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劳动法律服务市场观察:“一九效应”加剧,谁能抓住2.0时代品牌红利?丨律新调研

郭浩文 律新V研
2024-08-26

作者丨郭浩文

出品丨律新社研究中心


2023年是《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15周年,15年铸就了一个小时代。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是我国劳动立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对规范我国劳动用工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劳动法律服务市场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15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用工形态多元化,劳动法律服务市场也迎来一波快速发展期,参与劳动法律服务的律师及机构数量高速增长。


在律新社研究中心长期跟踪的中国100家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律所中,有68家设置了劳动法相关专业服务,仅次于公司法、知识产权、商事等业务领域,与两年前相比增长了13%,劳动法业务正在成为综合性律所的标配。


图1:100家律所中设置数量前十的业务领域


与此同时,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和实施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诸多探讨和争论,也影响着后续对劳动问题的理解和对策方案的设计。随着数字经济兴起和新就业形态问题近年来广受关注,很多劳动法领域专家提出,劳动管理和业务组成的法律规定随着实践的发展发生了新变化, 应当采取场景化和动态判定的劳动关系判断标准,对各类劳动者的保护需要考虑各种约束条件,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平衡。


● 劳动法律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士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企业需求、劳动者权益保障等各种诉求平衡中提供更有价值的法律服务解决方案?

● 市场分层需求对劳动法专业团队的专业及团队建设有何影响?

● 劳动法律服务领域的品牌化和组织化程度如何?当下如何选择才更有未来?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展示劳动法律服务领域优质品牌机构和律师团队,助力企业及劳动者寻求品质服务,律新社研究中心自2023年9月26日起,启动律新社《精品劳动法律服务品牌指南(2023)》的申报及调研工作调研通过公开资料检索,访谈学者、专家、律师、律所、用户等,深入了解劳动法律服务领域的发展进程。当前,虽然劳动法律服务需求正在快速上升,但是劳动法律服务市场的“一九效应”明显,资深劳动法律服务团队以企业服务为主,外企和大型科技互联网企业依然是大宗服务采购的主要群体,占据了高端收费市场90%的份额,这对劳动法律服务机构、团队建设及业务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01


劳动法律服务市场进入2.0时代


劳动法律服务常被认为服务范围广,但是门槛低、收费低。这一状况其实已在悄然改变。

传统的劳动法律服务市场主要与劳动者权益保护仲裁、诉讼相关,例如劳动报酬纠纷、劳动合同解除争议、三期女职工权益保护、工伤保险待遇等;也有一些是非仲裁、非诉讼劳动法律服务,如企业规章制度合规性审查、文本制作或修改、日常法律顾问或咨询服务、企业关停并转迁劳动关系处置等。传统劳动法业务的主要特点是面广、量大,这也是众多律师进入劳动法律服务市场的根本原因。


《202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办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316.2万件,涉及劳动者341.3万人;全年办结争议案件303.3万件,结案金额682.2亿元;调解成功率75.1%,仲裁结案率96.9%,仲裁终结率72.5%。无论是案件数量还是结案金额,较2021年均有明显提升。

根据上海市律师协会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研究委员会在2020年的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有38%的律师认为劳动法律服务市场远未饱和,有29.1%的律师则认为即将饱和,而认为已经饱和的律师仅占比20.3%。


图2:律师对劳动法律服务市场的看法


在对未来市场的预测上,有63.3%的律师认为未来劳动法律服务市场会继续扩大,极少数律师认为会逐步萎缩,只有17.7%的律师认为市场将保持不变。不难看出,以从业者的角度看,劳动法律服务行业仍处于未饱和且继续扩张的阶段,市场需求远大于市场供给。


图3:律师对劳动法律服务市场的预测


尽管距离该调研已经过去三年,但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大部分接受律新社调研的律师观点依然与三年前基本保持一致,对于未来前景更加乐观。


2023年9月27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23年业务交流会在重庆举行,会上公布了该委员会评选的“2022—2023十大影响力劳动争议案例”。从案例的类型来看,解除劳动合同方面的案件仍是过去一年中劳动法律服务的主要案件类型。



