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丨【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年第6期发布

2022年第6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09-18


2022年第6期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编者按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走科学化之路,智库研究亟待通过理论方法创新提升自身的科学化水平。2020年,基于对智库研究范式的持续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简称“中科院战略咨询院”)院长潘教峰研究员提出了智库研究双螺旋结构(即“智库双螺旋法”),以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整体逻辑,从研究环节和研究逻辑角度建构了循环迭代、螺旋上升的认知框架和方法体系,将科学性和系统性贯穿于研究导向、研究哲学、研究过程和研究逻辑中。该理论思维与方法创新得到学界及管理决策层的认同和关注,标志着智库研究范式创新转向智库理论方法创新并走向智库科学体系创新。智库理论方法的创新遵循“理论探索—实践应用—理论创新—实践深化”的不断迭代过程。基于此,《中国科学院院刊》特以“智库双螺旋法应用与实证研究”为题,探讨智库研究的逻辑体系、智库双螺旋法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思考、应用智库双螺旋法开展科技前瞻等若干重要问题研究等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方向性特点的问题;总结智库双螺旋法运用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智库研究问题中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规范化程序,提出运用智库双螺旋法提升成果质量和更好服务科学决策的系统性思路和整体性方案。希望本专题的出版能为探索智库建设规律提供新视角和学理依据,为智库理论创新提供认知框架和知识根基,为智库研究实践提供科学方法和操作工具,为推动新时期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本专题由《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中科院战略咨询院院长潘教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中科院战略咨询院特聘研究员、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宋大伟共同指导推进。


智库双螺旋法中的问题解析方法研究

杨国梁 潘教峰

杨国梁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智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副主编及国内外多本学术期刊编委。长期从事科技规划与管理、智库理论与方法和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承担多项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委托的各类与科技规划、科技管理相关的应用研究任务,主持过 40 余项来自英国皇家工程院、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国务院研究室、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电网等机构的委托任务与竞争性项目课题,取得了一批决策咨询成果和理论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出版多部学术专著。

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共建的中国创新战略和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要从事科技战略规划、创新政策和智库理论方法研究。原创性提出智库研究基本逻辑体系和双螺旋法。主持过60余项国家级决策咨询、规划、政策和战略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重大决策咨询成果和理论成果。主笔的研究报告、政策建议和学术文章200余篇,合著和主编专著10余部。



智库双螺旋法在智库研究实践应用中的理论思考

杨斌 石彪

杨 斌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创新发展政策、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开发区发展政策等。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地方政府委托项目 40 多项,并为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工作提供支撑。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主笔的研究报告、政策建议 50余篇,合著和主编专著6部。

石 彪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科技管理处副处长、副研究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安全、科技战略、应急管理。主持并参与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托任务 10 余项,并为中国科学院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支撑。发表论文 10 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项,软件著作权2项。



基于智库双螺旋法的秦创原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研究

索玮岚  郭 琨  孙晓蕾  姬 强

索玮岚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管理决策分析、风险管理等。中国运筹学会决策科学分会理事,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风险管理分会理事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 项青海省软科学项目,以及多家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在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Safety ScienceInformation Sciences、《中国管理科学》、《科研管理》等领域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相关研究成果获省级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姬 强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能源战略、能源与气候金融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中国能源金融联盟联合发起人,国际能源转型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气候金融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等。担任 10 余份国际 SSCI 期刊高级主编、副主编、客座主编、编委。发表论文 180 余篇,其中 SCI/SSCI 论文 150 余篇,入选科睿唯安 2021 年全球高被引学者,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 顶尖科学家榜单。



基于智库双螺旋法的区域创新环境评价研究

张赤东  宋大伟  潘教峰

张赤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发展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创新战略和政策研究中心科技体制组组长。研究方向:企业创新与政策、国家创新体系与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评价与创新管理。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技术创新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创新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汽车企业创新评价首席专家。至今承担课题 60 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20 余项,主持完成企业委托课题近 10 项,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盟、创新联合体等多项政策的制定研究与评估工作。发表文章60余篇,在《瞭望》《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发表/被转载多篇文章,出版论著近30本。



欧盟“工业5.0”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启示⸺基于智库双螺旋法的应用探索研究

赵 璐  宋大伟  张 凤  潘教峰

赵 璐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型产业集群、空间经济分析、智库理论与方法。主持及核心参与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等单位的60多项重大课题,参与多项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集群发展战略的起草和制定工作。获“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笔发表学术文章70余篇。

