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报纸 | 60多载,《天津日报》上的“邢燕子”

津报观察 2022-07-28

4月6日,曾被评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的邢燕子病逝,享年81岁。作为“上山下乡”的知青典型,邢燕子5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13次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名字曾经家喻户晓。退休以后,邢燕子的生活朴素而充实。不同的时期,《天津日报》上都有关于邢燕子的报道和文章。“津报观察”特摘登部分报道文章,向这位奋斗者表达敬意。



【2022年04月07日02版】


“燕子”归去衔春泥


本报记者 王音



2014年1月16日,在“一座城市的影像日记──天津日报创刊65周年新闻摄影展”上,当年知青典型、73岁的邢燕子(左)站在自己1969年的照片前。天津日报资料照片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本是燕子归来时,可那只曾经家喻户晓的“燕子”却飞走了……

4月6日7时40分,曾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新中国“最美奋斗者”邢燕子病逝,享年81岁。

17岁“上山下乡”,邢燕子誓要“做一只在农村广阔天地间翱翔的燕子”。扎根农村,不怕苦、不怕累的“铁姑娘”带领农村妇女成立“燕子突击队”,在冰河上治鱼、在盐碱地上种庄稼,把荒洼地变成了金银窝。

作为一个时代的青年楷模,邢燕子用行动诠释“无悔青春 不负韶华”,她的事迹激励了一代人。她先后5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13次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被授予新中国“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奶奶走的时候很安详,儿孙们都在身边。以前她总爱跟我们讲年轻时的事。这半年多,老人身体不太好,跟我们聊天也少多了。”昨天下午,记者拨通了邢燕子儿媳师女士的电话,回忆起了老人的“最后时光”。

邢燕子生前最宝贵的是她珍藏多年的那些老照片、旧报纸、旧画报和数不清的奖章、证书。“满满一屋子,都是她的宝贝。过些日子,我们会认真整理出来,把每一件都收藏好,这也是她留给我们的珍贵回忆。”

2019年国庆节前夕,记者曾经来到位于北辰区双街镇的邢燕子家中采访。那天,年近八旬的邢燕子刚从北京参加完新中国“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回来。一见记者,便热络地聊起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的经历。“我去过10多次人民大会堂,可每次去都跟第一次一样激动。党和人民培养了我,这辈子永远跟党走,海枯石烂不变心。”

紧接着,老人拿出了珍藏的老照片。随着记忆一点点打开,邢燕子娓娓道来。

1958年7月,中学毕业的邢燕子本可以留在城里工作,但她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只身回到了家乡宝坻司家庄村务农。

“回老家才发现,村里特别穷。男的外出支援建设,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妇女。”就在那时,17岁的邢燕子立志要做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用知识改变家乡。

在生产队里,邢燕子带领当地妇女冬天砸开三尺厚的冰窟窿结网打鱼,晚上搞生活自救打苇帘子,创造了可观的副业收入。1959年,司家庄村出现粮食危机,生产自救迫在眉睫。邢燕子又带领村里的姑娘们用各种工具往水坑外提水。几天后,坑里的水越来越少,竟然打出了几百斤鱼虾。那一年,邢燕子还不到20岁。在乡亲们眼中,她是朴实能干的“铁姑娘”,在生产一线,她和乡亲们一起插秧苗、种高粱,不辞辛苦地劳动。

1960年冬天,为了多开荒地、多打粮,让乡亲们吃饱饭,邢燕子带领“燕子突击队”一鼓作气开垦了560亩荒地,准备来年开春种麦子。隆冬时节,化肥疙瘩冻得像石头一样硬。大伙儿合力将化肥疙瘩一个个轧碎,在满是冰碴儿的地里大干10多天,把560亩地轧了8遍。种子播种后,秋天多收获4万多公斤粮食,帮助乡亲们度过灾荒。就是凭着这股“要使石头长出粮”的干劲儿,邢燕子在那个年代成为“发愤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知青典型。

上世纪80年代,邢燕子担任过不同的领导职务。在北辰区一家知青农场当党支部副书记时,她依然是劳动榜样。上班时间,她挑着大桶撒肥,帮小卖部售货,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退休后的邢燕子积极发挥余热,热衷参与社会活动,还自学书法、绘画,晚年过得朴素而充实。

“燕子”何曾归去,只在春泥深处。一生初心不改、本色不变的邢燕子在这个春天离开了,而她身上穿越时代的精神力量依然久久回荡。



【1960 年 09 月 05 日03版】


 光荣的劳动,光荣的事业


呼问青  

燕子,谁都喜欢。它镇日价展开一双美丽而灵敏的翅膀,不避风吹日晒,飞到西,飞到东,觅食害虫,忙个不停。蓟运河两岸的人民喜欢空中的燕子;然而他们更喜欢自己的邢燕子,她把农业看作是光荣的劳动,光荣的事业。邢燕子在一个无比广阔的天地之间乘风前进,她是一个好姑娘,好青年,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辉榜样。邢燕子一家大部分都在大城市里工作,只有她和爷爷在农村。可是她立志在农村扎根,红在农村,专在农村,把自己“一穷二白”的家乡——北大洼,建设成既美丽又富饶的鱼米之乡。在党的教育下,邢燕子和她的伙伴们,发扬了“穷棒子”精神,征服了灾害,战胜了困难,变荒地为良田,使自己的穷队,从生产、生活赶上了富队的水平。


