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明

其他

张涌泉、梁春胜、韩小荆:近代汉字研究的展望

《近代汉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语言学研究》第2辑。END(本文据作者原稿推送,引用请据正式出版物)编辑:翟广娇
6月24日 上午 9:01
其他

贾连翔:释“解”与解“释”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礼记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2933页。[7]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214页。[8]
4月1日 上午 10:45
其他

蒋冀骋 、席德育:矻矻以求,精益求精——评郑贤章《〈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增订本)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本文据作者原稿推送,引用请据正式出版物)编辑:陈安琦
3月31日 上午 10:48
其他

李守奎等:人怎么会有尾巴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编者按:李守奎教授和王永昌博士的新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通过对具体字例的形体结构的分析和发展演变的考察,将汉字的来龙去脉、结构理据、字际关系、文化内涵浓缩在一篇篇千余字的短文中,生动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全书150讲构成了一个形散神聚的整体,是汉字阐释理论和方法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经李守奎教授授权,汉字文明开辟“汉字阐释”专栏,陆续连载有关内容,敬请期待。今天推送第五十一讲“人怎么会有尾巴”。本讲要点:
2月22日 上午 7:03
其他

何華珍、丁鑫美:近現代中日漢字詞源流考述

本文有關佛經文獻的用例,大多引自“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全文檢索平臺”。④
2月20日 上午 10:07
其他

李守奎等:挺拔的人就藏在“挺”里

李莹慧审核
2月13日 上午 9:01
其他

李守奎等:古人住处透漏的秘密——居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易·系辞下》)前面讲过,居所从的“尸”是蹲踞着的人形,与住处有什么关系?关系确实比较远,“居”最早说的不是居在哪里,而是怎么居。
1月26日 上午 8:00
其他

李守奎等:揪着尾巴不放——隶

“点击蓝字
1月11日 上午 8:30
其他

李守奎等:对女性的偏见和误解——“姦”与“妒”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对女性的偏见和误解——“姦”与“妒”李守奎
2023年12月23日
其他

李守奎等:女人的归宿——“嫁”与“归”

关注学界动态女人的归宿——“嫁”与“归”李守奎
2023年12月14日
其他

李守奎等:如何才能安宁

关注学术动态如何才能安宁李守奎
2023年11月29日
其他

李守奎等:什么是幸福的婚姻

沈盈帆审核
2023年10月4日
其他

李守奎等:“娶”与“妻”透漏的原始娶妻方式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编者按:李守奎教授和王永昌博士的新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通过对具体字例的形体结构的分析和发展演变的考察,将汉字的来龙去脉、结构理据、字际关系、文化内涵浓缩在一篇篇千余字的短文中,生动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全书150讲构成了一个形散神聚的整体,是汉字阐释理论和方法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经李守奎教授授权,汉字文明开辟“汉字阐释”专栏,陆续连载有关内容,敬请期待。今天推送第四十三讲“‘娶’与‘妻’透漏的原始娶妻方式”。本讲要点:
2023年9月1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李守奎等:古代理想的女人是什么样

关注学术动态古代理想的女人是什么样李守奎
2023年9月9日
其他

会议议程 | 第八届四库学论坛

强(宁夏大学)中华本《续资治通鉴长编》民族语名勘误评议人:倪宇航15:15-15:30自由讨论第二节主持人:董婧宸15:45-16:00
2023年9月6日
其他

不是吧,甲骨文还能演《西游记》?太绝了

当甲骨文上春晚……当甲骨文演《三国》名场面……甲骨文版《西游记》,你看过吗?甲骨文里包含着更多精彩世界关注我们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刘风华:一种殷墟成组卜辞的文例分析及应用

关注学界动态一种殷墟成组卜辞的文例分析及应用刘风华郑州大学文学院(本文原载《殷都学刊》2019年第2期)摘
2023年8月19日
其他

李守奎等:“卿”的本义竟是坐下来吃东西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编者按:李守奎教授和王永昌博士的新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通过对具体字例的形体结构的分析和发展演变的考察,将汉字的来龙去脉、结构理据、字际关系、文化内涵浓缩在一篇篇千余字的短文中,生动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全书150讲构成了一个形散神聚的整体,是汉字阐释理论和方法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经李守奎教授授权,汉字文明开辟“汉字阐释”专栏,陆续连载有关内容,敬请期待。今天推送第四十讲“‘卿’的本义竟是坐下来吃东西”。本讲要点:
2023年8月9日
其他

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申报公告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申报公告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申报公告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申报公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现发布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申报公告。
2023年8月3日
其他

李守奎等:命,从上级的旨意到上天的旨意

“令”与“命”。“命”与“令”最初就像锁门的“锁”一样,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加口不加口没有什么区别,后来才逐渐分化成两个字。
2023年8月1日
其他

