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卡片笔记写作法》:这其实是一本开智书籍

真是个苏呆子 苏想所
2024-09-21

  戳蓝字“苏想所”关注呆子哦

苏想所 (ID: suthinkso
文字 | 苏呆子
图片 | 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共计7600字,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


前言


其实呆子想和大家聊这本书很久了,这本书可能是我今年为止阅读过的书中最棒的一本非财经类书籍,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收获,尤其是在呆子投身投资行业后。

书名的两个关键词是“笔记”(输入)和“写作”(输出),整本书基本上也围绕着这两个内容在撰写,尤其是以“写作”为基本框架,并将“笔记”的相关内容穿插其中。
本书的结构十分简单,包含序和后记在内仅仅只有五个部分。坦白说,本书的编排并不算非常良好,内容存在些许重复且过分强调了方法的有效性,但我仍然认为花上几个小时阅读并深度消化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书本的第一部分由四篇序和导论构成,介绍了卡片笔记和其使用集大成者——写了58本各领域经典著作和数百篇文章的德国社会学家(原为公务员)尼克拉斯·卢曼第二部分是本书的第一章即绪论,围绕着“关于写作”的四个“需要”进行讨论;第三部分是本书的第二章——有效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第四部分是本书的第三章——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最后一部分是后记和卡片笔记写作法实践,其中实践部分由知名产品经理少楠主讲,他和他的团队做了一款非常棒的卡片笔记APP。

过对于呆子来说,最有价值的内容是介于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思考”,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正面描写并不算特别多,但却是本书最关键的“隐藏彩蛋”。


笔记与卡片


笔记最早可能出现在我们的小学阶段,这时候我们不但拥有了做笔记的工具——纸和笔,还第一次遇到了需要系统性学习的知识。随着学科的增加和知识难度的加深,我们从最初在课本上涂涂画画、写写记记,到使用专门的笔记本记录笔记,甚至针对某一些难题还整理了专门的错题本。

做笔记这个习惯一直从孩童持续到成人,甚至在终身学习中陪伴了我们一生。毫无疑问它很重要,但我们可能一直没有仔细想过几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记笔记?以及要如何记笔记?如何正确地使用笔记?

记笔记这个动作对于幼年期的我们简直就像是唤醒了某种“模仿”的本能,我们选择记笔记大多数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记录理解尚不全面的知识,二是为了帮助记忆繁杂冗长的知识,但最初记笔记的方法无外乎就是——摘录。

看完这本书后,呆子似乎终于明白了“摘录”这个行为的局限性,也意识到了自己学生时代读书吃力的根本原因——因为我记笔记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死记硬背即使可以通过考试也不能真正学到知识(虽然呆子比较呆,但智商可能也许应该没有较大的缺陷)。

科学研究证明,我们人脑的记忆力是有上限的。准确地说,一段时间内记忆的详细事物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假设我们的记忆内存是100个单位,而一个详细事件的内存占用是5-10个单位,那么我们只能准确记住10-20件详细事件,更别提还存在着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需要对记忆反复加深。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我们在复习知识时察觉到很多曾经记录的知识点已经渐渐模糊,甚至面对一大本笔记时不知道该怎么把他们都装进脑子里,恨不得来几片哆啦A梦的记忆面包。

“如果将人的大脑粗陋地比作⼀块硬盘,假设你的每次记忆都是往这块硬盘中写入内容,那么,可以近似地将记忆想象成无限的内容,但硬盘上的这些信息会相互争夺空间。

因此大多数人选择在记忆力方面拼命地提升自己的脑容量(受限于天赋)和储存强度,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花大量时间反复记忆,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一点——提取强度。提取强度是我们大脑对深处记忆的回忆能力和复述能力。接着上面的例子,假设我们的记忆内存是100个单位,一个模糊事件的内存占用是1-2个单位,那么我们可能可以记住多达50-100件模糊事件,覆盖面大大加深。

那么此时的关键就是如何用内存占比仅有1-2个单位的模糊事件来尽力还原内存占用5-10个单位的详细事件,如何把详细事件用尽量不占内存的方式记忆为模糊事件。关于具体怎么做,呆子直接引用了书中的原话。

“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老实说要走出这一步非常难,特别是在学生时代的课堂中。试想一下,如果要做到如上操作,意味着在那个状态下学生不仅要注意听讲,同时脑子还要快速思考听讲的内容,还要进一步分心浓缩重整要记录的知识,并用手把内容准确写下来。

“最好的方法可能不是摘录,而是做笔记,就是对所阅读的⽂本进行浓缩重写。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重写,能够自动地训练⼈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文本的框架、模式和类别中来,或者是转移到文本的条件或假设上面,注意到这些以后,你的表述就会变得与之前不同。”——卢曼