革命者的革命志气是最可贵的。有了革命志气和共产主义理想,才可能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邢燕子,在当地发生了水灾,公社遇到了严重困难以后,她没有逃避困难,相反地,向党发出了誓言:“我坚决留在农村,为改变咱村贫穷面貌,为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农村,献出我的青春!”这种意志是多么壮丽!

我们的许多干部、知识青年和技术工人热烈响应党的号召,决心支援农业、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只要党需要,就坚决去干,高兴地干,彻底地干,出色地干。他们把自己的理想、生命跟党、跟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感到自己能到党所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无尚的光荣。二十岁的姑娘——邢燕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光辉的典范。她听党的话,党需要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她热爱农业劳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看作自己的光荣任务。象邢燕子这样为社会主义自强不息地劳动,才会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

每个人都是应当有志愿和理想的。但如果抱着个人主义的打算,将会脱离人民的事业,找不到光明的前途。只有摆脱个人的杂念,把理想和志愿同党的需要和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才会心胸开朗,意气风发,前途无限。邢燕子正是正确地理解了党的需要,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的美好前景鼓舞着她。她把党的需要同自己的理想结合起来,不畏惧眼前的繁重劳动和艰苦的条件,用自己劳动的双手来改变北大洼贫穷的面貌,要逐步去消灭繁重的劳动和艰苦条件,把自己的家乡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正是这样,邢燕子的青春才放射出灿烂的火花。

社会主义建设正一日千里的发展着。农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尤其需要许多有文化、有知识的劳动力到农业战线上去。毛主席曾教导我们:“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人们,应该象邢燕子一样听毛主席的话,到农村去!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去!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无限广阔的光明前途,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知识有技术的人们用双手去参加建设。



【1960 年 09 月 23 日03版】


感激党教育好青年一代
——为燕子的健康成长而高兴


天津搪瓷总厂副厂长 邢雨村  

作为邢燕子的父亲的我,见到报刊上登载燕子安心农业生产的事迹、社论和领导同志的文章,是不能不激动的。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感受很深。


作父母的没有不疼儿女的。怎样正确地疼爱儿女呢?燕子参加农业生产,受党的关怀和群众的赞扬,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明确的认识,那就是只有鼓励和支持自己的儿女坚决听党的话,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我和燕子的母亲都在天津市工作,接燕子来天津市做工或上学,不是不可以。家乡有些亲友也曾经劝我这样做。但是,我没有这样做,这是不是不疼爱自己的儿女呢?不是!燕子响应党的号召,愿意留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农村又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青年在那里是会受到很好的锻炼,干出一番事业来的。孩子的志愿符合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一个革命干部,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为此而感到高兴,所以我就鼓励她遵照党的教导,安心农业生产,献身于社会主义的农业建设。事实证明,这样做,正是真正疼爱自己的儿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许有人认为,作父母的让子女吃好的、穿好的、少受累、多享福,才算疼爱自己的儿女。我的体会不是这样的。女儿到农村以后,一度也想来天津市。我们劝她别来,在农村好好锻炼。不错,目前的城市生活可能比农村要好一些。但是,一个有志气的青年,怎能躲开艰苦的光荣劳动,贪图个人的安逸和享受呢!我们希望我们的后代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而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需要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我们根据这样的认识,就教育儿女要学习革命前辈的榜样,从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艰苦奋斗,做个毛泽东时代的好青年。果然,时间过去了不过两年,在党的教育下,燕子在劳动中成长起来了,政治觉悟提高了,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一些成绩。这使我们作父母的感到高兴,并且得到了启发。

燕子刚留在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时候,我的个别亲友说过她是“傻丫头”,“没出息”。但是,在党的教导和培养下,事实证明,燕子这个“傻丫头”当得好,当得有出息!拿我们家乡——汉沽区大钟庄公社司家庄那一片地方来说,原来是个穷地方,老人们常常谈起村旁的蓟运河带来的灾害,解放以前常常是十年九不收。可是,这个灾害并不是不能根除的。实际上,人民公社已经慢慢地把蓟运河治伏了。只要根除了这个水患,我们家乡就会变样。因为司家庄那一带的土质十分肥沃,如果不受水灾就可以拿得丰收,再加上蓟运河盛产鱼虾,这不是很好的鱼米之乡吗?前些日子,听说我们家乡又有了拖拉机,在党的领导下,燕子和乡亲们真是越干越好啊!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还为将来消灭城乡差别创造了条件。这难道还不是大有出息的光荣事业吗?我们作父母的见到子女从事这样的光荣事业,怎能不欣慰呢!

