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一战上岸人大知识产权法
原创文章,已得到独家授权,转载请添加公共微信“qmfmggwx2”进行接洽,取得许可后方可转载。对未经许可转载导致的侵权,本编辑部保留追究的权利。
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考研大戏逐步落下帷幕,我们由衷地为进入自己梦想中的高校继续深造的朋友们感到高兴。这其中的每一分收获,每一份喜悦,都是由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我们非常期待您向我们赐稿考研经验,为迷茫中的学子涤荡阻碍,传授心得。来稿请投邮箱qmfmbjb@163.com,更有丰厚稿酬等着你!
作者简介:就读于双非院校,法学专业,本科期间无出彩的科研与学科竞赛成果,专业基础薄弱。大四考研,一战人大知识产权法专业,未法考,现被人大知识产权法专业拟录取,希望此经验贴能给予大家一些鼓励和启发~
一、个人基本情况介绍
笔者本科就读于双非院校,法学专业,大四考研,一战人大知识产权法专业,未法考。初试381分,其中政治70分,英语74分,理论法学125分,应用法学112分,排名第3,现被人大知识产权法专业拟录取。本科期间无出彩的科研与学科竞赛成果,专业课基础薄弱。
自认为备考期间最大的优势是平稳的心态,正如金庸先生所言,“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清风明月般自若的心态于考试而言十分关键。备考过程中,我也曾或多或少地遭受过来自外界的怀疑,加上了解到每年备考人大法的同学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本科就来自人大、法大、财大、西政,五院四系考生众多,不免会有压力,产生自我怀疑,但所幸心无旁骛,毅然坚持到最后,并有所收获。因此,也希望此经验贴能给予大家一些鼓励和启发。
(ps.本经验贴不涉及任何与人大复试有关内容)
二、院校选择
原理:法学考研可选择的院校众多,除了传统的“五院四系”,也有许多其他具有特色学科的院校可供选择,苗苗往期推文法学考研院校如《你不了解的这些法学院,都很棒》、《法学考研别光盯着“五院四系”:8个方向18所院校推荐(上)》等,也对许多院校法学院进行了详细介绍。
以我自身的观察,身边同学择校时往往倾向于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院校历年分数线、报录比等数据信息,二是本科院校学长学姐考研上岸的情况。尤其爱以本校往届毕业生上岸院校的情况来决定自己的报考目标,并且发现往届法硕上岸多就报考法硕,学硕上岸多就报考学硕。
但我始终认为,盲目以学长学姐的考研情况作自身参考意义不大。一方面,每位成功上岸的学长学姐都是庞大考研群体中的脱颖而出者,都付出了艰辛努力,因此,仅从后果论视角出发看待前辈的考研成果很容易“事后诸葛亮”,轻视上岸该院校的难度,另一方面,一些院校虽然目前尚未有学长学姐成功上岸,但并不意味着你不可以对之发起挑战,总会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建议大家在做选择前,可以提前搜集法硕或自己心仪院校法学学硕的考试信息,如专业课考试科目、历年真题及参考解析等,通过分析这些信息,仔细权衡该校的考查方式是否适合自己、在近一年的复习备考后能否达到真题参考解析的水平。
况且,相较于如何选择院校,如何提升自己的水平、超越分数线才更为重要。尤其在法学考研国家分数线递增的大背景下,其实并没有所谓能够轻松上岸的“可捡漏”院校,既然选择了考研,便只顾风雨兼程。
方法论:择校与备考过程中,我一直都不太关注历年分数线、报录比等数据信息,但在备考前,我查找了考生回忆版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往年初试真题,发现人大法专业课真题题型只有主观题没有客观题,考题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语言组织能力,相较于需要以“题海战术”应对的客观题,我更喜欢人大法专业课的考查形式。
