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清远没有自己的“萌物”?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Science Technology
正所谓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清远英德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
总是能孕育出一些大山中的奇珍
比如“剥皮黄金”——麻竹笋
就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麻竹笋口感鲜美、营养富足,被誉为天然养生佳品,堪称“天下第一素食”。清远英德在麻竹笋种植面积、产量及交易量方面均居全国之首,并获得了“中国麻竹笋之乡”的美誉。英德西牛、石灰铺、大洞、九龙等镇为麻竹笋的主要种植区域,其优良的生态环境及独特的地理纬度使得当地麻竹笋享有“剥皮黄金”“蔬中瑰宝”的美称,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01
流传了两千年的食笋传统
中国食用竹笋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殷周时期,《周礼》说那时竹笋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而《诗经》则用特别美的文字来记载:“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古代人还习惯将“笋”字写作“筍”,或者称之为“竹萌”。因为萌是指草木初生的样子,所以就有了“竹初生为萌”的说法。
《毛诗》(即《诗经》) 卷十八
清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刻仿宋相台五经本
魏晋时期的戴凯之在《竹谱》中详尽描述了70多种竹子和它们的竹笋的风味特色。南北朝时的贾思勰更是有了吃笋的心得,他在《齐民要术》中说“二月食淡竹笋,四月五月食苦竹笋。”到了北宋,吃竹笋变得更为流行。当时,有位僧人叫赞宁,他非常喜欢研究竹笋,于是搜罗了各地不同种类的竹笋的记述,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做《笋谱》。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竹笋专著,书中收录了90多个竹笋品种,里面就有岭南的麻竹,以及有9种竹笋保鲜和贮藏的方法。赞宁还将这本《笋谱》送给了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自此以后,皇宫里的御膳房在做菜时,也会参考到这本书。
《船中蔬饭》
食蕨食臂莫食拳,食笋食梢莫食根。
何曾万钱方下箸,先生把菜亦饱去。
岭南风物似江南,笋如束薪蕨作篮。
先生食籍知几卷,千岩万岳皆厨传。
南宋时,杨万里乘船游览北江,路过了清远英德。在这里,他品尝了一顿以竹笋为主打的美食。杨万里对竹笋也很有研究,知道怎样挖竹笋,他说“挖冬笋看竹梢,叶子黄、冬笋长”。杨万里也擅长收集竹笋的不同吃法,他在《船中蔬饭》这首诗里说“食笋食梢莫食根”,意思是当地人吃竹笋,都是吃笋尖,不吃笋根的。
古人认为笋作为竹子的初生形态,其鲜嫩的肉质被紧致的笋壳包裹,大部分适宜食用,只是笋尖是竹笋最嫩、最好吃的部分,而根部则相对老硬,口感不如笋尖。所以,杨万里这句诗告诉了我们,吃竹笋时应该挑选哪个部位。而“食笋食梢莫食根”也可以说这是古代英德人吃笋的一个秘诀。
杨万里《诚斋南海集钞》
古代英德的竹笋因其品种多样和口感鲜美而著称。在《英德县志》里,就记录了英德有十多个竹子品种,比如甘竹、麻竹、蒲竹、毛竹等。这些竹子的竹笋既甘美可口,又适宜食用。那时候,望夫冈和横石塘的冬笋产量最为丰富,一般在十月开始出土,正月至二月是产量最旺盛的时期。在口感上,毛竹笋的味道极为鲜美,性质温和,不寒凉,而麻竹笋则以其鲜脆爽口的特点脱颖而出。
《英德县志》还提到了竹笋的加工方法,在古代,英德人除了采摘鲜笋作为蔬菜煮食外,还会加工成“笋菹(zū)”。其制作手法是“用干笋,盐水煮过,切片,加盐、姜、油、醋调和。”笋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食品,起源于《诗经》时代,是古代七菹之一,属于腌菜或酸菜的一种。笋菹的制作原料是竹笋,通过特定的腌制或发酵工艺制成,具有独特的风味。
除了食用价值外,竹笋的药用价值也十分明显。自古以来,其药效备受推崇。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提到:“竹笋味甘、微寒、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力,可久食。”明代药理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说竹笋具有“化热、消痰、爽胃”之功能。由此可见,竹笋有助于消化、消滞,但是书中也说了体寒的人不宜多吃。
