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奎等:挺拔的人就藏在“挺”里
点击蓝字 关注学术动态
挺拔的人就藏在“挺”里
编者按:李守奎教授和王永昌博士的新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通过对具体字例的形体结构的分析和发展演变的考察,将汉字的来龙去脉、结构理据、字际关系、文化内涵浓缩在一篇篇千余字的短文中,生动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全书150讲构成了一个形散神聚的整体,是汉字阐释理论和方法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经李守奎教授授权,汉字文明开辟“汉字阐释”专栏,陆续连载有关内容,敬请期待。今天推送第五十讲“挺拔的人就藏在‘挺’里”。
本讲要点:古文字中“
说解汉字:
现代汉字“廷”右上部分与干支壬寅的“壬”写法上有没有区别?
从历史上看,这个“
徐铉解释说:“人在土上,
对于“
我们再往上追溯,“壬”与“
金文中“壬”和“工”同形,“
目前古文字中还没有确切见到单独使用的“
有学者释作“
“
《说文》“
古文字中经常在下部增加“土”形,有的是为了表意充分,有的只是单纯为了结构稳定匀称。甲骨文“望”字下面加上“土”,兼有上述两种功能。挺立在土台上远望,可以望得更远。字形下面加上“土”后,结构就避免了头重脚轻。这是“
从“
“廷”字甲骨文中就有,最初只是廷中立着一个人,西周金文加了“土”。
“廷”最初应当是表意字。建筑物与人之间的小点是什么不太清楚,可能就是尘土的象形,上朝时人多,廷中尘土飞扬?人的旁边最初也没有“土”,后来加上了“土”。到了春秋时期,秦文字中才出现“人”与“土”组合成“
再来看圣人的“聖”和“呈”,下面就是“
我们看看这个“
“聖”最初就是人顶着一个大耳朵,突出耳朵的功能——听,旁边是一张嘴,自然是听人话了,这个字最初就是“聽”的本字。西周金文在“人”下加了一横,字形更加匀称,最晚战国时期下面又加了一横,这就是小篆“聖”字下面的“
“呈”字构形不明,很可能就是“聖”字的截除式省略。截除掉“耳”,剩下的就是“呈”,古代读音与“聖”基本相同。如果是这样,“聖”“呈”“聽”中的“
“望”字下面的“
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这个“
讲汉字文化、构形理据,我们要仔细区分“壬”与“
注释
①“㸒”字情况比较复杂,来源不是很明确。②这一讲的内容做了比较大的修改与增补,更多是从学术上探讨“
理论延伸与思考
汉字发展到一定阶段,独体表意字不再产生,新造字是在已有文字的基础上组合、变化而成,造字的方式发生根本改变。简化产生异体,部件独立成字的现象很普遍。“
“呈”的构形自来不明,怀疑它是“聖”字的截除式省略,不妨论证一下,看看这个猜测是否正确。
作者简介
李守奎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
王永昌
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现任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
文章选自:《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
李守奎、王永昌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1年版
编辑 | 李莹慧
审核 | 仇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