此外,由于高中是文科生,本科所学为法学专业,人民大学作为“人文家园、法学殿堂”令人神往。高考成绩不理想带来的遗憾、对人民大学的向往、与重要的人在北京会面的愿望等诸多因素也驱使着我选择报考这所法学一流高校。确定了自己的目标院校后,就再未动摇过。
三、人大法学考研基本情况介绍
可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人大研招网 (ruc.edu.cn))中获取相关信息,以下仅列举一些择校时大家会比较关心的问题。
(一)初试统考专业:
考试科目为四门:
科目一:政治;
科目二:外语,可选择英语(一)或小语种(俄、日、德、法);
科目三:理论法学(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
科目四:应用法学(刑法、民法、诉讼法、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国际法、知识产权法七门,七门任选三门即可)
(二)初试专业课题型
只有主观题,可能包括论述题、法条分析题、案例分析题等题型。
(三)近三年各专业公布的拟招生人数
四、一些选择
(一)应用法学七选三
原理:应用法学需要自己从七门中任选三门作为考试科目,该选择没有任何附加的限制条件,甚至可以不选自己报考专业的科目,但一般大家都会选上报考专业对应科目。科目的选择最好依据复习效率、个人基础和兴趣,而不是所谓的“难易程度”。
首先,由于无法预料每年各科考题的难度,也并不了解各科老师的阅卷评分标准,因此也就没有所谓的“更容易得高分的科目”,对科目的不同选择仅仅意味着备考过程中所拥有学习体验不同罢了。
其次,事实上并不存在哪门科目本身是容易的,某些部门法“入门容易”的表象往往使我们忽视其“深造难”的本质。
再次,选择科目时切忌深陷“畏难情绪”的囹圄,如果在选择之初就仅由于畏难而回避某些科目的学习,如有些同学可能仅因为觉得民法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去选择民法,那么在未来的备考过程中,面对其他困难,也同样可能基于“畏难情绪”而无法坚持学习,最终放弃考试。
方法论:应用法学我最终选择的是刑法、知识产权法、环境法三门。刑法学体系性强,且为本科阶段重点学习的专业课;知识产权法在初试中算是比较“背多分”的科目;环境法是较为小众的选择,选择它一是考虑到该学科学习任务量相较于民法会更少,备考的时间安排上会相对宽裕,二是学校大三下学期刚好开设有环境法课程,可以随学校课程同步学习。有关环境法的学习方法将在后文“各学科学习方法”中具体展开。
由于民法的学习任务量在所有应用法学科中最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到平时学习速度较慢,加上民法学基础比较薄弱,从备考策略而言,若选择其作为考试科目,在该科上所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会远超过其他科目,因此我没有选择民法。
(二)法考
原理:大家的担心归根结底在于,不确定自己能否同时顺利完成两项任务。我认为这需要权衡两项因素:
第一是两场考试于考生而言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关于重要性,对于以后仍然希望从事法律职业的同学来说,这两场考试都是十分重要的,关于紧迫性,对笃定要上岸人大法的同学或不急于马上工作的同学而言,考研更具有紧迫性,毕竟考研上岸后仍然可以继续准备和参加法考,因此可以考虑以考研为主要任务,而对于本科本来就很不错,即使考研失败也不太影响就业,且比较迫切地想要进入职场的同学而言,或许法考就更具有紧迫性了。
