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宏伟:刑辩律师的职业发展

青法在线 2023-01-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金宏伟念兹集 Author 金宏伟


作者简介:金宏伟,北京市华一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本文系作者2015年在清华法学院参加就业指导活动时的发言。


文章来源:“金宏伟念兹集”公号,转载已取得授权。


19日回学校参加学生就业指导活动。因发言时间有限,有些问题没时间讲,同时也因为关注的我的人中不乏其他院校的学生,所以整理出一个文字版。



一、所谓“职业发展”,其前提是已经把“刑辩”作为了职业选择


先有选择,后有发展。所以在谈“发展”,我先介绍一些“刑辩”现状,供各位作为“选择”参考。


年初在“清律律师初阶培训”时我就写过一篇文章《不要忘了你心中曾有的理想》,里面提到了如今的刑辩领域还处在“博傻”阶段,一个清华法学院毕业的学生可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纠缠于一些常识问题,这对人生是一种浪费。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不建议在座的法学院同学毕业后从事刑辩业务。



二、标签化,是律师这个行业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


事实上,我毕业前从没有想过做刑辩律师,更没有为此作过任何准备。上学时,我的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公司法上面。


工作后,也是先做了七年的商业报道记者才转行进入律师领域。从我的既往经历来看,我成为公司法律师似乎更加顺理成章。但遗憾的是,在我做刑辩之前,虽然也办理了上百件民商案件,可惜始终没人知道我。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与了两件刑事案件,突然之间就开始被外界发现,从此之后就有了一个“专业的刑事辩护律师”的标签。


这就是我想和同学们交流的第一个观点:律师这个行业,很多时候不是你去选择做什么,而是看当事人认为你能够做什么。当事人也不关心真实的你是什么,他们看到的仅仅是你的头上顶着何种标签。


刚才我说了,我的职业经历是一个“被标签化”的过程,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就被外界当成了“专业刑辩律师”。这时候,你是选择接受这个标签并去继续强化它,还是采取对抗性的去标签化行为,需要你的抉择。显而易见的是,我选择了接受外界给我的标签,并在这几年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刑事业务方面,成绩不敢自我吹嘘,但至少收入的增长比较明显。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自己主动标签化,让外界认为你在某个领域很专业。我们团队的郑律师,他在发言中提到,自己上学期间就是一个学渣,睡觉、逃课、打游戏,直到工作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通过各种时间、精力的付出,一步步成为如今的娱乐法领域的著名律师。不过,我在这里需要提醒各位同学的是,现实并不像心灵鸡汤说的那样坚持就会赢。黄渤再怎么坚持也不可能在颜值上拼过胡歌。你主动标签化的前提,一定是你首先要了解你自己。否则,盲目的坚持只会南辕北辙。



三、没有任何准备的我,如何能够被外界认为是“专业刑辩律师”


时至今日,我当然可以非常负责地说一句,我在刑辩领域确实已经很专业了。但就像刚才已经讲过的,在被动标签化之前,我对刑辩是没有任何准备的。还有我刚才说到的郑律师,在清华“娱乐”了四年,然后一下子就成为了很成功的诉讼律师。仅从形式上看,无论是我,还是郑律师,我们在形式上似乎都没有为将来做过什么像样的准备。那么这里的问题就是,一个人,如何能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就可以做到让外界认为你很专业。


答案在郑律师的发言中已经提到了,他在清华学到了“理性的思维和方法”。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法学院的部分同学和我是微信好友,知道我的本科是北师大历史系,后来才到社科院法学所读了法硕。在本科之前,我一直觉得学历史就是要做到四书五经都会背,历史事件一门清。但当我真正进入北师大,两件事影响了我。第一件事,大一时,一位老师对我说,会背史料当然好,但即便不会背,只要你知道找材料和用材料的正确逻辑和方法,一样能作出出色的研究。另一件事,同样在大一,另一位老师问同学,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时间要远远比西方封建社会的时间长?当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找理由时。老师说了一句:你们从来没有想过反问我吗?中国和西方的封建社会是一个概念吗?长短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中国的封建社会比西方的长,和西方的封建社会比中国短,这两个命题是可以互逆为真的吗?历史不是学“什么是什么”,而是学解释历史的逻辑。


郑律师在法学院学到了“理性的思维和方法”。简单说,这就是一种逻辑能力。我在历史学院也学到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力的最核心基础。虽然我在外观上没有为刑辩作出专业准备现在的律师行业很强调专业化。不过在我看来,专业化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一个人专注于某个专业,无非就是对该领域的法律沿革有一定程度的敏感。但即便你不是这个专业的,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只要你的研究逻辑和方法是正确的,花上几个晚上,你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也并不会比所谓的“专业律师”差。而与之相反,统计学上有句话,叫“rubbish in ,rubish out”,没有正确的统计逻辑,再如何精密的统计过程都无法得到真实的结论。法律也一样。如果你有很好的逻辑,你就可以实现在不同领域进行快速切换。而如果你的逻辑不正确,即便每天都在关注某个部门法,也不过就是材料的堆积,并不会有太多建树。


