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明

其他

何華珍、丁鑫美:近現代中日漢字詞源流考述

本文有關佛經文獻的用例,大多引自“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全文檢索平臺”。④
2月20日 上午 10:07
其他

李守奎等:女人的归宿——“嫁”与“归”

关注学界动态女人的归宿——“嫁”与“归”李守奎
2023年12月14日
其他

刘风华:一种殷墟成组卜辞的文例分析及应用

关注学界动态一种殷墟成组卜辞的文例分析及应用刘风华郑州大学文学院(本文原载《殷都学刊》2019年第2期)摘
2023年8月19日
其他

朱凤瀚:北京大学藏秦简牍的独特价值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北京大学藏秦简牍的独特价值朱凤瀚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原载《光明日报》2023年7月8日第11版)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秦代政治思想、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医药算术、文学与社会生活、宗教观念多个层面,是继睡虎地秦简牍、岳麓书院藏秦简牍(以下简称“睡简”“岳简”)发现后又一次重要发现,但是相对于睡简与岳简,北大秦简牍更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下边仅举两篇简文的例子来介绍一下其学术价值独特性之一二。北京大学藏秦简中有整理者取名曰“从政之经”的简文,与睡简之“为吏之道”、岳简之“为吏治官及黔首”一样,皆是当时有关为官吏处事宜忌的一些散文汇编或杂抄。但是,仔细分析这三篇简文内容与语句之异同,则可以看到北大简《从政之经》对于深刻认识此类体裁文章发展演化的意义。这三篇中有一部分语句文辞相近,可以对读,其中比较重要的差异有三处,一是有四段各为五句话讲官吏宜忌,其中第一段曰:“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龏(恭)敬多让,五者已至必有天赏。”睡简与岳简则在前边加上类似于标题的“吏有五善”句,以明确这是为吏者之善行准则。类似的,是北大简下文的第二段仍以“一曰”至“五曰”的五句讲为官吏者不应有的失当言行,睡简与岳简又在前面加上标题句“吏有五失”。再下面的第三段五句,北大简继续讲为官吏者要避免之不当行为,睡简亦收此五句,但未加标题性的概括语,而岳简则在前面加有“吏有五过”的标题。第四段北大简曰“一曰不察亲,不察亲则患数至;二曰不智(知)所使,不知所使则权衡利;三曰兴事不当,兴事不当则民锡(㑥)指;四曰善言隋(惰)行则坶比;五曰善非其上则身及族死”,睡简有近同的文句,也无标题句,而岳简则又在前面加上“吏有五则”的标题。这四段由“一曰”至“五曰”止的文句,应该是自战国以来即总结出来的一套官场从政之经,但北大简文本并未明确标明这是专为吏所用,而睡简在其中两节上加标题,强调了这是“吏”要遵守的规则,而岳简更为其他两节加了指明是吏的规则的标题,这在文义与功用上无疑是一种“升级”。不仅如此,岳简还有“吏有五殆”一节,为北大简、睡简所无。依照文本变化的逻辑,显然可以认为,这三个“为吏之道”体裁的文本,可能有一个北大简本——睡虎地简本——岳麓简本的发展、规范与系统化的过程。发展到岳简的文本实际已经具有官方吏治教育定本的性质,故有了“为吏治官与黔首”的篇名。在以上讲官吏宜忌的文句中,还有一处值得注意的即是,三种简本对民众的称谓之不同,如北大简与睡简分别言“一曰见民□□(按:此处缺二字)”“一曰见民倨敖(傲)”,而岳简则作“一曰视黔首倨骜(傲)”;又如北大简言“三曰兴事不当,兴事不当则民锡(㑥)指”(㑥,轻慢),睡简句同,但岳简作“三曰举事不当则黔首鬵指”(鬵可读“憍”,义同㑥)。而且凡北大简与睡简称“民”句,岳简也多改称“黔首”。秦始皇二十六年曾下令更名民曰“黔首”,故北大简与睡简文本成文与抄写时间,均当在此年前,而岳简之成文当在此年之后,这也印证了上述三种简本中岳简是最晚的推测,北大简与睡简虽可能略有先后,但文本时间实际较近,而且由秦始皇更名民之令被迅速落实,更可以得知秦王朝法律之严实非虚指。北大简另有《教女》篇,与上边的《从政之经》在同一卷简册中,紧接着《从政之经》简文抄写,这是在秦简中前所未见的一篇讲女子德行的文章。全篇共十五枚简,多以四字为一句,相连的两句在第二句末押韵。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七枚,讲“善女子之方”,后一部分八枚,讲“不善女子之方”,“方”在这里义为“道”,即是列举女子善行与恶行相对比,教育女子走正道。文章开端言“昔者帝降息女殷畮(牧)之野,殷人将亡,以教其女曰”,下边展开正文,息女,即亲生女。这篇论女德的文章,以上帝教训亲生女的口吻而言,这是很奇特的,为什么如此?难道是因为秦人早年与殷人关系密切,故其古老传说也多联系及殷地、与商人所崇拜的上帝有关?这还需要探讨。“善女子之方”之主旨是“固不敢刚。姻(因)安从事,唯审与良”,这就是说,大凡善女子其气质必不敢是刚硬的,做事情要和顺、安宁,为人要审慎、善良。如何做到这样呢?下面列举了种种“善女子”在夫家的行为准则,要善待公婆“老人唯怒,戒勿敢谤”,即是说家中的公婆虽会发怒,也要注意不能当面指责、对抗,“威公所诏,顷耳以听”是讲对公婆的教导要倾耳恭听。而对丈夫,则是“夫之义,不敢以定”“屈身受令,旁言百姓”即是说,丈夫之所宜为,不敢擅自以自己的意见判定,要屈身接受丈夫之命令,而将之传达给子姓。简文强调“夫与妻,如表与里,如阴与阳”是以夫妻和协作为家庭安定之根本。简文的下半部分,则以非常鄙弃的语气列举了“不善女子”的种种不良行为,其所举例子,如“既不作务,(妗)义(议)不已。口舌不审,失戏男子”,大意是说,既不做正经事情,又不断恣意发议论。言语不审慎,恣意戏弄男子。“不喜作务,喜㱃(饮)日醉。与其夫家,音越越刚气。”音越越刚气,是说在夫家说话语气十分强硬。“效人不出,梯以望外”,即便仿效他人不出家门,但忍不住还是要支起梯子向外张望。类似的话语,塑造了一个极不安顺、“刚气”十足的“不善女子”形象,与文首上帝教其息女做“善女子”的要求正好相背。因为简文言及“夫在官役,往来必卒”,又言及夫家有较多的“臣妾”,而且有一定量的土田,所以简文所训诰的对象,应是指秦代社会中上层官吏家的妇女。文章所云善女子的言行举止,应是当时社会所提倡的;而所列举的不善女子种种劣行,也正是为当时社会所鄙弃的。由此可以从中了解到战国晚期至秦代秦人所提倡的女子道德标准,为以往文献记载所罕见。在这篇简文中,像体现儒家思想的《仪礼·丧服》传中所宣传的妇女“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之说法虽未出现,但简文中主张要绝对服从夫与“必听父母之令(命)”,实际上与“三从”中的前两从是同一个意思。以往学者或认为秦女子在夫妻关系上,在婚姻上有一定自由权力,与简文所显示的妇女实际地位并不合。《教女》言妇女要按阴阳相济之道来处理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可能与阴阳家学说有关,在《礼记·昏义》中亦可以看到以阴阳释婚姻之义,所以,《教女》对妇女的训诰可以认为是儒家学说融合了阴阳家学说的产物。当然,从简文看,秦代妇女的人身自由程度,要比汉以后儒家学说渐盛行时妇女人身受到各种约束的情况不同,秦代时妻子在支配家庭钱财方面仍有一定权力,在出入家门,接触外人(尤其是男人)方面亦较为自由,汉以后儒家学院中宣扬的男女授受不亲、守贞节等,在简文中并没有看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始皇三十七年会稽刻石言“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等语,此时已在秦始皇后期。《教女》成文显然要早于此时,估计应成于战国晚期至秦代早期,作为一篇专论妇女道德、行为宜忌的文章,要比东汉时期班昭写《女诫》时至少要早了三百年。班昭在《女诫》中曾引用《女宪》,只是该文久已失传,不知其详。现在拿《女诫》与《教女》相对照,可以看到,班昭所讲的女子道德规范,有相当多类似的内容在《教女》中可以看到。秦简《教女》的发现,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有关女德说教的形成与发展有非常珍贵的学术价值,无疑是研究古代伦理思想、妇女史、两性史的重要文献。简文用生动的语言,深入描述了秦人妇女的种种生活情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史的珍贵资料。《教女》虽是女教类文章,但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前七枚讲善女子,文句押的是阳部韵,后八枚讲不善女子,文句押的是阴、入声韵,韵部选择有意的配合了文义,而且简文描述女子行为甚形象,与北大藏秦简中几篇文学性作品可相参看,对了解以往了解甚少的秦人文学颇有益处。简文使用的许多秦隶字形与词语也可以丰富以往对秦代语言文字的认识。END编辑
2023年7月9日
其他

