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解构的时代,在传承中重构品牌生命力 | 郑志刚

Adrian郑志刚 Adrian郑志刚 2023-09-13

传统不是膜拜灰烬,而是薪火相传。

Tradition is not the worship of ashes, but the preservation of fire.

——古斯塔夫·马勒



幸或不幸,我们都得承认,我们已经处在了一个「被解构」的时代。

 

往往是来不及辨识,便已经身陷一个又一个的解构漩涡之中。在当下这样一个高度不确定性和碎片化的环境中,自我价值被解构后如何重启与再建?就成了我们首要关注的问题。


炼金工艺




解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触达当下年轻人的语言。


解构主义源自于19世纪末的哲学思潮,而现如今我们谈论的解构,不是否定不是破坏,更重要的是理性拆解后的重组与构成。这种理念所带来的的颠覆性,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商业领域,其影响都是具有革命性的。


回顾以前相对简单的市场环境,品牌成功所依赖的因素也相对单一,精准的定位、绝对的产品优势、给力的渠道起源、高曝光的传播......但凡占据其中某一个单一环节的优势,就有可能带来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与商业上的成功。









然而,当下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消失,消费主流Z时代群体也越来越难被取悦,营销穿透市场的难度持续增大……单一的战略方法论已经不再适用,品牌需要重新经历向大众介绍「我是谁?」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中,品牌对自身的解构与重构就尤为关键。


每一次解构,都是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一次解构都有可能产生布尔迪厄所称的“构造性结构”,当然,他们同时往往也是“被构造的结构”,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说“不破不立”,问题是立什么?怎么立?






中国文化符号正在重构品牌。


伴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崛起,中国文化符号也开始从中国走向世界,从融入中国元素的国际奢侈品到国货品牌登上世界舞台,从服饰、彩妆到美食、饮料,中国文化IP消费持续升温。


不管是国风、国潮、还是国货,这些中国文化符号重构了品牌的某一部分,我们可以找到一条不变的逻辑主线:品牌与中国文化符号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产品+内容+场景的传情达意,两者共同重构了品牌个性与文化价值认同,进一步持续将消费者卷入其中。



这些比品牌形象更深一层的「软性」符号,最终得以沉淀下来,成为消费者的长期记忆。




打破中国文化形式上的桎梏。


重构并非易事,其核心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复原,它需要深层次的理解——对目标的理解,和对重构对象的理解。


就如同我们习惯于用山水纹、祥云、龙纹、竹等等这些元素,作为设计“中国”的构件,这些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之美,是历经时代无数次精华糟粕的“取”与“去”,才得以存留并延续至今,但这仅仅只是恪守是远远不够的,这其中的数次传承,也是经历了无数次的解构与重构。



重要的是商品的内容而不是形式,在当下的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活、需要怎样的审美,在抛开形式的桎梏后,或许更应该尊崇本心,回到“人们的真实渴望与需求中来。”




最终得以传承下来的,一定不是外形的风格,而是隐藏于生活方式之后的智慧和感悟。


周大福在做的正是如此,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技艺与审美,更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通过产品打造,让千年历史、中华文化、现代设计融合与一体,将人们带回文化灵感的所在时代,滋养消费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左)花丝工艺,(右)镶嵌工艺


好的品牌应指向传承,它的维度应该更加宽广,不仅是有形的实物,更应结合无形的思想;随着时光悠长、年岁增长,在生活的意义、家族的脉络中情感、爱意不断累叠,这一系列碎片化活动的叠加,形成了品牌价值的重构。


溶金倒模


不管是以现代的线条和形态来解构金器也好,还是从符号和文化意义中解构品牌也罢;对传统文化的重构是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说到底,无论是解构传统还是传承创新,周大福传承系列终将走向的是未来的方向。






记于2022.10.20

Adri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