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脱钩”到“去风险”,玄机不少

九万里 九万里 2023-07-27

近期,欧盟、美国等方面相继提出对华不是要“脱钩”(De-coupling),而是要“去风险”(De-risking)。一时间,“去风险”一词忽然流行起来。

欧美新话语“去风险”

3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访华之前表示,“与中国切断关系是不可能的,对欧盟也没有好处”,但“欧盟支持去风险和多元化”。

4月27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演讲时,也使用了“去风险”这个词,称美国追求“去风险而不是脱钩”,“去风险意味着有韧性、有实效的供应链,确保我们不会被任何一个国家所胁迫”。美国正式呼应了欧盟对华“去风险”的说法,释放出了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信号。

5月下旬七国集团峰会之后,会议联合公报特别指明,这几个世界最大经济体目前将致力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

5月下旬在日召开的G7峰会

很显然,这些欧美国家想把中国“排挤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领域的关键技术上”。他们还要执行所谓的“供应链产地多元化”,把订单、产线、新增投资等从中国移出去。

“去风险”的三个“关键”

关键物资——稀土资源。美国特殊竞争研究项目曾发布《国家竞争力十年中期挑战》报告,认为中国正在“与军事国防密切相关的稀土资源供应等方面建立其主导的供应链”。前不久,中国商务部列出了多项限制或者禁止出口的技术,其中就包括稀土和有色金属的提炼、加工等技术。美国对此恼羞成怒,拉拢二十余国进行报复,扬言要建立“关键矿业买家俱乐部”,欲把中国排挤出关键矿业供应链。

稀土资源

关键领域——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等。美国拉帮结派搞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并未将重点放在传统的自由贸易领域,而是强调半导体、数字经济、清洁能源,以及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新兴技术的规则。就在前几天,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表示,IPEF的14个成员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提高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协议谈判,将为地区国家提供“替代中国的方案”。

人工智能

关键技术——基础技术、新兴技术等。随着中国在5G通信、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多个新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美国政策界和舆论界弥漫起一股莫名的“技术危机感”。美国众议院中国工作组出台报告,主张在“5G、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与中国展开竞争”。

5G通信

“去风险”其实就是“去中国化”

从字面上看,欧美对华从“全面脱钩”走向精准“去风险”。但从本质上看,“去风险”不过是更精准地“脱钩”,是打着“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

西方过去那种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意图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的全链条对华“脱钩”,大概不会再成为常态。

取而代之的,既是多线程“脱钩”,即高科技领域的“强脱钩”与低附加值产业的“弱脱钩”并行;也是多速“脱钩”,即在某些战略领域加快和加深“去风险”进程,而在另一些领域,放慢或放弃“去风险”。

虽然说法变了,但排挤打压中国的本质没有变,依然要构筑“小院高墙”,依然要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依然要阻止中国发展崛起。

”去风险“的本质

“去风险”真的行得通吗?

当前,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如此紧密,与中国经济“脱钩”或“去风险”的代价实际上远远超过西方的预期和承受能力。

以美国为例,今年第一季度,中美贸易额虽然在中美关系及美国自身经济下滑的影响下同比下降13.1%,但是规模依然高达1615.88亿美元。离开“中国制造”,则意味着更高的物价,更高的通胀率,更高的生活成本。对此,美国商人不会答应,美国消费者也不会答应。再看看德国。2022年,德国对华投资115亿欧元,创历史新高。此外,据德媒计算,如果对华“脱钩”,德国一年的GDP就将下降2%,相当于损失600亿欧元。他们怎么会甘心承受这样的亏本买卖呢?如此大的贸易额和投资额,决定了中美、中德之间“脱不了”,也“脱不起”。

美国人萨拉·邦焦尔尼根据亲身经历讲述

正是察觉到“全面脱钩”的不现实,为减少“脱钩”的外溢杀伤力,力求精准打击,他们抛出了“去风险”的新话术。但正如之前的“脱钩”行不通,现在的“去风险”也是一样。

中国在产业集聚、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优势突出,市场规模大且具成长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逐渐建立起从大宗原材料采掘到工业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从生产,到流通、供给,中国实现了全链条、全系统、全过程的高效率,就像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大大抵消了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这种巨大的优势,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拟的。西方企业只有与中国合作,才能实现最高效的供应链整合,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制造效率与整体竞争力。

中国的发展

是机遇,不是“风险”

前不久,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公布2022年对华贸易年报,多国对华双边贸易数据创下历史新高。

5月30日,中国贸促会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外贸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外资企业持续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就在同一天,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CEO马斯克访问中国。在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的会见中,马斯克把美中利益比作连体婴儿,认为彼此密不可分,并明确表示特斯拉反对“脱钩断链”,愿继续拓展在华业务,共享中国发展机遇。马斯克这番话,表达了美国高科技企业的真实心声,也狠狠打了那些满口与中国“脱钩”“去风险”的西方政客的脸。

秦刚会见特斯拉CEO马斯克

马斯克的来访不是孤例。摩根大通CEO戴蒙、星巴克CEO纳拉西姆汉本周也在中国。稍早的时候,美国通用汽车董事长博拉到访上海,苹果公司CEO库克现身北京三里屯……

所有这些例子,再次证明了西方“去风险”之路走不通,逆历史潮流,不得人心。

无论怎么费尽心机遣词造句,“脱钩”也好,“去风险”也罢,政治操弄终究拗不过市场规律,割不断产业连接,挡不住中外经济往来,更阻碍不了中国发展崛起之路。

中外经济往来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往 期 回 顾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九万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