田河《出土丧葬简牍考论》出版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出土丧葬简牍考论》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23年5月页数:232定价:79.00元装帧:平装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网络不规范用字用词现象研究报告》(全文)发布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网络不规范用字用词现象研究报告》(本文原载《澎湃新闻》2023年6月8日)由澎湃新闻牵头发起,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和上海蜜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6月8日发布《网络不规范用字用词现象研究报告》,全文如下: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成为公众主要表达平台的当下,网络不规范用字(词)现象越发凸显,在引发交流障碍的同时,对汉字文化传承造成负面影响。重视互联网平台语言使用,纠正网络不规范字词现象,促成使用规范字、维护汉字文化的社会氛围,对于与时俱进守护汉字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关注互联网场景下不规范字词使用问题,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随机采集2022年12月到2023年3月期间全网近5000万篇材料,提取错别字词使用现象,从错误类型、平台渠道等角度深挖不规范字词背后的规律,总结造成网络不规范字词现象的原因,针对政府、媒体、内容平台、公众等多元主体提出互联网汉字规范使用建议。针对互联网平台特征与不规范字词出现的原因,建议成立由网络监管部门牵头、多方合作的网络语言生态联合体,以技术监管平台建设、规范用字用词评估、政策建议发布,形成促进互联网语言规范化的合力,推动规范、积极、向上的互联网语言生态建设。一不规范字词简介1.不规范字词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通用规范汉字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规范汉字,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不规范字词即未按照规范要求使用汉字。网络语言环境中的不规范字词主要包括误用繁体字、异体字、异形词、常见错误等。繁体字是指将古代汉字演化过程中的一些变异形态进行规范和整理后形成的书写形式。1956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后,大陆地区开始推行使用简体字。异体字是一个字正体之外的写法,与正体字的字音和字义相同但字形不同,也称为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为适应社会各领域汉字应用需要,国家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呈现规范字与异体字对应关系,为规范字的选用提供标准。在网络平台的日常交流中,应根据规范要求,主动使用规范字。异形词是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声、韵、调完全相同)、同义(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为统一使用标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异形词整理表,明确在新闻出版、信息处理及日常语言环境中推荐使用的词形。除以上三种外,因字音、字形、词义相近,部分音义存在差别的词语容易被混用、错用,如“的”“地”“得”误用等,可归类为
2023年6月25日
学术

李佳喜:《荀子》“贪利”考

处提到“朱起凤曰‘利、戾同声通叚,荀卿书多借利为之’”,但在朱氏引及的各条之下,却未收录其说。而在影响颇广的普及读物中,一般仍将“贪利”译作贪求利益,视为动宾结构;或默认此义而保留原文。张觉虽然把例
2023年5月9日
其他

韩文博:“興”字新释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修甲骨文字典”(20&ZD306)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彭裕商师及外审专家提出良好修改意见,在此特致谢忱!参考文献[清]孙诒让(撰)
2023年5月3日
其他

李守奎等:古人是怎么跪的?

注释①李守奎:《〈楚居〉中的樊字及出土楚文献中与樊相关文例的释读》,《古文字与古史考》第40—48页,中西书局,2015年。②清华简《子产》篇中另外一个“危”字作(简3),变化更加复杂。+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王勇:东亚语境中“汉字”词源考