听起来似乎毫无可行性,但对于非课堂场景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就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养成并执行这种笔记习惯。同时,这种方式十分有助于知识的输入,因为把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二次组织并记录,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是否理解了知识,即张五常先生说的:不把思想写下来,不会清楚知道自己想的究竟是什么。

“记笔记也不是最关键的⼯作,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

看到这里想必你也明白了,不仅记笔记这个行为很重要,使用笔记来进行思考和理解更为重要。书中将笔记分为闪念笔记、储存(文献)笔记、永久笔记三大类,以及一个有特定用途的项目笔记。(具体的分类定义详见书籍,下文会针对应用简单做示例)

养成了正确记笔记的能力后,下一步就是要加强提取这些浓缩笔记(即上文提到的模糊事件)的能力。这里也不卖关子了,书里给的答案是卡片和标签。

卡片作为笔记的载体,碎片化且灵活化,也被卢曼称为slip-box笔记,slip-box笔记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是一个可以往任何方向无限扩展的笔记系统。

2、每个卡片都有一个永久性编号,通过编号对卡片进行引用。

3、一个分支成为一个思路,可以从任何一个卡片进入,并上下追溯。

4、具有有意义的拓扑结构。

经过深度讨论的主题通常会引用大量卡片;去中心化的网络取代树状层级结构,就像网页超文本中URL一样易于扩展与链接。

再加上标签的功能,使得你可以自由地安排笔记的顺序(如下图中卡片左上角的数字和字母),并不需要像传统笔记那样设定好框架再开始记笔记,你可以把记笔记这个动作变得无比的自由。

同时由于其简短(模糊)和碎片化的特点,卡片笔记在翻阅复习时也比传统笔记更轻松、容易。相较之下,传统的笔记系统则是为了找到你意图搜索的东西,让你的大脑疲于回忆。

而标签的意义除了对笔记进行分类外,还有建立连接的功能,这是有别于传统笔记受限于页面而难以随意增减和调整的特点所带来的全新的知识管理系统的体验。当一个标签逐步演变迭代成多级标签后,根据一级标签的大类可能会逐步形成——“卡片盒”。


卡片盒和Flomo


卡片盒使得我们在阅读和记笔记时更有选择性,而唯一的选择标准是它们能否对卡片盒中的讨论构成补充,即它们是否与已有的笔记存在联系,或者可能在将来产生某种联系。

卡片盒看似是一个很玄乎的东西,实际上它仅仅是一个卡片笔记的分类收纳工具,可惜像下图这样庞大的物理卡片盒已经不太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了。不过没关系,因为呆子今天要推荐给你一款可以替代卡片盒的卡片笔记APP——flomo

为什么推荐这款APP呢?因为呆子猜测,可能看到这里、甚至阅读完全书后,你仍然对如何使用卡片记笔记以及如何构造卡片盒感到毫无头绪、无从下手,那既然如此,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这款卡片笔记APP由知名产品经理少楠及其团队开发,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款可以由内到外改变一个人的软件,就如麦克卢汉所言:我们塑造了工具,尔后工具也在塑造我们

flomo的界面UI设计极简、无广告,功能完善实用且克制,研发团队在介绍页面甚至坦诚地介绍了这款软件不擅长的地方并推荐了其他产品。其核心理念是「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主要用于积累知识、沟通记录、个人思考、情绪日记等等。 

flomo的初设计衷是用来建立思考,方便联想和理解的。在今年呆子转行成为一名(不知名)私募基金研究员后,不得不说它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呆子的记录和思考,下面呆子来分享一下自己的使用体验,希望能对屏幕前的你有所帮助。


1)闪念笔记

闪念笔记是呆子刚接触这款软件时使用的第一个功能,其原理就像便利贴一样。当脑袋中产生特别的想法时,长按APP图标或使用微信服务号尽快将想法组织成闪念笔记并记录(有时候甚至忽视表达的通顺性)。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不浪费灵感,将有价值的想法随时随地积累起来;二是记录完成后,大脑就可以减轻负荷、继续忙活当前的事物,而不用老是惦记着

记录完闪念笔记后,一般要在一两天内对其回顾并进一步整理归类后才会具有价值。


2)储存笔记

储存笔记也叫文献笔记,用于记录一些有记录价值的信息、数据、真相或是表达。呆子在阅读时如果遇到有价值的信息时,会随手记录进笔记软件中并打上一个或多个标签。

但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本书还是flomo app均不提倡事先规划好标签新手不需要一开始就有非常完善的标签系统,标签不应该成为思考力和联想力的枷锁

正确的做法是:在学习使用卡片笔记的初期应该随意打标签,而且应该多打一些标签(但不要分层太多),任由这些标签形成关联并衍生出某些共性,然后再根据个人习惯进行整理精简;一段时间后再记录新笔记时,我们就会选定标签后再进行输入,不仅可以复习该标签下的历史笔记,也能在寻找差异中更好地浓缩当下要记录的内容,生成卡片笔记就会愈发简单。