甲骨文太绝了!原来这才是四季的真实含义

一起发现!END来源:博物汉字编辑
2023年7月30日
其他

推荐 | 语言学联合书单202307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语言学联合书单202307号书单,共收录19家出版社25种新书,涉及以下7类新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应用语言学、汉语史、现代语言学理论、国际中文教育、民族语与方言、科普与大众阅读。一、出土文献与古文字01《元代碑刻辑释》作者:邹虎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李守奎等:“即”与“既”,你用对了吗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编者按:李守奎教授和王永昌博士的新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通过对具体字例的形体结构的分析和发展演变的考察,将汉字的来龙去脉、结构理据、字际关系、文化内涵浓缩在一篇篇千余字的短文中,生动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全书150讲构成了一个形散神聚的整体,是汉字阐释理论和方法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经李守奎教授授权,汉字文明开辟“汉字阐释”专栏,陆续连载有关内容,敬请期待。今天推送第三十八讲“‘即’与‘既’,你用对了吗”。本讲要点: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朱凤瀚:北京大学藏秦简牍的独特价值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北京大学藏秦简牍的独特价值朱凤瀚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原载《光明日报》2023年7月8日第11版)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秦代政治思想、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医药算术、文学与社会生活、宗教观念多个层面,是继睡虎地秦简牍、岳麓书院藏秦简牍(以下简称“睡简”“岳简”)发现后又一次重要发现,但是相对于睡简与岳简,北大秦简牍更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下边仅举两篇简文的例子来介绍一下其学术价值独特性之一二。北京大学藏秦简中有整理者取名曰“从政之经”的简文,与睡简之“为吏之道”、岳简之“为吏治官及黔首”一样,皆是当时有关为官吏处事宜忌的一些散文汇编或杂抄。但是,仔细分析这三篇简文内容与语句之异同,则可以看到北大简《从政之经》对于深刻认识此类体裁文章发展演化的意义。这三篇中有一部分语句文辞相近,可以对读,其中比较重要的差异有三处,一是有四段各为五句话讲官吏宜忌,其中第一段曰:“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龏(恭)敬多让,五者已至必有天赏。”睡简与岳简则在前边加上类似于标题的“吏有五善”句,以明确这是为吏者之善行准则。类似的,是北大简下文的第二段仍以“一曰”至“五曰”的五句讲为官吏者不应有的失当言行,睡简与岳简又在前面加上标题句“吏有五失”。再下面的第三段五句,北大简继续讲为官吏者要避免之不当行为,睡简亦收此五句,但未加标题性的概括语,而岳简则在前面加有“吏有五过”的标题。第四段北大简曰“一曰不察亲,不察亲则患数至;二曰不智(知)所使,不知所使则权衡利;三曰兴事不当,兴事不当则民锡(㑥)指;四曰善言隋(惰)行则坶比;五曰善非其上则身及族死”,睡简有近同的文句,也无标题句,而岳简则又在前面加上“吏有五则”的标题。这四段由“一曰”至“五曰”止的文句,应该是自战国以来即总结出来的一套官场从政之经,但北大简文本并未明确标明这是专为吏所用,而睡简在其中两节上加标题,强调了这是“吏”要遵守的规则,而岳简更为其他两节加了指明是吏的规则的标题,这在文义与功用上无疑是一种“升级”。不仅如此,岳简还有“吏有五殆”一节,为北大简、睡简所无。依照文本变化的逻辑,显然可以认为,这三个“为吏之道”体裁的文本,可能有一个北大简本——睡虎地简本——岳麓简本的发展、规范与系统化的过程。发展到岳简的文本实际已经具有官方吏治教育定本的性质,故有了“为吏治官与黔首”的篇名。在以上讲官吏宜忌的文句中,还有一处值得注意的即是,三种简本对民众的称谓之不同,如北大简与睡简分别言“一曰见民□□(按:此处缺二字)”“一曰见民倨敖(傲)”,而岳简则作“一曰视黔首倨骜(傲)”;又如北大简言“三曰兴事不当,兴事不当则民锡(㑥)指”(㑥,轻慢),睡简句同,但岳简作“三曰举事不当则黔首鬵指”(鬵可读“憍”,义同㑥)。而且凡北大简与睡简称“民”句,岳简也多改称“黔首”。秦始皇二十六年曾下令更名民曰“黔首”,故北大简与睡简文本成文与抄写时间,均当在此年前,而岳简之成文当在此年之后,这也印证了上述三种简本中岳简是最晚的推测,北大简与睡简虽可能略有先后,但文本时间实际较近,而且由秦始皇更名民之令被迅速落实,更可以得知秦王朝法律之严实非虚指。北大简另有《教女》篇,与上边的《从政之经》在同一卷简册中,紧接着《从政之经》简文抄写,这是在秦简中前所未见的一篇讲女子德行的文章。全篇共十五枚简,多以四字为一句,相连的两句在第二句末押韵。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七枚,讲“善女子之方”,后一部分八枚,讲“不善女子之方”,“方”在这里义为“道”,即是列举女子善行与恶行相对比,教育女子走正道。文章开端言“昔者帝降息女殷畮(牧)之野,殷人将亡,以教其女曰”,下边展开正文,息女,即亲生女。这篇论女德的文章,以上帝教训亲生女的口吻而言,这是很奇特的,为什么如此?难道是因为秦人早年与殷人关系密切,故其古老传说也多联系及殷地、与商人所崇拜的上帝有关?这还需要探讨。“善女子之方”之主旨是“固不敢刚。姻(因)安从事,唯审与良”,这就是说,大凡善女子其气质必不敢是刚硬的,做事情要和顺、安宁,为人要审慎、善良。如何做到这样呢?下面列举了种种“善女子”在夫家的行为准则,要善待公婆“老人唯怒,戒勿敢谤”,即是说家中的公婆虽会发怒,也要注意不能当面指责、对抗,“威公所诏,顷耳以听”是讲对公婆的教导要倾耳恭听。而对丈夫,则是“夫之义,不敢以定”“屈身受令,旁言百姓”即是说,丈夫之所宜为,不敢擅自以自己的意见判定,要屈身接受丈夫之命令,而将之传达给子姓。简文强调“夫与妻,如表与里,如阴与阳”是以夫妻和协作为家庭安定之根本。简文的下半部分,则以非常鄙弃的语气列举了“不善女子”的种种不良行为,其所举例子,如“既不作务,(妗)义(议)不已。口舌不审,失戏男子”,大意是说,既不做正经事情,又不断恣意发议论。言语不审慎,恣意戏弄男子。“不喜作务,喜㱃(饮)日醉。与其夫家,音越越刚气。”音越越刚气,是说在夫家说话语气十分强硬。“效人不出,梯以望外”,即便仿效他人不出家门,但忍不住还是要支起梯子向外张望。类似的话语,塑造了一个极不安顺、“刚气”十足的“不善女子”形象,与文首上帝教其息女做“善女子”的要求正好相背。因为简文言及“夫在官役,往来必卒”,又言及夫家有较多的“臣妾”,而且有一定量的土田,所以简文所训诰的对象,应是指秦代社会中上层官吏家的妇女。文章所云善女子的言行举止,应是当时社会所提倡的;而所列举的不善女子种种劣行,也正是为当时社会所鄙弃的。由此可以从中了解到战国晚期至秦代秦人所提倡的女子道德标准,为以往文献记载所罕见。在这篇简文中,像体现儒家思想的《仪礼·丧服》传中所宣传的妇女“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之说法虽未出现,但简文中主张要绝对服从夫与“必听父母之令(命)”,实际上与“三从”中的前两从是同一个意思。以往学者或认为秦女子在夫妻关系上,在婚姻上有一定自由权力,与简文所显示的妇女实际地位并不合。《教女》言妇女要按阴阳相济之道来处理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可能与阴阳家学说有关,在《礼记·昏义》中亦可以看到以阴阳释婚姻之义,所以,《教女》对妇女的训诰可以认为是儒家学说融合了阴阳家学说的产物。当然,从简文看,秦代妇女的人身自由程度,要比汉以后儒家学说渐盛行时妇女人身受到各种约束的情况不同,秦代时妻子在支配家庭钱财方面仍有一定权力,在出入家门,接触外人(尤其是男人)方面亦较为自由,汉以后儒家学院中宣扬的男女授受不亲、守贞节等,在简文中并没有看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始皇三十七年会稽刻石言“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等语,此时已在秦始皇后期。《教女》成文显然要早于此时,估计应成于战国晚期至秦代早期,作为一篇专论妇女道德、行为宜忌的文章,要比东汉时期班昭写《女诫》时至少要早了三百年。班昭在《女诫》中曾引用《女宪》,只是该文久已失传,不知其详。现在拿《女诫》与《教女》相对照,可以看到,班昭所讲的女子道德规范,有相当多类似的内容在《教女》中可以看到。秦简《教女》的发现,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有关女德说教的形成与发展有非常珍贵的学术价值,无疑是研究古代伦理思想、妇女史、两性史的重要文献。简文用生动的语言,深入描述了秦人妇女的种种生活情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史的珍贵资料。《教女》虽是女教类文章,但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前七枚讲善女子,文句押的是阳部韵,后八枚讲不善女子,文句押的是阴、入声韵,韵部选择有意的配合了文义,而且简文描述女子行为甚形象,与北大藏秦简中几篇文学性作品可相参看,对了解以往了解甚少的秦人文学颇有益处。简文使用的许多秦隶字形与词语也可以丰富以往对秦代语言文字的认识。END编辑
2023年7月9日
其他