燕子的成长和作为,都是党培养教育的结果,如果说,我这作父亲的在某些地方鼓励和支持了燕子的做法是正确的,那也是党教导的结果。因此,我深深感谢党使我们作父母的初步学会了处理子女问题的正确思想和方法,我也深深感谢党把燕子培养成了这样的好孩子。今后,我们还要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努力,教育孩子更好地听党的话,跃进再跃进!



【1960 年 10 月 13 日01版 】


发奋图强 大办农业
邢燕子光荣入党

【新华社天津十二日讯】发奋图强,埋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女青年邢燕子,最近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在接收邢燕子入党的河北省汉沽市大钟庄公社司家庄生产队党支部大会上,支部书记介绍了邢燕子在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范事迹。邢燕子坚决听党的话,团结广大青年和群众,为改变穷队面貌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在同自然灾害斗争中,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党支部经过讨论,认为她已经具备了入党的条件。经上级党委批准,邢燕子已被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



【1969 年 05 月 30 日03版 】



一九五八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知识青年邢燕子和落户在河北省宝坻县司家庄的天津市知识青年一起交谈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切身体会,互相勉励。



【1972 年 11 月 13 日 03版 】



宝坻县司家庄大队知识青年邢燕子,下乡十四年来,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茁壮成长。这是她和农业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们一起进行玉米人工授粉。(本报通讯员摄)



【1973 年 05 月 17 日 04版 】


中日友好协会访日代表团副团长周丽琴和团员邢燕子等访问三重县上野市郊外农民家庭。(传真照片)



【1981 年 07 月 07 日 04版 】


邢燕子在市郊知青队安家落户

新华社天津七月六日讯 一九五八年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参加生产,在农村奋斗了二十多年的邢燕子,在她担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职务后,仍希望继续到农村基层工作,不脱离生产劳动。今年五月,经天津市有关部门批准,她和全家愉快地离开宝坻县,来到天津市郊永新知青队安家落户。这个知青队现有耕地六百多亩,养鱼水面二百多亩,办有电瓷厂和喷漆厂,目前已有知识青年八十四人,今年还准备再接收一批城镇知识青年。如今,邢燕子是这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永新知青队党支部副书记。



【1990 年 07 月 29 日 02版 】


飞在乡间的燕子
——访北郊区人大副主任邢燕子
 

 何会文  

面前风尘仆仆的她,虽年届50岁,身体却十分健壮,满头乌发。


“是的,我就是你要采访的邢燕子。”

原以为近年来很少抛头露面的邢燕子一定深居简出或闭门谢客,不料,当记者在北郊区委大院见到这位五十年代闻名全国的老知青,现北郊区人大副主任时,她刚刚从几家基层企业调查归来。彼此介绍后,操着浓重宝坻乡音的邢大姐热情地和记者唠开了。


1981年5月,身兼市委书记的邢燕子被上级安排到北郊区永新知青综合场任党支部副书记,她高高兴兴地报到了。在基层六年多的时间里,工人们都十分喜欢活泼而又能干的“燕子”。每天邢燕子和大家一起种地养猪,顶着星星出,背着月亮归。生活虽又苦又累,却倍感一名普通劳动者用汗水换来的不尽快乐。“我们不仅把一百多头猪养得肥肥的,而且在1400亩麦地上竟打下20万公斤粮食,真多呀,黄灿灿的,堆满场院……”回想当年,邢燕子不无神往。

后来,邢燕子被免去市委和市政协的领导职务,于1987年底调到区人大工作。许多老同志、老朋友担心“燕子”经不住上来下去的起伏,一见面就问身体如何,“你看我现在不是很好吗。”邢燕子爽朗地笑道,并舒展开自己两只健康有力的胳膊给记者看,“我现在不用整天忙于开会、应付场面了,轻松多了,可以集中精力为群众办些实事了。”

的确,这位经历坎坷的老知青,目前工作、生活得很舒适、幸福,一家四口中,两个孩子也都有了工作,全家住一套三室一厅的单元。然而农民出身的邢燕子始终不失劳动人民本色。在区人大工作期间,她更加注意植根于群众中,除工作中经常下乡、下基层访民问难外,平日工作之余碰到群众有疾苦、难事找她,不管多累、多晚她都有求必应。她时刻提醒自己:“不脱离群众,才不会失去自己。”

说话间,门外传来敲门声,原来是宝坻的乡亲们借进城送货的机会,抽空来看他们的“燕子”啦。 



【1992 年 01 月 13 日 05版】


喜遇燕子

黄宗英

1990年7月,我们《望长城》电视片摄制组驱车来到锡林浩特,准备拍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就是蒙古族的运动会;并以运动、文娱带动贸易。