第二是法考在考研已有任务量基础上的任务量增量。法考中,分值较大、需要投入最多学习时间的科目是理论法(法理、宪法、法律史)、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在人大法学考研中,理论法(法理、宪法、法律史)是必考的三门科目,也基本属于与法考重复的科目,可同步学习,除此之外,倘若应用法七选三的三门科目也基本都是法考中的大头科目,比如选择的是民法、刑法、诉讼法这三门,那么与法考中的大头科目重复度高,备考法考的任务增量不大,完全可以同时准备两考。但若七选三的三门科目基本都是法考中分值较小的科目(如笔者选择的知识产权法、环境法),那么最好还是结合自身学习效率,仔细权衡自己在有限备考时间里能否同时完成两项任务,如果感觉实在无法兼顾也无需勉强,择一认真准备全力以赴即可。
Ps.“是否备考法考”不同于“是否参加法考”,不专门备考也可报名参加法考,即裸考,由于考研专业课学习与法考备考存在相通的部分,因此理论上存在通过法考客观题的可能性。前文所述“一年两考”谈论的是否专门备考法考并完整地参加法考客观题与主观题的考试。
方法论:首先,由于我本人在考研初始就下定决心要考研上岸,哪怕n战,因此,尽管两场考试都很重要,但考研的紧迫性在法考之前。其次,我的考研备考科目与法考的大头科目重合度不高,自身也非高效率学习选手,喜欢慢慢看书慢慢琢磨,加上有一些完美主义倾向,如果决定报名法考就一定会好好备考,没办法做到裸考法考后又佛系面对没有通过的结果,因此选择放弃一年两考,安心准备考研。
(三)专业
原理:单纯依据大小年现象来“预计”热门、冷门专业其实未必准确。如,2021年知识产权法专业的复试是27人进9人,报录比3:1,竞争白热化,如果尚存侥幸心理,恐怕会认为,基于大小年,2022年知识产权专业或许会爆冷,但事实上知识产权法专业在2022年并没有爆冷;再如报录比一直相对较低的法理学、法律史,在2021年却竞争激烈,“人算不如天算巧”,不如踏实学习。
方法论:备考时,我也曾在自己喜欢但相对热门的专业和相对冷门的专业之间纠结,而且前前后后纠结了好几个月,期间同专业课老师交流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师兄和我说,有时间纠结报哪个专业更容易上岸,还不如琢磨初试怎么考到380。一语点醒梦中人,于是我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更感兴趣的专业——知识产权法。
(四)机构
原理:辅导机构和资料的主要作用是便于我们从外部借力,而非确保上岸。跟随机构学习的好处是更便于获取考试相关信息、获得师兄师姐的指导;不跟机构可能主要是考虑到花销问题,对于价格高低大家体感不同,对此不做评价,大家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选择即可。
兼听则明,在了解考研机构的过程中,大家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包括但不限于以知乎、微博、经验贴、上岸师兄师姐的评价等为参考。
方法论:我自己是跟着知行法学学习的,个人非常喜欢知行的师兄师姐和他们的辅导方式。
五、备考建议
(一)学习地点
原理:尽量选择无干扰因素的学习环境和固定的学习位置,不要经常变动。
方法论:我个人喜欢每天定时定点学习,如果每天的考研学习都要从临时找座位开始,“居无定所”,于我而言是一件非常影响心情的事情。
备考过程中我曾有过以下学习地点:
1、暑假前:学校图书馆,基本每天都是固定的座位;
2、暑假:觉得留校条件不太方便,选择了回家学习,中途因为疫情临时被家乡居委会送去隔离,期间在隔离点学习了一段时间;
3、9月返校后:由于没预约到学校图书馆的固定座位、学生背书地下室被封锁、在图书馆存放书籍文具被禁止,我选择了在宿舍学习,直至初试。但需要强调的是,我后期能够一直在宿舍学习的前提是,其他几位室友均会外出去图书馆不会与我同时留在宿舍,且能够保证自己一个人在寝室的时候真的可以专心学习,不会玩手机。所以大家尽量不要照搬我的做法,要确保自己的学习环境是无干扰的!