李守奎等:“绝”字里面其实没有“色”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编者按:李守奎教授和王永昌博士的新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通过对具体字例的形体结构的分析和发展演变的考察,将汉字的来龙去脉、结构理据、字际关系、文化内涵浓缩在一篇篇千余字的短文中,生动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全书150讲构成了一个形散神聚的整体,是汉字阐释理论和方法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经李守奎教授授权,汉字文明开辟“汉字阐释”专栏,陆续连载有关内容,敬请期待。今天推送第三十七讲“‘绝’字里面其实没有‘色’”。本讲要点:
2023年7月2日
其他

田河《出土丧葬简牍考论》出版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出土丧葬简牍考论》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23年5月页数:232定价:79.00元装帧:平装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网络不规范用字用词现象研究报告》(全文)发布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网络不规范用字用词现象研究报告》(本文原载《澎湃新闻》2023年6月8日)由澎湃新闻牵头发起,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和上海蜜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6月8日发布《网络不规范用字用词现象研究报告》,全文如下: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成为公众主要表达平台的当下,网络不规范用字(词)现象越发凸显,在引发交流障碍的同时,对汉字文化传承造成负面影响。重视互联网平台语言使用,纠正网络不规范字词现象,促成使用规范字、维护汉字文化的社会氛围,对于与时俱进守护汉字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关注互联网场景下不规范字词使用问题,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随机采集2022年12月到2023年3月期间全网近5000万篇材料,提取错别字词使用现象,从错误类型、平台渠道等角度深挖不规范字词背后的规律,总结造成网络不规范字词现象的原因,针对政府、媒体、内容平台、公众等多元主体提出互联网汉字规范使用建议。针对互联网平台特征与不规范字词出现的原因,建议成立由网络监管部门牵头、多方合作的网络语言生态联合体,以技术监管平台建设、规范用字用词评估、政策建议发布,形成促进互联网语言规范化的合力,推动规范、积极、向上的互联网语言生态建设。一不规范字词简介1.不规范字词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通用规范汉字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规范汉字,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不规范字词即未按照规范要求使用汉字。网络语言环境中的不规范字词主要包括误用繁体字、异体字、异形词、常见错误等。繁体字是指将古代汉字演化过程中的一些变异形态进行规范和整理后形成的书写形式。1956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后,大陆地区开始推行使用简体字。异体字是一个字正体之外的写法,与正体字的字音和字义相同但字形不同,也称为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为适应社会各领域汉字应用需要,国家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呈现规范字与异体字对应关系,为规范字的选用提供标准。在网络平台的日常交流中,应根据规范要求,主动使用规范字。异形词是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声、韵、调完全相同)、同义(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为统一使用标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异形词整理表,明确在新闻出版、信息处理及日常语言环境中推荐使用的词形。除以上三种外,因字音、字形、词义相近,部分音义存在差别的词语容易被混用、错用,如“的”“地”“得”误用等,可归类为
2023年6月25日
其他

李守奎等:仰望中藏着一个下跪的人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仰望中藏着一个下跪的人李守奎
2023年6月18日
其他

甲骨文版《人的一生》,你看过吗?

关注学界动态甲骨文版《人的一生》,你看过吗?古往今来,关于人生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但大家有关注过文字中的人生吗?当甲骨文演绎人的一生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申报通知

话:0531-51778195,0531-5177819613964906965,18753152150技术保障联系人:李焕朋电
2023年6月12日
其他

曾良 | 探索新视角:元明戏曲文献字词关系研究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探索新视角:元明戏曲文献字词关系研究曾良安徽大学文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6日第7版明万历初刻本牡丹亭插图
2023年6月7日
其他

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2023年度国家语委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23年6月5日上下滚动查看更多内容1END1来源: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
2023年6月6日
其他

推荐 | “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最全攻略!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3000年前,殷商王室为占卜记事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河南安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出土地,被誉为“中华字都”,正以全新的形式传承与发展甲骨文文化。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致力于为书写古老文字在中华大地焕发新机的鲜活故事而努力。自2022年12月,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腾讯牵手,历经4个月的精诚合作,在4月20日谷雨这天迎来了阶段性成果——“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发布上线,成为“甲骨文数字焕活”专业、实用、有趣的网络载体。点开小程序,主线为普及模式与研究模式。普及模式面向大众与中小学生,研究模式面向专家、学者。页面下方有“首页”“学习”“创造”“我的”四个模块。其中“首页”有“每日一字”、甲骨高清三维全信息模型。“学习”包含104个已释字和41个未释字。点开“已释字”,除了能学习甲骨文知识外,还能进行临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小程序里还有什么有趣的内容吧。01“首页”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李守奎等:古时身份的象征——“印”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古时身份的象征——“印”李守奎、王永昌編者按:李守奎教授和王永昌博士的新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通过对具体字例的形体结构的分析和发展演变的考察,将汉字的来龙去脉、结构理据、字际关系、文化内涵浓缩在一篇篇千余字的短文中,生动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全书150讲构成了一个形散神聚的整体,是汉字阐释理论和方法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经李守奎教授授权,汉字文明开辟“汉字阐释”专栏,陆续连载有关内容,敬请期待。今天推送第三十五讲“古时身份的象征——‘印’”。本讲要点:印章的“印”与压抑的“抑”最初是同一个字。“印”就是因为压抑而得名。“印刷”就是“印”功能的扩展,活字印刷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说文》反印为“”之说不可信。说解汉字:印、抑(、爪、、、㔿)前面讲了伸臂劈腿的大形,可以表达很多不同的意义,这个人形假如有意把它写成歪斜的样子,会不会是不同的字呢?会!歪斜的人形就是平仄的“仄”,“仄”与“平”相对,就是不平。枪杆子、印把子,都是实力的代表,“印”代表着权力,从古到今十分重要。“印”还关系到中国的四大文明之一——活字印刷。《说文》所说的“印”,就是我们所说的印章:,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凡印之属皆从印。为什么“从爪从卩①”就是印章呢?按照许慎的理解,“卩”就是符节,起信用作用,手里抓着符节就是“印”了。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个“卩”就是古代的“跪”和“坐”字,与手持符节没有关系了,那一只手在上,一个下跪的人在下,怎么就是“印”了呢?《说文》中,“印”是个部首,部中只有两个字,另外一个就是压抑的“(抑)”:,按也。从反印。,俗从手。许慎的意思是“印”字方向反过来就是“压抑”的“”。②然而,古汉字中除了左手与右手等个别的例外,很少用左右方向作为区别手段,③例如“为”“祝”“令”的甲骨文:为(从爪)祝(从丮)令(从卩)(合15180)(合13399正)(合5045)(合2953正)(合2650)(合3049)三个字所从的“爪”“丮”“卩”都有向左和向右正反不同的写法,构成的文字音义都不会有不同。《说文》许多部中有与常用字左右方向相反的生僻字,大都不可信。例如上图中的“爪”“丮”“卩”三字都是部首,在每部的最后,都附有相应的反方向构形:反爪为“”、反丮为“”,反卩为“㔿”。我们再看看《说文》的解释:,亦丮也。从反爪,阙。,拖持也。从反丮,阙。㔿,卩也。阙。(从反卩。)这里都有“阙”。所谓的“阙”,就是弄不明白,放置在这里不解说了。对于不懂的地方,宁可不说,也不乱说,这就是大家推崇的治学“阙疑”精神。这三个字的意义解说了,构形也解说了,按照《说文》的体例都说了,还阙什么?第一,阙词例。从古到今这些字未见使用。第二,阙读音。唐写本《说文》还没有反切注音,现在通行的《说文》刻本都有反切注音,那是后人把《唐韵》附加上去了,有些读音恐怕连许慎也不知道。从古文字的材料看,这些字本来就与“爪”“丮”“卩”是同一个字,除了写法方向相反外,读音和意义完全一样,非要把它们当作不同的字,只能杜撰出不同的意义和读音。《说文》所说的意义是同一个意义的不同表达,不知道读音,就阙了。唐代以后,好事者就给这些字加上了完全不同的读音。总之,《说文解字》中以方向正反为区别的那些字大都靠不住,它们大都来自同一个字的异体写法。明白了这些道理,“印”与“”的关系也就明白了。这个字见于甲骨文,有不同方向的两种写法:(屯4310)(合8329)正好与《说文》的“印”“”相对应,二字的古音也很近,④证实了二字最初为同一个字。明白了这一层,相关的问题都好理解了。“印”就是压抑,人已经跪下了,还压着人的脑袋往下按,当然就是压抑、压迫。压抑是为了让他顺服,被压抑会令人很不爽。印章为什么叫作“印”?印章是干什么用的?古代文书或者信件发送,需要密封,用绳子捆好,在绳子打结处用一块特制的泥封住,在泥上盖上发件人的印章,这叫“封泥”。收件人看到封泥完好,就知道没有被偷看。印章上的字怎么能够印在封泥上呢?用力往泥上按,我们现在还说“按个印”或“按个戳儿”。“按”是“抑”的同义词,就是压抑,古代叫作“抑”,现在叫作“按”。印是通过抑按来发挥作用的,所以就叫作“印“了。“印”到了秦汉时期,完全制度化了,是身份地位的明确标志,不同的职位使用印的材料不同、大小不同、文字不同。印,人活着的时候使用,死后还可以带入墓中,所以墓葬考古中大家最关注印章,一旦发现印章,墓主的名字、身份等就可以确定了。印章到现在也是有严格规定的,个人用的私印也不能太大,至于私刻公章,那就违法了。印章这种东西很早就有,但是先秦并不叫作“印”,而是叫作“鈢”,秦汉写作“玺”。然而我们读古书的时候,常常看到先秦古书中说到“印”。《墨子·号令》:“守还授其印,尊宠官之。”传说中苏秦挂六国相印,权力大到不可想象。这与我们所见到的出土文献不同,很可能是后代整理《墨子》,用当时的语言和文字转写翻译了。下面我们再来看印章与活字印刷。活字印刷用的就是印章的原理。一个字模就是一个单字印章,按照一页古书的大小制成书版,把字模按文义排开,刷上墨,印在纸上;印另外一部书时把这些字模重新排列即可,这就是活字印刷。这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追根溯源,关键是对于“印”的灵活使用。理论延伸与思考
2023年5月17日
其他

