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不懂刘备,是不知他在用一生模仿谁
刘备又是怎么想的。
各位好,昨天《孙十万,那个以精神分裂决定了历史走向的男人》一文,写的实在是太长,太耗元气。加上病还没好,今天直接累倒了,试了几次,确实所剩精力不够写一篇该作的长文续篇。
写个短文吧。简要的聊聊在孙刘联盟这场“致命误会”中,刘备又是怎么想的。
简单写两句吧:昨天的文章引来了一些读者留言,有读者直言并不喜欢刘备这个人物,无论历史上还是演义小说中,借了荆州就是借荆州,你刘备不是满口“仁义”么?不是“信义著于天下”么?言行相违,不是伪君子是什么?
说实话,原来我读小说时隐约也有这种感觉,后来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系列在互联网上刮起了“尊曹抑刘”“宁做真小人,不作伪君子”的风潮(这其实应该不是易老师的本意),那时候我年纪还小,就跟着更讨厌刘备这个人物了。
但年过三十,并且看了一点书,反而越能理解刘备这个人物。
首先对刘备一生“枭雄行迹”这个事情,你不能受后世道德观影响,而是要放在汉末三国那个时代背景下去看的。马克思说“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这话其实是很精准的。
在我看来,刘备这个人,他几乎一辈子,其实都在模仿试图上演一个人的模仿秀。这个人其实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无论演义还是正史上,刘备都把“孝景帝玄孙”挂在嘴边,这话其实是有深意的,因为刘秀当年起家的时候也自称“孝景帝玄孙”,他是长沙定王那一支,而刘备是中山靖王这一脉。两人身上还有许多相似点,父亲都仅仅只是做到了县令级别的小官。同样是父亲早亡,沦为平民,又同样都被叔父收养,靠家族的接济才前往首都拜访名儒求学,长到二十几岁的时候,又都赶上天下大乱,各地义军蜂起。两个人甚至都是27岁起兵投身义军。
如果光看刘备与刘秀27岁以前的人生,你会觉得这两个人简直太像了。你若是刘备你也会觉得自己会不会是光武帝第二。他起兵后以义气笼络人心,收关张赵马黄那一套,更是跟刘秀收拢云台二十八将如出一辙,一看就是学的。
但接下来的故事就不同了:
首先是刘备时运不及刘秀好,碰上的对手比刘秀会玩的多。
西汉末年由于王莽代汉自立及其后的骚操作,处于一个完蛋的比较彻底的状态。
而王莽这人又是书呆子一个,手握大几十万兵居然能在昆阳被刚出山的刘秀的一万来人一举击败。
这个时候刘秀刚出山才一年,好像玩游戏一出新手村就舔了个大经验包,等级顿时升到9999。
所谓“一战摧大敌,顿使海宇平”,刘秀在昆阳一战之后就已经奠定了自己义军战神的地位了,加上他又是汉室宗亲,王莽又不揣冒昧的篡汉,这就导致刘秀一下子变得深得人望。更始帝想打压他,把他安排到河北安置,各地世家大族还都纷纷依附于他。
相比之下刘备就很惨了,首先,东汉末年虽然天下大乱,但乱的还没有西汉被王莽祸祸后的那么彻底,黄巾之乱后朝廷还勉强维持了一段时间。其次,他不幸碰上了曹操,曹操这人虽然在后世儒生嘴里常跟王莽并列,所谓“心如操,行如莽”。但实际上曹操比王莽会玩太多,把汉献帝捏在手上之后,就是不搞什么禅让拿天下。搞的刘备一点机会都没有。
你不能选择命运,更无法选择对手,这就是人生的无奈。
另外刘备本人的天赋也确实不如刘秀,刘秀本人就是那个时代最神奇的军事天才,初出茅庐第一年就能打出昆阳大战这样的史上最悬殊以少胜多的战例,这实在不是后天努力可以达到的奇迹。
而刘备本人则再在这方面堪称笨拙。他这一辈子指挥的比较好的战事兵力都在万人以下,万人以上,受限于刘备的见识与才具,他就远不如曹操了——历史上真实的虢亭之战中,季汉军队的实力是弱于孙吴的,刘备很可能想像自己的偶像在昆阳一般,以少胜多的赢一把一把,没想到却输干血本。
说来说去,刘备只能在一点上努力向刘秀靠拢,那就是搞政治联姻。这就是破解孙刘联盟之谜的关键。
刘秀的成功,有一半得益于他娶的好。
被更始帝排挤到河北之后,他立刻娶了河北大族、阳安思侯郭昌的女儿、宗室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通过这次联姻就将河北世家大族、和当地刘姓宗室的武装拉拢到了自己身边。甚至在东汉王朝建立后,刘秀的正宫皇后都不是“娶妻当娶阴丽华”的发妻阴丽华,而这个郭圣通郭皇后,而随着外戚郭家的崛起,整个河北士族,在东汉前期的政治版图中占据了极大的话语权。算是入股股东般的角色。
刘备是非常清楚这个故事的,也很想模仿它。他在徐州的时候就迎娶了当地的土豪大族糜氏的女儿为妻。想要复刻刘秀的成功故事。但无奈曹操没给刘备机会让他在徐州乃至整个中国北方久留。
而赤壁之战之后,随着发妻身死,孙权主动抛出橄榄枝,想把妹妹嫁给刘备。这个时候刘备一定又想起了光武帝的那个剧本——没错啊,这孙小妹,就是他的郭皇后,而江东孙氏就是当年的河北郭氏么。郭氏当年能拉刘秀一把,给人给钱给地盘,现在孙家凭什么就不能帮我一把呢?大不了,天下打下来之后也让孙氏做外戚就好了么。
这很可能就是刘备在与孙权联盟时自认为拿到的剧本。
但就像孙权低估了刘备的野心一样,刘备也低估了孙权的——东汉末年的天下主题已经变了,孙权如前文所述,想的是自己称孤道寡,刘氏宗族在他手里,那只是攫取地盘幌子和工具。
再加上刘备前半生从来没有建立过刘秀在昆阳大战中那般一战定乾坤的功业,东汉末年南方士族最终也没有像两汉之交的河北士族一般,集体选择“参股”扶助刘备复兴汉室的帝业。
种种因素,最终导致了刘秀的故事没有在刘备身上重演。
可是虽然失败了,刘备其实也算虽败犹荣——因为他毕竟是一个把自己的理想贯彻到底的人物。
人生可能就是这样,也许少数幸运儿像刘秀一样,一生被才华和运气的光环笼罩,成为“位面之子”,一事通,百事通,人生就这么顺遂的成功下来了。
但大多数人,其实不得不做好当刘备的准备——你年少时怀揣理想投入这乱世,经历的却是打击、再打击、蹉跎、再蹉跎。
等到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到髀里肉生,却仍功业未成,只能寄人篱下,寓居在自己曾经的偶像成名之战不远的地方,慨然流涕。
这个时候,你依然能志向不改、信念不衰吗?
刘秀的故事是个幸运者的神话,而刘备的故事,确是一首真实而残酷的史实。三国演义的故事比光武中兴更多人传颂,足见后者比前者更动人。
在中年蹉跎与困顿中,在少年梦想已经落空时,你是否会依然能说上一句:“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理想总是可贵的,哪怕它在岁月的风雨中遍体鳞伤。
全文完
本文2500字,昨天的写作实在太耗气力,今天的文章不得不落笔匆匆。感谢读完为文不易,喜欢请三连,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