家长们想必会重视孩子的运动锻炼,这固然是好事,但是家长们的心态和选择方式却有点“本末倒置”。


前不久,GQ就有一篇报道《一根跳绳上的鸡娃产业链》,记录了体育新政下,北京家长圈出现的魔幻现象:为了拿到更高的分数,跳绳也成了内卷项目,而由此衍生的跳绳培训机构在过去几年里,赚得盆满钵满。

有一个段子,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魔幻现象,“要让中国足球在十年内赶上世界一流?高考加一门足球。”

老实讲,体育纳入中考改革初衷是极好的,如何考,如何落实,如何让体育课真正回到校园和课堂,而不是被其他文化课“挤占”,才是家长们关心和担心的,也是所有教育从业者在未来应该思索的议题。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 3500+篇优质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