在锡林浩特我们已经找不到一间宾馆房,到处人满为患。本来想在一座学校里凑合的,可简易的学生宿舍也要收每人每天四十元,只住三天也得给十天的钱,很宰人。我们好不容易挤进了白马宾馆的蒙古包,男女混住。这时候,我的曾经两度骨折的右脚受伤了,肿得生活难以自理,只好另外又想办法给我租了一间房。从张家口请来了齐征大夫,每天给我针灸两次,还有一位女护士小王照顾我。“医护伤”三人小组准备按时参加那达慕。

25日开幕那天,我们的记者证被冒领了。四十分钟以后,我们又巧妙地混进去了。我戴着一个红色的特别来宾证卡,上了主席台的东看台。只听见有人喊:“大姐!——”一位女同志向我扑来,紧紧抱住了我。我一看是燕子——久别了的邢燕子。

我真没想到在内蒙古碰到邢燕子。燕子搀扶我坐下来,她坐在我旁边。我们款款叙旧谈心。我得知燕子现在天津市北郊区任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天津北郊区与锡林浩特市是姊妹城市,她是代表北郊区来祝贺的,并还有些合作项目要洽谈。我问及侯隽,燕子说她还在宝坻县,当副县长,挺好的。这两个姑娘一眨眼人到中年了。我爱她们,我心疼她们,我一直惦记着她们。燕子邀请我去天津、去北郊、去宝坻。我答:“我想去。我真的想去呀。我的铺盖还在窦家桥哩!

那是在“文革”中的哪一年呢?记不清了。反正是鬼也不敢登我家门的年月。一天,有人敲我的房门,我提心吊胆地开了门,一见是邢燕子。她怎么到上海来了?又怎么找着了我?燕子一把抱住我就哭了。吓得我直说:“别哭别哭,我挺好。”话没说完我也哭了,不敢哭也哭了。邢燕子专程地带来了周总理的深切关怀。燕子也请我重返宝坻——这意味着使我重新获得人身自由。

谁知道,我去宝坻住了没多少日子,麦秋刚过还没顾上喘口气,我就被江青下令驱逐出境。驱逐令下达到在宝坻县委的邢燕子、侯隽手上,她姐俩先是哭了一通,过后和面点火起油锅炸大馃子、包肉饺子给我饯行。夜里姐俩又哭了一宿,第二天找来县里的摄影师给姐儿几个大拍其照。再又给我派车,姐俩郑郑重重登车护送我到天津,护送我上了南下的列车,挥泪而别。

“大姐千万保重啊!”

“大姐我们还要接你来啊!”

“大姐碰到什么事都别当回事啊!”

“大姐……”

我带着铺盖来的,没带铺盖走。因为我临走那天,房东张大娘,扑在我的铺盖上掉眼泪。说:“这是冲着谁来的啊!不看僧面还看佛面哩!大姐,我们宝坻人可没赶你走。这铺盖您撂这儿,我们宝坻人还盼您再来哩。”

我听说宝坻乡亲后来还在我的铺盖里添换了当地产的新棉花……

回首往事不免感伤,回首往事却也凭添一股英武之气:“燕子,你扶我下这主席台的高台阶。我们摄制组队伍在对面,我得归队。”

“大姐,你的脚不行。”

“不行也得行。我老坐在主席台上算哪出戏?我是记者,摔跤要开始了,我在长途汽车上认识的摔跤手巴格那要交手了。”

燕子笑着摇摇头:“大姐还那脾气。”

“你不也没改脾气吗!”我扶着燕子的肩头,使劲站起来,走下台阶。

我一瘸一瘸走过运动场的中轴线,归队了。

电视屏幕上留下主席台上我和燕子欣欣叙话的镜头,虽然观众也许不会留意,但这个镜头的后面是写得出二十集连续剧的。

电视屏幕上也留下了运动场上连我自己也看不出脚伤的镜头——我扶着蒙族兄弟巴格那的肩头。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我又何尝不是貌似笔挺却也是一瘸一瘸地走过来的呢?我更数不清曾扶过多少有形的、无形的肩头。

我还在走着。



【1998 年 11 月 24 日  08版】春天的故事专刊


今日邢燕子

杜继昌

她一身农家打扮,短头发,普通服装,与40年前一样朴实无华。她虽然年近花甲,脸上多了几道皱纹,但依然精神抖擞。这就是著名的回乡知识青年邢燕子。


邓妈妈和邢燕子


今年58岁的邢燕子,现任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她的只有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内,放着一张不起眼的办公桌,一把木制椅子,两个极普通的文件柜和供客人坐的两个单人沙发。

邢燕子对记者说,是党和人民哺育了我,我只是做了些应该做的事。

令邢燕子难忘的是:1978年,她出席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她说,正是由于这次会议,全党和全国人民才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正是由于这次会议,全党和全国人民才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正是由于这次会议,我们的国家才一天比一天富强,人民的生活才一天比一天幸福。