所以,各位同学在学校里要着力训练自己的研究逻辑和方法。只要这两项训练好了,将来你无论做什么都可以一马平川。否则,一旦你为了迎合就业市场而过早地将自己固化在某个“专业领域”,那么你失去的机会成本就过于巨大了。



四、一旦选择了标签,如何提高职业发展的速度


对于律师而言,多数时候,有名还是比没名好。没名就没案源,而没案源就意味着经济不自由。在谈完“标签化”之后,我再和各位同学交流一点关于如何提高职业发展速度的话题。


一线法学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愿意选择进大所,从事的也是听起来非常高端的业务,入职薪水当然也相当可观。但进大所的缺点是,这些大所的业务几乎被老一代律师垄断了,新人出人头地的几率很小。我们团队的周律师在前面的交流中已经提到,他们当年一批一线院校的毕业生同时进入大所,但最后只有一个男生熬出了头。大所真的是“剩者为王”。法国社会学家图海纳提出当今的社会就是马拉松结构。只有很少的人处在第一集团,大多数人根本跑不到终点,随后就成为这个社会所忽略的无名小卒。律师行业同样是这样,在大所里,只有极少的人最终“剩”出,多数人不是转行了,就是终身成为一个和从事其他工作没什么区别的打工者。


相反,如果你进入一个纯粹的小所,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案子做起,很可能长时间的琐碎工作会异化你的人性。曾经和我一起培训的律师,去做了房地产中介的法律顾问,几年下来,就只会撒谎耍赖了,因为他没机会去磨练自己的法律。


刚才有同学问,能不能加入中型精品所。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进入一个规模不太大,层级不太多的中型所,找一个比较厉害的律师去给他做助理。这样选择的好处是,因为你跟着一个比较厉害的律师,所以有机会接触比较有特点的案子,而你在接触这类案件的同时,你就有机会进入有名律师的圈子。圈子就像一座围城,强力墙外,虽然一墙之隔,但你在墙外就是“nothing”,进入圈子就可以大幅度提升出头几率。这一点,无论是你做民商、还是做刑事,道理都是想通的。比如,我知道熊、郑律在院里的名气很大。您不做刑事,你去给熊律、郑律做助理,他可以把你直接带入广告法律或娱乐法业务的最高层次,让你了解这个领域的真实运作模式。


或者,某位同学一个不小心被贴上了刑辩的标签,这个特点就更突出。你做民商业务,没有案件,还可以蹭各种会议去混个人头,交结一些业内人士,说不定就能发展出一些客户。但是刑事业务很少有这种机会,刑事的所有会议基本只有律师参加。当事人不出事,根本不会花费时间去了解一个刑事问题,或主动学点刑事方面的知识,律师全靠办理某个案子打出名气,然后才能让当事人在他自己出事后能想到你。显然,如果你没有参与一些大案要案,是很难被当事人认知到的。


这里我唯一需要提醒各位同学注意的是,中型所固然有很多优点,但毕竟只是中型所,一般品牌形象不会为你增色太多。如果你在中型所能够找到一个带你的好律师,当然是最好的职业选择。但如果中型所同样只是把你当作一个工作环节上的小零件。那么进入中型所就不如直接进大所。毕竟,同样是备胎,奥迪备胎听起来就是比奥拓备胎听起来牛很多。



五、刑辩律师的职业发展


我是在从事刑辩业务之后,才发现刑辩确实有很多从事其他工作所无法体验到的好处。在《不要忘了你心中曾有的理想》一文中就说过,“众生喧嚣时代的真实人生,有时只有刑辩律师看得到。欲说还休的多样灵魂,有时只有刑辩律师能够触碰的到。”同时,为权力而斗争的那种“正义感”,也只有刑辩业务才最能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些内容,在《不要忘了你心中曾有的理想》一文中都有,我就不重复了。


最后祝清华法学院的同学好运。也祝其他同学好运。


推荐阅读

法学生宝藏图攻略.zip

职业经验征稿:最高5000稿酬+精美礼品

关于秋招,这些越早知道越好

在一线律所当刑辩律师是怎样的体验?

刑辩江湖中的“门派”知多少

除了红圈所,这些精品所等你pick!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本文责编 ✎ 帝企鹅

本期编辑 ✎张睿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