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论在看】历史有垃圾时间,个人无垃圾时间

羽戈 明论资本 2024-04-21

推荐语


今天读到羽戈先生(学者,公众号“羽戈1982”)一篇文章,深受感动。


在高度不确定性的宏观环境下,“丧气”貌似成为了精神状态的主流,那我们作为时代背景下的小小个体,有什么能够做的呢?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祝愿明论的每位朋友,都如下文所讲,拥有一具强健的身体、一颗乐观而坚忍的心灵、一个互助的社群,以及最重要的:一种力所能及的行动。


垃圾时间一说,常见于体育运动。譬如足球赛,两队实力悬殊,强队大比分领先之后,双方往往再无斗志,只等终场一声哨响,因此比赛早早进入垃圾时间,观赏价值剧减。胡文辉先生则别出心裁,将此说引入历史,遂有“历史的垃圾时间”之创造性概念,风靡一时,屡遭盗用。其流行的背后,大抵因为,我们似乎即将迎来或者已经处于这样的幽暗时刻,人生至此,无可奈何。


也许有待后来者确认,就像公元868年(庞勋之乱)或878年(黄巢之乱)的唐朝人不会意识到大唐王朝已经进入了历史垃圾时间,1587年(万历十五年)的明朝人不会意识到大明王朝已经进入了历史垃圾时间,1884年(甲申易枢)或1894年(甲午战争)的清朝人不会意识到大清王朝已经进入了历史垃圾时间,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苏联人不会意识到苏联已经进入了历史垃圾时间……然而我们需要借鉴一点事理:柏林墙崩塌之前,没有人相信它会一朝灰飞烟灭,崩塌之后,没有人相信它会支撑那么长久。


哪怕最终被证明是一种错觉,那又何妨呢?毕竟我立论的基点,从来不在历史与时代,而在个人。人是历史与时代的主体,尤其是自我的主体,而非相反;即便沦为历史的炮灰与时代的尘埃,在有限而卑微的空间之内,依然要逆流而上,知难而进。进而言之,历史有垃圾时间,个人却无垃圾时间。历史一瞬,个人一生,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分秒皆当珍惜,不容虚掷。如果不幸遭遇了历史垃圾时间,最糟糕的选择,无疑是随之沉浮,沆瀣一气,被同化为垃圾,最可取的选择,则是拒绝被同化,而敢于与时代对抗,一心一意,我行我素,在垃圾堆里开出自由花来。


春节在川南游学,有两位学友与我谈及历史的垃圾时间,个人该如何抉择。我的想法可简单归结为四点:一具强健的身体,一颗乐观而坚忍的心灵,一个互助的社群与一种力所能及的行动。


一具强健的身体


且钞一段旧文:


……尤其是,当写作不仅要记录时代,还要克服时代、超越时代,当写作者被迫与黑暗时代及其主宰者进行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游戏,那么,一具强悍的身体便成了生命的必需品,身体不仅是革命的本钱,还是写作的本钱,甚至是最大的本钱。我曾在致友人信中写道:“我们与邪恶的斗争,很多时候,并不在于谁的力量大,谁能打倒谁,而在于,谁更坚韧,谁活得更长久。”或者换一种委婉的说法,在科雷马劳改营,乌曼斯基教授告诫安德列耶夫:“关键是,是要活过斯大林。活过斯大林的人,全会活下来。您明白吗?”(瓦尔拉姆·沙拉莫夫《科雷马故事》)


一颗乐观而坚忍的心灵


置身于历史的垃圾时间,必须拥有一颗乐观而坚忍的大心脏。因为至暗时刻的人,最易遁入冷漠、悲观、抑郁、绝望。要对抗这些流行的风气,有且只有一种武器:乐观。如江平先生《临江仙·悲歌》所呼喊的那样:“谁主沉浮与枯荣,欲平心中愤,唯唱大江东。”大江东去,万水奔流,一往无前。相信长江的流向,正如相信历史的走向,相信世界的方向,所谓乐观,正当如是。


需要注意,伪装的乐观不是乐观,强迫的乐观亦非乐观。乐观乃是一种真诚而坚定的觉悟与信仰,基于对人生真谛的洞悉与世界潮流的洞察。这里单说前者。试以梁启超两段家书为证:“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诀。”(梁启超《致孩子们》,1926年2月18日)安之若命,不是认命,而是通达。俗语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接受这不可改变的十之八九,而致力那可改变的十之一二,正是通达的表现。任公又云:“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惟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生当现在的中国人,悲观资料太多了。”(梁启超《致孩子们》,1927年5月26日)此言语重心长,简直痛彻心扉。诚如所云,悲观丝毫无助于改造现实,反而会反噬人心,加剧抑郁与绝望,走向幻灭与虚无。这两段话结合起来,可见乐观既是认知,也是手段。


对抗历史的垃圾时间,极可能是一场持久战,至少要做好持久战的肉身与心理准备。谁也不知道垃圾时间会持续多久,何处是尽头,所以我们不仅要乐观,更需坚忍一心,与时间赛跑,看看谁耐力更好。这又回到了乌曼斯基教授的告诫。由此可引出一句题外话:强健者相比病弱者,与乐观的距离显然更近。


一个互助的社群


以独立与自由之名,独行侠成为了一种备受尊崇的选择。不过孤勇者终归寥若晨星,而且对个体要求极高。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建构或加入一个互助的社群(小共同体)毋宁更具可行性。我们也许听过一句话:同道之士终将相逢。互联网时代提供了更多相逢的媒介,只要你敢于表达,愿意追寻。我们也许还听过一句话:“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终究不如“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历史源于合力,生存亦然。抱团不仅能取暖,还可壮胆,可同舟共济,可生死相依。


一种力所能及的行动


胡适先生的乐观主义,我曾总结为六个字:看大势,做小事。看清大势,可拥有乐观的视野,做出小事,可生产乐观的力量。相比言说,行动更容易带来存在感和力量感(对知识人来讲,言说即行动)。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同理,勿以事小而不为。我们强调做小事,一是坚守渐进论,天下事哪有捷径,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二是主张个体本位,个人往往只能“小处下手”。至于“力所能及”,正对应我的座右铭“大道多岐,各尽本分”,所谓本分,取决于个人的身位与能力。倘若力所不能及,那又怎么去做呢?


最后要重申一点:既然名曰“垃圾时间”,时间的意义则被严重弱化,对此我们必须区分历史与个人,当历史陷入了垃圾时间,个人的时间反而愈发贵重,愈发需要珍惜。这也是为什么,当时代的脚步已经来到了甲辰年,我的朋友圈背景图依然是一位智者的戊戌年寄语,其第二句云:“珍惜时间”。


2024年2月24日于宁波

作者:羽戈1982


END


Hi

欢迎关注我们 

期待更多前沿创新讨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