点击蓝字关注更多学界动态东亚语境中“汉字”词源考王勇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原载《浙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摘要:日本学术界素有“汉字”一词由该国首创之说,最早文献为入唐僧最澄817年撰著的《照权实镜》。迄今为止,中国人或其他国家学者也未对此提出质疑。然而,早在8世纪初以前,唐僧义净的《梵语千字文》已使用“汉字”一词,时间比日本早百年以上,因此推断最澄所用“汉字”概念源自中国而非其独创。此外,在中国书法史上,“汉字”相对于魏晋以后流行的草书、行书、楷书等,指称“汉代之隶书”。然而,梵汉对译实践中产生的“汉字”及中国文字书写形体流变过程中萌生的“汉字”,均限于特殊语境及历史时期,并未演化成代指“中国文字”的泛称。清末赴日的中国官绅接触到日本语境中与“假名”对应的“汉字”概念并将之引入国内,创造出一个涵盖东亚的“汉字”新概念。关键词:“汉字”词源;梵字;汉代隶书;日本汉字;真名与假名2011年4月21日,《环球时报》刊登特约记者辛司可的一篇文章,《韩知名学者称韩国人祖先发明汉字》,介绍韩国语言学泰斗陈泰夏教授的论说。此文涉及到一个敏感话题,因而引发有关汉字起源的争鸣。时隔不过两周,《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5月3日)发表署名“金子山”的反驳文章,从标题《汉字居然成“外文”》即可看出中国人的惊讶与困惑。作者认定陈泰夏的论说“漏洞百出,破绽无穷”,从五个方面加以驳斥。陈泰夏列举多项“汉字并非中国文字”的论据,其中提到“汉朝时也没有‘汉字’这个名称”。金子山认为“这一说法更加是属于井底之蛙”,以一连串反问予以回击:“汉字难道是要属于汉朝发明,或者是汉朝命名,才能够称为汉字吗?在此之前汉字存在的历史就可以一笔勾销吗?汉人,汉族人,难道是从汉朝才开始繁衍生息的吗?中国的历史难道是从汉朝才开始的吗?绝对不是。”本文主题不涉及汉字本身的起源归属,而仅仅聚焦于“汉字”一词的生成与流变。从这个角度审视这场“汉字起源”论战,应该说陈泰夏提出“汉字”词源问题触及学术界盲点,金子山虽连珠发炮却未击中要害。“汉字”的称谓究竟始见于何时?“汉字”的命名权归属于哪个民族?这些疑窦当然是本文所欲破解的。然而,在东亚的时空轴中追踪寻觅“汉字”的源流,发现问题要比想象的更为复杂,首先遭遇的便是“日本命名说”。一、日本命名说陈泰夏在论证“韩国人祖先发明汉字”过程中,提到“汉朝时也没有‘汉字’这个名称”,意思是“汉字”并非“汉朝文字”【1】。这种观点在韩国并非陈泰夏独有,如研究儒学的柳承国也说“我们所谓的汉字,常被认为是从汉朝传来的文字”【2】。但他们均没有说及“汉字”称谓始于何时,也没有主张“汉字”是由韩国人命名的。然而在日本学术界,却有学者认为“汉字”最早由日本人命名。比较普遍的意见是,日本在接纳中国文字后,先是模仿继而创新,历代创造了数量可观的“国字”;这些所谓“国字”,或形似中国文字如“峠”之类,或自成格局似假名之属,为了加以区别而把中国文字称作“汉字”。镰田正、米山寅太郎联袂编写的《汉语林》,是一部在日本学术界素有定评的汉语辞书,尤其多达两百余页的《附录》,基本反映出日本学术界的水准。《附录》的第一部分为《汉字概述》,开篇即为《汉字之名称》,兹摘译如下:所谓汉字,系由汉民族创制且使用的文字。然而追溯往古,中国周朝时称之为“名”。我国所言之真名(Mana,即汉字)、假名(平假名、片假名),皆出自于此而指文字。春秋战国时期,或称“文”或言“字”,即依象形、指事之法所造的单体字为“文”,依会意、形声之法组合二个以上单体字者曰“字”。秦以后,合“文”与“字”而始称“文字”,也有单称“字”或“文”者,迨至今日这些名称依旧并行于世。我国称日本创制的文字为“国字”或“和字”,故将中国传来的文字呼为“汉字”。当然,在中国也使用“汉字”(或作“汉文”)的称呼,不过那是后世为区别蒙古文字等汉民族以外的文字,在特定情况之下使用而已,不是通行的名称。【3】上文概述中国文字称谓之变迁,归纳起来要点有四:(1)周朝时称之为“名”;(2)其后出现“文”、“字”及“文字”等称呼,一直传承至今;(3)称中国文字为“汉字”乃日本首创,以对应其“国字”、“和字”;(4)中国出现“汉字”较日本为晚,限于区别少数民族文字的特定语境。据此推断,日本学术界虽承认汉字系汉民族创造,但“汉字”称谓乃日本人命名。如果事实确是如此,“汉字”一词应归为汉语外来词,这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其震撼不会小于陈泰夏的“韩国人祖先发明汉字”说。那么日本人的观点,是否属于孤芳自赏呢?《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汉字”词条的释义令人瞠目结舌:“日语书写符号,将中国汉字略加变化而成。”【4】该书将“汉字”注音为日语读法Kanji,而不是汉语读法Hanzi,是否意味欧美主流学界也认同“汉字”一词乃日本原创?二、中国人之常识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汉字”是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谁都认为它与汉民族与生俱来,几乎无人怀疑其中国血统。然而《辞源》、《辞海》等未见立目,《汉语大词典》“汉字”条释义如下:汉语的记录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是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5】此词条除去对汉字历史、特征的叙述,核心部分仅“汉语的记录符号”而已,关于词源无一言涉及,甚至没有列举任何用例。这种情况在《汉语大词典》中比较罕见,难道此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未曾现形?相比之下,《中文大辞典》释义略胜一筹:(1)汉族人之文字也,对蒙古文字而言。【元史•兵志】造蒙古汉字文册以闻,其总数盖不可知也。(2)中国文字也。【6】其中“中国文字云云”大抵对应《汉语大词典》的义项,而“汉族人之文字”则为前者所无。比较海峡两岸两部大辞书的释义,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第一,《汉语大词典》所说的“汉语的记录符号”是一种非常狭义的解释,即使限于中国文献,用汉字记录外族语言屡见不鲜;倘若放眼东亚全域,周边民族在文明开化之初,不乏以汉字记录本国语言之例。第二,《中文大辞典》列入“汉族人之文字”义项,但局限于对应蒙古文字,比之《汉语林》对应于“蒙古文字等汉民族以外的文字”也逊色不少。综上所述,按照目前中国学术界的常识,中国文献使用“汉字”不早于元代,且限于特殊情况。反观日本文献,“汉字”出现的年代更早,如何华珍指出:“据考,‘汉字’一词,奈良平安时期的日本古文献中没有出现,而至迟见于镰仓时期的的《古事谈》、《闲居友》、《万叶集注释》等,且多与梵字、假名相对而言。”【7】①曾经留学日本的周作人在谈到“汉字”词源问题的时候指出:“这实在只是中国文字罢了,但是习惯上这么叫,所以现在也就沿用着称。我想这大概是清朝末年的新名词之一,是从日本传来的吧。”【8】三、日本“汉字”溯源如上所述,11世纪后期日本文献已出现“汉字”用例,这还不是最古的。新川登龟男博引旁征日本文献,将“汉字”始现年代从北宋提早到唐代。新川教授首先指出,奈良时代(710-794年)虽有“汉语”、“汉音”,却无“汉字”痕迹,而平安时代(794-1192年)的“汉字”用例可追踪至最澄、空海。最澄与空海均于日本延历二十三年(804)入唐,最澄于805年回国,创设日本天台宗;空海于806年归乡,建立日本真言宗。这两位联袂入唐求法的僧人为享誉平安佛教之双璧。据传空海在唐期间,笔录乃师惠果之口说,汇成两卷,名为《秘藏记》(大正藏第86册),其中涉及“梵字”与“汉字”孰正孰邪(该书以“梵字”为正、“汉字”为邪);另外,相传空海撰有《金刚界汉字次第》,与《梵字次第》配套成对。上述二书虽然出现“汉字”,但学界疑其为后世伪托,故不能定为确证。【9】新川教授继而提到,最澄自唐归国时携带“梵汉两字”的陀罗尼写本,因而“对‘梵字’乃至‘悉昙’怀有兴趣,也经历过与‘汉字’的对比。可为佐证的是,在他所著的《照权实镜》、《守护国界章》中,发现有‘梵字’、‘梵文’与‘汉字’对比的论述”。【9】新川教授发掘之功令人敬佩,稍显不足的是未录出原文。《守护国界章》凡三卷(各卷又分上、中、下,实为九卷),成书于弘仁九年(818)。“汉字”用例出现在卷中之下“驳麤食者所示方便品科段章第十九”条中:“当今,方便品五分,天竺义科;正说等三周,支那义段。梵文繁重,译有广略;汉字改章,译有新古。同本正妙,晋秦不同;异本经论,何得全同?”【10】《照权实镜》一卷,成书比《守护国界章》更早一年(817),其云:“夫一乘二乘,西基中天;梵字汉字,东隔大夏。方音难辨,重译不绝;邪正混杂,是非难正。”【11】最澄于弘仁八年(817)撰著的《照权实镜》,是目前能找到“汉字”确切用例的日本最古文献。那么,这是否可定为“汉字”乃日本人命名之证据呢?四、“汉字”源出翻译假设空海的《秘藏记》非后人伪托,那么其“汉字”的概念当出自唐僧惠果;最澄撰著的二书,利用入唐求法的成果,“汉字”一词或许取范于中国典籍。这些都是假设或推测,关键要在中国文献中找出用例。空海圆寂(835年)后,弟子圆行搭乘最后一批遣唐使入唐(838年),抵长安入青龙寺义真门下,翌年携显密经论章疏等69部133卷等返归日本,其中包括《辨梵文汉字功德及出生一切文字根本次第》。此书系唐僧全真所著,今已散佚不存,仅从书名判断,内容大概为“梵文”与“汉字”之功德比较。全真另著有《唐梵文字》一卷,亦由圆行携归日本。此书完成于唐开成四年(839),内容系汉梵语汇之对照编列,如云:“但有学唐梵之语者,得此为首,余语皆通。……夫欲翻译持念习瑜伽行者,先令精冻此文。梵汉双译,梵字汉字,汉语梵言。”又云:“梵呼汉字者,或多或并,有二合三合。或单或覆,但看字母音韵,具在别卷。……乃各题名目,下量汉字,智者鉴详,传于后代。”【12】全真撰写《唐梵文字》是为“欲翻译持念习瑜伽行者”提供入门教材,在“梵汉双译”的语境中,频频使用“汉字”一词。此书竣工当年即由圆行传回日本,可是时间晚于最澄的《照权实镜》约二十年,不能作为“汉字”东传的证据。然而,细察《唐梵文字》笔法、文字排列等酷似唐僧义净所撰之《梵语千字文》(大正藏第54册)。咸亨二年(671),义净经由广州,取道海路,西行求法,历时二十余年,游历三十余国。至证圣元年(695)归朝,武后敕住佛授记寺,从事佛经汉译,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并称四大译经家。先天二年(713)入寂,世寿七十有九。《梵语千字文》亦作《唐字千鬘圣语》、《梵唐千字文》,即出自这位译经家之手。该书以天地日月等汉文一千字对译梵语,凡四字成一句,二十句为一联,每联之后赋五言绝句。卷末别录《梵唐消息》约三百字之对译。关于撰写此书目的,义净自有交待:“为欲向西国人,作学语样。仍各注中,梵音下题汉字。……但学得此,则余语皆通。”【13】显然也是在梵汉对译中萌生出“汉字”概念。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小结出以下两点:第一,“汉字”概念是从梵汉对译中产生的;第二,中国文献的用例要早于日本百年以上。五、汉代之隶书前述“汉字”义项,系以梵汉对译为背景而萌发的;那么在中国自身的语境中,是否也有“汉字”的概念呢?回答是肯定的。北宋欧阳修《集古录》卷一《前汉雁足镫铭》记载:“王原叔言华州片瓦有‘元光’字,急使人购得之,乃好事者所为,非汉字也。”【14】此处“汉字”当作何解?既无“汉族人之文字”义,也不能释作“中国文字”,更没有梵汉对译的语境。如果通读上下文,疑窦自然冰释。其前为“煜顷尝谓周秦东汉往往有铭传于世间,独西汉无有”,其后接“侍坐语及公亦谓家集所阙,西汉字耳”。这里说的是金石铭文,虽“周秦东汉往往有铭传于世间”,但“西汉字”甚为稀罕。此“汉字”即指西汉碑铭之类。“汉字”指称“西汉字”属于特例,一般用以统称两汉文字。如宋代洪适《隶释》评《白石神君碑》:“此碑虽布置整齐,略无纤毫汉字气骨,全与魏晋间碑相若。”【15】意思是说,《白石神君碑》的文字,毫无汉代文字的“气骨”。同书又评《安平相孙根碑》:“今之言汉字者,则谓之隶;言唐字者,则谓之分。”【15】意思是说,汉代文字的特色是“隶书”,唐代文字的特征为“八分”。唐代虽然流行“八分书”,但其源头却在秦汉。元代佚名《汉隶分韵》卷一《分隶在秦汉时已兼有之》,针对“今之言汉字者,则谓之隶;言唐字者,则谓之分”的说法,指出“秦汉时分隶已兼有之”,并引唐张怀瓘《书断》云:“蔡邕八分入神,隶入妙。……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16】中国文字至汉代隶书而臻圆熟,从古而今看,造字之法归结为六书;自今往古看,字体皆发源于隶书。具体地说,秦始皇统一六国而推行“书同文”,中国文字趋同于小篆;汉承秦制,简约字体而成隶书,史称“隶变”。中国文字自此定格,后世之楷书、行书、草书皆隶书之变种而已。六、东亚之文字如上所述,在中国语境中,“汉字”概念源出两条途径:一是在书体变迁史上,汉代臻于圆熟的“隶书”被后世奉为楷模,因此指“汉代之隶书”,一般局限于书法领域;二是在汉梵语言对译中,汉字面对西方传来的梵字而被相对化,因此指“汉土之文字”,一般多见于佛教书籍。在东亚语境中,“汉字”概念萌发的途径更为复杂:一是来自中国的影响,承袭“汉土之文字”;二是起因于本土文字的创制,如日本对应“假名”之“真名”;三是受西方表音文字刺激,汉字指称“东亚之文字”。兹分别简述之。(一)承袭“汉土之文字”日僧最澄于9世纪初入唐求法,将“梵字”与“汉字”的对应概念传回日本,“汉字”绝非其独创;此外,仕唐新罗人崔致远(857-?)撰《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其云“藏本资西胤,雅善梵言;生寓东华,精详汉字”【17】,情况大致相类。(二)与本土文字对应中国文字至迟在东汉初期传入日本,7世纪中叶日本已发明万叶假名(亦称“真假名”)。“真假名”究竟是“真名”还是“假名”?汉字衍化为片假名(取楷书偏旁)、平假名(仿自草书)之后,保持原有结构的汉字被称作“真名”。亦即在视觉上,“真假名”属于“真名”;然而,“真假名”只用汉字表音而不表意,所以在听觉上当归为“假名”。由此可知,在真名与假名、中国文字与日本文字、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的诸多脉络中,“汉字”概念应运而生。(三)“东亚之文字”16世纪中叶,葡萄牙等西方商贾、传教士先后抵达日本,邂逅与西方迥异的东方文字体系。耶稣会为了便于在日本传教,1603年刊行《日葡辞典》,其中列有“汉字”、“梵字”、“真名”、“假名”等目;利玛窦虽未踏足日本,但汲取了早期赴日传教士积累的知识,他提到日本使用“中国汉字”,并指出“日本人、朝鲜人、交趾人和琉球人……谁也听不懂别人的话”,但却“都能看懂同样意义的书面语”【18】。随着西学东渐,“汉字”作为通行东亚各国的文字,被置于东西对峙乃至“万国”视域中,其绝对性、权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日本方面出现两种反应,一是本居宣长、贺茂真渊等国粹学者,从西方表音文字受到鼓舞,认为文字压抑了语言或汉字阻碍了假名,提倡去“汉意”以振“和魂”;二是新井白石、本多利明等洋学家流,认为西洋字母仅二十余字“文省义广”而汉之文字万有余“犹有不可尽所”。明治维新前后,以前岛密《汉字御废止之议》(1867)为发端,出现专崇“假名”与改用“罗马字”两派,至福泽谕吉等倡导“脱亚入欧”,“汉字”遂被贴上封建、落后、愚昧的标签。日本的“废止汉字论”也冲击到中国。1877年东渡日本的黄遵宪质疑道:“今朝野上下通行之文,何一非汉字?其平假名、片假名,何一不自汉文来?传之千余年,行之通国……固万万无废理。”【19】中国人对域外汉字命运的关注说明“汉字”已经超越中国语境。七、结语最后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疑问:“汉字”的称谓究竟始见于何时?“汉字”的命名权归属于哪个民族?先回答第二个问题。东亚文字体系视觉上的共性与听觉上的个性互为表里。日本语境中对应假名、罗马字的“汉字”,少数民族语境中对应契丹字、女真字、蒙古字的“汉字”,汉族语境中对应楷书、草书及梵字的“汉字”,自有源流,含义各异。由此论之,现代语境中的“汉字”类乎海纳百川,既然源头非一,纠缠命名权就意义不大了。再回答第一个问题。“汉字”称谓日本首创说的根据是日本文献中的用例可追溯至9世纪初最澄的《照权实镜》(817年),而《中文大辞典》列举的中国文献为明朝初年(1370年)的《元史》,两者相距550多年;然而义净《梵语千字文》(713年之前)已出现“汉字”,这比《照权实镜》早百余年,推断唐朝僧人在梵汉互译实践中创制“汉字”一词,百年之后再由遣唐使传回日本。至于陈泰夏质疑“汉朝时也没有‘汉字’这个名称”,犹如唐诗宋词,未必当时人自谓,但名至实归;“汉字”称谓虽不能溯至汉代,但指“汉代之字”无疑。其实汉代人以“汉”冠名当代名物亦有其例。如扬雄《答刘歆书》云“典流于昆嗣,言列于汉籍”,即称自著《方言》为“汉籍”,这是因为时当新莽,或许有意别之。【20】要言之,“汉字”一词由中国人首创,既指“汉土之文字”,又称“汉代之隶书”,这大概足以回应陈泰夏提出的命题。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汉字”指称“汉土之文字”及“汉代之隶书”均限于特殊的分野;纵览汉代至清末的训诂诸家,几乎无人使用“汉字”术语。由古代之“文字”到近代之“汉字”的转变,其间存在一个易被忽略的环节,这便是清末民初赴日的黄遵宪、梁启超、王照等文化人士,将日本文字体系中的“汉字”概念带入中国语境,催生出近代“汉字”新概念。(2012年3月24日,北京大学、首尔大学、东京大学共同主办的The
2023年4月8日
其他