第二届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论坛议程

主持人:高一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5.主讲人:鞠焕文(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时间:10:10-10:25题目:新见厉王太子鼎及相关问题
2023年5月12日
学术

李佳喜:《荀子》“贪利”考

处提到“朱起凤曰‘利、戾同声通叚,荀卿书多借利为之’”,但在朱氏引及的各条之下,却未收录其说。而在影响颇广的普及读物中,一般仍将“贪利”译作贪求利益,视为动宾结构;或默认此义而保留原文。张觉虽然把例
2023年5月9日
其他

韩文博:“興”字新释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修甲骨文字典”(20&ZD306)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彭裕商师及外审专家提出良好修改意见,在此特致谢忱!参考文献[清]孙诒让(撰)
2023年5月3日
其他

李守奎等:从古至今“坐”的变化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编者按:李守奎教授和王永昌博士的著作《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通过对具体字例的形体结构的分析和发展演变的考察,将汉字的来龙去脉、结构理据、字际关系、文化内涵浓缩在一篇篇千余字的短文中,生动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全书150讲构成了一个形散神聚的整体,是汉字阐释理论和方法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经李守奎教授和王永昌博士授权,汉字学微刊开辟“汉字阐释”专栏,连载有关内容,敬请期待。今天推送第三十四讲“从古至今‘坐’的变化”。本讲要点:坐姿古今发生多种变化,“坐”字的演变也经历了很复杂的变化。古文字中的“坐”字中有一个跪坐的人形。秦文字为了结构对称,写成两个跪坐的人形,与“卯”字相近。汉代人不知其来源,改造成汉代的“卯”形,字形、释义皆误。说解汉字:坐、卯、卩现代生活中“坐”的含义是:臀部放在椅子等物体上以支持身体(《新华字典》),坐这个动作因为坐具的不同呈现出多种姿态。坐具有椅子、凳子、席子、坐垫儿,等等。坐姿主要有三种:垂脚坐、盘腿坐和跪坐,其共同点是支撑身体的着力点在臀部。坐姿与坐具彼此相因,但出现的先后不同。跪坐中,下肢的胫部与足部着地,臀部与股部落在其上,下肢整体支撑着上身,虽然腿脚辛苦一些,但身体总体上是松懈休闲的状态,这是古人闲居时的姿势,也就是日常姿势,这种坐姿出现最早,传承久远,今天部分日本人还这么坐。这种坐姿与跪差别很小,臀部提离小腿,就成了跪了,以示对人的尊敬。古人“跪坐”连用。《管子·弟子职》:“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盥漱,跪坐而馈。”席地而坐,是休闲的状态;跪坐是礼制要求的恭敬状态;与正襟危坐相反,“箕踞”则是傲慢无礼的状态。《史记·田叔列传》:“高祖箕踞骂之。”刘邦起身社会下层,不懂也不守贵族礼节,张开双腿随意坐,像个簸箕,裆部开放,很不礼貌。这是变态的坐。传统的坐姿总的要求是收敛,好处有三,约束自我,谨慎有节;可以随时耸身表示敬意;还可以随时站起防备。弊端是只有上身得到休息,但下肢太累。后来从少数民族那里传来一种盘腿坐,古人称之为“胡坐”,《后汉书》就有记载。《后汉书·五行志一》:“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这种坐姿是腿脚盘曲,臀部、腿部一起支撑身体,腿脚终于解放出来。北方的炕是睡觉、吃饭、聊天等活动的场所,这种姿势长久不累,一直延续到现在。垂脚而坐就更舒服了,但坐具得变革成高脚的凳子椅子,这已经到了中古了。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崇文曰:‘君非久在卑位也。’指己座下椅子,谓之曰:‘此椅子犹不足与君坐。’”说了这么多坐具、坐姿,目的就是为了说清楚“跪”与“坐”这个字的渊源流变。如果甲骨文中有“坐”字,其形象一定不会是盘腿坐或垂腿坐。古文字中有个“卩”字:(合22418)(合20470)从字形上看,这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跪坐姿势。小篆变形,许慎就误解成“节”的本字了:,瑞信也。守国者用玉卪,守都鄙者用角卪,使山邦者用虎卪,土邦者用人卪,泽邦者用龙卪,门关者用符卪,货贿用玺卪,道路用旌卪。象相合之形。凡卪之属皆从卪。(《说文》)这个字究竟是“跪”还是“坐”呢?放到下一讲再说,这一讲先说“坐”。,止也。从土,从留省。土,所止也。此与留同意。,古文坐。(《说文》)“坐”的小篆讹变,许慎说解迂曲。古文二人站立土边,古今也都没有这种坐姿。不过,甲骨文有三个形体:(合1779正):贞,祖辛~于父乙。(合5357):丙寅卜,□贞,王~。(合16998正):…~惟有害。这个字曾被释为“宿”,但从字形上看,很像我们所说的“跪坐”的坐姿。下面是席子,是坐具,上面是跪坐着的一个人,跪坐的人不论男女,所以有学者认为应当是“坐”字。但因为辞例不好讲,也没有得到大家的公认。最早从辞例上确认的“坐”字是战国楚简。举一个清华简中的字形和用例:(清华简·越公其事33):王必与之坐食。这是一人在土上独坐。①有学者马上就想到甲骨文释为“宿”的那个字。——上面都是跪坐的人,下面都是坐具。这就为甲骨文释为“坐”提供了字形上的新证据。但席子怎么能变成“土”呢?有学者认为土形是席子的讹变,这样的变化简直匪夷所思。从时代上说,甲骨文到战国楚文字1000多年,甲骨文应当表现更古老的文化信息。从事理上说,上古质朴,席地而坐,直接坐在土上,随着文明的进步,有了坐具坐席,楚简的“坐”与甲骨文的“坐”时代上颠倒过来才好说通。但事实就摆在这里,难道楚人文字保留了人类更古老的记忆?没有坐具,人们坐在土地上的时代,大概也不会有文字。究竟怎么解释,还需要努力。到了秦文字那里,为了字形结构的匀称,跪坐的人形变成两个:(睡虎地·秦律十八种80)——(《说文》古文)——坐为了结构对称,弄得像两人对坐。“坐”字古文中的人讹变得像站立的人,楷书就直接变成了“坐”。对坐的两个人很像“卯”字:(合321)——(睡虎地·日乙67)——(东汉·永元石刻)对坐的两个人与“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但秦汉文字中形体相近,便混同了。汉代的“卯”变形作,《说文》根据汉代的“卯”字改造“坐”字:——《说文》“坐”的小篆不是秦代的文字,是东汉人根据当时的写法篡改的。说到这里,搞书法的朋友们就要问:汉代人弄错了,我们该怎么办?第一,将错就错。小篆大都以《说文》为准,错也是古人的错,不是今天写字人的错。第二,分清时代。假如你写战国文字、写秦文字,就绝对不能用《说文》讹变的字形。“坐”字的变化很曲折,“坐”的文化也很丰富,不仅需要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还需要结合文化学去理解。注释:
2023年5月2日
其他

