宸睿资本董事长胡维波应邀出席第二届中国团餐品牌大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2021年5月19日,宸睿资本董事长胡维波先生应邀出席中国饭店协会第二届中国团餐品牌大会,并发表主题演讲《资本助力下的团餐品牌发展之路》,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团餐同仁,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资本对团餐这个赛道的一些最新观点和看法,过去2年我们对团餐产业链这个赛道保持了持续的关注,既包括上游的供应链企业,也包括下游的团餐运营公司,也有周边的诸如餐饮机器人、餐厨设备、智慧餐饮、餐饮SAAS等项目,大大小小也接触了几十家团餐公司。今天我主要给大家汇报三个方面的话题:
1、资本为何密集关注团餐这个赛道?
一、资本为何密集关注团餐赛道?
相信在座的相当部分企业家在过去2年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有接触过资本,都有明显的感知资本对团餐这个赛道的关注度在急速而密切的升高。19年至今,先后有团餐供应链企业如永辉彩食鲜、望家欢、乐禾等拿到融资,咱们团餐运营企业麦金地集团是行业中最早拿到资本融资的,2011年就拥抱了资本,这两年比如健力源、千喜鹤旗下的禧云国际、芒果青年等都获得了投资。据我了解,今年在接触资本的团餐企业不下20家,基本都是团餐前30强企业。我理解资本最近密集关注这个赛道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团餐市场空间足够大、天花板足够高。资本投资首先看的就是赛道空间和天花板,团餐市场现在规模大概1.5-1.6万亿,覆盖用户群体6.7亿人左右。并且,目前这个市场非常分散,市场集中度都非常低,团餐百强收入1000亿不到,市场份额不到10%。海外团餐公司单一龙头的市场份额都在20%以上,高的达到了50%。这对资本而言也非常重要,意味着未来并购整合的空间非常大,资本在其中大有可为。
2、团餐产业链张力足够强,可拉动上游农业、供应链,中游物流、冷链、中央厨房,下游技术、金融、安监、培训、设计、SAAS等服务型产业;但目前而言采购环节多,采购成本高,并没有真正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效率,也没有本质上提升团餐企业本身的整合能力和运营效率。
3、与社会化餐饮相比,团餐下游客户更加稳定,公司品牌生命周期更长。与社会化餐饮相比,团餐SKU数更少,更加容易标准化。与社会化餐饮相比,团餐未来核心是产品力驱动,而不是单一的客户驱动。社会化餐饮品牌基本上生命周期在3-5年,每年有30%的社餐品牌倒闭。而大家可以看到,2017-2020年饭店协会的数据显示,团餐十强、二十强公司基本都是很稳定的。并且,现在随着食品工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加速,团餐更能顺应和承载这个趋势。
4、资本过去3-5年密切关注大食品、大生鲜、大餐饮、大农业赛道,比如大食品领域涌现了众多的健康食品品牌、新消费品牌、半成品预制菜料理包品牌,大生鲜的社区生鲜、前置仓、社区拼团,大餐饮中的调味品、新餐饮连锁等陆续受到资本的追捧,这些赛道与团餐产业链都有天然的交织关系。
5、外在的一些客观环境和基础条件的变化,也导致现在的团餐领域面临一轮新的投资拐点,未来三年将是团餐行业发生剧烈化学反应的三年。这些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成熟包括:1)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物流仓储配送、冷链热链、央厨的快速建设和发展。 2)食品工业化、规模化、科技化的发展:上游产品研发、锁鲜、冷冻、发酵等技术的发展已经丝毫不亚于欧美国家。3)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团餐产业链可以做到全程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6、海外有成熟的对标。资本做投资往往会看海外同行有没有成熟的对标公司,团餐供应链领域诞生了西斯科,2020年收入接近530亿美金,市值430亿美金。团餐运营公司龙头索迪斯2020年收入达到234亿美金,市值达到147亿美元。其他团餐龙头公司的市值也都在70亿美金以上。
二、资本如何选择团餐企业?
