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再问我,如何设计滨水景观

活水沙龙 活水沙龙
2024-08-29

滨水景观 


‍‍‍‍‍‍‍‍‍‍‍‍‍‍‍‍‍‍‍‍‍‍‍‍‍‍‍‍‍‍‍‍‍‍‍‍‍‍‍‍‍‍‍‍‍‍‍‍‍‍‍‍‍‍‍‍‍‍‍‍‍‍‍‍‍‍‍‍滨水一般指同海、湖、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
滨水景观是环境中最为典型、复杂、集中、活跃的构成要素的总和,是特定水域与周边相关陆域、水际线、建筑物等所形成景观存在的总称。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尤为重要和独特的组成部分,主要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怡人的亲水环境,增进市民之间的人际交流。
那滨水景观该如何设计才合理呢?





01


滨水空间特征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尤为重要和独特的组成部分,主要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怡人的亲水环境,增进市民之间的人际交流。

1)水体造就的自然资源特征

生态多样性:滨水空间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是人们观赏、考察的特殊区域。
滨水小气候:当水体达到一定数量、占据较大空间时,水域附近常常呈现出宜人的小气候。



2)滨水区独特的人文特征

水乃生命之源 ,人类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趋水天性是历来已久的。在古代人们就有水上游览、曲水流觞、钓鱼等亲水活动; 在当代,有划船、漂流 、游泳、水边冥想 、瑜伽等活动。



3)滨水空间固有的景观特征

河道景观属于典型的带状空间,带状空间因其水流的作用,形成蜿蜒河道、缓坡岸堤等特殊空间形态; 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内聚力,其空间秩序较强,有利于沿岸形成序列的空间节点。





02


人的行为特征


人们的活动是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因素,它构成了滨水开放空间的人文特征和价值基础。正如C·M·迪西所说:规划和设计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有形的工艺品,而是创造一个满足人类行为的环境。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空间属性与人的关系,从而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互适状态。在个人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

1)个人空间

1959年霍尔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
亲昵距离(0m~0.5m),如爱人之间的距离;
个人距离(0.5m~1.2m),如朋友之间的距离;
社会距离(1.2m~2m),如开会时人们之间的距离;
公众距离(4.5m~7.5m),如表演者和观众的距离。
人际交往的距离直接决定了不同对象需要的空间规模。



2)观察尺度

角度:

  • D/H=1: 当处于45°仰角时,是观赏任何景物细部的最佳位置; 

  • D/H=2: 当处于27°仰角时,既能观察到景物的细部,又能感觉到对象的整体性,进则观察细部,退则观察整体,乃观察景物的最佳观察点;

  • D/H=3: 当处于仰角18°时,能感觉到以周围景物为背景的十分清楚的主体对象( 见图 ) 。



距离: 
  •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安全距离为 L=3.0m, 而人交流谈话距离为L>0.7m。

  • 观察事物的距离在6m左右可看清细部(如花瓣) ,在20m~25m可看到人的面部表情,因此这一范围通常组织为近景,作为框景,导景,增加景深层次;

  • 观察事物的距离在70m~100m时,可看清人体活动,适宜设置为中景,同时作为主景,要求能看清景观全貌;

  • 观察事物的距离在150m~200m时,可看清建筑、景观群体与大轮廓,通常设置远景,作为背景起衬托作用。


3)行为习惯

① 步行模式:
调查表明,一般情况下的适宜步行距离是400m~500m,持续步行时间是15min~30min。景观设计中往往在距离400m~500m之间会设置休憩节点。



②活动群体: 使用带状滨水空间的活动群体相对较多且呈小组分散。



4)人的活动类型

对于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丹麦建筑师扬·盖尔将其简化为三种类型:

必要性活动
自发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

另外,根据人们不同的行为目的,又可以把这种流动性的活动分为:具有明显行为目的的点对点移动、伴随其他行为目的的随意移动、移动过程即行为目的的移动,流动中的停留状态。


人性化的设计是需要设计者能够对人们的需要,做出最为敏锐的洞察和最为敏感的反应。


建立一种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无论是有形的互动还是无形的互动,而这种机制的根本则来源于用行为理论支持的景观设计。




03


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1. 彰显文化,空间塑造

水岸空间往往是人类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随着时间推移,当地的文化变迁会沉淀出厚重内涵, 新时代的设计也应该传承历史文化, 在空间品质塑造的同时, 体现当地文化特色。



