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 235王建《新嫁娘词》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解读诗词
旭日东升,霞光盈空,又是美丽一天,祈愿崭新的开始,我有新的体悟与收获。愿我能充满信心快乐的学习,无论顺逆,我都要好好珍惜这一天。虽然我没有聪颖的智慧,愿我能坚定信心,不惧困难,用奋斗不懈的精神来突破我的拙劣。虽然我没有好的能力,愿我能契儿不舍,不畏艰辛自我勉励,深信一定可以赢来进步的喜悦。虽然我的反应不敏,愿我能专注的学习,不着急不攀比不气馁,勤能补拙一定可以超越自己。虽然我的反应不敏,愿我能专注的学习,不着急不攀比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
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新嫁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
像王建这首诗所写的,就属于这一类。这也是唐代封建社会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
“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
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机无疑是欣赏有加的,诗味也正在这里。
新嫁娘所遵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逻辑推理过程:一: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和诗结合。
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像这样的诗,来源于生活,并敏感的捕捉诗意的表现,它的成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贫困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时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写乐府诗,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十五夜望月》、《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他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描写唐代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
热 | 文 | 推 | 荐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传递情感
看完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