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度:吃相不要太难看

九万里 九万里 2024-04-27

小米折戟,富士康连夜跑路。近期,多家国际企业遭遇印度“国家级杀猪盘”。

6月,中国手机制造商小米被印度扣押和没收约合48亿元人民币资金。

中国手机制造商小米

7月10日,富士康宣布退出与印度金属石油集团合资成立的价值195亿美元的半导体企业。印度政府打造芯片制造中心的雄心就此泡汤。

国际巨头接连转身离去,印度经营环境何等险恶可见一斑。

印度当局悍然罚没企业资金的做法不仅扰乱了企业正常经营,而且直接恶化营商环境,挫伤了包括中企在内的各国市场主体在印投资兴业的信心与意愿,直接影响印度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发展愿景。

先圈过来  养肥再杀

2022年5月,印度财政部负责调查经济犯罪的执法局扣押了小米约合48亿元的资金。今年6月9日,这个执法局向小米印度分公司发出通知,依据《外汇管理法》指控其涉嫌“向外国实体非法转移资金”。

印方“振振有词”:一是未经当局许可即汇款,且通过在印度境外的实体进行;二是巧立名目转出外汇,汇款名目“特许权使用费”无实际意义。同时,印度当局确认财政部执法局有权持有该笔款项,这也意味着小米的48亿元资金被凭空没收了。

针对印方指控,小米声明称:“在全球范围内坚持合法合规经营,并遵守经营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向银行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和报表都是合法的。”并专门解释“特许权使用费”,强调小米印度公司向外国实体支付费用中超过 84%是高通的特许权使用费;若无相关技术和标准,小米的智能手机将无法在印度使用。

在印度遭遇所谓“合规调查”而被罚没资金的绝非小米一家。2022年,印度执法局以所谓“涉嫌洗钱”为由突击检查中国手机厂商VIVO,冻结近4亿人民币资产。此外,还有中国OPPO、韩国三星……类似案例不胜枚举。

中国手机制造商VIVO

印度此时对手机厂商集中下手,无疑是瞅准了时机。

此前,印度当局通过激励政策、税收政策等吸引不少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设厂,不断提升零部件本土生产率。尤其是通过“分阶段制造计划”(PMP)加征关税,迫使外企将生产制造逐步转移至印度本土。

时至今日,印度当局自认为国内手机生产体系已趋于完整,产业生态也已建立,遂开始挤压中企,同时扶持本国企业取而代之。这一路数,与印度当局2020年几乎彻底封禁中资背景的手机应用如出一辙。

印度手机制造流水线

事实上,近年来印度对外资一向是“既用又限”“先用后限”,甚至“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相关手法不断翻新,花样层出不穷。所谓“合规调查”只是打压限制外资的惯用手法之一。

据印媒报道,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给中国手机厂商量身定制了一整套限制性规定。

首先,小米、OPPO、Realme和VIVO等企业若想在印度落地生根,就必须引入印度股权合作伙伴在生产环节,中国手机厂商必须与印度制造商合作,通过成立合资企业等方式提高手机零部件的本土化水平。在销售环节,则希望中国手机厂商引入印度股权合作方,并且只能使用印度本地经销商。

其次,中国手机厂商须任命印度人担任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首席技术官等关键职务。

国家级“杀猪盘”:明抢

印度的做法太不讲究,路数也不复杂,其实就是“明抢”:抢钱、抢权、抢公司。

先是“抢钱”,对在印合法经营中企的账户资金,以合规调查为由先扣押、再没收;进而“抢权”,以行政手段插手企业内部管理,强迫中企任命印度人担任领导和关键职位;最后,强制要求在印度经营的中企在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纳入印度股权合作伙伴,实现“抢公司”的终极目标

让人诧异的是,上述“三抢”发生在21世纪,一个号称发展市场经济的国家,操作主体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更荒唐的是竟然还堂而皇之打着各种法律法规的旗号。“不可思议的印度”是印度政府用作吸引外国游客的广告词。现在看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印度的营商环境何其贴切

“不可思议的印度”旅游宣传

如此缺德  怎能成为世界老三

众所周知,印度经济规模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的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同时,国际金融机构也多看好印度发展前景。印度国家银行2022年9月报告预测,按当时的经济增速,印度有望2027年超过德国,2029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老三”。

2022年8月15日,印度总理莫迪在印度独立庆祝日自信满满地宣布,印度将在2047年建成发达国家。

然而,豪言壮语却难掩盖印度经济的灰暗一面。2014年,印度政府提出“印度制造”,计划于2020年将制造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提升至25%。然而,时至今日,制造业占GDP比例只有15%,远未实现预期目标。同时,人均GDP长期低位徘徊,2021年只有2257美元。

位于孟买的亚洲最大贫民窟

印度的经济数据看似光鲜,实际很大程度上源于14亿人口的庞大规模,难以客观和全面反映印度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为提升生产力水平,印度绕不开东亚等国走过的路,即通过吸引规模资本和先进产能,与国内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结合,逐步实现产业的本土化和升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良好的国内营商环境。在这一点上,印度恰恰是背道而驰。

在印度,屡遭打压的不只有中国企业,与印度密切互动的美国企业也没能幸免。

亚马逊被印度以“隐瞒事实”为由处罚20亿卢比(1.75亿人民币);沃尔玛被指违反零售相关法律而处高额罚金,并于2022年退出印度市场。

此外,福特汽车、通用雪佛兰、哈雷戴维森、花旗银行等各行业翘楚纷纷跑路。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27日,在印度注册的5079家跨国公司,已有1777家撤资。

外企进入印度大都看重其庞大的市场潜力。潜力意味着希望,但并不确保变现。待越来越多的外企认清印度当局的低劣做法,对投资印度还能有多大热情?印度到底是“外资热土”还是“外资焦土”,不少外资企业早有了答案。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往 期 回 顾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九万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