当甲骨文演《三国》名场面……

一起发现!END来源:博物汉字编辑
2023年4月30日
其他

李守奎等:古人是怎么跪的?

注释①李守奎:《〈楚居〉中的樊字及出土楚文献中与樊相关文例的释读》,《古文字与古史考》第40—48页,中西书局,2015年。②清华简《子产》篇中另外一个“危”字作(简3),变化更加复杂。+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王勇:东亚语境中“汉字”词源考

点击蓝字关注更多学界动态东亚语境中“汉字”词源考王勇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原载《浙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摘要:日本学术界素有“汉字”一词由该国首创之说,最早文献为入唐僧最澄817年撰著的《照权实镜》。迄今为止,中国人或其他国家学者也未对此提出质疑。然而,早在8世纪初以前,唐僧义净的《梵语千字文》已使用“汉字”一词,时间比日本早百年以上,因此推断最澄所用“汉字”概念源自中国而非其独创。此外,在中国书法史上,“汉字”相对于魏晋以后流行的草书、行书、楷书等,指称“汉代之隶书”。然而,梵汉对译实践中产生的“汉字”及中国文字书写形体流变过程中萌生的“汉字”,均限于特殊语境及历史时期,并未演化成代指“中国文字”的泛称。清末赴日的中国官绅接触到日本语境中与“假名”对应的“汉字”概念并将之引入国内,创造出一个涵盖东亚的“汉字”新概念。关键词:“汉字”词源;梵字;汉代隶书;日本汉字;真名与假名2011年4月21日,《环球时报》刊登特约记者辛司可的一篇文章,《韩知名学者称韩国人祖先发明汉字》,介绍韩国语言学泰斗陈泰夏教授的论说。此文涉及到一个敏感话题,因而引发有关汉字起源的争鸣。时隔不过两周,《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5月3日)发表署名“金子山”的反驳文章,从标题《汉字居然成“外文”》即可看出中国人的惊讶与困惑。作者认定陈泰夏的论说“漏洞百出,破绽无穷”,从五个方面加以驳斥。陈泰夏列举多项“汉字并非中国文字”的论据,其中提到“汉朝时也没有‘汉字’这个名称”。金子山认为“这一说法更加是属于井底之蛙”,以一连串反问予以回击:“汉字难道是要属于汉朝发明,或者是汉朝命名,才能够称为汉字吗?在此之前汉字存在的历史就可以一笔勾销吗?汉人,汉族人,难道是从汉朝才开始繁衍生息的吗?中国的历史难道是从汉朝才开始的吗?绝对不是。”本文主题不涉及汉字本身的起源归属,而仅仅聚焦于“汉字”一词的生成与流变。从这个角度审视这场“汉字起源”论战,应该说陈泰夏提出“汉字”词源问题触及学术界盲点,金子山虽连珠发炮却未击中要害。“汉字”的称谓究竟始见于何时?“汉字”的命名权归属于哪个民族?这些疑窦当然是本文所欲破解的。然而,在东亚的时空轴中追踪寻觅“汉字”的源流,发现问题要比想象的更为复杂,首先遭遇的便是“日本命名说”。一、日本命名说陈泰夏在论证“韩国人祖先发明汉字”过程中,提到“汉朝时也没有‘汉字’这个名称”,意思是“汉字”并非“汉朝文字”【1】。这种观点在韩国并非陈泰夏独有,如研究儒学的柳承国也说“我们所谓的汉字,常被认为是从汉朝传来的文字”【2】。但他们均没有说及“汉字”称谓始于何时,也没有主张“汉字”是由韩国人命名的。然而在日本学术界,却有学者认为“汉字”最早由日本人命名。比较普遍的意见是,日本在接纳中国文字后,先是模仿继而创新,历代创造了数量可观的“国字”;这些所谓“国字”,或形似中国文字如“峠”之类,或自成格局似假名之属,为了加以区别而把中国文字称作“汉字”。镰田正、米山寅太郎联袂编写的《汉语林》,是一部在日本学术界素有定评的汉语辞书,尤其多达两百余页的《附录》,基本反映出日本学术界的水准。《附录》的第一部分为《汉字概述》,开篇即为《汉字之名称》,兹摘译如下:所谓汉字,系由汉民族创制且使用的文字。然而追溯往古,中国周朝时称之为“名”。我国所言之真名(Mana,即汉字)、假名(平假名、片假名),皆出自于此而指文字。春秋战国时期,或称“文”或言“字”,即依象形、指事之法所造的单体字为“文”,依会意、形声之法组合二个以上单体字者曰“字”。秦以后,合“文”与“字”而始称“文字”,也有单称“字”或“文”者,迨至今日这些名称依旧并行于世。我国称日本创制的文字为“国字”或“和字”,故将中国传来的文字呼为“汉字”。当然,在中国也使用“汉字”(或作“汉文”)的称呼,不过那是后世为区别蒙古文字等汉民族以外的文字,在特定情况之下使用而已,不是通行的名称。【3】上文概述中国文字称谓之变迁,归纳起来要点有四:(1)周朝时称之为“名”;(2)其后出现“文”、“字”及“文字”等称呼,一直传承至今;(3)称中国文字为“汉字”乃日本首创,以对应其“国字”、“和字”;(4)中国出现“汉字”较日本为晚,限于区别少数民族文字的特定语境。据此推断,日本学术界虽承认汉字系汉民族创造,但“汉字”称谓乃日本人命名。如果事实确是如此,“汉字”一词应归为汉语外来词,这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其震撼不会小于陈泰夏的“韩国人祖先发明汉字”说。那么日本人的观点,是否属于孤芳自赏呢?《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汉字”词条的释义令人瞠目结舌:“日语书写符号,将中国汉字略加变化而成。”【4】该书将“汉字”注音为日语读法Kanji,而不是汉语读法Hanzi,是否意味欧美主流学界也认同“汉字”一词乃日本原创?二、中国人之常识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汉字”是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谁都认为它与汉民族与生俱来,几乎无人怀疑其中国血统。然而《辞源》、《辞海》等未见立目,《汉语大词典》“汉字”条释义如下:汉语的记录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是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5】此词条除去对汉字历史、特征的叙述,核心部分仅“汉语的记录符号”而已,关于词源无一言涉及,甚至没有列举任何用例。