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现了选择的重要性

周滢滢 外滩教育 2024-04-18
 看点    如何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以清华大学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电影《大学》,就以四个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清华人的故事,展现了不同选择之下,不同的人生走向。这其中的迷茫与挣扎,坚守和执着都让人动容。同时,他们的人生选择,于我们正是一种提醒:每一种追求人生意义的选择,都需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持和勇气。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周滢滢   编丨喀戎

最近,一部以清华大学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电影《大学》正在上映,激起了很多网友对自己所曾拥有的大学生活的追忆。

 

这部电影采用纪实的手法,将镜头对准了四位处于不同人生阶段、正经历人生转折的清华人。

 

他们分别是18岁考上清华大学的新生严韫洲;面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宋云天;留美回国学者、任职清华的年轻教师蔡峥;以及清华大学老教授、荣休院士钱易

 

 

纪录电影的拍摄历时3年,幕后的三位导演均来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他们看来,这部影片不仅是献给母校110周年校庆的礼物,更是对大学之于社会、之于年轻人意义的一份思考。

 

导演孙虹表示,“每当我们迈进新的人生阶段,都需要抉择和适应的勇气,这背后会透露出个体的价值观和大学对个体的影响。”

 

因此主创团队没有选择更为大众关注的“明星人物”,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一些正在经历人生转折的普通师生。

 

而这部电影的真实之处就在于,它展现了主人公们在求学、毕业、从教、退休的人生阶段,他们各自的生命状态和生活选择。在这过程中,不完全是闪耀的理想和义无反顾的坚持,也有迷茫和纠结、苦恼和挣扎。

  

 

可正是这些最真实的情感,才更能与当代年轻人产生情感上的共振,重新思考坚持和理想的意义。

 

正如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所说,这不是一部清华大学的宣传片,而是一部让每个人都能够从中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才更有意义的片子。


对于年轻人,

什么才是好工作?


告别象牙塔,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找什么样的工作,是每个学子都要面临的问题。

 

《大学》主人公之一,宋云天是清华大学水利系2019届博士毕业生。在清华园里求学和生活了整整九年,他也来到了人生选择的路口。

 

来自河南农村的宋云天,2010年考入清华大学,求学期间,不仅以优异成绩获得免试攻读水利水电工程系博士研究生资格,还被评选为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华大学水利系博士毕业生宋云天

 

毕业时,他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是按照家人期待的那样选择留校任教,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基层农村实现自己“造福一方百姓”的理想?

 

在中国最顶尖大学留校任教,意味着他可以轻松获得大家所艳羡的北京户口、体面的工作和生活,这样的选择似乎也是对他多年苦读的一个交代,也是多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机会。

 

可是,在宋云天的内心,却回响着另一种声音:何不将自己的所知所学和青春热血,去造福一方百姓?这样一种“家国天下”的情怀,不知从何时开始,已经慢慢渗透和影响了自己。

 

宋云天参加选调生宣讲会

 

犹豫再三之下,宋云天出现在河南选调生的宣讲会上,主动请缨前往基层农村。

 

当了几十年村支书的宋云天奶奶,深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工作,会让一直身在象牙塔里的宋云天,遭遇太多不必要的困难。父母也很不理解,拼命苦读走出了乡村,留在了大城市,为什么又要重新回到这里?

 

宋云天和奶奶


 但是即便如此,最终家人还是尊重他的选择,“回来就回来吧,你自己做决定就行。“


就这样,27岁的宋云天,离开学习生活了九年的清华园,只身来到豫北农村,放下名校博士的光环,从辉县市冀屯镇前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做起,在祖国的最基层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选择回到基层造福一方百姓的宋云天

 

宋云天在面对选择时的纠结和矛盾,和家人、女朋友商量时的小心翼翼和不安,面对他人质疑时的苦涩和无奈,以及下定决心后的释然和执着,这样的心路历程,其实也是很多学子最真实的毕业季体验。

 

宋云天的选择,也让人不由得思考,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究竟什么才是好工作?是按部就班地找一份大家都看好和认可的工作,还是遵循内心的召唤,即便是走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每个人都需要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交出了属于自己的毕业答卷。

 

在导演孙虹看来,“大学是塑造和定义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阶段。每当我们反思自己当下生活的时候,都会深刻地体会到毕业后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都有着来自大学时期的烙印。”

 

而对于青年学子来说,大学和教育对自己的影响,正是在润物无声中发生。

 

就像宋云天想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家国情怀,不知道在哪一本书里、哪一节课上、哪一个瞬间,就悄然萌芽。


有些事很艰难

可是总要有人做下去


和宋云天一样,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留美学者蔡峥也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去完成一件更难完成的事。

 

他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天文系博士后、旅美十年的“哈勃学者”,本可以留在美国名校继续搞研究,却因为心中的一个理想而选择回国。

 

青年学者蔡峥

 

