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清:指天空。
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一作“徒怜”。
⑻徒:只能。一作“空”。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鉴赏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虚”,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五六两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蒙曼解析
先说题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洞庭湖现在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但在唐朝时候,洞庭湖号称“八百里洞庭”,面积超过鄱阳湖,是第一大淡水湖。湖畔的岳阳楼,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说法。
写洞庭湖的名篇很多呀,比方说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还有李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当然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孟浩然这首诗,既然叫“望洞庭湖”,自然也是立足于洞庭湖的浩渺烟波,但这只是诗题的前半部分,诗题还有后半部分,叫“赠张丞相”。所谓“张丞相”,有人说是张说,还有人说是张九龄,都是辅佐唐玄宗“开元盛世”的名相,也都是一代文豪。
我们之前讲“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那是张九龄的作品,而《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感遇》“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那是张说的作品。孟浩然这首诗到底是写给哪一位张丞相?现在学术界还有争议,我们在这里也不做分辨,但既然是“赠张丞相”,那就意味的这是一首投赠诗。所谓“投赠诗”,就不是泛泛地写景抒情,而是专门赋诗赠给某个人,至于为什么投赠,那理由就各不相同了。
比方说李白《赠汪伦》,那是因为汪伦请他喝酒,还给他送行,他要表示感激;而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则是希望水部侍郎张籍能在未来的科举考试中给他美言几句,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投赠诗必须要写出投赠的目的,那么孟浩然投赠张丞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跟“望洞庭湖”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先看首联: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这一联上来就不凡哪,什么叫“八月湖水平”?所谓“湖水平”是指湖水和岸齐平啊,这当然是因为夏秋两季雨水充沛,洞庭湖湖水暴涨,水都和岸齐了。这本来就给人以开阔、浩淼之感吧,那到底开阔浩淼到什么程度呢?看下一句——“涵虚混太清”,虚和太清都是天的代称,涵虚是指天倒映在水里,水包含了天空;而“混太清”则是指天水相接、水天一色,你看起首一联就是时间、地点和一个整体描写,并不算头角峥嵘,但是水平岸,天接水,茫无涯际,又把洞平湖写得极其浑厚阔大。
首联如此阔大,颔联怎么接呢?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一联啊,写得真是雄壮至极。所谓“气蒸云梦泽”,是指洞庭湖水气蒸腾,弥漫在整个云梦泽上。那云梦泽又是什么呀?云梦泽是先秦时期江汉平原上一个非常大的湖泊群,洞庭湖只是他南部的一小部分,但是此刻洞庭湖湖水浩淼,水雾仿佛已经笼罩了整个云梦大泽,这当然是极言其宽广啊!那下一句“波撼岳阳城”呢?则是说长风吹过,洞庭湖波涛汹涌,仿佛连它东北边的岳阳城也为之撼动,这又是极言其声势。
这一联不仅气魄雄伟,而且动感十足啊!“气蒸云梦泽”是水汽蒸腾嘛,是垂直的动,而“波撼岳阳城”呢,则是波峰浪涌,是水平的动。云梦泽何其广大却被它笼罩,岳阳城何其坚固却被它撼动,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啊!我们之前讲孟浩然,总说他清淡飘逸,比方说“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真是清幽入骨啊!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又是那么恬淡自然。可是如果你以为那就是孟浩然的全部,那就错了。
这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气势磅礴,自古至今,恐怕只有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可以与之媲美,但是要论起音节响亮,个人认为还是孟浩然更胜一筹。首联起、颔联承,已经把洞庭湖写得气象万千,诗题之中的前半部分——“望洞庭湖”已经写足了,那颈联呢?颈联该转了,转到哪啊?
转到诗题的后半部分——“赠张丞相”了,怎么转呢?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这就是从写景转到抒情了,抒什么情呢?先看前一句——“欲济无舟楫”,是说洞庭湖这么辽阔,我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船和桨,这真的只是在说洞庭湖吗?当然不是。这是在借题发挥呀,表面上看是说要渡过洞庭湖走到对岸,实际是说我想要摆脱现在这种在野之身,走向政治舞台。可是呢,就像我渡水没有船和桨一样,我想做官也没有人接引、没有人帮忙啊。那如果换一种考虑,我选择不渡过洞庭湖就闲居此岸,或者按它的引申意思,如果我就保持目前这种隐士身份不出去做官呢,那又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端居耻圣明”,我又为自己辜负了这个圣明时代而感到羞耻。那为什么圣明时代端居就是羞耻的呢?