黄艳萍:再论肩水金关汉简中地名“角得”的用字

2006《古玺汇考》,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德宽教授。唐作藩(编著)2013《上古音手册》(增订本),中华书局。张德芳(主編)2016《居延新简集释》,甘肃文化出版社。赵平安
2023年3月3日
其他

近出汉语言文字学论著简录(第4辑)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近出汉语言文字学论著简录(第4辑)汉字文明将不定期收集汇总近出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著的书讯,以飨读者。本期收录近月相关论著,分为汉语史、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4类,共52本。欢迎各位读者朋友提供书讯。汉语史:1.《汉语字词关系与汉字职用学》2.《中古语文初学集》3.《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论集》4.《汉语中古音研究》5.《先秦两汉汉语可能情态动词语义功能变化研究》6.《王念孙古韵分部研究》(外一种)7.《〈急就篇〉新证》8.《汉字构形十二讲》9.《宋词颜色词研究》10.《〈南齐书〉词汇研究》11.《近代汉语探源》现代汉语:1.《语篇副文本的互文机制研究》2.《汉语情态:理论与事实》3.《句法构词的理论与实践》4.《作格与汉语语法》5.《汉语语篇连贯的句法机制研究》6.《汉语焦点构式中的系词——基于语义演变的历时考察》7.《汉语全称量词研究》8.《现代汉语语义角色句法实现的词汇语义制约研究》9.《基于认知形态学的汉语类词缀构词研究》10.《语言和言语问题研究》11.《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的事件语义分析》12.《现代汉语领属关系的形式语义分析》13.《“过”的语法化及相关句式研究》14.《汉语V定N中构式的形成与语法化研究》15.《现代汉语评价系统研究》16.《汉语反语认知的神经心理机制研究》汉语方言1.《方言比较与吴语史研究——石汝杰教授荣休纪念论文集》2.《词基驱动的晋语构词与音系交互模式》3.《汉语方言研究的多维视角》4.《汉语方言定指范畴研究》5.《南北朝隋唐宋方言学史料考论》6.《壮语金龙岱话参考语法》7.《崇阳方言语法研究》8.《莱阳方言调查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1.《商代金文研究》2.《周王畿—关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与研究》3.《商周金文偏旁谱》4.《敦煌蒙书校释与研究(语对卷)》5.《清华简〈系年〉集释》(修订本)6.《战国楚简词典(文书卷)》7.《出土文献语言与文字论丛》8.《商周文字论集续编》9.《甲骨文祭祀动词句型研究》10.《殷墟甲骨断代综述》11.《马王堆汉墓遣策整理与研究》12.《银雀山汉简数术类文献整理与研究》13.《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马衡卷》(全三册)14.《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谢伯殳卷》(全三册)15.《甲骨文摹本大系》(全43册)16.《殷商子卜辞合集》17.《天回医简》一、汉语史01《汉语字词关系与汉字职用学》(下滑查看更多信息,下同)主编:李运富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3年1月ISBN:9787100217323定价:98元内容简介:《汉语字词关系与汉字职用学》收录了关于汉字职用研究的前沿成果,全书分理论研究和现象研究两部分,共收文26篇。从理论和现象两个方面阐发汉字的职能和实际使用情况,包括个体字符的职能变化、个体语符的用字变化、类别材料的用字现象、不同类别用字现象的比较、不同时代的用字习惯与特点、汉字的超语符职用、字词关系和字际关系的描写、汉字职用变化的原因等,并对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语言文字现象进行了准确描述与合理解释,反映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科脉动。作者简介:李运富教授,现任国家语委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单位工程建设负责人、郑州大学学科首席教授、文学院院长、《汉字汉语研究》主编等。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高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字学、训诂学、词汇语义学等,已出版《汉字学新论》《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汉字职用研究》等各种著作2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重大委托项目1项,以及国家古文字工程重大项目2项等。荣获教育部、北京市、河南省科研成果奖及其他奖项多次。目录:【汉字职用理论研究】李运富
2023年2月24日
其他