这种情况在《汉语大词典》中比较罕见,难道此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未曾现形?相比之下,《中文大辞典》释义略胜一筹:(1)汉族人之文字也,对蒙古文字而言。【元史•兵志】造蒙古汉字文册以闻,其总数盖不可知也。(2)中国文字也。【6】其中“中国文字云云”大抵对应《汉语大词典》的义项,而“汉族人之文字”则为前者所无。比较海峡两岸两部大辞书的释义,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第一,《汉语大词典》所说的“汉语的记录符号”是一种非常狭义的解释,即使限于中国文献,用汉字记录外族语言屡见不鲜;倘若放眼东亚全域,周边民族在文明开化之初,不乏以汉字记录本国语言之例。第二,《中文大辞典》列入“汉族人之文字”义项,但局限于对应蒙古文字,比之《汉语林》对应于“蒙古文字等汉民族以外的文字”也逊色不少。综上所述,按照目前中国学术界的常识,中国文献使用“汉字”不早于元代,且限于特殊情况。反观日本文献,“汉字”出现的年代更早,如何华珍指出:“据考,‘汉字’一词,奈良平安时期的日本古文献中没有出现,而至迟见于镰仓时期的的《古事谈》、《闲居友》、《万叶集注释》等,且多与梵字、假名相对而言。”【7】①曾经留学日本的周作人在谈到“汉字”词源问题的时候指出:“这实在只是中国文字罢了,但是习惯上这么叫,所以现在也就沿用着称。我想这大概是清朝末年的新名词之一,是从日本传来的吧。”【8】三、日本“汉字”溯源如上所述,11世纪后期日本文献已出现“汉字”用例,这还不是最古的。新川登龟男博引旁征日本文献,将“汉字”始现年代从北宋提早到唐代。新川教授首先指出,奈良时代(710-794年)虽有“汉语”、“汉音”,却无“汉字”痕迹,而平安时代(794-1192年)的“汉字”用例可追踪至最澄、空海。最澄与空海均于日本延历二十三年(804)入唐,最澄于805年回国,创设日本天台宗;空海于806年归乡,建立日本真言宗。这两位联袂入唐求法的僧人为享誉平安佛教之双璧。据传空海在唐期间,笔录乃师惠果之口说,汇成两卷,名为《秘藏记》(大正藏第86册),其中涉及“梵字”与“汉字”孰正孰邪(该书以“梵字”为正、“汉字”为邪);另外,相传空海撰有《金刚界汉字次第》,与《梵字次第》配套成对。上述二书虽然出现“汉字”,但学界疑其为后世伪托,故不能定为确证。【9】新川教授继而提到,最澄自唐归国时携带“梵汉两字”的陀罗尼写本,因而“对‘梵字’乃至‘悉昙’怀有兴趣,也经历过与‘汉字’的对比。可为佐证的是,在他所著的《照权实镜》、《守护国界章》中,发现有‘梵字’、‘梵文’与‘汉字’对比的论述”。【9】新川教授发掘之功令人敬佩,稍显不足的是未录出原文。《守护国界章》凡三卷(各卷又分上、中、下,实为九卷),成书于弘仁九年(818)。“汉字”用例出现在卷中之下“驳麤食者所示方便品科段章第十九”条中:“当今,方便品五分,天竺义科;正说等三周,支那义段。梵文繁重,译有广略;汉字改章,译有新古。同本正妙,晋秦不同;异本经论,何得全同?”【10】《照权实镜》一卷,成书比《守护国界章》更早一年(817),其云:“夫一乘二乘,西基中天;梵字汉字,东隔大夏。方音难辨,重译不绝;邪正混杂,是非难正。”【11】最澄于弘仁八年(817)撰著的《照权实镜》,是目前能找到“汉字”确切用例的日本最古文献。那么,这是否可定为“汉字”乃日本人命名之证据呢?四、“汉字”源出翻译假设空海的《秘藏记》非后人伪托,那么其“汉字”的概念当出自唐僧惠果;最澄撰著的二书,利用入唐求法的成果,“汉字”一词或许取范于中国典籍。这些都是假设或推测,关键要在中国文献中找出用例。空海圆寂(835年)后,弟子圆行搭乘最后一批遣唐使入唐(838年),抵长安入青龙寺义真门下,翌年携显密经论章疏等69部133卷等返归日本,其中包括《辨梵文汉字功德及出生一切文字根本次第》。此书系唐僧全真所著,今已散佚不存,仅从书名判断,内容大概为“梵文”与“汉字”之功德比较。全真另著有《唐梵文字》一卷,亦由圆行携归日本。此书完成于唐开成四年(839),内容系汉梵语汇之对照编列,如云:“但有学唐梵之语者,得此为首,余语皆通。……夫欲翻译持念习瑜伽行者,先令精冻此文。梵汉双译,梵字汉字,汉语梵言。”又云:“梵呼汉字者,或多或并,有二合三合。或单或覆,但看字母音韵,具在别卷。……乃各题名目,下量汉字,智者鉴详,传于后代。”【12】全真撰写《唐梵文字》是为“欲翻译持念习瑜伽行者”提供入门教材,在“梵汉双译”的语境中,频频使用“汉字”一词。此书竣工当年即由圆行传回日本,可是时间晚于最澄的《照权实镜》约二十年,不能作为“汉字”东传的证据。然而,细察《唐梵文字》笔法、文字排列等酷似唐僧义净所撰之《梵语千字文》(大正藏第54册)。咸亨二年(671),义净经由广州,取道海路,西行求法,历时二十余年,游历三十余国。至证圣元年(695)归朝,武后敕住佛授记寺,从事佛经汉译,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并称四大译经家。先天二年(713)入寂,世寿七十有九。《梵语千字文》亦作《唐字千鬘圣语》、《梵唐千字文》,即出自这位译经家之手。该书以天地日月等汉文一千字对译梵语,凡四字成一句,二十句为一联,每联之后赋五言绝句。卷末别录《梵唐消息》约三百字之对译。关于撰写此书目的,义净自有交待:“为欲向西国人,作学语样。仍各注中,梵音下题汉字。……但学得此,则余语皆通。”【13】显然也是在梵汉对译中萌生出“汉字”概念。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小结出以下两点:第一,“汉字”概念是从梵汉对译中产生的;第二,中国文献的用例要早于日本百年以上。五、汉代之隶书前述“汉字”义项,系以梵汉对译为背景而萌发的;那么在中国自身的语境中,是否也有“汉字”的概念呢?回答是肯定的。北宋欧阳修《集古录》卷一《前汉雁足镫铭》记载:“王原叔言华州片瓦有‘元光’字,急使人购得之,乃好事者所为,非汉字也。”【14】此处“汉字”当作何解?既无“汉族人之文字”义,也不能释作“中国文字”,更没有梵汉对译的语境。如果通读上下文,疑窦自然冰释。