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5日,两位美国宇航员乘坐波音“星际客机”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准备执行为期一周的短期任务。然而,这一去竟是“短差变长差”——“星际客机”发生多处故障,至今仍未得到修复,滞留在了国际空间站。
迄今为止,两位宇航员已在茫茫太空“漂流”了60余天。
更恐怖的是,返程最快还要等将近200天。
8月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如果波音迟迟无法修复故障,后续只能安排宇航员“换乘”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龙”飞船,于明年2月返回地球。
7月10日,美国宇航员巴里·威尔莫尔(右)与苏妮塔·林·威廉姆斯在国际空间站与地面视频连线。
这趟一波三折的太空之旅实际早有预兆。
从2019年首次无人测试飞行开始,“星际客机”就先后遭遇了研发软件缺陷、火箭推进系统故障、压力阀故障、线缆伞绳质量不达标、宇航服漏水等数十次故障。
可以说,每年都想发射,但每年都有新的毛病。
甚至在今年6月的发射前,还检测到推进器阀门存在氦气泄漏问题。
但NASA和波音认为这些问题“没有致命风险”,还是硬着头皮选择了点火发射。
飞船冒险升空后,虽有惊无险地抵达了空间站,但因泄漏严重,推进系统失灵,两名宇航员被迫开启了遥遥无归期的“流浪太空”之旅。
2024年6月5日,波音“星际客机”飞船发射升空。这起“太空事故”让NASA颜面扫地,背后的始作俑者正是有着“百年传奇”名号的波音公司。作为波音公司的首次载人飞船项目,“星际客机”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技术故障。由于故障屡出不止,不仅发射时间推迟了数年,成本也超支了约15亿美元。现在,好不容易把人送上了太空,结果却没办法把人弄回来……除“星际客机”之外,波音的其他航天项目也频频出现问题。根据NASA监察长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波音的质量管控系统未达到NASA标准,项目工人普遍缺乏经验和适当培训,许多质量缺陷在被指出后最终也没解决。
这导致原计划用于“阿尔忒弥斯2号”任务的火箭不得不推迟到“阿尔忒弥斯4号”任务使用。
同时火箭制造成本也从最初预算的9.62亿美元大幅超支至约28亿美元。
这些连续的问题不仅增加了项目成本,也影响了整个登月计划的进度,使得“阿尔忒弥斯2号”和“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的执行时间分别推迟到2025年9月和2026年9月。
“猪队友”频频出错、屡教不改,NASA也忍无可忍了。
8月8日,NASA对波音提出了严厉批评,建议美国政府“对波音公司不遵守质量管控标准的行为进行经济处罚”。但近年来,波音737MAX客机两次空难坠机,747、757等多个机型接连出现前轮脱落、发动机故障、玻璃出现裂痕、舱门空中脱落等严重问题。(另见本号文章《波音...病》)面对一系列安全事故,波音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和商业部门负责人接连离职。连起家的航空产品质量都无法保证,波音又怎么能稳妥完成不在自己“舒适区”的载人航天任务?此次波音“星际客机”延迟返航再一次证明,波音以现在的实力和态度,想要进军太空领域,风险实在是太高了。但如今,美国的“航天强国”地位已今非昔比,宇航员滞留太空这样的世界性笑话就是最好的例证。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事故让越来越多的人对美国航天技术失去信心,甚至出现了很多质疑“阿波罗登月计划”真实性的声音。从运载火箭到宇宙飞船,从着陆器到宇航服,可能美国保持当年的技术水平都很难,更不用说更进一步了。其实,美国航天技术衰落的背后,是日益严重的“工业空心化”问题。众所周知,工业制造是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离不开技术链中下游的零部件支撑。多年来,美国经济脱实向虚,制造业每况愈下,导致NASA不得不东拼西凑买零件。如果美国真的能按全球化原则办事,从中国购买质量过硬的设备和零件,可能很多问题都不会发生。但他们却秉持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大搞“脱钩断链”,推行“去中国化”,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等科技领域疯狂打压制裁中国。2011年,时任美国众议员弗兰克·鲁道夫·沃尔夫提出了臭名昭著的“沃尔夫条款”,明确禁止NASA以任何形式与中国进行航天领域的双边合作。这一条款在关闭中美太空合作大门的同时,也对美国的航天事业产生了作茧自缚的效果。看到中国探月取得突破性成就,美国人立马就酸了。NASA局长比尔·尼尔森竟然大放厥词,指责中国不与美国分享月壤。明明是自己炮制的“沃尔夫条款”限制了一切形式的对华太空合作,还反过来倒打一耙。这脑回路真是奇葩!春恨秋悲皆自惹。美国大肆推行科技霸权,到头来“回旋镖”只会打到自己身上。这又能怨得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