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滨水环境如何进行自然重塑?涨知识了!

活水沙龙
2024-08-2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漫谈景观 Author 李志清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漫谈景观
太阳的光照和能量、大气与水的循环、土壤与地质的构造以及动植物的营养级联等所构成的整体,被称作是自然生态系统
这其中有无数的小系统,这些小系统集聚和层叠形成更大的系统将地球包裹起来,这就是生物圈
人类的呼吸、饮食及活动都依赖这个系统,自然生态遭受了破坏,必将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升,人类活动让自然生态系统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而系统中某个小小的损伤,往往会造成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要避免环境恶化造成的全球性危险,“自然重塑”便成为当今人类必须应对的课题。

自然修复的尝试

《边缘竞争》一书中介绍了一个关于建设大草原的案例:

美国芝加哥郊外有一片退化的空地,那个地方最初的景观是一片稀树草原,如何用人工干预的方法把这个地方恢复成之前的生态景观呢?


《边缘竞争》的作者告诉我们用还原论的方法是造不出预想的大草原的。稀树草原完全不是用这种自上而下的设计控制而形成。人的认知无法穷尽形成这片草原的所有要素,因此预料之外的现象无法避免。


我们看到这片草原的可能只是草坪、树木和动物。但在其中起关键作用也许是某种鸟类,可能只有这种鸟才能将某一种植物的种子带到这个地方。至于这鸟是什么时候来,什么条件下才能把种子带到这个地方,这是人无法事先预知的。

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态学家们发现,野火是在生态修复中被完全忽视或排除的要素。而这种具有破坏性的因素,可能恰恰通过燃烧使这里的土壤、气候及生态发生某种变化,最终才呈现出一片稀树草原的景象。
尊重自然,是要包容自然对我们的一切影响,包括自然对我们造成的直接伤害,如洪水和大火。
要重塑自然,人工干预当然必不可少,但人工干预在这过程中的角色、力度怎样,这就像我们品尝一道美味佳肴一样,虽感觉到可口,但这里面到底如何搭配食材和调料,吃饭的人是无法穷尽其中奥妙的。而且,这些要素出现的顺序,食材和作料的分量与火候的把控,这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
做菜与自然重塑相比,显然要简单得多。要形成一种生态,就像有一双看不见的手,能把多种要素融合,使各要素之间又形成多层级的新要素,极其复杂,充满了偶然性,令人眼花缭乱,最终形成一片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象。

大自然的作品与人类作品的区别

1,生态是生长出来的,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演化,具有变异的特征,不是在某个时间点上的一次性组装而成。
2,初始状态很重要,若始发因素不对,后面即使要素齐备,也不会呈现为一个理想的生态系统。
3,各要素要以恰当的顺序加入,演化需要相应的过程。
4,一些暂时出现的关键因素并不一定是系统最终的组成部分。总会有某种偶然因素像能点石成金的上帝之手将生态激活。

自然重塑不只是把饵料投喂给生物那样简单

日本一个研究团队,在某个残破的填埋用地做了一个重塑自然的实验,取名“自然学习实验中心”,主要的目的是要重塑一种环境条件,使得多种生物能够在这种条件下生活并世代繁衍。

这个设计,尊重了自然的过程和不确定性,设计不是建立在最终的解决方法上,而是提出问题、播撒种子、构建策略,提出潜在发展的可能。

具体做法:

1,构建生物生境的网络

自然重塑,就是设法让那些失去联系的生物重新建立联系,让各种生物能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中,通过相生相克的关系世代相传。
生境网络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它不仅仅是城市的公共绿地,更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各栖息地之间保持着必要的联系,这些绿色空间以多种形式串联形成的网络,就是生境网络。
据研究表明,生境网络在保障不同生境间物种交流和能量交换、降低生境破碎化影响、支持物种长期存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定量的计算分析,寻找高生态效益区,搭建廊道体系,不仅可以使得生态网络更系统、更畅顺地连接,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接触自然,拥抱城市生态。

2,增加景观的生态适应范围,提高景观生态的可能性。

在自然学习中心,人工挖掘的水池,不刻意进行人工的设计种植和投喂,任由自然自己治愈生态。虽然,自然重塑通常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但是,在现实中目标可以随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只要能够提高生物的多样性,都算有效的自然重塑。

再野化与荒野保护

人类自结束在荒野流荡的生活,就一直在做着“去野化”的努力。随着人类活动和人工设施的不断扩张,景观的荒野程度日渐下降,野生生物逐步灭绝或濒危。在这样的“去野化”过程中,无论是从生态系统的保护,还是从环境伦理学的要求考虑,再野化的产生都具有必然性,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保护仅存的荒野对于自然保护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的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所以,在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中,必须系统考虑城市、乡村、荒野的关系,协调人居环境与自然保护地的矛盾。

