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ature | 北京大学和中科院地理所合作揭示中国的陆地碳汇大小

生态学者 2022-07-2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Content

陆地生态系统可通过其碳汇功能有效吸收大气二氧化碳(CO2),减缓气候变暖。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既是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系统多样,这使得基于“自下而上”的清查方法准确估算我国陆地碳汇面临诸多挑战。同时,《IPCC 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明确提出基于大气CO2浓度观测数据,利用大气反演系统来估算、验证区域碳收支的必须性。然而,目前我国高标准的地面CO2浓度观测站点仍然较为稀疏,这导致基于“自上而下”的反演方法估算陆地碳汇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法地球系统模拟联合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领导的研究团队重新核算了我国的陆地碳汇大小。该研究采用全球二氧化碳反演模型(CAMS)对中国陆地碳汇进行估算,发现修正横向碳通量后,中国2010—2016年平均陆地碳汇的合理反演估计约为9.2亿吨CO2/年;如果在反演过程中包含香格里拉朱张站的CO2浓度观测,则可能得到25.7亿吨碳CO2/年的反演结果。为阐明这一差别的原因,研究团队利用高分辨率大气传输模型对香格里拉朱张站的观测足迹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先前研究使用香格里拉朱张站观测的CO2浓度作为其所在的粗分辨率大气传输模型网格的平均CO2浓度,使得该区域春季和夏季CO2浓度被显著低估,最终导致粗分辨率的反演模型高估了中国西南地区的碳汇

香格里拉朱张站观测足迹分析与此同时,研究团队根据近10年我国森林清查数据和其它清查资料,更新了“自下而上”的同期中国陆地碳汇估计。结果表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增加速率约为每年2.8亿吨碳(折合吸收10.3亿吨CO2),与“自上而下”的碳汇反演估算结果较为吻合。

中国陆地碳汇的反演估算这一研究重新评估了我国陆地碳汇大小,修正了2020年发表于《自然》杂志的大气反演研究对我国陆地碳汇的过高估计,为我国大气反演陆地碳汇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评估陆地碳汇在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研究于2022年3月16日以“The size of the land carbon sink in China”为题发表在《自然》杂志。汪宜龙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王旭辉研究员和朱丹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热门文章

Nature子刊 | 植树造林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PNAS | 中科院“碳专项”重要成果: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累积

PNAS | 中科院“碳专项”重要成果:中国六大生态修复工程对碳汇的影响

PNAS | 中科院“碳专项”重要成果:植物多样性增加了生产力和土壤碳储量

PNAS | 中科院“碳专项”重要成果: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PNAS | 中科院“碳专项”重要成果:气候变化对草地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PNAS | 中科院“碳专项”重要成果: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碳、氮、磷浓度与生产力的关系

中科院于贵瑞院士、何念鹏研究员等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固速率的系列进展

福师大陈岳民课题组在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中取得一系列进展

注意: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获链接。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生态学者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推文!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北京大学官网;学术分享,侵权告改或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