以呆子个人实践为例。由于呆子研究员的工作性质,呆子几乎不会需要使用到项目笔记,而闪念笔记由于其特点故占比也不高,最常使用的便是储存笔记了。

在使用flomo软件一段时间后,储存笔记逐渐拓展,随后精简成了以下三个主要储存笔记卡片盒(另有一个专门记录唐朝老师言论的“书房”一级标签)。

其中#Myself 标签用来记录以个人为圆心相关的几项内容;#Notes 标签则记录了不同领域的知识或认知;#企业 标签则是呆子在自我学习和工作中,用来记录感兴趣的企业或行业具体内容的碎片化文献笔记。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这三个卡片盒就成了呆子从中汲取宝贵客观材料和洞见的源泉

不足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值得记录的内容大部分是“值得引用”的经典语录或是已经经过碎片化精简的知识,虽然呆子都会进行认真阅读和思考但大多数时候还是以“摘录”为主,只有少部分是用自己的语言二次组织过的。

接下来一段时间,呆子打算对其进行改善的,初步的想法是:在摘录原文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将关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所思所想一并记录下来,刻意练习、加深理解。


3)永久笔记

除了储存笔记外,呆子还单独设置了一个特殊的永久笔记卡片盒用来储存思考笔记,就是下图所示的#思考 标签,不难发现这个标签项下的几个二级标签分别模糊对应了上文提到的几个储存笔记卡片盒,其中的不少笔记是来自于储存笔记中不同卡片交叉形成的新想法。

呆子对这个标签的求是一定不能摘录原文、必须是自己思考并组织语言记录的,上文中提到的闪念笔记往往也被二次加工归类到这个标签里。

无论本书还是这个软件都没有对永久笔记的用法有相关的规定或限制,因此呆子个人的分类和使用习惯都是根据个人喜好和职业偏好形成的,并不一定具有参考性。甚至呆子也有可能在未来做出一些调整,比如储存笔记只用来记录文献而不进行二次组织,二次组织后的笔记归类到另一个永久笔记盒或是二级标签中也说不定。


4)回顾复习

既然卡片笔记的本质是笔记,那么回顾复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除了有重新调整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作用外,在记录新笔记时翻阅、搜索旧笔记,或是日常整理笔记时,我们往往可以在不同笔记中找寻新的联系和交叉。

flomo软件中的反向链接MEMO系统即“批注”功能就是在帮助我们做到这件事情,它可以将不同笔记链接起来,使一条条孤立的笔记互联互通。正如大脑里的神经元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一样,笔记也是越连接越有价值。

某种程度上来说,flomo这款软件就像是机制上可以起到记录作用的一个具有私密性、只给自己看的微博。同时这款软件的Pro版还有“每日回顾”功能,可以通过桌面小组件和微信服务号每日回顾12条笔记,另外Pro版还有另一个呆子尚不熟悉的“随机漫步”功能,可以帮你找到“隐藏在文本之后、未曾记录的标签”。

可以说,由于flomo可以搭载庞大的内容的软件系统特性,可以有效解决学习成果的跨领域跨时间累积问题可视的链接、索引、搜索功能,能够将知识的复利效应显性化。

借助卡片笔记系统,我们得以在学习工作中构建出一颗值得信赖的存储性“外脑”,帮助我们深度记录、快速提取长期记忆资源,从而减少干扰并弥补大脑的局限性,让我们的大脑可以专注于思考,放心地忘记这些已经转移到外部记忆的想法。尽管这听起来很矛盾,但实际上遗忘有利于长期学习


5)写作

“写作”这个内容在这本书中占据了不少的篇幅,虽然大多数人在远离了作文和论文后可能已经很少在进行像模像样地写作,平时工作中接触的可能更多是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但呆子还是想谈谈卡片笔记和写作的重要性,以及卡片笔记是如何“赋能”写作的。

卢曼很明确地指出:不写作,就不可能系统性地进行思考。而大多数人仍然认为思考是⼀个纯粹的内部过程,认为笔的唯一功能是把完成的想法写在纸上。

这是书中反复强调,但是一般人特别是非文字工作者明难以感同身受的体会——写作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思考的工具,支撑写作的不是文笔而是逻辑。在开设这个自媒体账号的时候,呆子也曾在开篇文章《关于苏想所》聊到过写作对呆子的意义,不过多赘述但还是建议大家:无论内容长短都可以试着动动笔,尤其是在有卡片笔记系统的加持后。

使用卡片笔记写作系统后,呆子的日常工作内容就是认真阅读、思考、记录笔记、寻找关联、建立联系。随着日复一日、积少成多,截止目前呆子个人已经使用flomo 202天,记录卡片笔记1365条,日均近7条(别说,这个热力图的设计真的很美观),而且完全不需要意志力加持。