再野化的理念及实践,促进了人类对自然观念的战略转变:
1,从还原论思维向整体性思维的转变。
2,工程思维向生态思维的转变。
3,项目尺度向景观尺度的转变。
4,短期利益向长期利益的转变。
5,单维度、单一目标向跨学科、多元目标的转变。

自然重塑的方法论在人类对自然态度的反思和认知不断升级的基础上,自然重塑,是基于生态原理,建立一个有厚度的,由集聚的斑块组团和层叠的廊道网络构成的不断变化,有生命的场域。

人类活动的缺失对野生动物产生的有利影响

30多年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让这片区域成为“无人区”。今天的切尔诺贝利依旧鲜有人类光顾,但大量动物在忍受了最初的辐射后,逐渐繁衍生息,成为这里的主人。
“无人区”也并非是个不毛之地。实际上,无人区由两种区域交替拼接而成:辐射强度高的“热区”和辐射强度很低的“净区”。在“无人区”内经常可以看到鸟类、啮齿类、驼鹿、猞猁、狼、野猪等动物的活动痕迹。动物们重新占领了这片土地,研究人员经常可以看到野生动物们的踪迹,如猞猁和狼。
有些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的缺失将会意外地对野生动物产生有利影响
德克萨斯理工大学的教授罗伯特·贝克说:“辐射本身对野生动物并没有什么好处,但可以这么说,尽管人类损失惨重,世界上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并没有对野生动物造成毁灭性影响。”
所以,最好的生态修复就是尽力排除人类的活动,人类活动的缺失对野生动物反倒会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

人工河床的自然再生

当今,在整个生物圈内,其实已很难找到人工活动缺席的场所,人类再也找不到大的空间,可空出让自然去慢慢疗伤。
看来,只要排出了人的因素,生态恢复就更容易实现,但是,人类生态建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排除人类,因此,生态恢复的先决条件就是,保障人类的活动不受太大影响。
虽然,河流最好是由自然的河堤和自然河床所构成,但是,治水和水利工程造就了大量坚固的混凝土河床和护岸。即使在有着这样的护岸和河床的中小型河流,通过自然再生的技术改造后,也可以达到自然河流相应的功能。依靠自然水流的力量可形成深潭、浅滩和沙洲的构造(如下图)。

为了在这样的河床中形成适合于水生植物、蜻蜓、飞蛄幼虫等昆虫类、小河蟹等甲壳类和幼鱼以及成鱼等的栖息环境,
应采用如下方法:
1,深潭——浅滩结构的营造
在三面光的混凝土河床交叉配置人造结构,贴着方箱笼和栽种袋设排桩打入铆钉,让方箱笼和木工沉床,或沙洲,成为不会被水流冲走的骨架。在水流缓慢的河流,把构成沙洲骨架大小形状不同的石块和沙袋沿左右两岸交错配置这种人工结构。

2,护岸的自然再生
中小河流的护岸,其中会形成大小不一的空隙,为沿岸扎根的植物提供了根茎生长的基础。为了营造成两栖爬虫类水生生物的栖息之所,边坡最好营造成缓坡形式和不勾缝的砌石。
3,鱼道的设置
设在河流中的堤坝,落差只要超过1M,中小鱼类便不能溯流而上,对于这样落差的堤坝建设,最好在施工前做好实验,把坡度降为7%~8%以下,中间设有供鱼休息的水坑,设置大多数鱼贝类可溯流而上的鱼道。

结语

自然重塑并不是抹掉所有的人工痕迹,而一味地去还原自然风貌。关键是在人工已建造的设施上,设法还原自然原有的结构,恢复自然原有的功能。
这些结构应该是人工合成的生态,有了这样的结构,尽管看上去,并不像是纯自然的形态,但河道中的鱼儿因此可以进行河床觅食、深潭避险、浅滩繁殖等活动。
所以,重塑自然,不一定要完全回到自然的过去,关键是恢复自然的结构和功能。

素材来源:漫谈景观

活水编辑:活水君 ZST

校对审核:李辰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加入活水社群  现在扫码入群!!(广告勿入)

活水君


加入活水沙龙编辑部(点击
文案编辑丨视频编辑丨自由撰稿人
 往期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一天一点水知识 

媒体矩阵

活水沙龙

微博

活水沙龙

知乎

活水沙龙

B站

活水沙龙

今日头条

活水星球

小程序

活水沙龙

视频号


媒体 MEDIA
游学定制 TOUR
出版 PUBLISHING
工作坊组织 WORKSHOPS
活动策划 EVENT
智库平台 THINK-TANK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活水沙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