2. 生态优先,安全并重

滨水绿地作为水陆交界区域本身具有很特殊的边缘效应是生态活跃区域,同时也是生态敏感区域。需要考虑本身的水体本身的生态效应,水体设计必须保证其安全值。



3. 联动城市,滨水通达

城市发展与河流相生相伴滨水空间在特殊历史时期承载了更多的生产性功能,未来更多将会以绿地生态游憩为主要功能。这也对滨水绿地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滨水空间不能孤立千城市,应该融入城市,在保证滨水空间可达性的同时与城市绿地网络建立多方位链接。





04


滨水景观空间类型


根据水体的走向、形状、尺度的不同,滨水区域空间可分为线状空间、带状空间和面状空间三种。

1. 线状空间

是指狭长封闭,有显著的聚焦性和方向性的滨水区域。主要集中在狭小的河道上,有建筑群和绿化带形成连续的,较封闭的侧界面。


2. 带状空间

指水面较为宽阔,由两岸建筑、绿化等构成侧界面的滨水区域。空间界定作用较弱,空间较为开敞。



 3. 面状空间

指水面宽阔,尺度较大,形状不规则,侧界面对空间界定较弱,十分开敞的滨水区域。面状空间中水面的背景较大。





05


滨水景观设计规范


1. 水体近岸2.0m 范围内且水深小于0.7m 时,可不设护栏或只设示意性护栏,高度不宜超过0.4m。直立护岸必须设置护栏。

2. 慢行道宽度不应小于1.5m,慢行道坡度应小于3%。

3. 休憩节点应与周边地块相结合,按500m 服务半径设置。

4. 重要通航河道亲水平台设计应按200m~300m 服务半径设置,一般通航河道亲水平台设计应按500m 服务半径设置,并结合城市区块的功能进行布置。

5. 亲水平台高程设计离水面不应大于0.5m,并配置警示护栏。不设护栏的亲水平台临水岸边,须设置宽2.0m 以上的水下安全区,其水深不得超过0.7m,同时设置标志牌和警示牌。

6. 座椅宜按50m~100m 间距设置,材料宜采用石材、和木材。城区河道座椅宜按30m~50m间距设置,材料可采用金属。城市广场数量可适当增加。

7. 郊区河道果壳箱应按100m~200m 间距设置,城区河道应按50m~100m 间距设置,城市广场数量可适当增加。




06


滨水景观设计方法


1. 合理划分功能区

在尊重原有基地自然生态肌理的前提下,根据场地特征、设计主题等对滨水公园进行合理的功能片区划分。


合理的划分场地,针对不同片区进行不同的主题和功能设定。功能片区的合理划分,主要根据基地环境状况、地域人文特征、基地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以及游客容量等诸多方面,对基地进行功能和主题的划分。


常见的功能片区划分模式包括有环境特征分区模式,人文主题分区模式等。



2. 有效利用基地高差

滨水公园中的水岸高差,在景观设计应得到合理利用。充分结合基地现状高差,布置亲水平台、游步道、自然植被等,从而营造丰富的滨水景观效果。对于高差的利用与设计,构成了纵向的景观序列形式,体现了节奏与韵律的变化,增强了滨水公园的立体化景观效果。


基地高差的利用主要体现在道路与驳岸的立体化设计两个方面。

(1) 道路的立体化设计主要是根据现状高差,针对不同区段的道路进行高低区分,以丰富整个场地内的景观空间层次。

(2) 驳岸的立体化设计主要是在考虑到防洪、灌溉等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样的驳岸形式的组合,包括了自然缓坡式、挑台式、台地式、引水式等。



3. 生态与景观有机结合

于基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城市公园各方面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基地景观的塑造是滨水公园最终服务于人的必要途径。在城市滨水公园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同时重视生态和景观两方面的效果,以生态学为重要基础,寻求生态与景观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景观效益,使得二者在整个城市滨水公园的设计中共同作用、相得益彰。


水生态与水景观的有机结合的具体设计手法包括:

  • (1) 构建湿地植物群落体系,形成湿地生态循环系统。

  • (2) 利用中水回收系统,通过水景处理手法的多样化营造与水质的维护相结合。

  • (3) 增加生态浮岛,修复生态体系同时增强景观效果。



 4. 本土文化的现代传承

通过对于本土文化的现代方法展示,保护和更新城市滨水区域的历史文化,传承风俗民情,突出滨水风光特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目的,使得城市河网的历史地段成为体现历史文化,彰显现代城市文化魅力的居住、商业中心,为城市注入活力与生机。


本土文化的现代传承,具体主要体现在:

  • (1) 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展现本土历史文化特征;

  • (2) 传统理水手法应用于现代城市水景;

  • (3) 尊重现状景观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尝试西方水景设计理论。对于本土文化的现代传承,能够保护、提升并且促进城市的自然、历史、人文的发展,同时起到带动、振兴城市经济的作用。




07


滨水空间处理方法


下面为大家介绍26种常见的滨水空间处理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A. 让自然做功

自然驳岸的植物群落具有涵蓄水分、净化空气的作用,可在植物覆盖区形成小气候,改善水体周边的生态环境。因此,自然驳岸应成为滨水区域的主要空间类型。




 


B. 碎石护岸处理

碎石透水透气,利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且可塑造型强,能塑造出多样的造型和纹理。






C. 平行曲线路径

曲线的整体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想到自然河流、地形等,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在滨海景观设计中,平行曲线可以与与河岸线形成很协调的关系。






D. 波动折线路径

波动折线形可使景观更具张力,同时给人以强烈的韵律感与现代感。在设计时,要注意节奏及其与地形的关系。




E. 波动曲线路径

力度感稍弱,但依旧具有张力。




F. 打断路径

可切割出一系列的次级空间,结合高处处理设计,效果更佳。




G. 路径与岸线重叠

与水体直接发生联系,城市内运用较多,其他区域局部运用也不错




H. 单个水边构筑物.

供人停留休息的水边庇护空间。




I. 路径局部放大

在较长滨水路线节点处做打断,对局部路径进行放大,也可搭配构筑物,座椅,栏杆等形成视线开阔供驻足休息观赏的,独立庇护空间。





J. 重复路径

曲线路径在节点进行,分叉形成多条路径,子路径,根继续分叉形成更多路径,各路径,最终汇合聚集,此类空间可设计为,植物花卉科普场所、湿地体验区等。





K. 路径分叉成广场

分叉的空间成为可参与的滨水广场。




L. 低于水面的广场

可带给游客惊喜的设计,但一定结合实际地形合理利用。




M. 内凹空间

使水体主动与岸边对话的空间。



N. 伸出水面的平台

路径沿径向伸长,探出水面,结合铺装,设施等形成,码头,垂钓空间,水中广场,成组的邻水构筑物等停留空间,深入水体,使陆地与水体进行直接对话。






O. 伸出水面的平台

可以是码头可以是垂钓空间或其他......





P. 成组的临水构筑物

与平台相比,使人停留更久的空间。




Q. 完整图形叠加

强调节点空间的常用手法,可单一使用也可组合使用。





R. 伸出的临水平台

除了基本景观,可以注入更多的主题活动。




S. 水边台阶广场

属于滨水高频空间。






T. 阶梯状绿化

软化的台阶广场,不错的折中手法。




U. 凸出水边的绿地

常与滨水旧码头改造结合。





V. 多层次立体平台

可以使滨水空间更酷炫。




W. 线状台阶广场

滨水常用的空间处理手法,以台阶的形式处理消化水陆界面高差,空间狭窄时运用线状台阶广场是个不错的应对方法。





X. 网状高差路径

关键是高差跌落,而不是网状。





Y. 交错重叠的滨水平台

可使亲水空间更有趣更好玩。




Z. 插入水中的斜面广场

常与临水建筑结合设计,或用在主要节点广场。






相关的优秀滨水景观案例

欢迎点击下方图片跳转继续阅读

【活水沙龙】会持续为大家整理1000个与“水”相关的案例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栏目:设计师工具库

材来源:新景观设计、景观园林网、那山那水

活水编辑:李辰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活水历 丨 活水内参 丨 活水沙龙 丨 河流空间设计

水和城市系列 丨 海绵城市 丨 大湾区水情河流修复手册



媒体 MEDIA

游学定制 TOUR

出版 PUBLISHING

工作坊组织 WORKSHOPS

活动策划 EVENT

智库平台 THINK-TANK


支持活水沙龙—点个赞、在看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活水沙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