此外,灵活用工、涉外劳动法律服务以及企业员工安置等,也是当前劳动法律服务领域的热点案件类型。


对于当前劳动法律服务市场的现状,受访律师普遍认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一些新业务的产生,企业及劳动者对于劳动法律领域的认知还有待加强。尤其是中小企业,其较为薄弱的法律意识以及较低的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导致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服务市场还存在较多空白。传统的劳动法律师或律所提供的劳动法律服务基本以普法类咨询及程序性仲裁诉讼代理为主。现阶段,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对于劳动法律服务的需求都更倾向于获得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传统的律师单人服务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企业方的组织变革、规模性人员处理、灵活用工、薪税保合规及成本管控等业务需求。


杨保全

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保全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表示,劳动法律服务目前到了2.0阶段。原来的劳动法律服务一般聚焦于传统业务,如解除劳动关系、离职加班费、拖欠工资等诉讼较为集中的区域,这是1.0时代。现在的2.0时代,争议的类型更加宽泛,除了传统的加班、年休假工资、解除赔偿等问题,还出现了如竞业限制、股权激励纠纷等新类型案件。除此之外,在线平台用工、关于劳动关系的确认等新问题层出不穷;而对于既是高管又是股东的人员,则出现了公司法和劳动法叠加等新争议问题。


曾凡新

北京大成(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大成中国区劳动与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


北京大成(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大成中国区劳动与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曾凡新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认为,劳动法律服务行业目前处于认知调整阶段。虽然《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劳动法律师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很多企业仍然没有明确的认知,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目前,我国劳动法律师和非劳动法律师之间存在价格竞争,而企业较难评判两者差异。企业或员工选聘律师时,可能会认为专业劳动法律师报价过高,这说明其对于劳动法律师与非劳动法律师的区别还没有明确的认知。还有一些企业和员工,更多地是从成本角度来考量如何聘请律师或聘请哪一位律师。


目前,劳动法律服务市场的现状表现为“中低端饱和、高端人才紧缺”。低端、传统的劳动法律服务市场壁垒越来越小,成熟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也开始涉足这一市场,传统劳动法律师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但复合型高端人才仍然供不应求。

02


劳动法律服务市场困境与机遇同在依然存在品牌红利


劳动法律服务的对象为广大劳动者和各类企业,因此品牌对用户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力。在律新社调研过程中,受访律师普遍采用的品牌建设方式主要为撰写专业文章、开设培训课程、参与媒体报道、举办论坛活动和申报榜单指南,这也是大多数劳动法律师的业务转化途径。但是,目前劳动法律服务市场存在认知偏差和付费能力不高等问题,导致劳动法律师的品牌建设收效不稳定。


(1)

劳动争议案件收益低,

多专业标签并行


在当前的劳动法律服务中,律师常常面临两大问题:


第一,劳动争议案件耗时较长,时间成本高。一般而言,劳动争议案件分为多个阶段,办案流程较为繁琐,如再遇到对方拖延不配合,案件会多年久拖不决。


第二,劳动争议案件成本高、收益低。劳动争议案件涉及的政策性文件较多,检索及查阅文件工作量较大,导致办案成本高。同时,不同地区的劳动政策差异较大,无形中增加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办理难度。此外,劳动争议案件的标的额普遍较小,且禁止律师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风险代理,导致律师代理该类案件的收益较低。


基于以上原因,劳动法律服务团队在劳动争议解决方面的服务积极性大大降低,一些团队将更多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性价比更高的细分领域中,而战略性收缩了劳动法律服务市场,在专业品牌建设上也很难仅专注于劳动法,而是多专业品牌并行。


(2)

中小企业法律意识较弱,

劳动法律服务聚集在大企业


目前,聘请专门的劳动法律服务团队开展工作的仍以大型企业为主。除了成本因素外,中小企业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这就导致劳动法律服务团队在企业端的服务对象十分有限。尽管从数量上看,庞大的中小企业存在大量的潜在市场;但如何提升中小企业的合规意识,将其转化为劳动法服务的切实收益,是目前存在的一大重点问题。


