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团队锂离子电池负极预锂化取得重要突破

■ 信息来源 | 清华新闻网(本文由“SAGSI硅产业研究”整理后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二次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受关注也是应用最广泛的电化学储能器件之一。锂离子电池拥有高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无记忆效应以及极慢的自放电速率等显著的优点,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电动汽车以及大规模储能等领域,然而目前商业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仍然无法满足人们对长续航、高极限里程产品的需求。
在锂离子电池中,在首圈循环中负极上形成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会消耗大量锂离子,导致初始库仑效率(ICE)的降低和能量密度的急剧下降。
目前,许多新型的低电位高比容量负极材料被逐渐发现和应用,但是这些材料往往面临相当严重的初始容量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们已经开发了基于不同机制的预锂化方法,预锂化策略通过各种锂源引入额外的活性锂离子,有助于形成SEI层,并最终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日前《自然·能源》期刊重点报道了“基于卷对卷的锂离子电池负极转印预锂化技术”(Roll-to-RollPrelithiationof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 by Transfer-printing)为题论文。
论文中由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伍晖教授课题组与航天航空学院李晓雁教授课题组密切合作,研发了一种全新的连续电沉积转印预锂化技术,提出利用卷对卷装置连续电沉积锂金属层作为预锂化锂源,并结合转印电极方法,成功实现了预锂化负极的连续化低成本制备(见图1),同时结合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揭示了转印过程中的力学机制(见图2),并建立了定量的理论模型,这些研究成果为锂离子电池预锂化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机遇。

图1.连续卷对卷预锂化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图2. 转印过程中的力学机制
该方法通过调控电沉积参数,使精确可控的锂沉积在集流体上,利用沉积锂和负极层之间的强结合力,采用电极转印工艺将活性材料转移到电极上,利用该技术,成功制备了预锂化的石墨负极和硅碳复合材料负极,将其初始库仑效率提升至接近100%,并保证了良好的稳定性以及更好的倍率性能,预锂化电极可大幅度提高镍钴锰三元氧化物和磷酸铁锂全电池的初始库伦效率和能量密度。
通过有限元模拟研究了界面分离与粘合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转印过程中产生的剪切应力促进了界面的分离,从而实现了电极层的转印,在此基础上,基于有限变形理论建立了相关的理论模型,预测了电极转印发生的临界压缩应变。
基于理论分析和相关实验结果,研究团队设计了用于预锂化负极连续生产的卷对卷电沉积和转印系统,实现了从集流体到预锂化负极的连续生产,与传统的卷对卷电池制造工艺可以很好地匹配,具有极大的工业化应用价值。
该方法利用电沉积方法实现了精确可控的预锂化,避免了昂贵的预锂化锂源的使用,对各类电极活性物质具有普适性,并且具备与传统电极制备工艺的良好匹配性以及工业可扩展性。


2023年

高纯石英材料技术及应用高峰论坛

(11月1-3日   江苏徐州)

主办单位:北京国化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承办单位:ACMI硅材料研究所支持单位:硅产业绿色发展联盟支持媒体:SAGSI硅产业研究、有机硅、国化新材料研究院、硅产业绿色发展联盟官网会议主题: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发展、应用高端突破暂定议题:

联系电话:


推荐阅读

1、四川30万吨硅碳负极材料项目最新进展

2、硅烷科技:硅碳负极行业对硅烷的需求量将逐年快速增长

3、杉杉硅氧硅碳产品双突破!快充需求带动硅基负极放量

4、【行业盛会】2023高纯石英材料技术及应用高峰论坛

【免责声明】本平台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侵犯您的权益或其他不适宜之处,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本平台将及时处理。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需保留本平台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CMI硅基新材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