宋大伟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高级经济师,国务院研究室和中国科学院共建的中国创新战略和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主任。曾任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研究司司长、综合研究司司长;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董事、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长期从事工业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和实践,从事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工作,多次参与《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文件起草,参加多个重点区域发展调研和多项重大课题研究。



基于智库双螺旋法的互联网时代就业问题研究

夏 炎  张 凤  潘教峰

夏 炎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岗位教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能源环境政策、投入产出技术、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等的研究。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气候金融研究分会秘书长,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常务理事。

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岗位教授,国务院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共建的中国创新战略和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要从事科技战略规划、创新政策和智库理论方法研究。原创性提出智库研究基本逻辑体系和双螺旋法。主持过 60 余项国家级决策咨询、规划、政策和战略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决策咨询成果和理论成果。主笔的研究报告、政策建议和学术文章 200 余篇,合著和主编专著10余部。



基于智库双螺旋法的舆情治理与智库研究

李倩倩  刘怡君

李倩倩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风险管理与社会治理、战略传播、舆情计算、网络大数据挖掘与建模等研究。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刘怡君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风险管理与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等研究。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社会治理与风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0)委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北京市朝阳区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专家等。先后主持 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方向性创新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等。



运用智库双螺旋法构建绿色GDP评价体系

王红兵  刘怡君  宋大伟

王红兵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创新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等。主持和参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的 20 多项重大课题;已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刘怡君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风险管理与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等研究。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社会治理与风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0)委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北京市朝阳区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专家等。先后主持 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方向性创新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等。



科技伦理研究的方法论创新

鲁 晓  李欣哲  刘慧晖

鲁 晓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规范与伦理研究支撑中心执行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管理、组织社会学与科学社会学、科学规范与科技伦理、智库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发表于Research Policy、《中国科学院院刊》和《科学学研究》等国内外期刊。



基于智库双螺旋法的基础研究布局思路

万劲波  焦 健  杜 鹏

万劲波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理事、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发展战略与规划、科技创新治理与政策。主持或共同主持完成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国家“十三五”“十四五”和 2021—2035 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重大课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问题软科学研究,国家“十三五”“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政策研究,以及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重大项目研究支撑任务等重点项目 10 余项。于核心期刊合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0余篇。

焦 健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发展战略、学科发展战略、科学与社会。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部署的研究任务多项。聚焦科技发展方向研判、学科优先领域遴选、关键科学问题识别等智库理论和方法研究,于SCI、EI、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政策与管理研究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监测评估体系构建——以北京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为例

孙 毅  李欣芮  洪永淼  司马红  郑艳丽  刘志颖  郭 琨

孙 毅

中国科学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字经济与虚拟商务系副主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数字经济、智能制造、金融科技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大型企业委托课题 4 项,并多次参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政策制定及调查研究,发表论文 20余篇。

郭 琨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能源金融联盟(CNEFN)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市场、大数据经济分析、虚拟经济和复杂系统。代表性报告:《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智库观点

“渤海绿色高质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建构

王诗成  刘曙光  杨红生

王诗成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曾担任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巡视员。主要研究领域:海洋发展战略、海洋管理与政策、海洋事物与国际合作等。出版专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300多篇。《世纪宏图——胶莱人工海河》《王诗成论蓝色经济》《海洋生态经济路径研究与实践》和“王诗成海洋强国丛书”等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刘曙光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理事。从事中国海洋发展战略、区域创新与国际经济合作等研究。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涉海科研重大课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等发表文章150余篇。




  科技与社会

海洋牧场 3.0:历程、现状与展望

杨红生  丁德文

杨红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养殖生态与养殖设施、生境修复与资源养护、刺参生物学与遗传育种等研究。



  资讯与观察

政策速览(2022年3—5月)




  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

从地球内部到空间环境的综合地球物理观测与科学研究

姚华建  薛向辉  王宝善  黄显良  吴华章

姚华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地震波与背景噪声成像、多尺度速度模型构建、岩石圈结构与变形、大地震破裂过程等领域的研究。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 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 中国组委会副主席。现任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期刊主编,Earthquake Science 期刊副主编,以及《中国科学:地球科学》、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等期刊编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20年获得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7年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封面


  封二 、封三

总监制:杨柳春

责任编辑:张帆

助理编辑、校对:PAN

排版:百里


往期精选


官网

学习强国号

搜狐号

微信订阅号

今日头条号

哔哩哔哩

微信服务号

微博

喜马拉雅

中国科学院院刊

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科学院院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