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机硅行业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1年,重工业部北京化工实验所用格氏法合成有机硅单体并试制硅树脂,开创了我国有机硅工业及应用研究的先河。
数十年来,我国有机硅行业已具备了基础原材料、单体、中间体到各类终端产品生产的完善产业链条,建有多个有机硅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而产业集群往往集中了资源、技术、产业和政策优势,是众多有机硅企业成长的摇篮。据SAGSI/ACMI整理,本文主要罗列了部分国内知名的有机硅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概况,供大家交流讨论。
永修有机硅产业集群
永修有机硅产业集群扎根于云山经济开发区,依托蓝星星火有机硅公司的单体生产优势,把有机硅产业链延伸作为发展主脉,借助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的成功模式,迅速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有机硅产业基地。
星火有机硅公司拥有生产装置80套,82个系列800余个品种产品,有机硅单体年产能50万吨,有机硅下游及特种产品年产能23万吨;该公司总投资50亿元的“凤凰”项目正加快推进,明年投产后单体产能将突破7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硅单体生产基地。围绕星火有机硅厂单体巨大的产能,永修县以延伸有机硅产业链、做大做强循环工业为着力点,实现企业之间微循环,工业园区大循环。例如,星火有机硅厂附产物一甲成为卡博特公司生产气相二氧化硅的原材料,卡博特公司产品气相二氧化硅和副产物浓盐酸又返回星火有机硅厂作为生产硅橡胶和有机硅单体的原材料等等。据统计,永修有机硅产业关联度高达70%,有机硅产业再循环、再利用,下游产品延伸自我消化能力达90%以上,星火工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有机硅材料产业基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22年,永修有机硅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0亿元,连续三年跻身江西省100个工业产业集群前十。产业集群共有上下游及配套企业15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58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29家,硅油、硅树脂、硅橡胶分别占全国总产能的8.6%、5%和6.7%。永修有机硅产业集群开发有机硅产品1000余种,基本涵盖有机硅全产业链条,企业之间结成紧密的共生关系,特别是近年来,引进了一批医美、纺织、光伏胶、电子胶、有机硅皮革等终端应用细分领域高质量项目,闭环式全产业链条更趋完善。
镇江有机硅产业集群
新安股份是我国有机硅行业龙头企业,2020年新安集团子公司镇江江南化工有限公司新增15万吨有机硅单体项目达产,新安有机硅单体总体规模提升至49万吨,并且项目配套年产2万吨生胶、2.5万吨107胶产能,进一步增强新安在有机硅行业的全产业链优势和生产规模优势。2021年10月,新安与德国赢创工业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赢创新安(镇江)硅材料有限公司宣布,其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新材料产业园内的气相二氧化硅工厂正式投产运营。与气相法二氧化硅工厂相邻的江南化工生产的有机硅单体,作为最便捷的原材料,将保供赢创新安生产气相二氧化硅产品。在这过程中产出的大宗副产品盐酸,又会作为原材料回到江南化工的生产线上。此外,江南化工还依托母公司新安集团的联产技术,把草甘膦和有机硅两个产业联动起来,实现了氯、磷资源循环利用,大大减少三废排放,每年降本增效2亿元,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镇江新区新材料产业园主导产业主要分为高端精细化工、功能性新材料两大领域,目前已形成了电子化学品产业链、新能源电池配套产业链、C9深加工产业链、苯乙烯/丁二烯下游产业链、氯/氢下游产业链、草甘膦有机硅循环经济产业链等六大产业链耦合协同的发展态势。产业园位列2022年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21位,连续五年跻身中国化工园区第一方阵。2022年,产业园预计应税销售约485亿元左右,保持历史高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突破10亿元。
宜昌新材料产业集群
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始建于2004年,占地面积共计5500亩,员工4500人。园区始终坚持产品高端化、产业绿色化、资源集约化、经济循环化的方针,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62.8亿元, 先后建成4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及20万吨/年下游产品、12.5万吨/年电子化学品等重点项目;并通过产业链招商,引进有机硅下游深加工企业14家,形成年产30万吨规模,实现单体就地高值化转换。园区是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全部项目均按照循环产业链规划建设。一个最典型的循环,就是草甘膦副产的氯甲烷,绝大部分用于生产有机硅,有机硅副产的盐酸,又全部用于生产草甘膦。这种完整的循环经济闭环,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宜昌坐拥世界级工程三峡大坝,是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山水相连的地域特色赋予宜昌丰富的矿产、内陆港口、清洁能源等资源优势。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首站宜昌,提出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要求。过去五年,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全面实施“关停、转型、搬迁、治污、复绿”五大工程,拆除沿江生产装置32套,对沿江腾退的900多米岸线按照城市公园标准绿化美化,封堵园区所有排污口,削减污染物排放30%。2022年,园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38.61亿元、利润38.1亿元、上缴税费8.04亿元、出口创汇7.2亿美元,同比分别上升12.53%、20.65%、81.03%、67.9%。
张家港有机硅产业集群
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依托长江口岸区位和功能的政策优势,已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国际资本承载区、现代产业集聚地和大宗商品集散中心。目前,工业园内外资企业占比逾60%,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7家、世界化工企业50强12家,已形成有机硅、高性能树脂、功能性涂料等极具竞争优势的功能性新材料产业群。其中,陶氏张家港生产基地占地140万平方米,于2002年投产,是陶氏在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拥有行业领先的有机硅一体化生产装置。2021年1月,陶氏张家港有机硅树脂工厂落成,该工厂是陶氏在美国本土以外建立的第一家海外有机硅树脂工厂。