甲骨文数据库推介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甲骨文数据库推介编者按“一片甲骨惊天下”,经过120多年的风雨沧桑与琢磨砥砺,甲骨学已经逐渐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显学。甲骨材料的数字化为甲骨学研究带来了极大助力,“汉字文明”公众号特推“甲骨文数据库选介”专栏,推介主要的甲骨数据库,以飨读者。甲骨文数据库众多,限于篇幅,本文未尽数收录,欢迎大家在公众号后台留言补充。目录1.
2023年2月2日
其他

甲骨文著录选介 · 国外收藏篇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甲骨文著录选介国外收藏篇編者按:“一片甲骨惊天下”,经过123年的风雨沧桑与琢磨砥砺,甲骨学已经逐渐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显学。甲骨的著录是甲骨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汉字学微刊开辟“甲骨文著录选介”专栏,介绍甲骨的主要著录情况,以飨读者。本期为专栏第四辑“国外收藏篇”,介绍国外所藏甲骨的主要著录书目。01《龟甲兽骨文字》(1921年)《龟甲兽骨文字》(简称《龟兽》)是日本学者编著的第一部甲骨著录书,由林泰辅编著。《龟兽》序言中谈及此书的编著目的及甲骨之由来,“然殷虚出土之龟甲兽骨,不知几万。异文逸辞刘氏罗氏所未收者,亦复不钞。我吉金文会(殷周遗文会)有概于此。据诸家所藏实物拓本,编印《龟甲兽骨文字》,且抄释其字体明白无疑者,附录卷末,颁之同好,庶几足以助学术研究之一端乎!编中所载与《殷虚书契》同者,系听冰阁所藏实物拓本,非袭《殷虚书契》所录也。”每册各有甲骨拓本三十页,收录各期甲骨拓片一千零二十三片。第一期最多,第五期次之,二、三期较少。后附龟甲兽骨文字抄释二百六十一条,将龟甲兽骨拓片中关于天干、地支、数字、先祖名等辑出释读摹录并隶定出汉字。书中所录龟甲兽骨拓片与《殷虚书契》所录同者,系日本听冰阁所藏实物拓本。02《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1935年)《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简称《库藏》)由美国传教士方法敛摹写著录,美国学者白瑞华整理编辑,著录了方法敛和库寿龄共同购买所得的四批甲骨,第一批藏于苏格兰皇家博物院,方氏编号为1—760;第二批藏于卡内基博物院,方氏编号为971—1408;第三批先是藏于大英博物院,后调拨大英图书馆,方氏编号为1506—1989;第四批藏于飞尔德博物院,方氏编号为2175—2178。03《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1935年)《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简称《柏藏》)由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编著,附摹本、考释,共一册。《柏藏》包括著者序、拓本图版(每片拓本旁附摹本)、考释,著录甲骨74片。本书之甲骨是库寿龄、方法敛收购,后转售柏根氏。大多数均属小片甲骨。其时代除几片为第二期、第四期外,其余全部是第一期,即武丁时期之物。04《巴黎所见甲骨录》(1956年)《巴黎所见甲骨录》(简称《巴黎》)由饶宗颐先生编著,1956年12月香港出版,共一册。目次包括:作者自序、图版、附录。图版收录甲骨26片,包括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所藏甲骨13片,策努斯奇博物馆所藏甲骨9片,归默博物馆所藏甲骨4片,附录收有四篇考释文章。本书收录的甲骨全为摹本。作者对每片都作了考释与分期。另外,作者还将本书的甲骨与其他著录进行对照,指出本书中的1、2、3、5号同于《佚存》572、570,525、571,故知是商承祚旧藏之物。又指出另外四片分别与其他著录为同文。但经核对,除本书7号与《前》111或《续存》下177为同文外,其他数片恐不可靠。05《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59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简称《京人》)由贝冢茂树、松丸道雄编著,日英双语(正文日语,图版目录及图版英文)表记。《京人》共分2册,收殷墟出土甲骨3246片,其中甲1670片,骨1576片。共收249版,按照“卜辞时代—甲骨分类—卜辞内容”分类为序,时代采用董作宾先生的五期分法,其中第三、四期不能区分者统称为三、四期,王族卜辞与多子族卜辞附在第五期之后。甲骨分类有甲与骨两大类,甲用S代表,骨用B代表。卜辞内容分为祭祀、求年、风雨、旬夕、田猎往来、方国征伐、使令、疾萝、卜占、贞人、杂卜,共12项。《京人》上册119版全部为甲骨拓本,包括一期至三期的卜甲与卜骨;下册130版,第120—226为甲骨拓本,包括三期至五期的卜甲与卜骨,还有王族与多子族的卜甲与卜骨;227—249为各期甲骨照片。06《明义士收藏甲骨文字》(1972年)20世纪60年代末,安大略皇家博物馆邀请台湾学者许进雄先生对明义士旧藏的甲骨文(约7500片)进行整理,著录为《明义士收藏甲骨文字》(简称《安明》)。1972年,由许进雄编纂的《明义士收藏甲骨文集》出版,著录甲骨文3176片,该书按董氏五期分法将甲骨文先分期再分类编排。07《美国所藏甲骨录》(1976年)《美国所藏甲骨录》(简称《美藏》)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副教授周鸿翔先生编著,共选拓681片甲骨,编为700号,(其中19片反面有字,每片编为两个号,故拓本编号为700)。《美藏》收录甲骨选自十一个美国收藏单位,是对美国所藏甲骨一次全面的、综合性的著录。其著录方法,是以甲骨所在机构的字母为序;每一部分藏品内,以该机构的收藏号为序,并附有本书拓本号与收藏号的对比索引,便利翻检。卷首除有《导论》介绍美国人收集研究甲骨文的情况、对有关拓本的若干问题提出其自己的看法、扼要介绍书中所包含的重要材料外,还附有作者《关于美国所藏甲骨的报告》一文,详细叙述美国十五个公家机关所藏甲骨的来源、现状,以及他所见所闻的其他公私藏家的收藏情况。08《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1979年)《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简称《怀特》)由许进雄编著,共收录1915片甲骨,其中一部分是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的旧藏。09《法国所藏甲骨录》(1985年)《法国所藏甲骨录》(简称《法藏》)由雷焕章先生编著。《法藏》以中、英、法三种文字著录并考释甲骨文,首次全面、完整地公布了法国所藏的甲骨,共计59片,为四个公家单位、两位私人收藏家所收藏。每片甲骨,皆以照片与摹本两种形式著录,甲骨背面不论有字与否一概附列其照片。本书在每一家藏品的释文之前,均有“藏片来源”一节文字,尽可能描述有关甲骨的流传情况,对于来历不明的甲骨,编者也直言不讳。10《英国所藏甲骨集》(1985年)《英国所藏甲骨集》(简称《英藏》)由李学勤、齐文心、艾兰等先生编辑并释文。本书共收甲骨2674号,图版除2291、2472、2475三号为照片外,均为拓本。照片和拓本的大小与甲骨实物相同。书中著录了英国收藏的全部殷墟甲骨,且所收甲骨绝大多数是未经著录或首次以拓本形式发表的。此外,本书的图版编排次第是先分期再分类。分期采用五期分法,每期之下根据甲骨刻辞的社会历史内容分为若干类。11《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甲骨文字》(1987年)《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甲骨文字》(简称《天理》)由伊藤道治辑录。《天理》收有天理参考馆所藏692版甲骨的黑白照片及拓片,另选58版甲骨以彩色照片的形式著录。伊藤道治又选辑书中辞例较完整的236版甲骨作释文及摹本,作为别册一同出版。本书中整理出的七批甲骨,第一批是堂野前种松的40枚;第二批为旧藏者不明的547枚(盒盖上贴“罗叔耘家藏”);第三批在馆内资料显示为王国维旧藏的250枚(盒盖上书“殷墟出土龟版兽骨文字”;盒盖后有“王国维旧藏”);第四批为盒内附有“罗振玉旧藏”小纸片的25枚甲骨;第五批为旧藏者不明的15枚(三版已遗失);第六批为旧藏者不明的33枚;第七批为旧藏者不明的40枚,并略论其来源。12《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1988年)《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简称《苏德》)由胡厚宣先生编著。《苏德》收录甲骨文全部为手摹,没有释文和隶定。其中收录苏联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所藏甲骨199片、德国西柏林民俗博物馆所藏甲骨422片,选摹周鸿翔教授《美国所藏甲骨录》未收的65片中的24片,和日本天理大学参考馆所藏甲骨文字的其中51片。《苏德》收录了许多《合集》、《美国所藏甲骨录》等书未曾著录的海外甲骨中的重要材料,虽然都是摹本,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13《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录》(1997年)《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录》(简称《德瑞》)由雷焕章先生编著。《德瑞》体例为中英双语,内容分为著录、释文两部分。著录部分著录了现存欧洲六大博物馆之甲骨收藏:《库恩藏》、《巴赛尔藏》、《来登藏》、《布鲁赛尔藏》、《玛丽蒙藏》、《阿姆斯特丹藏》,摄有实物照片,图版计百余页。后有附录。14《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甲骨文字》(1999年)《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甲骨文字》(简称《瑞典》)由李学勤、齐文心、艾兰等先生编著。《瑞典》共著录108片有字甲骨,采用照相及摹本方式发表,是为正编。该馆还藏有甲骨拓本13纸(原骨不属于该馆,见《前言》及附录),附在甲骨照片之生,作为附编。15《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2013年)《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简称《俄爱》)由宋镇豪、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讲座预告 | 陈英杰:唐兰文字学理论体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2016年),《谈唐兰三书说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2018年第9期)等。-END-编辑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讲座预告 | 王勇:探求汉语词汇理据的几种方法