李春梅

四川春正律师事务所主任


四川春正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春梅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表示,中小微民营企业劳动法知识相当欠缺,其实这类企业特别需要一套完整的落地服务。劳动法律师还要担当公司人事,参与入职流程梳理、员工工资结构设计、辅导员工离职手续办理等工作。


(3)

信息壁垒难以突破,

劳动者与专业律师匹配困难


劳动争议案件在我国案件总量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是争议案件中的劳动者和企业对法律服务资源的拥有及了解程度存在错位。


许多优秀的律师和团队都集中在企业端,多数专门做劳动争议案件的律师更愿意为企业服务。


劳动者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在劳动纠纷多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传统服务行业,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淡薄、付费能力低,或存在信息壁垒,不懂如何寻找与其需求匹配的劳动法律师。


针对以上三点问题,劳动法律服务团队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可以进一步解决,但效果有所不同。具体来看,针对C端劳动者群体,劳动法律服务团队品牌建设的重点在于运用好互联网及自媒体资源;而针对B端企业,劳动法律服务团队需要着重表现团队性、系统性以及专业性。


很多劳动法律师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表示,劳动法律师仍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更多地展示出代表业绩、研究成果等专业实力,相信依然会有很多市场机会。


03


科技赋能行业发展复合型人才炙手可热


《孙子兵法》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

洞察趋势,顺势而为,是劳动法律服务行业规划发展的重要参照。


(1)

合理利用科技资源,

打造“AI+”服务体系


2023年3月,高盛发布的《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大规模影响》指出,全球劳动力市场可能即将出现“重大颠覆”,人工智能(AI)会影响相当于3亿份全职工作的工作量。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步不仅会对劳动内涵本身和劳动者群体结构产生广泛影响,对于劳动法律师的业务作业也将别具意义。


董润青

上海保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上海保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董润青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表示,AI技术以及一些互联网平台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去解答一些比较单一的咨询问题。保华内部也正在积极推进智能化建设,通过各类智能技术和产品来提升劳动法律师的工作效率。


(2)

新兴行业发展迅速,

研发多元化解决方案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用工模式,即线上、线下双方用工主体的多元化与复杂化。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企业采用灵活用工的比例比2019年提高了11%,达到55.68%,有近30%的企业表示稳定或扩大使用规模;超过3/4的企业主要出于“降低用工成本”的动机使用灵活用工模式。随着全球劳动力用工成本的攀升,众多企业采取众包等用工模式,将业务众包给不特定的社会大众,实现劳动用工轻量化[1],这一趋势还在继续扩大。

对于这类企业和员工,劳动法律服务团队需要对行业与公司的运作模式以及整体情况有深入的理解,提出更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3)

“劳动法+”模式启动,

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


虽然来自咨询公司等外部竞争者的低价竞争现象依然存在,而日益复杂的劳动关系下,专业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竞争力,“法律+行业”以及跨领域的复合型律师人才将迎来需求爆发期。


洪桂彬

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洪桂彬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表示,传统劳动法业务正在进入转型期,他的团队目前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考虑:横向维度是将劳动法业务和其他法律业务结合,如数据合规、股权激励、知识产权、公司法等,培养至少能驾驭两个或两个以上业务领域的复合型律师人才;纵向维度是深入企业管理细节,研发分别针对企业法务、HR、管理者的劳动法产品,如研发针对管理者的员工关系培训、操作指南等,这就需要团队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储备。除此之外,汇业重点推广劳动人事体系合规项目,从点、线、面等多个角度构建劳动人事合规体系,并纳入企业整体合规管理体系,以寻求业务突破。


04


结语

劳动与就业是民生之本。


2023年,在市场信心逐步重建的大环境下,通过劳动合规建设等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企业经营利润等依然是企业的重点需求。劳动法律服务专业人士和机构如何与时俱进,在数字时代劳动变革的趋势中,协助企业完善组织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提升劳动领域法治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关系专业服务能力提升,也是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许,现在是构建全新历史视角的最佳时机。



为了进一步探讨劳动法律服务领域发展主题,助力专业品牌化提升,律新社《精品劳动法律服务品牌指南(2023)》的申报及调研工作在持续进行中,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申报及调研。



注释 #

[1]《徐新鹏 袁文全|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律新V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