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word版115页图文并茂(可下载)

工程实战参考

每天免费下载资料

长按关注

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文末有下载方式

这5个工程类微信公众号,立足实战,追求实用,值得关注!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地基与基础工程
第一节 桩基础工程.
(一)沉桩达不到标高
(二)桩身断裂
(三)桩身偏位、倾斜
(四) 接桩处开裂
第二节 基坑(槽)边坡开挖
(一) 挖土时放坡未按措施或设计要求进行
(二)边坡塌方
(三) 基坑(槽)泡水
第三节 回填土
(一)填土出现橡皮土
(二) 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三) 回填土沉陷
(四) 基础墙体被挤动变形
第四节 深基坑排桩支护
(一)悬壁式排桩嵌固深度不足
(二)钢板桩渗漏
(三) 钢板桩倾斜,基坑底土隆起,地面裂缝
第二章 主体工程
第一节 模板工程
(一)轴线位移
(二)标高偏差
(三)结构变形
(四)接缝不严
(五)模板未清理干净
(六)模板支撑选配不当
(七)板模板缺陷
(八)墙模板缺陷
(九)楼梯模板缺陷
(十)雨篷模板缺陷
(十一)圆形框架柱模板缺陷
(十二)异形柱模板缺陷
第二节 钢筋工程
(一)箍筋弯钩形式不对
(二)直螺纹丝扣加工欠缺
(三)钢筋直螺纹连接缺陷
(四)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准
(五)露筋
(六)箍筋间距不一致
(七)四肢箍筋宽度不准
(八)柱子纵向钢筋偏位
(九)框架节点核心部位柱箍筋遗漏
第三节 混凝土工程
(一)蜂窝
(二)麻面
(三)孔洞
(四)缝隙、夹层
(五)缺棱掉角
(六)表面不平整
(七)露筋
(八)强度不够,均质性差
(九)塑性收缩裂缝
(十)沉降收缩裂缝
(十一)干缩裂缝
(十二)温度裂缝
第四节 填充墙砌体工程
(一)砂浆不饱满
(二)加气砼砌块、普通砼小型空心砌块强度低、缺棱掉角
(三)填充墙砌体抹灰层空鼓、龟裂
第三章 屋面工程
第一节 卷材开裂
第二节 鼓泡、起泡
第三节 变形缝漏水
第四节 出屋面构筑物根部渗水
第四章 装饰装修工程
第一节 抹灰工程
(一)抹灰空鼓
(二)抹灰面不平,阴阳角不垂直、不方正
(三)外墙分格缝不直不平、缺棱、错缝
第二节 门窗工程
(一)门窗框松动,四周嵌填材料不正确
(二)门窗开启不灵活
第三节 楼地面工程
(一)楼地面空鼓
(二)板块接缝不平、缝隙不均
(三)倒泛水
第四节 涂料工程
(一)涂料流坠
(二)刷纹或接痕
(三)起粉、泛碱、脱皮、咬色
第五节 饰面板(砖)工程
(一)饰面不平整,接缝不顺直
(二)板块开裂,边角缺损
(三)空鼓、脱落
(四)板面返碱、腐蚀
第五章 房屋渗漏防治措施
第一节 地下室防渗漏
第二节 外墙防渗漏
第三节 门窗渗漏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第四节 厨卫间防渗漏
第五节 屋面防渗漏
第六节 安装工程防渗漏
第六章 房屋裂缝防治措施
第一节 模板系统造成混凝土构件裂缝
(一)模板支架不规范产生的裂缝
(二)模板支架立在楼板上造成的裂缝
(三)早拆底模与支架造成的构件裂
第二节 钢筋施工不规范造成的构件裂缝
(一)悬挑构件的钢筋放错和下沉产生的裂缝和断裂
(二)现浇楼板的负弯距配筋不规范产生的裂缝
第三节 混凝土裂缝
(一)混凝土的塑性干缩裂缝
(二)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裂缝
第四节 填充墙砌体裂缝
(一)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墙裂缝
(二)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裂缝
(三)悬臂梁上的填充墙裂缝
第五节 抹灰层裂纹
第六节 楼地面裂缝
(一)水泥砂浆地面裂缝
(二)楼地面不规则裂缝
(三)地砖面层冷缩裂缝
第七章 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一) 墙体保温层开裂渗水
(二)板面交错排布不严格;板粘结面积不足。板与板接缝不紧密或接槎高差大,板面平整度超差
(三)护面砂浆面层强度低或强度不均、平整度差、开裂空鼓
(四)网格布埋填问题与纠正措施
第八章 室内标高和几何尺寸控制质量通病防治
第一节 基本要求
第二节 室内标高控制
(一)基础施工阶段
(二)结构施工阶段
(三)装饰施工阶段
第三节 混凝土保护层偏差及平整度控制
(一)材料
(二)施工
(三)结构施工阶段
(四)装饰施工阶段
第四节 混凝土模板施工质量控制
(一)模板轴线控制
(二)模板变形控制
(三)模板标高偏差控制
(四)模板脱模剂使用要求
(五)模内清理要求
节选:
这5个工程类微信公众号,立足实战,追求实用,值得关注!
2)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开挖基坑(槽)时,降、排水措施不当,地表水较多时,边坡上土容重增大,凝聚力降低,滑动力增大,造成塌方;
3)坡顶荷载过大,如建筑物距离较近,而且又无挡土墙;坡顶堆料过多;坡顶施工振动荷载过多、过大,都可能造成边坡的失稳而塌方或滑坡;
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防治措施:
1)基坑开挖前应仔细研究地质资料,并根据不同土壤特性设计不同坡度;
  2)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时,基坑(槽)四周或两侧要挖临时排水沟和集水井,将水位降低至坑、槽底以下500mm。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基础完成(包括地下水位下回填土);