关注学界动态『古代典籍阅读学术沙龙』系列讲座第十一讲❖✦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师说 | 识小必须见大,守正方能出新——张素凤教授访谈录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识小必须见大,守正方能出新编者按:为了给青年学者和在读学生提供学习、研究汉字学的经验,创新汉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近期,郑州大学古文字特专班学生约请中心多位教授作了专题访谈,现在汉字学微刊和中心官网开辟“师说”专栏陆续发布,以飨读者。衷心感谢参与访谈的各位老师以及为访谈问题出谋划策的特专班同学们。学者简介张素凤,女,1966年生,河北唐山人,文学博士。享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燕赵文化英才工程”,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和学科带头人,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教研工作。主持2项国家社科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语委重点项目;出版《古汉字结构变化研究》《汉字结构演变史》《一本书读懂汉字》《汉字趣味图典》《字里中国》《古文字与语文教育》《说字解诗》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省级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Q1请介绍一下您的求学、研究经历以及治学领域。1981年,我初中毕业考上河北滦县师范学校,1984年毕业,先后在小学和初中任教,期间参加全国自学考试,先后取得大专和本科学历。1998年考上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方向的研究生,师从薛克谬教授;2001年到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2004年到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字学方向的博士,师从李运富教授。2007年又回到唐山师范学院工作,2016年来到郑州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汉字理论与汉字史,汉字文化与汉字教育。Q2在您求学和研究过程中,对您成长影响较大的著作和学者有哪些?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是我的博士导师李运富教授,以及硕士期间的薛克谬、杨宝忠、刘淑学等几位教授。读硕士前,我没有进过大学校门,所以硕士期间老师们讲的每一门课,对我来说都很新鲜,对我走进学术都有引领作用。薛老师“论语导读”课的生动活泼,杨老师“古代汉语词语考证”课的严密逻辑,刘老师“音韵学”的深入浅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博期间,导师李运富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对我很有启发,他的汉字三平面理论以及关于字际关系的论述都对我产生较大影响,拓展了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有这样一件事可以说明李老师“三平面”理论对我的深刻影响。2012年,我的《一本书读懂汉字》正式由中华书局出版。我第一时间想要将该书赠与我的导师李运富先生,扉页写什么呢?我恍然意识到,该书每个单字的解析分为形体演变、构意分析、词义系统与组词应用三部分,这不正是对李老师“形、意、用”“三平面”理论的应用吗?此时我进一步深刻体会到“三平面”理论对汉字教学的应用价值,即用构意把汉字形体与其音义联系起来,为汉字组词造句的语用功能提供了可解说的理据,为字理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虽然我在文中只字未提“三平面”理论,但它早已融入我的“血液”中,化作我下意识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指导。于是我提笔在书的扉页上写到:“老师:这本书是在您形、意、用三平面理论指导下创作的。谢谢您!”Q3您在求学、治学的道路上有过哪些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可以谈得上经验教训的是,阅读文献时,要随时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在word文档中记录下来,并把出处等相关信息记录下来,便于今后检索和使用。失败的教训也与此有关,就是开始做笔记时没有记录页码,等到引用时,要标注页码等信息,只能重新翻检,造成时间浪费。Q4您的《汉字结构演变史》对汉字结构演变有哪些新的认识?您认为学者在分析汉字结构演变过程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汉字结构演变史》以汉字构形学理论为指导,对记录同一个语词的甲骨文、西周金文、秦篆、现代楷书的结构模式进行比较,总结汉字结构变化规律,并从书写、语言和社会文化三个角度对结构变化的原因进行阐释。这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古汉字结构变化研究》基础上扩展而成,其创新之处在于,此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汉字结构进行共时断代描写,此书从历时角度对记录同一个语词的不同用字进行结构比较研究,并从对引起结构变化的原因进行分类诠释。使汉字结构研究从描写进入解释。通过研究发现,汉字演变趋势并非都是简化,而是简化与繁化并行,古文字阶段繁化比例较大,今文字阶段简化比例远远大于繁化比例。我认为学者在研究汉字演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研究对象的可比性。不同性质的材料不可作为比较对象;具有相同记录职能的假借字与后起本字进行比较时,要注意用同一个词的音义作为判断字形结构的依据。Q5汉语字词关系研究也是您长期关注的领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字词关系研究史”,能否结合课题谈谈您对汉语字词关系研究的展望和期待?在该课题的研究中,我首先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选择有代表性的学者逐个进行研究。这个课题体量非常大,需要耗费很大精力,但确实很有意义,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也有助于澄清字词研究史上的某些问题。目前我已做到清代,争取2023年底结题。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建构语言学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Q6近年来,您围绕古文字与语文教育出版了系列论著,请问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挖掘古文字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呢?我有过十四年中小学语文教学经历,这十四年正是我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所以我一直想办法“激活”这十四年的经验,使之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于是着手探索汉字学与语文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其中古文字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我觉得有以下研究途径:挖掘古文字中蕴含的造字智慧,用于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还可以用来启发学生写作技巧和思路。利用古文字挖掘词语的隐含义,可以用于赏析古诗文,还可以阐释复合词的语素组合规律。借助古文字讲清每个部首的意义,有助于掌握汉字规律,从而进行字理教学;讲清每个字的构意,有助于掌握词汇的意义系统,以简驭繁的理解词义,有助于文言文学习。阐释古文字蕴含的文化信息,将之渗透在语文教育中,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些在《古文字与语文教育》中都有所阐述,下一步是探讨如何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这些理念表现出来,除了科普读物外,还可以进一步开发视频产品。Q7您是如何处理学术研究与其他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您平常都会怎样放松身心呢?我这个人比较简单,家里也没有什么负担,可以专心地做学问。我小师范毕业,有音乐和舞蹈基础,这成为我放松身心的有效方法。比如:早晨跳半小时广场舞,写作累的时候常用唱歌或吹口琴或拉二胡调节一下,此外锻炼方式还有打乒乓球、散步和做八段锦等。我一般上午八点开始工作,十点左右洗菜切菜,然后继续在电脑前工作,到十一点开始炒菜,等爱人回家饭菜等准备停当了,所以做饭在我看来不是负担,也是一种调节方式。Q8请结合您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为刚刚接触古文字学的郑州大学特专班的本科生提供一些建议。(1)我觉得学习内容不必太专,涉猎范围可以广一点儿,有些知识或技能也许现在看来没用,不一定啥时候就用上。(2)多读书,更要多思考,不仅要使大脑成为知识的储藏库,更要成为新产品的加工厂。(3)对于看不懂的地方多看几遍,直到真正弄懂。(4)关于学界对某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一定要分析不同见解的成因,不要轻易相信一个否定另一个。(采访人:夏淑敏、季心瑜)-END-编辑:孙路怡审核:秦丹阳
2022年3月19日
其他

