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中国人的精神看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读《中国人的精神》丨读书笔记

新媒体重点实验室 NewMediaLab 2024-01-26


热点资讯▕  知识分享▕  专业解读

☂ 订阅NewMediaLab ☂

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


最初了解到辜鸿铭是在《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中,剧中他是一个古板的老先生的形象,沉心于国学经典,但是他开的“中国人的精神”的课却让他在学生中的形象大为转变,并轰动了当时的学界。



《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辜鸿铭思想的厚度,他对精神力量的认识为理解当时的战争、国际局势提供了视角、为当时动荡的时局提供了一种团结民心的力量;他对中国人的精神的解读也让后世更加理解我们这个民族,更加理解这种蕴含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最本质的精神。但是,这本书也具有局限性,辜老对精神力量的看法过于理想化了,在今天这个社会难以真正实现,精神力量只能作为物质力量的一种辅助,一种为之奋斗的理想。从中国人的精神出发,本文也试图联系今天的中国企业,浅谈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我们现在需要的。


中国人的精神有哪些


1、良民的信仰


所有的文明始于对自然的物质力量的征服,但是有一种力量可以超越自然的物质力量,那就是人心中的激情。这里的激情是欲望,并且有好有坏。好的话便是追求幸福、快乐、美。坏的话便是那些最原始的、自私的、利益导向的欲望。而控制人类的激情的力量,便是道德的力量


辜鸿铭认为,过去在欧洲控制人类激情的基督教这一道德力量已经失效,欧洲人又再次利用物质力量来维持秩序,也就是军国主义。继续奉行军国主义,只会导致战争,最后他们的文明也会因为战争的浪费和破坏而瓦解。



辜鸿铭认为,在中华文明中可以找到一种新的道德力量——良民的信仰。也就是一个人不会觉得需要利用物质力量保护自己,他可以通过邻居的正义感得到保护,通过同伴的道德感得到保护。正义和公平是每个人都认同和服从的。


看到这里,我认为和中国古代所描述的“大同社会”十分的相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真正的中国人


不野蛮、不残忍,也不凶恶,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gentle”。书中用的词语是“温顺”,但这种温顺不是指软弱或顺从,而是不猛烈、不苛刻,是从容、冷静、练达,是一种和善的出事方式。我认为用“温和”来形容更为贴切。有句话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中国人对玉的喜爱的独有的,大概就是因为它温柔而和谐,朴素而坚硬。如果要用一样物品代表中国人的精神,我认为“玉”再合适不过。



中国人为何“温顺”,不是源自于本能,更多是被驯化的来的,是出自同情心。这种同情心源自于中国人过着一种精神的生活。中国的语言更多是用心来感受,不是简单的事实陈列,而是更多的意象与留白,中国人记忆事情用“心”而不是用脑,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是一个高语境文化;中国人注重礼仪,注重对别人的体谅。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孩童般的精神和理性并存的生活。


3、儒家学说为什么能取代宗教?


人类需要宗教的原因,和需要科学、艺术以及哲学的原因相同。因为人有灵魂,不仅观察现在,也探索过去和未来,并需要了解世界。世界的神秘是重压于人们身上的负担。艺术使人们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和秩序,从而减轻这种神秘带来的负担。科学使人看到宇宙的规律和秩序,从而为他们减轻了神秘带来的负担。对于大众来说,宗教通过给众生以安全感和永恒感来减轻这种负担。儒学之所以能取代宗教,就是因为儒学中有一种能像宗教一样能带来安全感和永恒感的东西。辜鸿铭也论述到这种东西是孔子赋予中华民族的神圣责任,是一种忠诚契约。



在古希腊的西方,也出过很多哲学和道德的学说,为什么这些却不能等同于儒家呢?辜老已在文中论述了这一点,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哲学没有成为一种宗教或者说宗教的等价物,没有成为民族或芸芸众生可以接受的信念。也就是说,这些哲学只存在于当时文明这些最先进的人的大脑里,并未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且,欧洲的宗教是个人的宗教,而儒学是一种社会的、国家的观念。它不强调神,更强调现实生活,强调社会上的关系


4、国家为什么能稳定运行,人民为什么甘于归属于他们的领袖?