其前为“煜顷尝谓周秦东汉往往有铭传于世间,独西汉无有”,其后接“侍坐语及公亦谓家集所阙,西汉字耳”。这里说的是金石铭文,虽“周秦东汉往往有铭传于世间”,但“西汉字”甚为稀罕。此“汉字”即指西汉碑铭之类。“汉字”指称“西汉字”属于特例,一般用以统称两汉文字。如宋代洪适《隶释》评《白石神君碑》:“此碑虽布置整齐,略无纤毫汉字气骨,全与魏晋间碑相若。”【15】意思是说,《白石神君碑》的文字,毫无汉代文字的“气骨”。同书又评《安平相孙根碑》:“今之言汉字者,则谓之隶;言唐字者,则谓之分。”【15】意思是说,汉代文字的特色是“隶书”,唐代文字的特征为“八分”。唐代虽然流行“八分书”,但其源头却在秦汉。元代佚名《汉隶分韵》卷一《分隶在秦汉时已兼有之》,针对“今之言汉字者,则谓之隶;言唐字者,则谓之分”的说法,指出“秦汉时分隶已兼有之”,并引唐张怀瓘《书断》云:“蔡邕八分入神,隶入妙。……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16】中国文字至汉代隶书而臻圆熟,从古而今看,造字之法归结为六书;自今往古看,字体皆发源于隶书。具体地说,秦始皇统一六国而推行“书同文”,中国文字趋同于小篆;汉承秦制,简约字体而成隶书,史称“隶变”。中国文字自此定格,后世之楷书、行书、草书皆隶书之变种而已。六、东亚之文字如上所述,在中国语境中,“汉字”概念源出两条途径:一是在书体变迁史上,汉代臻于圆熟的“隶书”被后世奉为楷模,因此指“汉代之隶书”,一般局限于书法领域;二是在汉梵语言对译中,汉字面对西方传来的梵字而被相对化,因此指“汉土之文字”,一般多见于佛教书籍。在东亚语境中,“汉字”概念萌发的途径更为复杂:一是来自中国的影响,承袭“汉土之文字”;二是起因于本土文字的创制,如日本对应“假名”之“真名”;三是受西方表音文字刺激,汉字指称“东亚之文字”。兹分别简述之。(一)承袭“汉土之文字”日僧最澄于9世纪初入唐求法,将“梵字”与“汉字”的对应概念传回日本,“汉字”绝非其独创;此外,仕唐新罗人崔致远(857-?)撰《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其云“藏本资西胤,雅善梵言;生寓东华,精详汉字”【17】,情况大致相类。(二)与本土文字对应中国文字至迟在东汉初期传入日本,7世纪中叶日本已发明万叶假名(亦称“真假名”)。“真假名”究竟是“真名”还是“假名”?汉字衍化为片假名(取楷书偏旁)、平假名(仿自草书)之后,保持原有结构的汉字被称作“真名”。亦即在视觉上,“真假名”属于“真名”;然而,“真假名”只用汉字表音而不表意,所以在听觉上当归为“假名”。由此可知,在真名与假名、中国文字与日本文字、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的诸多脉络中,“汉字”概念应运而生。(三)“东亚之文字”16世纪中叶,葡萄牙等西方商贾、传教士先后抵达日本,邂逅与西方迥异的东方文字体系。耶稣会为了便于在日本传教,1603年刊行《日葡辞典》,其中列有“汉字”、“梵字”、“真名”、“假名”等目;利玛窦虽未踏足日本,但汲取了早期赴日传教士积累的知识,他提到日本使用“中国汉字”,并指出“日本人、朝鲜人、交趾人和琉球人……谁也听不懂别人的话”,但却“都能看懂同样意义的书面语”【18】。随着西学东渐,“汉字”作为通行东亚各国的文字,被置于东西对峙乃至“万国”视域中,其绝对性、权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日本方面出现两种反应,一是本居宣长、贺茂真渊等国粹学者,从西方表音文字受到鼓舞,认为文字压抑了语言或汉字阻碍了假名,提倡去“汉意”以振“和魂”;二是新井白石、本多利明等洋学家流,认为西洋字母仅二十余字“文省义广”而汉之文字万有余“犹有不可尽所”。明治维新前后,以前岛密《汉字御废止之议》(1867)为发端,出现专崇“假名”与改用“罗马字”两派,至福泽谕吉等倡导“脱亚入欧”,“汉字”遂被贴上封建、落后、愚昧的标签。日本的“废止汉字论”也冲击到中国。1877年东渡日本的黄遵宪质疑道:“今朝野上下通行之文,何一非汉字?其平假名、片假名,何一不自汉文来?传之千余年,行之通国……固万万无废理。”【19】中国人对域外汉字命运的关注说明“汉字”已经超越中国语境。七、结语最后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疑问:“汉字”的称谓究竟始见于何时?“汉字”的命名权归属于哪个民族?先回答第二个问题。东亚文字体系视觉上的共性与听觉上的个性互为表里。日本语境中对应假名、罗马字的“汉字”,少数民族语境中对应契丹字、女真字、蒙古字的“汉字”,汉族语境中对应楷书、草书及梵字的“汉字”,自有源流,含义各异。由此论之,现代语境中的“汉字”类乎海纳百川,既然源头非一,纠缠命名权就意义不大了。再回答第一个问题。“汉字”称谓日本首创说的根据是日本文献中的用例可追溯至9世纪初最澄的《照权实镜》(817年),而《中文大辞典》列举的中国文献为明朝初年(1370年)的《元史》,两者相距550多年;然而义净《梵语千字文》(713年之前)已出现“汉字”,这比《照权实镜》早百余年,推断唐朝僧人在梵汉互译实践中创制“汉字”一词,百年之后再由遣唐使传回日本。至于陈泰夏质疑“汉朝时也没有‘汉字’这个名称”,犹如唐诗宋词,未必当时人自谓,但名至实归;“汉字”称谓虽不能溯至汉代,但指“汉代之字”无疑。其实汉代人以“汉”冠名当代名物亦有其例。如扬雄《答刘歆书》云“典流于昆嗣,言列于汉籍”,即称自著《方言》为“汉籍”,这是因为时当新莽,或许有意别之。【20】要言之,“汉字”一词由中国人首创,既指“汉土之文字”,又称“汉代之隶书”,这大概足以回应陈泰夏提出的命题。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汉字”指称“汉土之文字”及“汉代之隶书”均限于特殊的分野;纵览汉代至清末的训诂诸家,几乎无人使用“汉字”术语。由古代之“文字”到近代之“汉字”的转变,其间存在一个易被忽略的环节,这便是清末民初赴日的黄遵宪、梁启超、王照等文化人士,将日本文字体系中的“汉字”概念带入中国语境,催生出近代“汉字”新概念。(2012年3月24日,北京大学、首尔大学、东京大学共同主办的The
2023年4月8日
其他