邢燕子的办公桌上有一块“共产党员岗位”牌,她经常以此对自己进行鞭策。平时,她除参加上级召开的会议外,经常深入乡村基层,了解民情,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搞好人大执法监督。农民们都亲切地称她“邢大姐”。一次,她在乡下了解到上河头乡一村与市内某公司发生纠纷,便不辞辛苦,多次找到市有关部门进行协调,最后得到妥善解决,防止了矛盾的激化,并帮助农民追回约一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邢燕子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起模范带头作用。1996年,天津市雨水多,发生大水,她身患高血压病,仍积极参加防汛工作。一次区里决定组织机关干部到北运河加固堤坝劳动,同志们劝她不要去了,她坚决不干。“我是一名党员,又是一个领导干部,怎么能见困难就退呢?”说完她抡起铁锨就干起来了。今年,长江、松花江和嫩江发生大洪水,邢燕子看到许多地区受灾,心里非常难过,于是她立即到商店里买回布,连夜亲自动手做成两床棉被,并把新买的毛毯、大衣和防寒服等一起送给灾区人民。

她的家庭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邢燕子一家人都住在市里,儿子结了婚,有了可爱的小宝宝。她说,全家收入增加,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好福气。这些年曾有不少人劝邢燕子下海经商,去发大财;有的说在他们公司挂个名,光凭她的名字就有赚不完的钱;还有一些企业的老板看到邢燕子的家至今没有装修,主动提出为她装修一下。这些都被一一谢绝了。她说,党和人民给了我一切,我要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1999 年 08 月 28 日 05版】国庆50年50版


邢燕子突击队

邢燕子(中)同青年劳模交流经验


邢燕子是天津人,她从小随爷爷在农村老家长大,父亲是天津一家工厂的副厂长,母亲也在工厂上班。1958年高小毕业后,邢燕子没有去城市,而是回到家乡务农,并组织了一个“邢燕子突击队”,为村里作贡献。1960年8月15日,《河北日报》在显要位置报道了邢燕子回乡务农的事迹。同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报道《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此后,在全国形成了一个规模浩大的学习邢燕子的宣传声势,《中国妇女》、《中国青年》等刊物也相继介绍邢燕子的事迹,郭沫若也写了《邢燕子之歌》予以褒扬。邢燕子由此而成为全国著名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典型。1964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的生日便宴上,邢燕子作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席团成员,和另一名知青先进人物董加耕一起被安排在毛泽东身边,这在当时是一种极高的荣誉。1995年,邢燕子说:上山下乡已载入史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2000 年 12 月 31 日 06版】英模特刊


再见铁姑娘
——访邢燕子

本报记者 张照东  

这是记者第二次采访邢燕子,60岁的她爽朗热情依旧,精神饱满依旧,处处还能感觉到当年铁姑娘的风采。


在宾馆邢燕子遇到刚从山西大寨赶来的郭凤莲,当年的铁姑娘老朋友相见格外高兴。邢燕子对记者说,她很感谢天津日报和每日新报举办的这次活动,能与这么多英模和英模亲人相聚很高兴,也借此机会向他们学习。

谈到自己的近况,邢燕子很平静地说,“这么多年来是党和人民把自己培养成一名有用的人,如果说在那个时代为党和社会作出些贡献的话,那也是对党和人民培养的回报。1981年党安排自己从市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回到北辰一个农场。1987年又从宝坻到北辰区担任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那儿得到人们的理解帮助和认可,所以自己尽所能的为党和人民做贡献。60岁了,区里要安排自己从人大退下来,自己也没什么意见。党交给的任务自己完成了,党和政府安排更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上来也是必然。”只有实实在在地工作是她最看重的,其它她看得很淡。她说,从1958年从学校毕业到农村务农一直到在市里任职务,自己都是在第一线工作,与农民工作在一起,1984年以后才正式坐到办公室工作。自己从来没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干过损公肥私的事。

谈到自己的家庭,邢燕子露出了幸福的表情,她说自己与丈夫组成美满家庭,如今两个孩子都在本市工作,经常到家来看看二老。谈到退休以后的安排,她说,这些还没具体想,一方面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另一方面只要有条件,自己也可以发挥点余热。



【2002 年 07 月 23 日  14版】


燕子回首夕阳红


周莲娣


许是太劳累了,去年燕子大姐一从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便大病一场……病魔仿佛有意要考验一下这位当年吃苦耐劳的“铁姑娘”,能否还有勇气战胜它。“现在好多了,我那么大的一个人哪能病一场就倒下去呢?!”本以为大病初愈的燕子大姐可能羸弱、疲惫,没曾想刚一落坐,担心就被她的诙谐乐观冲跑了,让人感到年逾花甲的燕子大姐依然刚强、依然自信。


