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然螺钿漆器上的人物|郑志刚
明代知名漆匠黄成在《髹饰录》中写道:“镌蜔,其文飞走、花果、人物、百象,有隐现为佳。壳色五彩自备,光耀射目,圆滑精细,沉重紧密为妙”,点出螺钿器物的纹样和题材包罗万有。
以传承珍贵的中国工艺文化为使命,我们通过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KCG)与多位学术专家一直努力进行深度研究及出版工作。很高兴今年能为大家带来KCG工艺研究著作系列的第二部作品 — 由陈以昕博士研究及撰写的《K11 传世工艺:螺钿》,阐述螺钿工艺的发展历史和美学。这项工艺已流传千年,经历各朝发展,不止是技法上,在题材上也有多重演变。从书中提到的唐宋螺钿器物上,我们看到很多是各种飞鸟走兽、花卉卷草的图案。今天想和大家特别探索的是,自元代起更广为流行的人物图案。
人物题材的时兴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大有关系。唐宋时期的螺钿漆器由宫廷作坊的匠人制作,到元代,工艺活动百花齐放,民间的漆艺工匠大为活跃,创作更为自由和生活化。元代的统治背景促成包容的文化政策和民族融和,民间匠人会以艺术作媒介表达个人情感。而到明代,由于蒙学教育普及和通俗文学流行,平民百姓对提升生活中的文化素质有所追求。因此,元明以来,许多工艺器物都贴合百姓品味,当中的螺钿漆器题材也会从大众日常熟知的主题和场景取材。此时期的螺钿人物主题,多包括日常生活、宗教题材、民间传奇和仕女图等。
这些题材反映着不同阶层的生活情景,如贵族出游、文人的隐逸生活、抚琴奏乐、日常劳作等。如同KCG 收藏的一件元代螺钿精品,不只是这时期少见传世的圆型捧盒器型,盒面盒身内嵌的亦是当时常见的人物亭台楼阁图。盒面嵌重檐歇山顶楼阁,树荫处处,加上细密刀工在贝片上雕刻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故事图。这些穿梭于亭台楼阁、园林美景中的人物,个个表情不一,被嵌刻得一丝不苟、栩栩如生。
漆嵌螺钿人物亭台楼阁捧盒,元代,KCG Collection
另一个更着重人物形态的是仕女题材,工艺作品中的仕女仪容、服饰、姿态,往往细致非常。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的一件康熙时期黑漆嵌螺钿仕女图屏风,以大量螺钿及金箔描绘出“汉宫春晓图”。在宏伟壮观的庭院楼阁中,仕女们或观鸟下棋,或奏乐起舞,神态优雅自若。细看仕女的衣裙皆纹理复杂、色彩斑斓,全由粉红、紫、绿或蓝色贝片镶嵌,兼施金箔,所以光彩夺目。
黑漆嵌螺钿仕女图十二扇屏风,清康熙十七世纪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另一个题材灵感来源于明代盛行的小说及戏曲。一般书籍都附有木刻版画插图,当中的故事角色和情节就被转移到漆器上,成为纹饰图案。明清时期家喻户晓的《西厢记》就是一例。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的这件黑漆嵌螺钿金银圆盘,描绘了崔莺莺与张生在寺院初次邂逅的场景。人物位置和姿态与一些流传的明清版画甚为相似,而运用了各色贝壳和金银箔呈现人物,令角色更显亮丽生动。
黑漆嵌螺钿金银西厢记圆盘两件,清康熙(约1700),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元本出相北西厢记》木刻版画(武林起凤馆刊本),明万历(1610),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在探索这些螺钿人物图案的过程中,除了看到社会和文化背景如何促使不同人物题材的流行,更看到匠人心灵手巧的技法,使彩贝镶嵌的人物跃然眼前。现在藉由我们的工艺研究书籍《K11 传世工艺:螺钿》,想让大家也能遥想古人风雅的生活。希望能和各位一同发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内涵,将中国传统工艺持续地发展下去。
References:
牛豫,吴志明. 《元至明初螺钿漆艺视觉特征及文化内涵》. 设计艺术研究, 2023, 13(02):121-125.
西冈康宏, 董丹. 《中国的螺钿》. 故宫学刊, 2014, 11(01):289-332.
倪亦斌. 《文物中的图像·〈西厢记〉(之三上) “佛殿奇逢”》. 紫禁城, 2015(12):120-139.
周莹莹. 《中国传统漆器中人物漆绘的发展与沿革》. 收藏与投资, 2023, 14(04):73-75.
陈以昕.《K11 传世工艺:螺钿》. 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 Limited. 2023.
寇焱,郭慧敏. 《论明代螺钿漆器人物题材世俗化特征》. 中国生漆, 2022, 41(02):18-22.
记于2023.8.24
Adr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