“量词研究新视野:东亚及东南亚量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武汉大学文学院(振华楼A座)一楼会议室、二楼2152日程安排Schedule3会议议程Program2023年4月1日,星期六,上午08:00-12:00
2023年3月31日
其他

被汉字的前世今生“燃”到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学界动态!被汉字的前世今生“燃”到了!你知道每个汉字的字形都有特定含义,可以被逐一拆解吗?在汉字漫长的演变历史中,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也因此被誉为“字圣”。近日,总台《典籍里的中国》热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千年,带观众领略古代先贤的智慧,破解文字密码。↓1900多年前古人用的字书是什么样的?作为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说文解字》收录了9353个正篆,1163个古文、籀文等重文,提炼总结出540个部首,形成了一套形义结合的汉字系统。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通过《说文解字》辨认一些数千年前的古文字。举小篆的“寒”字为例,据《说文解字》记载:“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字形采用“宀、人、茻、仌”会义,表示用草褥垫盖,字形下部有“仌”表示天气冷水结冰。意为结冰的天气下,一个人蜷缩在屋内的草垛中,依然觉得寒冷彻骨。再比如嘉宁的“嘉”字,《说文解字》中说:“美也,从壴加声。”其中,“美也”是美好的意思。“从壴”,即“壴”是“嘉”的部首。“壴”是“鼓”的古文字字形,代表一种喜庆的氛围。其他从“壴”的字,如喜庆的“喜”,敲锣打鼓的“鼓”,都跟喜庆和美好有关。将汉字编成体系许慎经历了怎样的推演?《说文解字》的问世并非偶然。相传黄帝时期,中华文祖仓颉始创文字,西周太史籀效法仓颉、改进文字,由他整理的字体被称为“籀文”也就是大篆。秦相李斯与同僚在大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留下小篆。汉朝时期,隶书成为书写的主流,却产生乱讲汉字的现象。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就是为讲明先贤造字的意旨,编著《说文解字》。他从小就广泛阅读经书,后拜在东汉名儒贾逵门下,是贾逵非常得意的弟子。担任太尉南阁祭酒期间,许慎校对经典、钻研文字,立志撰著《说文解字》。为了显示出造字本身的含义,许慎在编著《说文解字》时,编排了540个部首,对文字的形、音、义进行系统化说解。可以说,许慎就相当于一个“人脑检索系统”。点击视频看许慎如何将汉字编成体系👇“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用数字化手段“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说文解字》流传千年,被无数学者传抄、学习、辑录。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徐铉、徐锴兄弟二人,一个校订《说文解字》,一个作《说文解字系传》。目前我们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版本,就是出自他们之手。清朝时期,研究《说文解字》的学问大盛,出现了以段玉裁等人为代表的《说文》四大家。而甲骨文、贾湖刻符的相继发现,让文字溯源又进一步。如今,后世专家学者,已在电脑里建构数字化“说文解字”。随着“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上线,文字的学习得到传承。如果许慎看到这些研究成果会是怎样一番心情?点击视频👇来源:“新闻联播”公众号编辑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正式开馆上线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文章来源于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主页记者3月28日从教育部获悉,为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于2022年启动建设,2023年3月,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一期正式开馆上线。(网址:szyb.smartedu.cn,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主页。)据了解,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旨在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语博进行分期分阶段建设,以融合数字资源和丰富互动体验为方向,坚持“成熟一批上线一批”。语博一期建设分为语言国情、发展演变、经典传承、语博书屋、语博学堂、语言智能、主题展览7个主体版块,以及数据库、视听馆、互动体验馆3个资源模块,横纵交叉、立体展示。语博资源根据受众主体需求确定选取内容,同类内容根据与教育教学关系紧密程度、服务自主学习功能强弱等因素进行取舍。关于汉语方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海外华语、世界语言文字等方面内容,按照“1+N”(1个语博平台+若干高校、科研机构等组成联合共建单位)的方式,充分发挥相关单位及社会大众积极性,汇聚集成,入馆资源经专家委员会审定后陆续上线。据介绍,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服务拓展,将立足语言文化传承和全民终身学习两大任务,以广大师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为主要受众,兼顾服务社会大众,努力成为“四位一体”的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即语言文化资源的集群共享平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学习研究平台,语言文化品牌活动的参与互动平台,社会大众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提升平台。(总台央视记者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郑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23年硕士招生调剂预告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基本成绩要求》和郑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一志愿上线情况,本专业有缺额计划,拟招收调剂考生,调剂名额为7人。请有调剂意向的考生密切关注郑州大学研究生院、郑州大学文学院官网及中国研招网调剂系统发布的相关信息。郑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类的研究生方向,主要培养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国传统语言文字、汉语史、汉字理论与汉字史、汉字传播与域外汉字等方面的研究人才。本学科方向拥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如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国家古文字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组成单位、河南省骨干特色学科、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等,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热忱欢迎广大初试成绩上线考生调剂报考本专业!附:郑州大学文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根据《郑州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办法》,结合2023年文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细则。一、组织领导1.招生领导小组。由文学院党政领导成员组成,全面负责组织实施招生、复试和录取工作。2.资格审查小组。具体负责对复试考生进行报考资格、相关证件、学历学籍校验结果、复试资格等进行审核。3.复试专家小组。负责确定考生复试的具体内容、评分标准、程序和现场复试的实施。人数多的学科、专业分成多个考场,分别由不同专家小组面试,各小组之间按照统一细化的标准评分,并通过试评协商等办法保持组与组之间评分尺度的一致性。二、工作原则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政策透明、规则公平、程序公正、结果公开、监督机制健全。2.坚持科学选拔的原则,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既要注重学业知识考核,也要加强对考生专业能力素质和科研创新潜质的考查;既要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综合表现,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确保质量。3.增强复试录取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工作质量。4.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考生、服务考生,维护考生合法权益。5.坚持分类复试。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考生的复试分类进行。三、复试程序及相关要求(一)确定复试名单及复试差额比例1.复试名单确定原则。达到郑州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并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2.复试采用差额形式。根据一志愿生源情况,不低于1.2复试差额。3.一志愿复试名单(包括考生姓名、考生编号、初试各科成绩等信息)详见附件一。(二)复试方式复试方式:
2023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