当年的知识青年邢燕子


燕子大姐的客厅里挂着当年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接见她时的珍贵照片,还有近年来她与全国著名劳模们的合影,以及她工作时的一些照片。不知这一幅幅照片的选挂是燕子大姐的精心还是无意,但恰恰勾勒出她不平凡的一生,同时也跳跃式地展示了朝霞中的燕子怎样“飞”进了夕阳。从忙碌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从名人的光环中淡出,燕子大姐生活得好吗?“整天忙着呢,除了上书法课、参加老年合唱团活动,还经常到中小学和党校搞座谈,要不是身体不好,每天的事还得多。”燕子大姐显然读出了我眼中的疑问,如数家珍般地道出了自己现在的生活内容,说着还拿出了一沓纸边上写着“邢燕子”的书法作业,说看看她写得怎么样。然而,还没等我说三道四,朴实的燕子大姐自己先笑着说了:“不怎么样,你看作业上老师给我批着‘多读帖、多临帖’,而且整页作业上才有一个画红圈的字,这不说明我的差距吗?”


邢燕子向记者展示她的书法作业(摄影:罗蓉)


说实话,老年人练书法的目的其实并不在于写出名气写出绝笔,而是通过练习书法修身养性,但天生不服输的燕子大姐对自己却要求很高,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每天都伏案认真临帖,帖上的几个字至少要写上10多页。前不久的一天,燕子大姐正在家里练字,送纯净水的师傅正好上门送水,看到她在练字便凑前观看。燕子大姐停住笔虚心地请他给提提毛病,看大姐那么真诚,送水师傅直言道:“先别说您的字,我看您这笔不行,笔头毛都平了能写出好字吗,赶明儿把我那支好笔拿来您试试,准比这支好用。”听到此,燕子大姐高兴地连忙说“行,那我得先谢谢您。”

练书法如此,参加老年合唱团她也一样认真,于是,合唱团的老伙伴们送给了燕子大姐不少磁带,让她回家有空时多听多学,她果真天天听天天琢磨。不过她告诉我说:“有一盘带子不敢听,一听就掉眼泪,一听就一夜睡不着。”什么带子让燕子大姐那么伤感呢?“歌唱周总理的歌,每次一听眼前就闪现出周总理那慈祥的笑脸,就想起他亲切的声音,就感觉到他手中的温暖……”说着她又泪水涟涟遐想无限,情感跨越时空又回到了7次被周总理接见的时刻。

此刻时钟指向12点整,我提出请燕子大姐便餐,以便一边吃一边继续未完的采访,燕子大姐不好意思地说:“要不是病没完全好,我说什么也得给你们做顿家常饭吃。”走下燕子大姐家的楼,一路上有那么多人和她打招呼,有司机也有领导,有服务员也有老板,他们都亲切地称她“大姐”,还有的关切地问:“大姐的身体好些吗?”他们的态度和真诚,丝毫也感觉不出是对影响了几代人的名人的关切,倒像是对自家大姐的牵挂。对此,燕子大姐都热情地回应,并连声说:“谢谢!”与此同时,一边走她还一边指着路边的照相店、居委会等门口说,“我常到这些地方来,和大家聊天说事热闹着了,有时我身体不好也是大家照顾我。”的确,燕子大姐生病后许多人都很关心她,去年她在市中医院看病,中年护士看了看她病历本写着“邢燕子”三个字后,脱口而出“您是燕子大姐?”之后,这位护士执意要安排她住单间病房,可燕子大姐说:“到医院是看病的,住那么讲究干啥?和大家住一块儿还热闹呢。”其实了解她的人知道,这是燕子大姐想给区里省点医疗费。她常对人说,这些年来市、区领导都很关心她,不能再给领导增添负担。于是,她坚持住进了普通病房,而且还真和病房里的病友们成了吃喝不分的好朋友。

有病不言痛,名人不摆谱,如今的燕子大姐就是这样一个真诚而乐观的人。



【2007 年 10 月 09 日  15版】


两个邢燕子

 

 阿庚  

1960年,知识青年、“燕子生产队”队长邢燕子的模范事迹为全国青年树立了榜样,成为“扎根农村的知识青年”的典型。邢燕子之所以出名,是因其父母都在天津工作,她满有条件在大城市读书、工作,但她看到贫穷的家乡遭到水灾,便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带领青年奋发图强克服困难开展生产自救,终于战胜灾荒变穷队为富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还为其作了一首赞美诗:


《邢燕子歌》:

邢燕子,好榜样!

学习王国藩,学习铁姑娘。

全家都在城,自己愿留乡。

园中育幼幼成行,

水上治鱼鱼满网。

天寒地冻,抢种垦荒,

要使石头长出粮。

吃苦在前享乐后,

一切工作服从党。

北大洼变成金银窝,

燕子结成队,奋飞过黄河!