(二)学习时间安排
原理:学习时间的安排大家各不相同,但应该先明确学习任务总量,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效率来分解任务、规划时间,而不是直接照搬经验贴中别人的时间表。学习之初就最好养成做规划的习惯,目的主要是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有所把控,心中有数,而不必苛求百分之一百地落实。毕竟我们的学习效率不是每天恒定的,可能有时偷几天懒,进度就落下了,也可能随时间推移越来越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进度加快。所以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持续记录,随时调整。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心中有数也是安排余下复习时间的前提。
方法论:
1、“先学再规划”:我一开始是每天学习三门课,两门专业课外加英语,专业课先学的是法理学和刑法,每天上午学法理,下午学英语,晚上学刑法。第一个星期,我会记录下自己每天能分配给各科的学习时间、一周能够完成的任务总量,这些数据都是根据亲身实践得出,反映的是自身真实的学习效率状况。根据自己的学习效率,如果一周能看完200页课本,那么大概两周就能初步看完一本400页左右厚度的教科书,然后以此类推大致计算第一遍看完全部专业课参考书所需时间。
2、尚未开始考研政治学习时,每天的学习任务分为三部分:理论法学、应用法学、英语。暑假开启政治学习后,每天的学习任务变成了四部分:理论法学、应用法学、英语、政治,各科学习时间分配的矛盾愈发突出,合理分配各科学习时间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出来。
3、我最终的备考时间约为8个月。
(1)3月中旬后开始逐渐进入到考研备考中。大三下学期尚有许多课程,所以都是课后去图书馆学习,时间较为零散,周一至周五每天用于考研备考的学习时间为4-6h,周末全天学习;
(6月初至7月中旬一个半月的时间,暂时放下了考研复习,在准备申请夏令营项目并进行学校期末考试的备考)
(2)7月中旬-9月暑期在家学习:平均每天学习时间勉强能达到9-10h,且学习效率非常低,就是生活幸福指数很高,建议大家暑假如果能申请留校,尽量坚持在校学习,学习效率会高很多;
(3)9月、10月:没课的时候平均每天学习时间约为10-12h,效率逐渐提高;
(4)11月-初试:感觉自己实在是学不完了,每天学习时间上升至约14h,效率峰值。
备考时一定要注重有效学习时间,而不仅仅是总时长。
(三)学习轮数与背书阶段
原理:专业课到底需要学习几轮其实没有标准答案,也不用去参考他人。轮数只是一个表面数字,透过现象看本质,整个备考过程其实主要就是3个阶段,第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学科体系的构建阶段,在此阶段我们主要汲取新知识,搭建学科的知识框架;第二,知识的理解和内化阶段;第三,反复记忆并学会运用知识去答题的阶段。如果一开始学习基础知识时就感到比较吃力,可以在打基础的时候就多学一遍,如果前两个阶段都进行的比较顺利,那么时间自然就可以分配给背诵记忆,多背几轮。
背诵记忆阶段其实主要是通过“背诵”的形式来强化已有的记忆和规范我们的语言。前期的学习过程和背诵记忆一直都是相伴相随的,不能孤立看待,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本就是新信息储存在脑海中的过程,记忆本身就是学习的一部分。譬如宪法学习中宪法条文的背诵,在学习宪法条文时,我们就已经知道宪法序言第13自然段中规定了宪法的最高地位,也知道第33条第3款是人权条款,只是如果突然被提问,可能无法用规范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出其具体内容,而后期背书的作用就在于通过专门的重复记忆过程来强化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并且记忆地更加精准。尤其在卷面作答时,确保答题语言规范,使用法言法语,避免口语化。
当发现自己进度过慢,迟迟无法进入背诵阶段时,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加快目前的学习进度,然后尽快进入背诵记忆阶段,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赶进度而直接开始背诵,甚至企图通过机械化的重复背诵倒逼对知识的理解,觉得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每一步都需要稳扎稳打,还没走稳,是跑不起来的。