師說 | 文字之途,興趣功夫——季旭昇教授訪談錄

點擊藍字,關注學界動態——編者按:為了給青年學者和在讀學生提供學習、研究漢字學的經驗,創新漢字學專業人才培養方式,近期,鄭州大學古文字特專班學生約請中心多位教授作了專題訪談,現在漢字學微刊和中心官網開闢“師說”專欄陸續發佈,以饗讀者。衷心感謝參與訪談的各位老師以及為訪談問題出謀劃策的特專班同學們。學者介紹季旭昇,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現為鄭州大學特聘教授,曾任臺灣師範大學、中原大學、玄奘大學中文系教授,玄奘大學文學院院長、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先後發表學術論文236篇,出版專著23部,編纂臺灣大學教科書2部、高中國文課教材1部,曾任臺灣中研院《史語所集刊》、臺灣台北大學《台北大學中文學報》、臺灣中興大學《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學報》、臺灣藝文印書館《中國文字》、臺灣師大國文學報編輯委員,并2次出任臺灣考試院命題委員,2次被臺灣教育部門評為資深優良教師。在文字學、古文字、經學等研究領域多有建樹,著有《說文新證》《甲骨文字根研究》《詩經古義新證》《詩經吉禮研究》《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讀本》《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讀本》(一)~(四)、(九)等。訪談問題Q1請介紹一下您的求學、研究經歷以及治學領域。我從小就喜歡中國古典文化,初中一年級,在沒有人影響下,我自發的每周都會去摹寫篆刻字形。大學考上臺灣師大國文系,二年級時受到文字學老師魯實先先生的影響,立志要研究文字學。考上碩士班之後,因為魯實先先生已經過世了,所以改研究《詩經》。考上博士班之後,轉回文字學領域,研究甲骨文。從此以後,古文字和《詩經》就是我一生研究的兩個領域。寫完博士論文之後,又做了四年金文整理的工作,完成後不久,包涵大量先秦文獻的戰國文字材料陸續出土,我便全力投入這個領域,直到今天,總覺得每天都有做不完的研究,讀不完的資料,非常讓人陶醉其中。Q2從事古文字研究之初,您走過哪些彎路?能否跟青年學者分享一些經驗教訓?在研究所階段,我的同門師兄弟們似乎有一個傳統,碩博士兩個階段,一定是一個階段做經學,一個階段做小學。初看跨度有點大,後來才知道這兩個領域是密切相關的。再深入一層地看,做學問是非常需要基礎廣博的,古人常說:“一事不知,儒者之恥。”胡適也說:“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沒有哪一種知識是沒用的,因此也沒有什麼路是彎路。只是到一個階段之後,要分輕重,在研究的路上,總要有一條主線,其餘的做為輔線。至於主線的選擇,一定要跟著興趣走,不要盲目的只是跟著潮流蹭熱。只要興趣夠,跟著老師走,用功十年,可以入門;二十年,可以成為行家。之後,便要看個人的造化了。Q3在您求學和研究過程中,對您成長影響較大的著作和學者有哪些?我生長在窮鄉僻壤,到大學才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英雄好漢,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走上研究之途後才知道,大部分學者都是孜孜矻矻,廢寢忘餐的在努力研究,這些學者也都對我很有影響。但我真正親身接觸,親眼見到,對我影響最大的是魯實先先生。我在大學四年級時曾經住在魯先生家,除了享受免費的食宿外,我唯一的工作是看他怎麼讀書。魯先生每天不到五點就起牀,十二點還不肯就寢。除了教書授課、三餐衛浴,他幾乎不曾離開過書桌,也幾乎沒有其他任何娛樂。所有古書中談到懸樑刺股,掛角負薪的苦學典範,都在我的眼前活生生地出現了。難怪魯先生每堂上課都是那麼的神采飛揚,那麼的樂在其中,因為他每天的勤力研究,都為他帶來永不間斷的源頭活水。這個影響,到今天我還印象深刻,並且努力的效法實踐。影響我較大的書也很多,可以說“更僕難數(當然,我沒有僕人)”,因為文字學的領域寬廣無比,每一個次領域都有數不完的經典著作和論文,每一本書、每一篇論文都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一定要特別指明,那就是《說文解字》和《史記》吧!魯先生教授文字學,用的是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同時他也講授《史記》。《說文解字》讓我打下札實的文字學認識,《史記》則讓我洞明世事的變幻與價值。Q4您在《詩經》學方面主要從事哪方面的研究?您對今後出土文獻與《詩經》的研究,有何展望?我在聊城大學擔任特聘教授的時候,曾經計畫以十年的時間,結合傳世典籍與出土文獻,籌建一個大型的研究基地,計畫名稱就叫“聊聊詩經”。後來因為引進我的蔡先金校長離開聊城大學,加上疫情影響,這個計畫也就半途而廢了。今後有關《詩經》的研究大概有兩個方向,一是跟著材料走,有哪些新出材料跟《詩經》有關,或是可以觸發《詩經》研究的,就會跟著新出材料進行探索。另一個方向則是先就《詩經》文本進行地毯式的集釋,然後綿密地分析研究,同時注意《詩經》和出土材料的結合。新材料常常會帶來新思維,無論從哪一個方向下手,出土材料的關注是絕不可少的,否則我們很難在兩千多年先賢大儒的研究之後提出新而正確的論點。Q5您的博士論文《甲骨文字根研究》在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能否談談選題經過以及主要發現,對於其他時期的漢字,是否也有進行字根整理的必要呢?《甲骨文字根研究》是奠基在《說文解字》、自然分類法,及《中文字根孳乳表稿》三個基礎之上。《說文解字》分成五百四十部,不嚴格要求,就是五百四十個字根,在許慎的思維中,所有的小篆就是由這五百四十個字根組成的,只要掌握了五百四十部,那麼九三五三個漢字就可以很容易地習得。唐蘭先生的“自然分類法”是甲骨學中的一個重要發明,先用“偏旁分析法”把每一個甲骨文分析清楚,然後進行分類。他的“自然分類法”體系龐大,未及完全實踐(後來只出了一本《甲骨文自然分類簡編》)。在我博論完成之前,承襲他的方法研究甲骨的,有日本島邦男先生的《殷墟卜辭綜類》、姚孝遂先生主編的《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及《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李宗焜先生的《甲骨文字編》後出)。此外,我的指導者師周何先生有一個研究計畫的成果叫《中文字根孳乳表稿》,其思維是:中文是由大約五百個左右的字根組成的,只要掌握了這五百來個字根,現代中文字就可以很容易的習得。我的博士論文承襲了上述三位先生的方法,對甲骨文進行字根分析。分析完字根後,除了解釋字根的形音義外,還做出了字根孳乳表,所有帶有這個偏旁的甲骨文,全部分層收在孳乳表中,這對甲骨文字研究應該有一定的方便性。我的學生對金文字根、戰國楚簡字根(陳嘉凌、王瑜楨、駱珍伊、范天培)、燕系文字字根(張鵬蕊)、小篆字根(李佳信)、戰國璽印字根(何麗香)都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他文字的字根,相信也都有用字根進行分析研究的價值。Q6您在《說文新證》中闡發了很多獨到的見解,您一般都是從哪些角度切入分析的,能否談談您在《說文解字》研究方面的心得體會。我的《說文新證》是建立在《說文解字》、出土古文字材料,以及各家研究的基礎上,廣泛的蒐羅並研讀以上相關資料,然後綜合各種條件,擇優而取。例如甲骨文的“㞢”字,各家異說非常多,但黃錫全先生釋為“牛”的叚借分化,最為符合甲骨字形、辭例、文化背景,因此可從。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也是極力要求必需合乎上述條件。例如“勞”字,楚簡出來以後,確定“”讀為“勞”,然後上溯甲骨文,本來就有从“炏”从“衣”的“”字,依辭例當讀為“澇”,字形則象母親在“炏(晚上的熒熒火光)”下綴衣之勞。必需思考的重點是:一、先確定字用;二、必需通讀所有辭例;三、力求形義相符。Q7您目前的學術研究重點是什麼?今後有什麼預想研究或擬待研究的課題?我目前的學術研究重點還是在《說文新證》與《詩經》。《說文新證》蒙上海中西書局肯定,增訂本改名為《說文斠證》,並已獲準列入“‘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專項規畫”(李院長的《說文稿抄本整理與研究叢書》也列在這個規畫中),因此在這兩年中,我必需把《說文斠證》的增修工作做到盡善盡美。這個工作量極其龐大,我會全力以赴。同時,我也在增修的過程中,把一些心得利用授課或線上讀書會的方式與大家分享。至於《詩經》方面,目前沒有具體的大型計畫,只是隨機性地有什麼想法就寫出來。能否有大型的計畫,得看未來的變化。Q8您認為古文字研究者應具備哪些基本的素質和條件?能否為剛剛接觸古文字學的鄭州大學特專班的本科生提供一些建議。古文字研究者應具備的素質和條件,第一就是興趣。一定要對文字與傳統文獻有高度興趣,能長期全力投入,能吃苦耐勞,不計較報酬回饋。否則“讀研考博,不如上班幹活”,半途而廢,不如及早回頭。第二是對古文字與古文獻有一定的敏感度,讀書有感覺,思考要靈活。第三則是依照老師的指引,擬好自己的中長期規畫,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去做。至於具體的規畫怎麼做,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則應該個別向老師請教。采訪人:卜凡臣、仇俊豪編輯
2022年3月12日
其他