……

邢燕子的先进事迹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后,河北省话剧院的同志们立刻抓住时机创作了六场话剧《邢燕子》(村里、苏野执笔,宋英杰导演,马秀英饰邢燕子)。为更好地创作,首先,编导和演员们来到司家庄大队深入生活。他们同“燕子生产队”的队员们一起下地劳动、一起开会、一起吃住,学习和体验了如何下稻田干活,如何拉网打鱼,如何打苇帘子。尤其学习了队员们那种奋发图强、战胜困难的精神。

话剧《邢燕子》排出后首先到天津市演出。观众踊跃,一票难求。为了让观众更快地看到这出戏,并且完成到其他城乡的演出任务,院部决定排演第二组《邢燕子》(蔡松龄院长导演,赵迺娟饰邢燕子)。两组《邢燕子》共演出了124场。天津各报给予了热情宣传,《河北日报》发表了“反映伟大时代、歌颂新的英雄”的社论并破天荒地将《邢燕子》剧本在副刊上连载发表。《天津日报》和《新晚报》也开辟了显著版面予以报道。

一天,《邢燕子》一剧正在人民剧场演出,闭幕后从台下走来一位姑娘,原来她就是大名鼎鼎的邢燕子。剧院领导知道后,热情地把她引领到化妆室,她立刻被演员们包围起来。两位邢燕子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有趣的是两位邢燕子十分相似,她们都穿着朴素、憨厚热情,个头也差不多。俩人都穿了一件浅红色的上衣、深蓝色的裤子。都留着短发并扎有一个美丽的蝴蝶结。所不同的是真邢燕子领子处露出一个内衣的小翻领,增添了几分俏皮。再就是她由于田间劳作、风吹日晒,面孔更显黝黑健壮,而演员邢燕子化了妆,增添了几分红润漂亮。邢燕子看着后台的服装、道具觉得十分新鲜。而演员们望着自己歌颂的英雄就坐在眼前更觉肃然起敬。邢燕子激动地说:“你们把我演得这么好,我真不好意思。”演员们说:“我们演得再好那是戏,只有你才是真的。”你一言他一语,整个后台气氛热烈,笑声不断,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


图为邢燕子登上人民剧场后台,同话剧《邢燕子》的演员们在一起


河北省话剧院为将《邢燕子》一剧演得更好,使之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1963年在原剧基础上又增加了几位扎根农村的知识青年侯隽、王培珍、张秀敏等人的先进事迹,并更名为《庄稼儿女》(邹鹤年、苏野编剧),到衡水、辛集、正定、栾城等河北农村演出,同样受到热烈欢迎。

现在,邢燕子虽也老了,但她的大名仍是人们所熟悉的,有些企业、饭店想让她题词,并付给她不菲的报酬,但都遭到她的谢绝。她表示:邢燕子不单是我一个人的名字,还关系到一个党员的名誉,我可从不敢乱用。

如今已是邢奶奶的邢燕子留着一头短发,微胖的脸庞上总是笑眯眯的。虽增添了些许皱纹,但仍显露着她那质朴康健的容颜。



【2009 年 10 月 17 日 07版】


知青楷模“铁姑娘”

 
17岁,正是每一个少女如花的年纪。51年前,17岁的邢燕子,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农村老家当了一名普通农民。她的事迹感动和激励了一个时代,成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青年人学习和崇拜的楷模。

邢燕子,原名邢秀英,父亲是天津市一个工厂的副厂长,母亲在市里一家缝纫厂工作,全家20多口人都在城市,只有她从小随爷爷在乡下长大。1958年,邢燕子初中毕业后,她不仅放弃了可以继续升学深造的机会,而且也放弃了回到父母身边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机会,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满怀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做祖国第一代有文化农民的豪情壮志,毅然回到原籍宝坻县大中庄人民公社司家庄生产大队安家落户。

邢燕子回到农村,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司家庄受灾严重,农业生产面临极大困难。几个青年乘机提出要到城里去找工作,邢燕子却对村支书董德林表示坚决留在农村,这个决定让她再次失去回城的机会,却给了老乡们极大的鼓舞。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司家庄粮食歉收,能不能度过灾荒,关键看能不能搞好治鱼、割苇编帘子等副业生产。1960年冬天,邢燕子悄悄地动员王永荣、董维芝、刘连荣等7个人,组成了北大洼开天辟地以来的头一个妇女治鱼队。

数九寒冬,滴水成冰。邢燕子和姐妹们来到冰上,不一会手脚就冻僵了。邢燕子身先士卒,用自己那双柔弱的双手,像男人一样在二尺来厚的冰面上破冰捕鱼。很多人的手冻破了,就偷偷地用布裹起来。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邢燕子和全队妇女战胜了困难,捕上来一网网鲜鱼。

白天捕鱼,晚上打苇帘。一天劳动下来,晚上姊妹们都累得睁不开眼,手指冻裂的地方钻心地疼。邢燕子想方设法鼓励姊妹们打起精神继续战斗,在昏暗的马灯下,一经一纬地编织苇帘,编织起战胜自然灾害、度过难关的信心和勇气。