瓦克张家港生产基地是瓦克集团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面积约30万平方米,产品涵盖有机硅弹性体、有机硅密封胶、有机硅乳液、有机硅中间体、硅油、气相二氧化硅和硅氧烷等。
张家港有机硅产业集群以陶氏化学、瓦克化学为龙头,形成了上下游完整的有机硅化学产业链。基地相邻的陶氏和瓦克存在原料、公辅、环保等依托关系。陶氏硅氧烷生产装置产生的氯硅烷送往瓦克二氧化硅工厂生产气相法二氧化硅;二氧化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化氢又回到硅氧烷工厂作为氯甲烷装置的原料。张家港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23年要坚持产业立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焦有机硅、高性能涂料等领域,发挥陶氏、PPG等重点企业带动作用,推动高分子材料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桓台有机硅产业集群
山东桓台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唐山镇西北部,是2006年8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9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的省级开发区。2017年更名为淄博东岳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依托东岳集团设立,已发展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其中,东岳硅材扩产后有机硅单体产能达到60万吨/年。开发区在新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掌控了大量自主知识产权,在新型环保制冷剂、氟硅材料、氯碱离子膜等方面打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垄断,综合竞争能力在国内有机氟行业和新材料行业居领先地位。园区的主导产品为绿色环保制冷剂、氟化工和有机硅高分子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40%以上,三分之一以上的产品销往欧美、中东、大洋洲、东南亚等地,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目前,园区共有企业13家,其中化工企业8家,危化品企业8家。园区已经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氟硅产业为主体,以东岳化工有限公司、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为龙头,以东岳氟硅材料有限公司、东岳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东岳神舟新材料有限公司、森荣塑业科技有限公司、金豪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宝源化工有限公司等产业链延伸的整体发展格局。
乌海有机硅产业集群
乌达产业园(原乌达工业园)是内蒙古乌海经济开发区“四园”之一,于1998年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规划面积31.6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5平方公里,主要工业产品有PVC、有机硅、BDO、草甘膦等80余种。
《内蒙古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达产业园总体规划(2022~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规划,在有机硅方面,产业园要做精有机硅全配套产业链,以工业硅为支撑,硅油、硅橡胶、硅树脂为发展方向,推进煤化工与氟硅化工耦合发展,工业硅向下游光伏产业发展做多晶硅,配套发展切片、电池、组件等下游产品,延伸发展装备制造等新能源行业。目前,产业园中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具备年产25万吨有机硅单体的产能。内蒙古恒业成与卡博特公司签约,成立卡博特恒业成高性能材料(内蒙古)有限公司,该工厂主要利用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的副产品生产高品质纳米级二氧化硅,再将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输回恒业成有机硅厂用于其下游产品的开发,进而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再利用的有机硅整体产业链,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同时,内蒙古兴发有机硅新材料一体化循环项目正在建设,该项目总投资55.7亿元,建设4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装置,配套建设15万吨/年离子膜烧碱装置(工业副产废盐制烧碱),5万吨/年草甘膦装置技术升级改造,以及相关附属设施和公用工程。项目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年利税1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100个,最终形成完整的“磷—硅—盐”产业链循环,将从本质上增强有机硅产业盈利能力。2022年乌达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15.8亿元,同比增长4.7%;营业成本达345.9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利润总额43.9亿元,同比下降63.6%。
唐山南堡有机硅产业集群