当社会发展到超越家族、血族关系的规模的时候,国家的基础是什么?是“名分大义”,辜鸿铭解释为荣誉和责任。也就是来自于我们灵魂深处的那种德性、荣誉感。没有荣誉感、没有道德的社会是不能团结的,至少是不能持久的。试想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毫无顾忌地侵犯他人的时候,社会将会多么混乱。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如此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价值观的建设。这些词语在西方的文献搜索中很少出现,甚至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甚强调,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呢?不仅是因为中国人注重精神的历史传统,也因为这确实对于维持社会稳定有作用,从世界的治安水平排名中就可以看出。


5、中国人的语言


辜老对中国人的语言的解释很有意思。中国为什么既有书面语也有口语?他认为是因为半受教育的人在这个国家是不存在的。而那些半受教育的人——他称之为是乌合之众——是对文明真正的威胁。因为这些人可以凭一知半解就对政治、文明、自由、各种主义泛泛而谈。


在最后的附录里他也说到,带来战争的不是统治者、军人、外交官们,而是平民,是乌合之众的恐慌。是他们驱使和推动那些统治阶级的人走向战争,然后他提出要撕毁《自由大宪章》,建立《忠诚大宪章》。



对于这个观点,我既认同,又不那么认同。认同的是从今天的时代来看,发声权的扩大让社会舆论的危险性大大增强。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每个人都有说话、发声的权力,你甚至不需要会认字了,不需要是个半受教育的人了,拍个视频就能在网上发声。但是当很多受教育水平不高,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较为欠缺的人都在舆论场上随意发声、甚至捏造事实的时候,就会带来危险的破坏力。不用说政治领域,就在娱乐行业,饭圈粉丝的网暴行为也让我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这种破坏力,他们可以不需要理智,用最恶毒、最不堪的语言去攻击一个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陌生人。除此之外,在一些热点事件爆发的时候,一些营销号以一些浅薄的认识、没有逻辑的论证乱带节奏,导致辨别能力弱的民众被带偏,造成舆论场上混乱的局面,甚至是扰乱民心。而我不认同的点在于辜老的观点似乎有点精英政治的意味,认为民众就应该是“温顺”、忠诚的,这些半受教育的人和没受过教育的人如果不能有发声权,这于社会来说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读罢这本书,我在思考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是靠人运作的,管理学说白了也是在研究人。所以在这方面,生搬硬套任何国家的企业文化都是不合适的。企业文化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从国外引入的。中国企业发展的比较晚,目前依旧是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过渡的过程,虽近几年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整体来说还是欠缺的。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人为本,这已经是今天的共识,那么从辜鸿铭这本《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又可以看到什么呢?


1、 重视精神的力量


我认为首先要重视精神的力量,为什么需要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我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关系,如果只靠利益的驱使,它的发展是很容易停滞的。比如说在一家公司上班,如果一个员工只是为了来拿工资,那么他就只会把工作当作是应付的事情,他不会额外去想要如何做的更好、如何创造更多的价值。当员工的目标并不是聚在一起汇成一个点的时候,企业的管理的成本就会上升,企业的发展也容易停滞不前。



2、中国企业需要的精神


首先,我觉得需要企业文化提供给员工安全感稳定感,以及家庭的感觉。中国人是很有集体意识的,从小到大的教育都如此告诉我们,我们在学校的一个个集体中长大,而工作后,我们又需要融入一个集体找到我们的稳定感。中国人用“心“去过一种精神生活,所以这个集体是需要要爱、有同情心,是能满足中国人的依存需求的。



其次,在企业的语境之下,“温顺”是不够的,需要一点“野性”,我们常常听说现在一些企业中的“狼性文化”、“内卷”,其实这是和商业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温顺”的精神也许在过去农耕经济的社会是适用的,但是在今天,可能是不够的,需要重新审视。结合这两种,我们需要的或许是“温顺的野性”,是一种以从容、冷静、练达的方式不断锐意进取的精神;是一种不猛烈、不苛刻的拼搏干劲。

仅有精神的力量是不够的,物质力量也是必要的。虽说精神力量是能够超越物质力量的,但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程序中,人很容易忘却这种精神力量,这时候便需要物质力量来保证。一些有形的规章制度、奖惩机制是需要的。毕竟是人就会存在惰性,但在各种琐碎之事中还要时刻牢记着中国人的精神和精神的力量。


杨静怡 | 文字

周琴雪 | 编辑

刘晓英 陈晓婷 | 责任编辑




END



往期精彩推荐


细数古代佳人,蕴含古典美学的国风综艺强势来袭 | 案例精选论坛预告 | “计算赋能,融合创新”2022年智慧传播与计算广告发展论坛教育消费者反被消费者教育,李宁公关怎样做更好?| 案例精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从中国人的精神看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读《中国人的精神》丨读书笔记

新媒体重点实验室 NewMediaLab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