方法论:我各科学习进度的安排大致如下:
从以上进度安排中不难发现,我的背诵阶段开始的很晚,11月才正式开始。建议大家早的话可以从暑假或者9月开学开始,晚的话尽量最晚不要超过11月份。我原本预期的是暑假开始背书,所以当5月就看到有同学在背书时,只是感到非常疑惑,但并没有受到他人学习进度的影响,还是自己按部就班地学习。不过由于暑期学习效率很低导致原计划没有完成,所以9月开学后就开始拼命赶进度,国庆假期时才正式完成专业课一轮的学习和政治的一轮学习,然后利用10月一整个月将之前学过的所有专业课仔细回顾了一遍,确保在11月前,所有专业课不再有理解上的障碍,此后才能开始背书。
进入11月后整个人心态上还是非常慌张的,因为距离考试已不足两个月,但我才刚刚开始背书,并且被迫不停地修改自己的进度规划。但即便如此,仍应该戒骄戒躁,专注于每天的学习任务,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把精力浪费在焦虑上。
(四)作息安排
原理:尽量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
方法论:本人非熬夜学习型选手,甚至只要连续好几天12点以后入睡就会头疼,不仅无法学习,身体也会很不适,所以比较喜欢早睡早起,基本每天都是11点多上床睡觉。早上6点20起床,只有进入12月以后当天单词没背完时才会偶尔小熬一下。毕竟考研备考是长期学习的过程不是突击性学习,所以充足的睡眠很重要。
(五)身心调节
1、身:
原理:长期性学习需要适当放松,备考时最忌讳的是“不敢玩又不想学”。应该洒脱一点,该放松的时候撒开玩,该学的时候摒弃一切杂念。另外,建议大家在日常学习中还是要适当运动,久坐易使我们腰酸背疼,身体不适。
方法论:暑假前,我每两个星期都会专门出门放松半天;9月开学后,减少到每个月出门放松半天;进入最后一个月12月后彻底拒绝休闲娱乐活动。
日常学习过程中,我也会专门腾出玩手机的时间,比如午餐、晚餐时间、晚上入睡前,看看微信和朋友聊几句天,除了这些固定的娱乐时间,学习时一律锁机或者不看手机。不过建议大家不要选择看小说、刷剧这样的休闲娱乐方式,因为这些娱乐方式往往具有强大的持续影响作用,即使你已经放下手机开始学习,刚刚看过的小说情节、影视剧情节也可能突然出现在你脑海里使你开始神游。
锻炼身体方面我其实是反面教材。备考期间我总觉得学习时间不够用,更不必说专门抽出时间做运动,并且错误地认为只要身体尚未出现大毛病就代表健康状态良好,可以继续透支,所以从3月中旬到3月底复试结束一整年的时间里几乎是0锻炼,唯一的“运动”是每天走去食堂买饭、去快递站领快递。考研结束后第一次去操场跑步,第二天就出现膝关节无法弯曲的状况,非常痛苦。
2、心:
原理:网络上流行一种说法,“备考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只能一遍遍洗。”由于缺少参照,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复习过程中遇到瓶颈就可能觉得自己连国家线都过不了,状态较好时又开始憧憬成功上岸的光景,心情起伏就像过山车,还伴随与日俱增的压力,为避免焦虑感对我们学习状态的消极影响,我们需要学会合理排解情绪。
方法论:10月以前,我的心态一直还算稳定,可能与自身的慢性子有关,几乎没有过太多焦虑情绪。进入10月之后,由于刚刚结束专业课一轮的学习,深感进度过慢,压力剧增。11月正式进入背书阶段后也曾出有过觉得自己考不上了的想法,会有深深的无力感,边哭边背书也很正常。但无需过于抵触自己的负面情绪,emo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学着快速从emo情绪中走出来,就可以继续拥抱阳光灿烂的每一天。备考过程中我的心态调节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倾诉法,难过时给家人和亲近的朋友打电话,发泄完接着投入学习,避免沉溺在负面情绪中;二是“精神胜利法”,听一些能激励自己的音乐,我当时只要背不下去书就听法老的《我想part2》,单曲循环,边听边畅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呼风唤雨、一日千里、遨游四海,好像一下子就能看到生活的希望了;三是“转移注意法”,当发现自己状态不佳时,可以尝试着暂时放下手中的书本,做点别的事情转移一下注意力,摆脱焦虑情绪,比如去晒晒太阳,进入11月后天气逐渐阴冷,晒晒太阳心情会好很多,在太阳底下吃午饭或者看看书,稍微放松一会儿再接着背。
(六)与家人的沟通
原理:考研备考中或许会存在与家人发生分歧的情况,如二战的朋友希望取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一战的朋友不愿父母干涉自己想要报考的专业与院校等。我认为,提前与父母沟通自己考研的情况,并取得家人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备考过程中亲人的唠叨影响心情,还能在学习状态不佳时得到亲人的鼓励和关心。