唐山南堡经济开发区于1991年成立,1995年经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南堡经济开发区依托区内唐山三友和唐山三孚等龙头企业,已形成了有机硅、无机硅产业集群。其中,三友具备2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产能,另有2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扩建项目正在建设。开发区建立了“氯气—有机硅单体—有机硅下游产品”“三氯氢硅—硅烷偶联剂中间体—硅烷偶联剂产品”等有机硅产业链和“三氯氢硅—四氯化硅—气相白炭黑”“三氯氢硅—四氯化硅—高纯电子气体”等多条硅产业链条,还引进了奥瑟亚化工、偶联硅业、东莞博君来等硅材料下游企业,为后期硅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该区正全力推进占地 5000 亩的北扩区建设。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南堡开发区将重点建设4万吨碳酸锂/氢氧化锂、5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10万吨碳素材料、12.2万吨硅烷偶联剂和20万吨有机硅等项目。其中,硅烷偶联剂项目利用三孚硅业主要产品三氯氢硅和三友氯碱的氯气、氢气等作为原材料,能够延长循环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硅烷偶联剂生产企业。据悉,该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区一期内的项目预计到2023年全部建成后可新增产值250亿元;“十四五”期间,北扩中谋划建设的16个项目建成后,又可新增产值400亿元。
新疆硅基产业集群
近年来,新疆发挥原料优势和电力资源优势,推动硅基产业扩能提质,打造产业链条完整、产业规模较大、协同配套齐全的世界级硅基产业集群。在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四大产业集群之一的硅基新材料产业链以大全新能源、西部合盛硅业为核心,形成“煤电→工业硅→合金材料、有机硅、多晶硅”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高品质工业硅43万吨、多晶硅10.5万吨、有机硅20万吨。
合盛硅业鄯善工业园区新疆(鄯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周广科 摄
同时,在鄯善工业园区,鄯善硅基新材料产业是以合盛硅业为龙头,上下游衔接、产业链完整、就地转化率高、循环经济特征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硅基新材料现代产业体系。据介绍,从2015年开始,合盛硅业在鄯善县投资打造占地万余亩的“煤电硅”一体化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目前有机硅方面已建成下游一期10万吨/年硅氧烷项目、二期40万吨/年硅氧烷项目、三期40万吨/年硅氧烷项目和14万吨/年混炼硅橡胶项目。历经数年发展,合盛在鄯善的工业硅和有机硅产能已占到中国的三分之一。目前,鄯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正在建设年产20万吨多晶硅、40万吨有机硅、40万吨工业硅等项目,年内达产后产值将翻番。而在乌鲁木齐准东产业园区,新疆新盛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计划投资33亿元建设年20万吨有机硅及配套项目,该项目环评文件于今年5月8日获得批复。项目建成后,有利于吸引一批有机硅下游产品生产企业聚集到乌鲁木齐准东产业园区内形成有机硅下游产业集群,繁荣产业园区。此外,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新疆中部合盛硅业有限公司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正在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是全球首个多晶硅—单晶切片—电池组件和光伏玻璃—光伏发电一体化产业园区。“十四五”期间,新疆将重点发展硅光伏、硅电子、硅化工、硅合金等硅基下游产业,推动“新能源+煤电硅材一体化”绿色发展模式上新台阶。
曲靖硅材料产业集群
近年来,曲靖围绕“多晶硅—单晶硅棒—单晶硅片—电池片—组件+配套产业+光伏电站”全产业链,全力打造千亿级绿色硅光伏产业集群。同时,在硅化工产业方面,沾益工业园区花山片区打造占地超5000亩的有机硅新材料产业园,依托云能硅材40万吨有机硅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全力打造“有机硅单体—聚硅氧烷等中间体—硅橡胶/硅树脂等下游产品—应用”产业链。
目前,沾益有机硅新材料产业园已签约项目11个,重点在谈项目15个,已投产项目2个,拟投产项目2个,在建项目6个,近期拟开工项目1个。产业园产品包括有机硅单体、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硅烷偶联剂、硅酮密封胶、气相白炭黑等。
2022年,沾益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397.8亿元、工业增加值76.2亿元;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5亿元;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1个,协议投资额430亿元;快速推进建设项目25个,现已建成投产15个。园区计划到2025年引进有机硅下游企业50户以上,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突破300亿元,实现利税50亿元,提供5000余个就业岗位。
昭通绿色硅产业集群
昭通高品质硅矿资源储量高达300亿吨,广泛分布于彝良县、大关县、盐津县一带。近年来,昭通市高度重视绿色硅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水电资源、优质的硅矿资源和富余劳动力,以合盛硅业昭通水电硅循环经济项目为龙头,按照建设硅原料产业基地、延伸有机硅产业链、发展硅光伏产业链三条路径发展绿色硅产业,打造千亿元级绿色能源及制造业产业集群。
其中,彝良县境内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大、埋藏浅、易开发,资源禀赋突出,具有发展资源型工业的先天条件。目前已发现矿种3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4种。彝良境内硅矿原料探明储量5.71亿吨,预测储量200亿吨,居云南首位,SiO2含量高达99%以上。根据规划,彝良产业园区将构建以硅基新材料产业为主导,生物资源加工产业、煤化工产业为辅助,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此外,昭通大关县硅矿资源也相当丰厚,探明的高品质硅石矿储量达百亿吨以上,全县分布密集且品质优良。在硅产业方面,大关立足量大质优的硅矿资源,联合信义集团等,打造绝缘子、光伏玻璃、多晶硅、单晶硅等一体化的硅产业聚集区。而在建设有机硅产业集群方面,昭通以合盛硅业年产80万吨有机硅单体及配套80万吨工业硅项目建设为依托,在昭阳区建设龙海硅基新材料产业园,充分发挥有机硅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广的优势,着力构建有机硅单体及下游应用一体化硅化工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昭通全市有机硅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目前,中国有机硅行业进入了新一轮高速扩张期。根据ACMI/SAGSI统计,2023年,中国预计有58.2万吨/年聚硅氧烷新增产能计划投产,预计2023年产能达到289.3万吨/年,同比增长25.2%。发展有机硅产业集群,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人才集聚、降本增效等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