因为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按照儒家的观点,如果国家有道,那么君子就应该出来为国家服务;如果他没有履行好这个职责,那就应该为自己感到羞耻。想要出仕,没人援引,想维持现状又自觉惭愧,貌似进退两难,其实一片进取之心已经毫发毕现了吧?赠张丞相的目的也呼之欲出了吧?什么目的呀?其实就是求援引、求推荐哪,所以这首诗既是投赠诗,又是干谒诗,是一首诗化的自荐信。那这一联作为自荐,他写的聪明不聪明啊?真聪明。聪明在哪啊?
首先,说出了自己不甘寂寞出仕做官的愿望;第二,夸奖了天子圣明、国家有道;第三,又把张丞相比成了渡人过河的舟楫,夸他有能量、能当仁。方方面面都照顾周全了,求仕之意非常清楚,却又还能跟前两联的洞庭湖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不露痕迹,这就是聪明之处啊!
那景色也写了,求援引的意图也表现出来了,怎么结尾呢?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我坐在洞庭湖岸看着钓鱼人哪,真是徒生羡慕之心。这一联写的真微妙,微妙在哪呢?一方面诗人是借用了《淮南子.说林训》中的那句名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说我也想要鱼,可是没有钓竿哪,只能望湖兴叹哪!这还是在进一步表明无人援手的遗憾。另外一方面你也可以理解为就是把张丞相比长的垂钓者,把自己比成了鱼儿啊,希望自己能够像鱼一样被他钓起来,或者说希望自己能够借助张丞相的力量踏入仕途。这两种意思混合在一起,还是在进一步表达对张丞相的期待。可是呢,你看他写得又时时不离湖水,写得含而不露、不失身份。
那综合起来,到底应该怎么评价孟浩然这首诗呢?毫无疑问,作为咏洞庭湖的名篇,这首诗的前两联气势磅礴、声调雄壮,堪称洞庭绝唱;作为投献诗或者干谒诗,这首诗的后两联也含蓄蕴藉,不露寒酸气象,所以一写出来就广为传颂,甚至连当朝皇帝唐玄宗都知道了。
根据《唐诗纪事》的记载,孟浩然不是在好朋友王维的办公室和唐玄宗不期而遇嘛,还躲在床底下。那唐玄宗对他也是久仰大名啊,看见他之后就说“没关系,没关系,你给我赋诗一首就好。”孟浩然写的是什么诗呢?是那首著名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等等,等等。那首诗写的好不好?真不好,一肚皮牢骚,有点像怨妇,哪像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么含蓄清高啊!所以唐玄宗听了也很扫兴啊,就对他讲“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你自己不要做官的,不是我放弃了你呀,你怎么诬陷我呢?还说什么“不才明主弃”哪。这是批评他,那同时还劝告他,你刚才要是就给我吟诵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那该多好啊!可见这一首诗的影响力了。
不过呢,诗写得再好,这首诗也并没有真的影响唐玄宗,其实也没有真的影响张丞相,孟浩然还是以布衣终老,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作为一首伟大的作品,它深深地影响了另外一位大诗人,谁呢?杜甫。在孟浩然之后差不多二十年,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和孟浩然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样,杜甫也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很多评论家就讲啊,从整体看,孟浩然这首诗的前两联和后两联其实不完全相称,前面壮,后面弱,未能做到情景交融,一气贯通。
而老杜呢,你单看前两联,和孟浩然一样阔大雄壮、功力相当,那后两联呢?颈联写身世之悲、尾联写家国之痛,写的深沉感慨跟洞庭湖的波涛一样奔涌澎湃、浑然一体。说两相对照,杜甫就把孟浩然给比了下去。是不是这样呢?
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但是我想补充说两点:第一,孟诗在前,杜诗在后,前人之功不可没;第二,孟诗本来以韵见长,而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却能写出壮气,出人意料才格外动人心魄。
推 | 荐 | 阅 | 读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