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咏流传》第一季21​《从军行》

请点击关注➤ 茶书社 2021-12-16

从军行

作者:杨炯 演唱:张卫健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何当共读香芸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人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我们在前面连续解读了华夏文明史上的健儿形象,一是龙舟竞渡的健儿,一是在钱塘大潮中弄潮的健儿。今天我来讲一个第三种健儿,也是我个人最推崇的真正意义上的健儿,我们要赏读的是“初唐四杰”中杨炯的那首千古名作《从军行》,诗云:“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我们刚才说了,要讲一种特殊的“健儿”,“健儿”这个词在古代最早就指的是兵卒、士兵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勇士、壮士。你比如说《乐府诗集》里头《折杨柳歌辞》最早就说“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这就是指的骏马上的健儿,其实就是骑兵啊。当然健儿也不光指骑兵,你像《三国志.甘宁传》里头就说,说“甘宁其人,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就是说甘宁为将爱惜士卒,而士卒呢也愿意为他效命,所以健儿可以泛指所有军卒、士兵、壮士、勇士。所以像杜甫的《草堂》诗里就说“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啊,那意思就是慨叹在乱世之中健儿可要比书生、腐儒重要得多,但是杜甫也忽略了一种现象,就是杨炯说的这种现象,“投笔从戎”的一种另一类的健儿。

你看,杨炯的这首《从军行》本来是乐府旧题,它本来就属于《相和歌》词里的《平调曲》。自秦汉以来,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矛盾,也就是中国南北方向的战略冲突成为华夏文明史上最集中的矛盾。而事实上,从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初唐,这种南北矛盾从未间歇,所谓“烽烟四起、战火频仍”啊!北方游牧民族不时寇边,甚至在魏晋南北朝所谓“五胡乱华”,中原文明甚至遭受灭顶之灾。所以即便到了唐初,这种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烽烟之警,其实一直是中原士卒的心头之痛啊,所以开篇说“烽火照西京”,这就是说边境有事啊。古代边关战事报警,就在烽火台上烧柴或者烧狼烟,举火以报警,所以放狼烟或者烧柴的这个高台就叫“烽火台”。而西京呢,当然就是长安了,所以长安你看今天还叫西安。所谓“烽火照西京”,就是说边境报警烽火台的烽火站站传递,一直照耀到长安,这就使得有志男儿怎么样?叫“心中自不平”,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呢?是一个本来就是勇士、壮士的健儿吗?非也。我们到后来知道,这只是一个擅长于笔墨文章的书生啊,他并不会打仗,他也没有什么功夫;他擅长的是笔杆子,并不是枪杆子。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弱书生,看到烽火照京、狼烟四起、国家危难之际,他要投笔从戎、挺身而出,所以“心中自不平”,一个“自”、一个“不平”,一个年轻人何等昂扬的精神世界跃然纸上。这一形象不由得让人想起那位平生慷慨的班都护了呀。民国初年,中华民国为蔡锷将军举行国葬,中山先生手书名联,上联曰:“平生慷慨班都护”,下联曰:“万里间关马伏波”。用了两位历史上杰出的英雄比拟蔡锷将军,上联“平生慷慨班都护”就是说的“投笔从戎”的班超。

汉明帝永平五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召入京,任校书郎,那么班超呢,就跟着哥哥一起到了洛阳,班超跟他的哥哥一样,都是标准的儒生。因为家境贫寒,班超当时就替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这时北匈奴屡屡犯边,班超每日伏案挥毫,尝辍业投笔而叹,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这时候呢,旁边的人都笑话他,“你就是一抄书郎,想像张骞那样立功西域,怎么可能呢?”这时候,《后汉书》记载说,班超慨叹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遂投笔从戎啊。

于是到了永平16年,班超跟随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一开始哪,也不过只是任假司马之职,“假司马”,“假”就是代理,代理司马。官职非常小,但是这是班超从书生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随窦固进军伊吾,战于蒲类海,小试牛刀,居然斩获良多。窦固非常欣赏他,后来就委以重任,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要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北匈奴。班超于是和郭恂就带着36人向西域进发,先到了鄯善国,鄯善王开始对汉使嘘寒问暖,但是后来突然改变了态度。班超就凭着自己的机智和敏感,估计必有原因啊。一调查,果不其然,北匈奴的使者也到了,而鄯善王由于惧怕匈奴的兵威,这时候明显态度转向。于是班超就对手下36人说,这个时候“其势危矣”呀,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所以你看“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些成语都出自班超,班超的意思是说如果不先发制人,非但我们的使命不能完成,我们的处境也“危矣”呀。于是班超率领手下三十六将士直奔匈奴使者大营,当时刮大风,班超就令十个人拿着鼓啊藏在匈奴大营的驻地之后,约好一见火起就猛敲战鼓、大声呐喊,并让手下其他人拿刀枪、弓弩埋伏在大营两侧。安排已毕呀,班超顺风纵火,一时之间,前后鼓噪、声势喧天,匈奴人乱作一团,逃遁无门啊。班超亲自手刃三个匈奴使者,让他手下尽歼匈奴使团。事毕之后,大功告成之后,郭恂才知道情况,郭恂先是大吃一惊,接着脸上又体现出不平之色。班超知道他心存嫉妒,就把首功让与郭恂,然后班超请来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鄯善王大惊失色,举国震恐啊,于是班超好言抚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整个鄯善归附汉朝。后来班超在西域整整三十一年,凭着他个人的机智就带着手下这三十多人横行数千里,纵横三十年,把西域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后来班超年老之后思念故土,上表朝廷,说“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一片痴情感天动地。后来朝廷准许班超东返,班超第一次离开西域的时候,西域诸国挽留不止,诸国百姓民心哪全都寄寓班超一人,所以班超终封“定远侯”。以一介书生立下盖世功勋啊,诚所谓“投笔从戎”之千古典范、万世楷模啊!