3)雨季施工时,基坑(槽)应分段开挖,挖好一段浇筑一段垫层,并在基坑两侧设置土堤或挖排水沟,以防地面雨水流入基坑槽,同时应经常检查边坡和支护情况,以防坑壁受水浸泡造成塌方;
4)弃土应及时运出,在基坑(槽)边缘临时堆土或堆放材料以及移动施工机械时,应与基坑边缘保持1m以上的距离,以保证坑边直立壁或边坡的稳定;
5)若发生塌方时应立即停止开挖,立即作临时性支护(如堆装土草袋、设支撑护墙等)措施,将坡脚塌方清除,确定支护稳定后继续开挖。
(二)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如图2、图3)
现象:回填土经碾压或夯实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
原因分析:
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采用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淤泥质土或杂填土作填料。
2)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率的密实度要求。
3)填土厚度过大或压实遍数不够。
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影响深度较小,使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防治措施:
选择符合要求的土料回填;按所选用的压实机械性能;通过实验确定含水量控制范围内每层铺土厚度、压实遍数、机械行驶速度;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夯)实;加强现场检验,使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处理方法:
如土料不符合要求,可采取换土或掺入石灰、碎石等措施压实加固;土料含水量过大,可采取翻松、凉晒、风干或掺入干土重新压、夯实;含水量过小或碾压机具能量过小,可采取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碾压等措施。   
原因分析:
1)模板固定不牢,在施工过程中,时有碰撞柱模的情况,致使柱子纵筋与模板相对位置发生错动;
2)因箍筋制作误差比较大,内包尺寸不符合要求,造成柱纵筋偏位,甚至整个柱子钢筋骨架发生扭曲现象;
3)不重视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如垫块强度低被挤碎,垫块设置不均匀,数量少,垫块厚度不一致及与纵筋绑扎不牢等问题影响纵筋偏位。
4)施工人员随意摇动、踩踏、攀登已绑扎成型的钢筋骨架,使绑扎点松弛,纵筋偏位;
5)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极易触动箍筋与纵筋,使钢筋受振错位;
6)梁柱节点内钢筋较密,柱筋往往被梁筋挤歪而偏位;
7)施工中,有时将基础柱插筋连同底层柱筋一并绑扎安装,结果因钢筋过长,上部又缺少定位箍筋约束,整个骨架刚度差而晃动,造成偏位。
防治措施:
1)设计时,应合理协调梁、柱、墙间相互尺寸关系。如柱、墙比梁边宽50至100mm,即以大包小,避免上下等宽情况的发生;
2)按设计图纸要求将柱、墙断面尺寸线标在各层楼面上,然后把柱、墙从下层伸上来的纵筋,用两个箍筋或定位水平筋分别在本层楼面标高及以上500mm处用柱箍点焊固定;
3)基础部分插筋应为短筋插接,逐层接筋,并用定位箍筋固定;
4)按设计要求正确制作箍筋,与柱子纵筋绑扎应牢固,绑点不得遗漏;
5)柱、墙钢筋骨架侧面的垫块应绑扎牢固,所有垫块厚度应一致,并为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6)在梁柱交接处应用箍筋与柱纵向钢筋点焊固定,同时绑扎上部钢筋。
这5个工程类微信公众号,立足实战,追求实用,值得关注!
因设计单位一般对框架节点处柱梁钢筋排列顺序、柱箍筋绑扎等问题都不作细部设计,致使节点处钢筋较为集中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核心部位钢筋绑扎困难的局面,因此在绑扎时经常遗漏柱箍筋的现象。
防治措施:
1)施工前,应按照设计图纸,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框架节点处钢筋绑扎顺序;
2)纵横向框架梁底模支撑完成后,即可放置框架梁下部钢筋。若横梁比纵梁高,先将横梁下部钢筋套上箍筋置于横梁底模上,并将纵梁下部钢筋也套上箍筋放在各自相应的梁底模上。再把符合设计要求的柱箍筋一一套入节点部位的纵向钢筋进行绑扎。然后,先后将横纵梁上部纵筋分别穿入各自箍筋内,最后,将各框架梁箍筋按设计间距拉开绑扎固定。若纵梁断面高于横梁,则应将上述横纵梁钢筋绑扎顺序颠倒,即按“先纵后横”进行绑扎即可;
3)当梁柱节点处梁的高度较高,或实际操作中个别部位确实存在绑扎节点柱箍困难的情况时,可将此部分柱箍做成两个相同的两端带135度弯钩的“L”型箍从柱子侧向插入,钩住四角柱筋,或采用两相同的开口“U”型箍,套入后焊牢箍筋搭接接头。
篇幅太长,115页,超实用,以下略。。。。。。


学习价值极大


未完
其他太多省略

 ~~~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资料下载方式

长按或扫下面微信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工程实战参考


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

通病防治

3天内下载,手慢无

发现右下角的“在看”了吗,戳我试试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