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学习艺术,请回答2023|周怡君

周怡君 艺术世界 ArtReview
2024-08-29

长光谱
A Long Spectrum

✦ 

好像艺术家大多数更像是对于思维逻辑和审美的一种形容词,如果艺术家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的归纳,那确实就不应该进入任何权力体系内被规训。一个理想中的艺术‘学校’可能是有足够长的光谱对于这两种艺术家甚至以外的都能容纳。

95后的周怡君在国内和荷兰经历了两种模式全然不同的专业教育。对学校教育机制甚至是老师本身的不满也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自我教育的动力。这样的问题意识背后是一种独立的批判性思维,也许无法被教授,但对于艺术家长久的创作来说不可或缺。

我本科读的是平面设计,之后在荷兰读了一个注重社会学理论和研究的摄影硕士。学校的教育带给我的最大优势是文凭,在某些社交与工作中作为敲门砖或者开启话题的一个工具。文凭确实在各种认证场合,包括申请经费、办理艺术家签证和居留时都很有用。还有一个优势是建立友谊,毕竟要和一帮人在几年时间里抬头低头都相见,难免会遇到几个知心知底志同道合或者作品很好的朋友。在国内我没有读纯艺术所以对于整个艺术工业中的逻辑一直是自我摸索,但是在国外读书期间确实学习到整个西方艺术实践的逻辑和运行机制——学到了套路。但是套路其实学校也不全教给你,很多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艺术专业院校的缺陷非常多,但进入学院体系前却总是充满憧憬,毕业之后也无一例外地非常嗤之以鼻。因为艺术实践本身是个方法论十分游离的学科,所以院校教育的重点和掌舵者就变成了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也变成了运气。(譬如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就没遇到几个好老师,有德的无才,有才的无德,大多数既无才也无德,他们还要占着我四年的青春让我早起晚睡交作业。学生交作业天经地义,但是老师不教东西,交作业就变成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流程。)研究生的时候遇到了几个好老师,几个艺术家明星老师,但是不可避免地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有限,老师能够给予和反馈的帮助与你真正的创作方向一定有出入。很少有老师能够真正教授一个方法论,或者是一种结构性的学习创作的方式。到头来还是老师的个人经验占主导。

在海外读艺术学院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是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我作为一个异乡人,不可避免会将我的文化语境代入我的写作和创作中。但是绝大多数欧洲的导师来自于一个与此毫不相关的文化语境,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会将他们不理解的论调判断为错误的,或者是需要强加解释的。因此我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非常痛苦,我创作和写作的初衷变成了对于我的文化语境的阐述和解释,成为为了毕业的牺牲品。

福柯说监狱、军队、学校都差不多,学校本身就是一种规训的权力机制。所以我觉得定义理想中的艺术学校需要先定义艺术家,如果艺术家是一种普遍的职业,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例如收入、名气等等,那么好的艺术学校应该是毕业的艺术家就业率高。但好像艺术家大多数更像是对于思维逻辑和审美的一种形容词,如果艺术家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的归纳,那确实就不应该进入任何权力体系内被规训。一个理想中的艺术“学校”可能是有足够长的光谱对于这两种艺术家甚至以外的都能容纳。


《艺术世界 ArtReview》2023秋季刊现已上市

↓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


↓ 扫码订阅全年《艺术世界 ArtReview》,现特价优惠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艺术世界 ArtReview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