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奎等:古时身份的象征——“印”
古时身份的象征——“印”
李守奎、王永昌
編者按:李守奎教授和王永昌博士的新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通过对具体字例的形体结构的分析和发展演变的考察,将汉字的来龙去脉、结构理据、字际关系、文化内涵浓缩在一篇篇千余字的短文中,生动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全书150讲构成了一个形散神聚的整体,是汉字阐释理论和方法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经李守奎教授授权,汉字文明开辟“汉字阐释”专栏,陆续连载有关内容,敬请期待。今天推送第三十五讲“古时身份的象征——‘印’”。
本讲要点:印章的“印”与压抑的“抑”最初是同一个字。“印”就是因为压抑而得名。“印刷”就是“印”功能的扩展,活字印刷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说文》反印为“
说解汉字:印、抑(
前面讲了伸臂劈腿的大形,可以表达很多不同的意义,这个人形假如有意把它写成歪斜的样子,会不会是不同的字呢?会!歪斜的人形就是平仄的“仄”,“仄”与“平”相对,就是不平。
枪杆子、印把子,都是实力的代表,“印”代表着权力,从古到今十分重要。“印”还关系到中国的四大文明之一——活字印刷。
《说文》所说的“印”,就是我们所说的印章:
,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凡印之属皆从印。
为什么“从爪从卩①”就是印章呢?按照许慎的理解,“卩”就是符节,起信用作用,手里抓着符节就是“印”了。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个“卩”就是古代的“跪”和“坐”字,与手持符节没有关系了,那一只手在上,一个下跪的人在下,怎么就是“印”了呢?《说文》中,“印”是个部首,部中只有两个字,另外一个就是压抑的“
,按也。从反印。 ,俗从手。
许慎的意思是“印”字方向反过来就是“压抑”的“
为 (从爪) | 祝 (从丮) | 令 (从卩) |
(合15180) | (合13399正) | (合5045) |
(合2953正) | (合2650) | (合3049) |
三个字所从的“爪”“丮”“卩”都有向左和向右正反不同的写法,构成的文字音义都不会有不同。
《说文》许多部中有与常用字左右方向相反的生僻字,大都不可信。例如上图中的“爪”“丮”“卩”三字都是部首,在每部的最后,都附有相应的反方向构形:反爪为“
我们再看看《说文》的解释:
,亦丮也。从反爪,阙。
,拖持也。从反丮,阙。
㔿,卩也。阙。(从反卩。)
这里都有“阙”。所谓的“阙”,就是弄不明白,放置在这里不解说了。对于不懂的地方,宁可不说,也不乱说,这就是大家推崇的治学“阙疑”精神。这三个字的意义解说了,构形也解说了,按照《说文》的体例都说了,还阙什么?
第一,阙词例。从古到今这些字未见使用。
第二,阙读音。唐写本《说文》还没有反切注音,现在通行的《说文》刻本都有反切注音,那是后人把《唐韵》附加上去了,有些读音恐怕连许慎也不知道。
从古文字的材料看,这些字本来就与“爪”“丮”“卩”是同一个字,除了写法方向相反外,读音和意义完全一样,非要把它们当作不同的字,只能杜撰出不同的意义和读音。《说文》所说的意义是同一个意义的不同表达,不知道读音,就阙了。唐代以后,好事者就给这些字加上了完全不同的读音。
总之,《说文解字》中以方向正反为区别的那些字大都靠不住,它们大都来自同一个字的异体写法。明白了这些道理,“印”与“
(屯4310) | (合8329) |
正好与《说文》的“印”“
“印”就是压抑,人已经跪下了,还压着人的脑袋往下按,当然就是压抑、压迫。压抑是为了让他顺服,被压抑会令人很不爽。
印章为什么叫作“印”?印章是干什么用的?古代文书或者信件发送,需要密封,用绳子捆好,在绳子打结处用一块特制的泥封住,在泥上盖上发件人的印章,这叫“封泥”。收件人看到封泥完好,就知道没有被偷看。
印章上的字怎么能够印在封泥上呢?用力往泥上按,我们现在还说“按个印”或“按个戳儿”。“按”是“抑”的同义词,就是压抑,古代叫作“抑”,现在叫作“按”。印是通过抑按来发挥作用的,所以就叫作“印“了。
“印”到了秦汉时期,完全制度化了,是身份地位的明确标志,不同的职位使用印的材料不同、大小不同、文字不同。印,人活着的时候使用,死后还可以带入墓中,所以墓葬考古中大家最关注印章,一旦发现印章,墓主的名字、身份等就可以确定了。印章到现在也是有严格规定的,个人用的私印也不能太大,至于私刻公章,那就违法了。
印章这种东西很早就有,但是先秦并不叫作“印”,而是叫作“鈢”,秦汉写作“玺”。然而我们读古书的时候,常常看到先秦古书中说到“印”。
《墨子·号令》:“守还授其印,尊宠官之。”传说中苏秦挂六国相印,权力大到不可想象。这与我们所见到的出土文献不同,很可能是后代整理《墨子》,用当时的语言和文字转写翻译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印章与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用的就是印章的原理。一个字模就是一个单字印章,按照一页古书的大小制成书版,把字模按文义排开,刷上墨,印在纸上;印另外一部书时把这些字模重新排列即可,这就是活字印刷。这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追根溯源,关键是对于“印”的灵活使用。
理论延伸与思考
早期表意字中方位是重要的表意手段,但左右方向一般不构成文字的区别特征,可以任意书写,形成文字异体。小篆字有定形,一些反向书写的异体被当作新字或不识字附存,后人又妄加音读。
“印”和“抑”是同源词,最初就是同一个字左右方向相反的异体。
注释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①“卩”与“卪”都是跪着的人形的隶定,是异体字。
②“抑”应写作“
③左:
④“印”和“抑”都是影母,韵部质、真对转。有的古音学家根据《唐韵》归入职部不可信。
作者简介
李守奎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
王永昌
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现任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
文章选自:《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
李守奎、王永昌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1年版
编辑 | 沈盈帆
审核 | 仇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