这些年,他曾无数次前往海拔4206米的夏威夷莫纳克亚山进行天文观测,那里是世界最著名的天文学研究场所之一,遍布世界各国的天文望远镜。

 

因此,蔡峥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建设属于中国的巡天望远镜。

 

  

于是,蔡峥选择携妻儿回国,入职清华大学刚刚成立的天文系。

 

成为一名青年教师的同时,他也带回了一个“仰望星空”的大胆尝试:为中国建设一台世界领先的光谱巡天望远镜。

 

可以想像,一位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想要推动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在中国落地,发展中国人探索宇宙未知的设备和技术,这并非一件易事。

 

光靠对天文学的热爱,以及“想为祖国做点事”的热忱,是不够的。他需要面对来自学校、技术、组织层面等多方面的现实挑战。

 

 

他一次次地参加专家论证会,介绍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的设计蓝图和规划;向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阐述这一项目对于清华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的意义,对于中国天文事业的意义。

 

在为理想而奔走的过程中,蔡峥真切地感受到,真正想要做成一件事,是不容易的。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担忧和质疑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做一台天文望远镜需要七年的时间,人生能有几个七年?”

 

面对重重困难和外界的质疑,蔡峥选择了咬牙坚持,“有可能最后我们没有做成功,但是我还是要坚定地做下去。因为这件事是对国家有意义的,即使艰难,总要有人来做。”

 

 

最终,他的梦想得以实现。在青海冷湖海拔4576米的塞什腾山上,一座口径6.5米的光谱巡天望远镜,即将在这里落地。

 

跟拍蔡峥去夏威夷观测的导演团队表示, “在拍摄中,我们才知道天文观测是很孤独的,不仅要在非常寒冷的环境下工作,还要靠吸氧维持工作状态。但他们所坚持的这个事业,代表了人类对于宇宙和未知的探索。”

 

 空闲时,蔡峥喜欢弹吉他给女儿听

 

谈及理想和人生的选择,蔡峥说自己这些年最开心事,就是拿到了一张回国的单程机票,能趁着年轻时为祖国做点事,将自己的人生奋斗,和中国天文事业的发展相结合。

 

蔡峥的选择,也让我们看到,想要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关键是如何定义“意义”二字。它可能源于一份热爱,终于一份更厚重的责任。

 


不管怎样,每一种追求人生意义的选择,都需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持和勇气。

 

大学

一个最应该谈论理想的地方


今天,大学精神的堕落,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选拔不公、考试作假、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象牙塔里的师生也陷入了内卷和白热化竞争。

 

在这样的情形下,和青年学子谈论理想,似乎成了一种奢望。

 

可是,理想真的不存在吗?还是因为很多人在匆忙赶路、迎合他人的过程中,忘了自己曾经的意气风发?

 

除了毕业生宋云天、青年教师蔡峥,《大学》这部电影还向我们展现了两位普通师生。

 

一位是踌躇满志、在18岁生日之际考上清华大学的少年严韫洲。带着父母的期待和家人祝福,他在清华园一步步探索和尝试,努力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生严韫洲

 

还有一位是83岁荣休院士、著名的环境工程专家钱易教授。在过去61载的教书育人中,她孜孜不倦,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有环保理念的一代新人。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她,依旧耕耘于三尺讲台,践行自己年轻时的理想,身体力行地坚持做好“环保”和“育人”这两件事。

 

清华大学教授钱易

 

18岁的少年新生,到27岁走出校门的毕业学子,从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再到83岁的退休教授,影片通过四位主人公的故事,将漫长的岁月缩短,让我们看到选择和坚持,在每个人生阶段的意义。

 

“任何人做任何事,一定要把你做的事尽量和为国家做贡献结合在一起。我的事业方向、我的个人兴趣,都和国家需要完全一致,我就觉得非常幸福。”

 

这是钱易先生所奉行的人生选择标准,也是她对青年学子的寄语。

 

钱易在人文清华讲坛上

 

除了对个人选择和意义的探讨,《大学》这部纪录电影也站在更为宏观的视角,探讨了一个更为深远的教育命题:现代社会的高等教育学府,在人才培养上究竟应该遵循怎样的教育之道?

 

导演孙虹表示,影片虽然是以清华大学为拍摄对象,却也希望通过清华大学的个例,窥探大学精神的一隅,阐释大学精神对个体的影响。

 

“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一种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也是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形成价值观、开始走向社会前的一段重要人生准备。正如影片的开头字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因此,在这个充斥着“内卷”和“躺平”的时代,大学是最应该谈论理想的地方,也是指引每一位青年学子在未来的岁月长河中,如何做出选择的地方。

 

如今,正值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开始挥别象牙塔,迈向人生新的征程,希望《大学》这部致敬理想的纪录电影,能让青年学子从中看到自己,汲取力量。

 

或许,我们还可以带孩子看看这部电影,告诉他为什么要上学,或者说上大学意味着什么。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 3500+篇优质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