02
展现了中国竹文化的印记
自唐宋至今,在中国文学史的各个阶段,几乎都能发现英德的文化痕迹。无论是生于英德的文人雅士,还是寓居当地的墨客骚人,乃至那些仅在英德短期游历的知名人士,都以文学才华赞美英德的人文风光。其中,与竹子相关的诗篇尤为突出。古代北江两岸竹笋众多,描写这些竹笋的诗词就有数十首。除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外,还有明代学者黄佐、岭南诗派代表区大相等。
明代,黄佐乘船去广州,他沿着北江顺流而下,写下了《舟中漫兴》。他在诗中提到,在宋代,北江就有栈道供人们穿梭在烟雾缭绕的山间,南来北往。但随着北江水运的发展,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方便快捷的水路,于是,陆路上的栈道逐渐被野草覆盖,甚至遮挡了连接的石桥。
《舟中漫兴》
宋朝栈道接烟霄,今日荒蹊没断桥。
花洞蛮歌喧逻口,竹房僧梵落山腰。
那一天,黄佐坐在船头,欣赏着沿途的人文景色。他看到了住洞里的少数民族的山民在山间唱着山歌,巡山劳作。山腰上,还有一座寺庙,寺庙周边种满了竹笋。僧人们用竹子建造了住所,竹笋则成为僧人的斋菜之一。傍晚时,黄佐没有选择在英德停留,而是继续向南航行。他在天黑之前顺利通过了横石矶的急流,以及北江三峡之一的浈阳峡。随着航行的深入,他来到了水流平缓的清远峡。夜里,黄佐和其他船客一样,坐在船头赏月对歌,直到五更时分,他们才安然入睡。
五十多年后就是万历三十六年,岭南诗坛的一位领军人物——诗人区大相从南京返回广州,也经过了北江。他渡过了浈阳峡后,给北江风光做了一个总结。他说,岭南路奇怪绝色的景物很多,自北江上游的浈江一路下来的景色最为幽胜。有些池塘、湖潭周围都长满了竹子,只要从平静的水面上看一眼,就能看见一丛丛竹林的倒影,还夹着一些树木的光影。
《渡浈阳》
明 · 区大相
岭路多竒绝,浈江境最幽。
窥潭竹影净,披霭树光流。
在清代人看来,这幽胜并不算什么。因为,在嘉庆年间,有一位精通天文地理的学者许宗彦也曾踏足此地。他对浈阳峡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研究。他说,前往岭南的人都会说北江的浈阳峡是最为险峻的地方,确实没错。浈阳峡两岸乱石嶙峋,但这些乱石之间却生长着茂密的竹子。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竹子之间的夹缝中还生长着高矮不一的竹笋。许宗彦也不禁好奇,这样的自然景观究竟需要多少年的岁月才能形成。然而,让他最为震撼的,却是那江水猛烈拍打着石头所发出的阵阵潮声,那潮声既雄浑又悠扬。
《浈阳峡》
清 · 许宗彦
南来险说浈阳峡,乱石参差插竹萌。
掌劈何年通地脉,江流到此作滩声。
几乎同一时期,有两位诗人经过了英德,都留下跟竹有关的诗。一位是来自钱塘的才子陈文述,虽然他在官场上的名气并不显赫,但在诗坛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位嘉庆时期的举人,被誉为“集百八十年诗人之大成”。他在《过英德峡》一诗中就写到了江边的沙洲之上种满了竹林,跟碧落洞、波罗洞组成了一幅英德峡的唯美画卷。
《过英德峡》
清 · 陈文述
望望波罗岫顶圆,竹杉沙渚影娟娟。
峰撑碧落盘鸦过,涧曲青空逐蚁穿。
另一位俊逸豪放的诗人是李符清。他不仅诗写得好,还是《乾嘉诗坛点将录》的名人,同时也是一位官声颇佳的地方官。当他返回家乡合浦时,也经过了英德。李符清喜欢登山游玩,自然不会错过英德的名山胜景。《英德道中》诗中说,他在浈阳峡与弹子矶一带,惊喜地发现了一种橄榄褐色羽毛的鹧鸪鸟,当地人称之为“竹鸡”。这种鸟生活在竹林中,性格非常好斗,整天都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
《英德道中》
清 · 李符清
浈阳峡口烟初暝,弹子矶边雨半斜。
竹鸡格磔啼不歇,西风吹落山茶花。
以上的诗篇分别描绘了竹笋的吃法、竹建的僧房、乱石中生长的竹笋、池塘湖泊边上的竹林以及江边竹林丛生的景象,共同塑造了古代英德竹笋与人文的生动画卷。在诵读这些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竹笋的鲜美,还能领略到古人对竹文化的丰富想象。可以说,对英德竹文化的多角度诠释,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地域文化的特质,相信也能为当前的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和启示。
综合整理自清远发布、清远日报等
编辑:晓丽
往期推荐
| |||
| |||
| |||
|
发现“赞”“分享”“在看”了吗,点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