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植物 | 乌桕

嘉园草木 嘉院草木
2024-09-05

乌桕(Sapium sebiferum,因乌臼鸟喜食其种子而得名,为大戟科乌桕属落叶乔木,宋代林和清诗:“巾子峰头乌桕树,微霜未落已先红”。俗名:木子树、桕子树、腊子树、米桕、糠桕、多果乌桕、桂林乌桕等。

全株各部均无毛而具乳状汁液;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枝广展,具皮孔

叶互生,叶柄顶端具2腺体

叶片菱形

叶互生,纸质,叶片菱形、菱状卵形或稀有菱状倒卵形,长3-8厘米,宽3-9厘米,顶端骤然紧缩具长短不等的尖头,基部阔楔形或钝,全缘;中脉两面微凸起,侧脉6-10对,纤细,斜上升,离缘2-5毫米弯拱网结,网状脉明显;叶柄纤细,长2.5-6厘米,顶端具2腺体;托叶顶端钝,长约1毫米。

总状花序

花单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顶生、长6-12厘米的总状花序,雌花通常生于花序轴最下部或罕有在雌花下部亦有少数雄花着生,雄花生于花序轴上部或有时整个花序全为雄花。雄花:花梗纤细,长1-3毫米,向上渐粗;苞片阔卵形,长和宽近相等约2毫米,顶端略尖,基部两侧各具一近肾形的腺体,每一苞片内具10-15朵花;小苞片3,不等大,边缘撕裂状;花萼杯状,3浅裂,裂片钝,具不规则的细齿;雄蕊2枚,罕有3枚,伸出于花萼之外,花丝分离,与球状花药近等长。雌花:花梗粗壮,长3-3.5毫米;苞片深3裂,裂片渐尖,基部两侧的腺体与雄花的相同,每一苞片内仅1朵雌花,间有1雌花和数雄花同聚生于苞腋内;花萼3深裂,裂片卵形至卵头披针形,顶端短尖至渐尖;子房卵球形,平滑,3室,花柱3,基部合生,柱头外卷。花期4-8月。

蒴果3个分果爿

蒴果梨状球形,成熟时黑色,直径1-1.5厘米。具3种子,分果爿脱落后中轴宿存;种子扁球形,黑色,长约8毫米,宽6-7毫米,外被白色、蜡质的假种皮。

果皮自然脱落,乌臼鸟喜食其种子,因此而得名乌桕

乌桕是中国特有树种,在我国已有1400多年栽培和利用历史,《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古籍均有其栽培和利用的记载,具有经济和园艺价值,种子外被之蜡质称为“桕蜡”,可提制“皮油”,供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等,亦被称为“蜡烛树”。种子可榨取“桕油”,供油漆、油墨等用,假种皮为制蜡烛和肥皂的原料,经济价值极高。

秋叶经霜时如火如荼

树冠整齐,叶形秀丽,秋叶经霜时如火如荼,十分美观,有“乌桕赤于枫,园林二月中”之赞名。冬日白色的乌桕子挂满枝头,经久不凋,也颇美观,古人就有“偶看桕树梢头白,疑是江梅小着花”的诗句。可孤植、丛植于草坪和湖畔、池边,在园林绿化中可栽作护堤树、庭荫树及行道树。

乌桕赤于枫,园林二月中

于清代由闽、浙随着移民引入台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各省区,北达陕西、甘肃。生于旷野、塘边或疏林中。日本、越南、印度也有;此外,欧洲、美洲和非洲亦有栽培。 

乌桕为阳性植物,性喜高温、湿润、向阳之地,生长适宜温度为20到30摄氏度,主根发达,抗风力强,生长快速,耐热也耐寒、耐旱、耐瘠。校园的乌桕为野生分布,绿化带局部区域现存的乌桕均为野生植株。

小湖心岛的乌桕

校园分布:小湖心岛,凌波路,经管后山等。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中国植物志》、《一草一木 如数“嘉”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校园植物》。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嘉院草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