现在的资本投资一个赛道,与10年前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一波投资机构都是经历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几轮周期的洗礼,他们看标的的时候都会带着平台和生态的视角,主要投资行业龙头,并期待通过资本和其他资源的赋能将投资标的打造成生态和平台,这个是与10年前投资传统消费不一样的地方。
这里我先给大家展示两个案例,一个是在港股上市的海底捞,大家都觉得海底捞受资本的热捧是因为它是标准化餐饮火锅的龙头,却忽视了它作为平台和生态对资本的价值。如下图所示,海底捞作为火锅连锁,去年收入达到286亿元,市值达到2329亿元,第一曲线业务非常稳固,在此基础上,陆续孵化了内环圈内的做火锅底料和调味品的颐海国际(去年收入53.6亿元,市值751亿元)、做餐饮供应链的蜀海供应链、做餐厅装修设计的蜀韵东方、做人力咨询的微海咨询、做餐饮SAAS的红火台、做火锅外送平台的每客美餐、做财务咨询培训的海晟通等。此外,公司还在外圈做了大量的布局,成功实现了多曲线的发展。
第二个案例是在A股上市的绝味食品,去年公司收入52.76亿元,市值现在521亿元,公司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卖卤味鸭脖子的公司,围绕着供应链,公司也实现了多曲线的发展,打造了类生态、类平台模型,比如在内圈成功孵化了绝配柔性供应链、投资了上游的肉鸭养殖及加工厂、调味品公司、与京东联合投资了千味央厨等,实现了平台和生态圈的共生共荣式的发展。
同样,回到我们团餐行业,资本也是期待能够投到一家生态、平台型公司,并且,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如前所述,随着物流仓储、冷链央厨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加上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和各种冷冻、锁鲜、发酵等食品工业技术的迭代升级,团餐2.0时代将孕育出提供多场景、跨业态、跨区域、全天候/全生命周期服务,供应链+科技驱动,最终成为掌握用户画像、健康数据等核心数据的团餐平台型企业。
从具体实操和细节角度而言,资本在关注和尽调具体团餐企业时,会着重关注企业的管理能力、信息化能力、品牌能力、供应链能力和业务拓展BD能力等。
此外,团队、组织架构、客户/市场、区域扩张模式、公司核心竞争力、供应链模式、信息系统模式等方面也是资本关注的重点。
作为餐饮和团餐企业,过去A股的上市标的不多,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众多餐饮或团餐公司的合规性、规范性要求达不到A股监管政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业务流程、员工社保和五险一金缴纳、税收问题、增值税发票完整性问题、关联交易问题、同业竞争问题等。尤其是员工社保和五险一金缴纳、税收补缴等,很多企业面临着一旦按照足额缴纳的标准,可能规范后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亏损。因此,建议咱们团餐企业及早进行财务规范,加强内控,为上市和资本退出赢得先机。
三、团餐企业何去何从?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团餐企业该如何选择资本,何去何从呢?
首先,我想说的是不是每一家企业都适合或者需要引进资本的。我的一个建议就是:现有20亿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可以尝试往平台和生态的方向去发展。现有规模5亿以下的企业建议聚焦细分业态、场景、区域,做深做细做透,择机融入“平台”,“傍大腿、抱大树”!
第一,20亿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如何打造自己的平台和多维成长曲线呢?1)底层驱动还是要靠愿景、使命、价值观,包括组织、文化、人才等。2)一定要有强有力的大中台、大腰部系统,包括大供应链体系和大科技体系。3)要有清晰而稳固的利基市场或者第一曲线业务,在此基础上再衍生第N曲线。比如,可以沿着团餐的多场景、跨区域业务发展,围绕客户的全生命周期和全天候全时段开拓业务。可以丰富和优化自己的生态链,包括供应链业务、餐厨设备、餐饮机器人、餐饮SAAS、餐饮档口品牌、中央厨房、冷链热链、预制菜半成品料理包品牌业务等。
第二,为什么我建议5亿规模以下的公司不急于融资,而是先做好自己,再择机融入平台,采取“傍大腿、抱大树”策略呢?主要原因在于规模太小无论是在今天的A股市场还是港股市场,上市意义都不大。首先A股上市的政策不确定性依然很强,规范性要求更高。其次,港股市场偏好高增长或龙头白马,可以享有估值溢价,而小规模、小市值公司都是估值折价,流动性也不好。在海外成熟资本市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就是市值低于10亿美金的公司通常很难获得机构投资者的关注和青睐。
下面我们整理了在A、H股上市的餐饮行业和物业行业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市值图,可以看出,有超过一半的餐饮公司市值低于4亿,一半的物业公司市值低于40亿。因此,对于很多小规模团餐企业而言,与其上市发行按照低市盈率估值发行,还不如并购到一家龙头企业中,享受较高的估值溢价发行,整体打包上市。同时,在业务层面还可能有更多的资源协同效应。
此外,在选择不同类型的资本时候,也需要选择对的、适合自己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地方政府产业基金都有不同的诉求,对企业自身发展而言可能在不同阶段需要匹配不同类型的资本。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团餐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决定了资本是重要的加速器、助推器,咱们团餐企业一定要解放思想、开放心态,积极拥抱资本、拥抱变化、拥抱趋势、拥抱并购和被并购。期待咱们资本助力,共同携手,一同打造团餐行业更加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