就这样,那个冬天,邢燕子和姊妹们坚持了3个月,凭借捕鱼、打苇帘两项副业,为村里收入了3600多元!邢燕子和妇女捕鱼队也被村党支部命名为“燕子突击队”。之后,邢燕子又带领突击队员种下560亩“六九麦”,向荒洼要粮。这些都为帮助大队度过灾荒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1960年,《河北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先后大篇幅报道邢燕子的先进事迹,河北省、天津市等号召广大青年向邢燕子学习。郭沫若专门为她写了一首《邢燕子歌》。一时间,邢燕子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为无数青年学习的榜样。

后来,邢燕子先后当选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九至十三大代表、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先后5次受到毛泽东接见、13次受到周恩来接见。



【 2021 年 06 月 13 日  01版】


邢燕子:最美奋斗者 永远跟党走


本报记者 王音  

邢燕子,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名字。她是新中国知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17岁“下乡”成为知青,成立了“燕子突击队”,带领农村妇女向荒洼要粮,在盐碱地上种庄稼,改变了村子穷面貌。她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全国闻名的“知青楷模”,先后5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13次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邢燕子的事迹,曾激励和鼓舞了一代人。时至今日,回顾她的故事,依旧充满着进步意义,散发着永不过时的正能量。2009年9月14日,邢燕子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9月,她被表彰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

“燕子突击队”闻名全国
誓要改变家乡穷面貌


1958年,邢燕子中学毕业。当时,她的父亲是市里一家工厂的副厂长,然而邢燕子却没有选择留在城里工作。她思念与自己十分亲近的爷爷,于是选择回宝坻老家司家庄村务农,这是她当时最直接、最朴素的“下乡”初衷。在那里,她深感家乡的落后,决心“做祖国第一代有文化农民”,和家乡人民一起改变贫穷面貌。

司家庄村穷,年轻男子大多外出支援建设,剩下的很多是老弱妇孺。在生产队,邢燕子积极解放妇女劳动力,带领农村妇女冬天砸开三尺厚的冰窟窿结网打鱼,晚上搞生活自救打苇帘子,三个月下来创造了3000多元的副业收入。1959年,司家庄村出现粮食危机,生产自救迫在眉睫。邢燕子又带领村里的姑娘们用各种工具往水坑外提水。几天后,坑里的水越来越少,竟然打出了几百斤鱼虾。那一年,邢燕子19岁,在乡亲们眼中,她已经成为了朴实能干的大姑娘。她被安排到生产一线,和乡亲们一起插秧苗、种高粱,带领姐妹们组成了“燕子突击队”,不辞辛苦地劳动。

1960年冬,为了多开荒地、多打粮,让乡亲们吃饱饭,邢燕子带领“燕子突击队”的队员们一鼓作气开垦了560亩荒地,准备来年开春种麦子。隆冬时节,化肥疙瘩冻得像石头一样硬。大伙儿合力将化肥疙瘩一个个轧碎,在满是冰碴儿的地里大干10多天,把560亩地轧了8遍。种子播种后,秋天多收获4万多公斤粮食,帮助乡亲们度过灾荒。就是凭着这股“要使石头长出粮”的干劲儿,邢燕子在那个年代成为“发愤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

当官“接地气”
挥不去的“知青情怀”


197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邢燕子当选为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此后,又连续当选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

上世纪80年代,邢燕子曾担任过不同的领导职务。在北辰区一家知青农场当党支部副书记时,她依然是劳动榜样。上班时间,她挑着大桶撒肥,帮小卖部售货员售货,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哪里需要她,她就去哪里。在担任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她查看了大量文献资料,沿丰产河两岸逐个排查排污口,完成了《天津北运河水污染问题的报告》和《保护丰产河水免受污染的报告》两个课题,为保护水质、防止污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邢燕子还经常看望基层单位女职工,特别关心农村妇女,鼓励她们学习文化知识,创造美好生活。退休后的邢燕子积极发挥着余热,关心少年儿童成长,热衷参与社会活动,还自学书法、绘画,晚年生活过得朴素而充实。

时光如水,生命如歌。如今的邢燕子已年过八旬,虽然说话的语速比年轻时慢了,但聊起往事依然记忆清晰。在她的房间里珍藏着很多珍贵的老照片、旧报纸。每每有人来访,邢燕子都愿意拿出这些资料边看边聊过去,仿佛打开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尽管报纸、照片已泛黄褪色,却依旧能从中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带给人无限的鼓舞和感动。

一辈子吃了很多苦,也经历过起起落落,耄耋之年的邢燕子初心未改:“我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听党话、感党恩,永远跟党走。过去的苦换来今天的甜,我们那代人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和无悔的。”


推荐阅读·津报观察
天津柳林桥三种设计方案公布,你最喜欢哪一个?
学校还能有这福利?天津大学给学生发风筝!
观察 | 从不毛之地到时尚乐园,蓟州这座荒山正在打造一个新IP
人事动态 |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一批人事事项,朱鹏任天津市副市长



← 老铁请扫码关注天津政能量感知发展新趋势


天津日报时政部 津云·津报观察工作室 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