有着这么多素材,有时大脑就会自发地产生写作主题和框架,这时候再到“外脑”中拣选调用合适的材料,并整合输出即可;偶尔需要撰写命题内容的时候,卡片笔记系统内也可以自下而上生成多个主题,使呆子可以同时开启多个不同的写作任务模块并在其间自如切换,极大地提高了写作效率。

关于这款软件就聊这么多吧,对flomo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复制以下邀请链接注册并试用flomo的Pro版功能。

https://flomoapp.com/register2/?Mjk4OTc3


贝叶斯大脑


既然这本书的核心是“思考”,那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呆子想和大家聊聊著名的“贝叶斯大脑”。

贝叶斯全名Thomas Bayes,18世纪英国数学家、数理统计学家和哲学家,他对统计推理的主要贡献是使用了"逆概率"这个概念并把它作为一种普遍的推理方法提出来,即下图中著名的贝叶斯定理:P(B|A)=P(B)P(A|B)/P(A),其核心原理是: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不断更新概率模型,修正认知

最早接触到“贝叶斯大脑”这个概念是源于在B站看到了望岳投资的基金经理——南添老师的直播讲座《基金经理如何使用flomo深度思考,培养贝叶斯大脑?》和《金经理使用flomo深度思考的后续》,这个系列视频不仅使呆子反思检阅自己对flomo的使用,还引发了更深层的思考:在呆子成为一名靠脑子吃饭的研究员/分析师后,对事物的审视和思考是否都基于一定数量的经过验证的数据和事实,而不是他人的表达和看法

南添老师指出,分析师工作的意义是寻找“事实和差异”,但分析师的常见通病是“记忆而非理解”。一个好的分析师必须拥有一颗“贝叶斯大脑”,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贝叶斯大脑,那便是绝对理性和独立思考。知道了这些本质后,呆子在进行研究工作时慢慢地发现不少和原有认知相悖的各种真相,并日常拍案叫绝。

尤其是读到望岳投资的研究员何佳的文章《贝叶斯大脑:看穿表达,看见事实,理性决策》中黑球白球的案例时,让呆子第一次对这个充满表达的世界产生警惕和怀疑,甚至惊出一身冷汗。原来人们不是在选择事实,而是在选择对事实的描述;多数人没有贝叶斯思维,遇事决策仅仅是是条件反射或被惯性思维和近因效应影响,更没有勇气否定过去的“真理”,最后变成一台“复读机” 

“听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只是看到了信息,却没有将其用自己的语⾔表述出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大梦初醒后呆子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贝叶斯大脑”,并借助flomo软件“随时―预处理―浓缩―强化链接而非记忆”的流程来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升分析和研究能力。

这个变化也使得呆子在从事研究工作时,逐渐远离了充满表达的各种“交流会”、“研讨会”,而把更多时间花在能够引起质变、改变逻辑的贝叶斯事实上,如经过审计的财报或经过法院裁量的判决文书或经过时间验证的出版物如专业、学术书籍等等。(呆子曾撰写案例一篇,详见文末拓展阅读)

“事实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你只要每天把自己的脑子泡在事实里面,你很容易就会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

“所有的行为指南和知名人士的演讲都在重复⼀个极其错误的道理,即我们应该养成思考所做事情的习惯。但事实恰恰相反,文明的进步,在于不断增加那些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做事情的数目。”

身位私募基金行业的同行,虽然南添老师和他的团队和呆子在覆盖行业甚至在投资理念上可能都存在不小的区别,但这并不妨碍呆子钦佩并欣赏他们在探索商业与人生时“求真有爱”的态度,这里也推荐大家关注一下南添老师的公众号,相信你也会像呆子一样有所收获。

说到投资,有趣的是《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中居然还提到了价值投资相关的内容,包括引用了部分巴菲特的案例和不少芒格对思考工具的理解。

“当你意识到购买⼀家公司的股票,就等于成为这家公司的一部分时,你的理解水平就上了⼀层。没有人会在签订买房合同时以为他们获得的只是一份合同,但很多人却认为购买股票所获得的就只是股票本身,他们并没有认真思考他们所付出的金钱是为了什么,而只是当股票价格上涨时单纯地认为自己做了⼀笔好买卖。”

这里仅摘录一小段“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价投基石,更多的内容就留待大家亲自探索吧。

最后,呆子衷心地希望每一个学生、科研工作者、作家、终身学习者都能阅读这本书并认真地实践它。这不,前不久呆子就买了一本(还另外买了两盒硬纸卡片)送给了正在读初中的表弟。


拓展阅读


从长春高新的一场官司聊起



END



点击“赞”“在看”您的认可是对呆子最大的鼓励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苏想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