所以既然有班超这样的典范与楷模,自然会有数不尽的后来英侠,所以“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所以大好青年、有志报国、投笔从戎自是书生健儿啊。于是人生画卷从此展开——《从军行》。所谓“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牙璋”呢是古代发兵所用的玉制的兵符,分为两半,凹凸相嵌,呈牙状。一半交给主将,一半哪就留在朝廷之中,作为调动军队时用的凭证。“凤阙”呢是皇宫的代称,汉代建章宫的这个圆阙之上有金凤,故称“凤阙”,所以后来泛指皇宫,但这个地方肯定指的就是长安了。“牙璋辞凤阙”,即领兵离京啊。既然大军离京,兵锋所指,又指向哪呢?“铁骑绕龙城”,我们在《出塞》里头说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龙城”是匈奴祭天神所在,也是大会诸王之处。学者考证啊,它的故址啊应该在今天蒙古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胡附近。这个“龙城”的典故在王昌龄的《出塞》里固然还有争议,但是在杨炯的《从军行》里应该非常明确,这就是用的卫青奇袭“龙城”的典故。

事实上卫青和班超一样都出身贫寒哪,卫青甚至更有下之。他原是平阳公主的骑奴啊,但因为卫子夫、卫少儿她们的得宠,卫青得以崭露头角,而且一露就头角峥嵘。西汉元光六年,也就公元前129年,匈奴大军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怀来)。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将,北击匈奴,从此卫青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开始了从奴隶到将军的人生奇迹。这次出兵啊,汉武帝是派四路出击:卫青兵出上谷、公孙敖兵出代郡、公孙贺兵出云中、而飞将军李广兵出雁门,四路大军各一万骑兵。但除卫青之外,另外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返(李广没碰到敌人),唯有卫青虽然首次出征啊,但他果敢、冷静,出其不意,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斩首俘虏近千人。取得汉匈之战中第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要知道自汉高祖刘邦建国以来,屡屡受到匈奴的掠夺和羞辱啊,高祖白登七日之困、吕后受冒顿单于书信之辱、孝文帝14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十四万铁骑入关,势头一度掠至长安附近的甘泉。而匈奴骑兵更是年年对汉朝边郡和百姓烧杀劫掠,汉军疲于应付,却未尝一胜。可是,正是自卫青“龙城大捷”之后,因为有卫青、因为有霍去病这样军事史上的天才横空出世,经过数次河西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中原文明终于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取得压倒性的优势,所谓“犯我强汉,虽远必诛”,那正是华夏文明史上一段真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所以“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先辈们的英雄事迹在文明的薪火中代代相传,无时无刻不激励着后来者。故而,哪怕军旅艰苦,哪怕战事惨烈,哪怕“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哪怕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让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哪怕狂风呼啸、寒风凛冽,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让人心旌(〖读音〗 xīn jīng〖释义〗 1.喻不宁静的心神.语出《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2.指心神,神思. )摇动(心旌摇动:心神被牵动,心神不定.),那位“投笔从戎”的书生健儿都会毅然决然、慷慨决然地说上一句名震千古的誓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哪怕只是做一个带领百名士卒的低级军官—“百夫长”,是最低级的军官,也要在这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热血报国。反之,绝不在家国的危难之中,选择做一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腐儒与书生。这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在历来民族危亡、抵御外侮之际,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代人、多少代青年学子走上沙场,抛头颅、洒热血,用平凡之躯、书卷之气撑起护国的长城。所以这就是我们要说这首诗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一开始说的一种特殊的健儿——书生健儿。我经常讲解军事史,发现在人类军事史上只有中国有一类奇迹叫做儒将,我们此前也略略说过。你看,在西方战争史上,擅长打仗的人其实一定要是武将出身,或者说军事学校毕业。比如说拿破仑,你不是从炮兵学院科班出身,不可能取得拿破仑那样的成绩;像克劳塞维茨,虽然写出著名的《战争论》,但自己打仗其实水平并不咋地,甚至还战败被俘。

在人类战争史上,唯有中国有一类奇特的将领,叫做“儒将”。他们根本不是武将出身,甚至原来对战争、对功夫其实只是门外汉。他们平常是握笔杆子的,甚至有些此前从未握过枪杆子,但当国破家亡、民族危难之际,因为天下兴亡,因为匹夫有责,他们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上阵杀敌,所向披靡,居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谁都打不过,这就是人类战争史上唯有华夏文明具有的一类叫儒将的奇迹,不是一个两个,是一批呀,是大规模的如此啊。像我们前面说的班超、像周瑜、像陆逊、像唐初的李靖,像明代的于谦于少保,大儒王阳明,还有袁崇焕,还有后来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甚至还有毛润之。这些人都是彻头彻尾的书生啊,可是一旦投笔从戎,一旦“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们的军事才华简直宛如夜空中耀眼的明星啊!不仅照亮人类的战争史,也照亮人类的文明史。所以,什么叫做健儿,真正的健儿是像《易经.乾卦》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真正的强健是责任,是担当,是强大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啊,这就是儒生,这就是儒将,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国的读书人!

图文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