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守奎等:从古至今“坐”的变化

李守奎、王永昌 汉字文明
2024-09-10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


编者按:李守奎教授和王永昌博士的著作《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通过对具体字例的形体结构的分析和发展演变的考察,将汉字的来龙去脉、结构理据、字际关系、文化内涵浓缩在一篇篇千余字的短文中,生动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全书150讲构成了一个形散神聚的整体,是汉字阐释理论和方法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经李守奎教授和王永昌博士授权,汉字学微刊开辟“汉字阐释”专栏,连载有关内容,敬请期待。今天推送第三十四讲“从古至今‘坐’的变化”。



本讲要点:坐姿古今发生多种变化,“坐”字的演变也经历了很复杂的变化。古文字中的“坐”字中有一个跪坐的人形。秦文字为了结构对称,写成两个跪坐的人形,与“卯”字相近。汉代人不知其来源,改造成汉代的“卯”形,字形、释义皆误。

说解汉字:坐、卯、卩




现代生活中“坐”的含义是:臀部放在椅子等物体上以支持身体(《新华字典》),坐这个动作因为坐具的不同呈现出多种姿态。坐具有椅子、凳子、席子、坐垫儿,等等。坐姿主要有三种:垂脚坐、盘腿坐和跪坐,其共同点是支撑身体的着力点在臀部。

坐姿与坐具彼此相因,但出现的先后不同。

跪坐中,下肢的胫部与足部着地,臀部与股部落在其上,下肢整体支撑着上身,虽然腿脚辛苦一些,但身体总体上是松懈休闲的状态,这是古人闲居时的姿势,也就是日常姿势,这种坐姿出现最早,传承久远,今天部分日本人还这么坐。这种坐姿与跪差别很小,臀部提离小腿,就成了跪了,以示对人的尊敬。

古人“跪坐”连用。《管子·弟子职》:“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盥漱,跪坐而馈。”席地而坐,是休闲的状态;跪坐是礼制要求的恭敬状态;与正襟危坐相反,“箕踞”则是傲慢无礼的状态。《史记·田叔列传》:“高祖箕踞骂之。”刘邦起身社会下层,不懂也不守贵族礼节,张开双腿随意坐,像个簸箕,裆部开放,很不礼貌。这是变态的坐。

传统的坐姿总的要求是收敛,好处有三,约束自我,谨慎有节;可以随时耸身表示敬意;还可以随时站起防备。弊端是只有上身得到休息,但下肢太累。

后来从少数民族那里传来一种盘腿坐,古人称之为“胡坐”,《后汉书》就有记载。《后汉书·五行志一》:“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这种坐姿是腿脚盘曲,臀部、腿部一起支撑身体,腿脚终于解放出来。北方的炕是睡觉、吃饭、聊天等活动的场所,这种姿势长久不累,一直延续到现在。

垂脚而坐就更舒服了,但坐具得变革成高脚的凳子椅子,这已经到了中古了。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崇文曰:‘君非久在卑位也。’指己座下椅子,谓之曰:‘此椅子犹不足与君坐。’”

说了这么多坐具、坐姿,目的就是为了说清楚“跪”与“坐”这个字的渊源流变如果甲骨文中有“坐”字,其形象一定不会是盘腿坐或垂腿坐。

古文字中有个“卩”字:


(合22418)(合20470)


从字形上看,这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跪坐姿势。小篆变形,许慎就误解成“节”的本字了:


,瑞信也。守国者用玉卪,守都鄙者用角卪,使山邦者用虎卪,土邦者用人卪,泽邦者用龙卪,门关者用符卪,货贿用玺卪,道路用旌卪。象相合之形。凡卪之属皆从卪。(《说文》)


这个字究竟是“跪”还是“坐”呢?放到下一讲再说,这一讲先说“坐”。


,止也。从土,从留省。土,所止也。此与留同意。,古文坐。(《说文》)


“坐”的小篆讹变,许慎说解迂曲。古文二人站立土边,古今也都没有这种坐姿。


不过,甲骨文有三个形体:


(合1779正):贞,祖辛~于父乙。

(合5357):丙寅卜,□贞,王~。

(合16998正):…~惟有害。


这个字曾被释为“宿”,但从字形上看,很像我们所说的“跪坐”的坐姿。下面是席子,是坐具,上面是跪坐着的一个人,跪坐的人不论男女,所以有学者认为应当是“坐”字。但因为辞例不好讲,也没有得到大家的公认。


最早从辞例上确认的“坐”字是战国楚简。举一个清华简中的字形和用例:


(清华简·越公其事33):王必与之坐食。


这是一人在土上独坐。有学者马上就想到甲骨文释为“宿”的那个字。


——


上面都是跪坐的人,下面都是坐具。这就为甲骨文释为“坐”提供了字形上的新证据。但席子怎么能变成“土”呢?有学者认为土形是席子的讹变,这样的变化简直匪夷所思。


从时代上说,甲骨文到战国楚文字1000多年,甲骨文应当表现更古老的文化信息。从事理上说,上古质朴,席地而坐,直接坐在土上,随着文明的进步,有了坐具坐席,楚简的“坐”与甲骨文的“坐”时代上颠倒过来才好说通。但事实就摆在这里,难道楚人文字保留了人类更古老的记忆?没有坐具,人们坐在土地上的时代,大概也不会有文字。究竟怎么解释,还需要努力。


到了秦文字那里,为了字形结构的匀称,跪坐的人形变成两个:


(睡虎地·秦律十八种80)——(《说文》古文)——坐


为了结构对称,弄得像两人对坐。“坐”字古文中的人讹变得像站立的人,楷书就直接变成了“坐”。


对坐的两个人很像“卯”字:


(合321)——(睡虎地·日乙67)——(东汉·永元石刻)


对坐的两个人与“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但秦汉文字中形体相近,便混同了。汉代的“卯”变形作,《说文》根据汉代的“卯”字改造“坐”字:


——


《说文》“坐”的小篆不是秦代的文字,是东汉人根据当时的写法篡改的。


说到这里,搞书法的朋友们就要问:汉代人弄错了,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将错就错。小篆大都以《说文》为准,错也是古人的错,不是今天写字人的错。


第二,分清时代。假如你写战国文字、写秦文字,就绝对不能用《说文》讹变的字形。


“坐”字的变化很曲折,“坐”的文化也很丰富,不仅需要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还需要结合文化学去理解。



注释:

 ①下面的“土”,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理论延伸与思考:文字演变不仅受记录语言的深层结构的制约,也受文字表层结构演变规律的影响。“坐”字的变化表意功能减退,理据逐渐丧失,字形却越来越匀称。从文字的表达上看,追求理据充分,总的发展方向是繁化;从字体的发展方向看,主要是向着简单、美观的方向发展,简化是主流,但也不是全部。“坐”字演变就是多重动力推动的结果。





李守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



王永昌,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现任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




编辑 | 沈盈帆
审核 | 仇俊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汉字文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