师说 | 崇文鉴史,钩沉殷商——宋镇豪教授访谈录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崇文鉴史,钩沉殷商——宋镇豪教授访谈录编者按:为了给青年学者和在读学生提供学习、研究汉字学的经验,创新汉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近期,郑州大学古文字特专班学生约请中心多位教授作了专题访谈,现在汉字学微刊和中心官网开辟“师说”专栏陆续发布,以飨读者。衷心感谢参与访谈的各位老师以及为访谈问题出谋划策的特专班同学们。一、学者简介宋镇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郑州大学甲骨学科“首席教授”。安阳师范学院特聘“殷都学者”。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古文字学会理事。中宣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主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专家组成员。研究领域主要为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中国上古史。主持完成《商代史》《甲骨文合集三编》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暨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的著述,以及国家文物局委任中央部门项目“海外殷墟甲骨文收藏调查及俄藏甲骨文整理研究”;国家档案局与国家文物局委托担纲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甲骨文世界记忆名录”文本并成功入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山东博物馆珍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主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分课题“天津博物馆藏甲骨文的整理研究”;主持“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诸项课题。主要著作有:《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百年甲骨学论著目》《甲骨文献集成》《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中国法书全集·第一卷·先秦秦汉》《商代史》《夏商风俗》《云间朱孔阳藏戬寿堂殷虚文字旧拓》《张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殷墟甲骨拾遗》《笏之甲骨拓本集》《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集》《徐宗元尊六室甲骨拓本集》《符凯栋所藏殷墟甲骨》等。二、访谈问题Q1请介绍一下您的求学、研究经历以及治学领域。我是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后,师从历史研究所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1981年毕业后我进入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要从事甲骨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和中国上古史研究。我进历史研究所不久,即承担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国家项目中《夏商社会生活史》的著述。过去常将社会生活这一重要历史内容的研究视为“庸俗”“烦琐”而逐之于史学门槛之外,因此这是一个在当时有待开拓且许多方面过去尚无人问津的新领域。我依据文献、甲骨文金文史料和考古数据,系统阐述了夏商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外在历史表象和内在规律归结出八方面投影轨迹:一、自然生态对夏商人文环境的制约;二、族氏聚居生活方式对社会行为观念的维持;三、王权体制对社会意志的控制;四、等级礼制对社会分层结构的规范;五、经济消长对社会存在系统的影响;六、文字语料体系对文明文脉传承的长引远注;七、文化信仰对社会俗尚的演绎;八、崇祖意识对社会心理的聚合。本书最终于1994年出版,海内外学界反响很好。《夏商社会生活史》1994年初版本和2014年增订本(上下册)书影1994年我还出版了另一部专著《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依据文献、地下出土文字资料(金文、简牍帛书)及田野考古发现,从“人与社会”、“移风易俗”、“社交节仪俗尚”、“饮食习俗”、“婚仪与婚俗”、“服饰习俗”、“信仰习俗”等方面探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运作事象,通过观察其社会风尚习俗,揭示其文化观念形态演绎境况。1995年我参与了《中国真迹大观》(全27册)和《中国法书全集·先秦秦汉》的编纂,这也是我研究视野的另一个天地。《中国真迹大观》收录来自全国55家收藏单位的自晋唐至民国现代500多位书家的书法墨迹名品2800余件,包括敦煌写本、章草、狂草、大篆、小篆、隶书、行草、行书、楷书等各种书体,我负责释文。我主编的《中国法书全集•先秦秦汉卷》则系统集萃和介绍了甲骨文朱书墨书、金文墨书、陶文朱书、玉版盟书、简牍帛书、墙壁题记等先秦秦汉时期软笔书法作品,兼及同时期其他硬笔即刀笔书法作品,该书成为中国法书编纂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1999年甲骨文发现百年之际,我承担了《甲骨学一百年》一书中“甲骨文的考释及其理论化”“甲骨占卜与卜法制度”“卜辞文例文法”几章的撰写。又主编了《百年甲骨学论著目》,著录16个国家3000多位学者有关甲骨文和甲骨学方面的论著目达13000多种。2001年合作主编《甲骨文献集成》共40册,按原版原貌存真殷墟甲骨文发现100年中包括中国大陆、港台,以及日、美、加拿大、英、法、德、瑞典、瑞士、俄、澳、韩等国家或地区近千位学者的各种语种的甲骨学研究论著计2470多种,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基本齐整的学术资料。《甲骨文献集成》书影自1999年至2014年我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前10年,我主要精力投在主持大型多卷本《商代史》的著述工作方面。商代距今3000多年,传世文献寥寥,即便2500多年前的孔子,已经感叹商史“文献不足征”。汉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尽管被视为信史,然而很不成系统。20世纪20年代以来,疑古之风盛行,大批先秦时代的文献受到质疑。1921年1月28日胡适致顾颉刚一封信,说:“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将来等到金石学、考古学发达上了科学轨道以后,然后用地底下掘出的史料,慢慢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然而就在这一时期,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文资料印证了《史记·殷本纪》商王世系的可靠性,为“拉长”中国古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几十年过去了,尽管甲骨文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商代史的重建一直滞后,海内外学界为之呼声不断。由于此项工作属于“新学问”、“新建设”范畴,重建工作十分艰难。世纪之交,甲骨学百年之际,《商代史》的著述在我主持下提上了日程,这属于“拉长中国上古史”的“新学问”,该项目先后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A类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课题组老中青学者共13人。历经11年的笔耕砥砺,克服重重磨难,终于在201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齐,总字数688万字。《商代史》共11卷,突破了传统断代史著的体裁体例模式,以甲骨文、金文等地下出土文字材料、文献材料和考古学材料等作为商代直接史料,又采借考古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学、古代科学技术史等多学科研究手段,涵盖了商代史的主要方面,是一部具有原创性的断代史著,对重建中国上古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商代史》书影10多年前,我的精力聚焦到甲骨文的保护性整理研究与著录方面。20世纪中晚叶,《甲骨文合集》与《甲骨文合集补编》的先后出版为推动甲骨文和甲骨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由于各种原因,仍有不少遗漏和疏略不尽人意处。一批国内收藏大宗甲骨文的单位,往往只是部分藏品被著录。而散落民间私家的甲骨文藏品,数量也相当可观,许多都没有机会得到专业性全面整理和公布。故有计划将各家甲骨藏品尽可能进行蒐集整理,辨其真伪,别其组类,分期断代,残片缀合,释读文字,缕析文例,诠解史实,辑集著录,工作仍任重道远,大有可为。2008年,我申报的被批准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十二五”重大科研项目的《甲骨文合集三编》编著工作启动,辑集《甲骨文合集》与《甲骨文合集补编》漏收的旧著旧拓殷墟甲骨文,以及汇编《合集》问世后散见各处的甲骨文,抢救性补收补拓补摄部分收藏单位或私家所藏遭“冷藏”濒临破碎粉化、文字残泐而迄今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拓本摹本的大量甲骨文,汇整有关甲骨缀合资料,总计著录甲骨文3万多片,是一部集大成性的甲骨著录集。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启动,由我主持的“历史所藏甲骨墨拓珍本的整理与研究”被批准进入。迄今10多年间,我们编纂推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藏甲骨墨拓珍本丛编”,已经出版了13种甲骨文著录书,如下:《云间朱孔阳藏戬寿堂殷虚文字旧拓》(上下册,线装书局,2009年12月)。收录上海著名收藏家朱孔阳所藏戬寿堂甲骨拓本,依当年王国维《戬寿堂殷虚文字考释》一书的体例编次。上海朱本的戬寿堂旧拓拓工精良,属于戬寿堂甲骨尚未残损时的早期佳拓,远较王氏《戬》完整,甚至比《合集》还要上佳。全部拓片中有近百片《合集》未收。《张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线装书局,2009年12月)。著录安阳“四堂书屋”张世放先生所藏甲骨文凡385片。其中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材料,比如第236片“贞外亡忧”,可窥见商王的内忧外患意识。此外,还发现一些新字及新字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中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著录甲骨凡2023片,原为郭沫若、胡厚宣、容庚、顾铁符、易忠箓、罗守巽、叶玉森、徐宗元、徐坊、臧恒甫等二十八家的旧藏品。甲骨的出土年代,多数是殷墟早期发现品,部分属于上世纪20年代及1937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殷墟盗掘出土后散落民间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书影《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著录甲骨凡202片,为1911年之前俄罗斯著名古文书学家黎哈契夫(Н.П.Лихачев)托一位中国官员(可能是端方)购得,二战前归圣彼得堡(冬宫)保管。受条件所限,爱米塔什博物馆甲骨文藏品从未被传拓过,甲骨照片也绝大多数未有公布,摹本著录均不全,《合集》仅仅收有79片摹本,且摹写有讹误。本书是首次以彩照(包括甲骨正、反、侧边)、拓本、摹本、释文为一体予以公布,实现了学界长期以来的期盼。《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上中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
2022年3月5日
其他

师说 | 问学五十载,求索述衷肠 ——黄锡全教授访谈录

二是教导学生要勤奋,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先生做学问一向是一丝不苟、勤勤恳恳的,到晚年每天都是清晨三、四点钟就起床从事著述,因此以
2022年2月26日
其他

师说 | 三阶段蓄力,四十年耕耘——李运富教授访谈录

①发表的三篇文章分别是《“之”在主谓间的作用》,《衡阳师专学报》1983(1);《间“之”主谓结构的语法功能》1983(3+4);《也谈“M1之于(於)M2”》,1984(2)。
2022年2月19日
其他

常用网盘与古籍资源检索网站

http://t.cn/RvqyK4Y(消息来源:艺术隅)微刊投稿:hanzixueweikan@126.com网站链接:http://www5.zzu.edu.cn/hzwm/
2018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