方法论:父母的安全感是孩子给的,我们无法直接要求父母支持对我们的所有选择,但可以以自己行动向他们证明我们值得让他们放心。对此我深有体会,我的妈妈一开始是非常反对我报考人大的,认为我应该选择一所211院校并且一次上岸,甚至动员家里其他的长辈来劝我更改考研院校。但我始终摆出一副“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誓不罢休的气势,学习之余常与她打电话,分享每天的学习生活,让她对我目前的学习状态有所了解,结果后来某天,妈妈突然告诉我说,愿意支持我考人大了。备考后期,妈妈也成为我的动力源泉,每当我情绪不稳定的时,给妈妈打一通电话,哭一场,所有累积在心里的压力就全部烟消云散了,又可以恢复饱满的精神状态,继续投入到学习中去。家人的支持于备考而言百利而无一害。
六、各学科学习方法
考前最担心的其实一直是专业课,总觉得公共课至少能平稳发挥,目标成绩是政治75+,英语80,但最终公共课成绩并不理想,政治70,英语74,都未达到预期,所以对两门公共课简单介绍一下学习方法。
(一)英语
1、资料:2001年-2021年真题、《考研真相》、一些网课、外刊
为避免浪费真题,我前期是从2010以前的真题始做的,只做真题阅读,暑假后开始做2010年及以后的英语真题,先做真题阅读,然后开始小三门、作文、翻译的学习和训练。
暑假前2010前真题阅读,暑假开始其他题型的学习,以及2010年以后真题
真题需要反复练、反复复盘、反复看,我最终是把2010年以后的真题做了三遍,近3年(2019、2020、2021年)真题四刷,2017、2018这两年的真题留到11月时模拟(近三年真题最重要,最好不要留到考前模拟,早点做更有利于全面掌握)。英语学科的特点就是持续学习,重视基础。
2、单词:最好是在语境中背记单词,建议以在真题阅读中记忆单词为主,以手机app记忆为辅,个人以为手机app记单词的作用更多的是以反复重复来克服生疏以及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我每天用于单词学习的app有两个,一个是欧陆词典app,用来背单词打卡,另一个是拓词app,用来查生词,因为是英文注解,相较于中文注解更利于准确理解词义,缺点是一开始使用会不太习惯,就相当于一本牛津词典。
3、语法和长难句:高中语法知识足以应对考研英语,无非是考研英语中有更多长难句,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注重练习拆解长难句即可。对长难句的学习,我曾关注“何凯文考研英语”公众号,跟着其推送的每日一句长难句练习长难句的拆解,但感觉更适合想要提前准备考研的同学(大二、大三上)学习,用来打基础,正式进入考研备考的同学仅需要利用好历年英语真题即可。
4、外刊:主要适用于为考研英语打基础时期(大二、大三上)以及考研备考临近考前的时候。进入12月以后,由于历年真题都已经做了很多遍了,尤其是真题阅读,可能看到第一句话就能回想起整篇文章讲的是什么,看到题目也能记得正确答案,因此其实有必要每天接触一些陌生的英语语篇,来对抗思维的惰性,调动大脑积极思考。
5、注重模拟:英语真题我一般会分散为三个部分分别练习、模拟,第一部分是阅读,第二部分是作文,第三部分是小三门。每次做题都会计时并作记录。
6、做题顺序:建议大家在平时的模拟中就根据个人习惯确定一个固定的做题顺序,往后刷整套真题时就一直按照该顺序做题,培养对做题时间的把控感。一开始我的做题顺序是“作文→阅读→新题型”,但在模拟过程中发现,自己做阅读题的速度很快,写英语作文时却总爱构思很久然后慢条斯理地写,写完可能还要自我陶醉一会儿,基本每次都会超时。考前几天,由于担心自己先写作文可能会严重挤占其他题目的答题时间,所以在最后一次刷整套真题时,我将做题顺序临时改变为“阅读→作文→新题型、翻译、完型”,这次模拟效果不错,正式考试时我就保持了“阅读→作文→新题型、翻译、完型”的做题顺序,遗憾的是,最后在考场上出现了时间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在阅读和作文上花费的时间过多,以至于最后翻译题草草了事,完型也是一边抬头看钟表,一边火急火燎地看题,没办法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文章没看懂,答案只能蒙完。
7、各题型的针对性学习:
(1)阅读:全程跟的唐迟老师,前期可以先听阅读方法论的课程,在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后开始实践,做真题阅读,每做完一篇听对应的阅读真题班的讲解,认真对错题进行复盘,然后结合《考研真相》中的翻译和注解对文章进行学习。做题时先看题再阅读。
(2)小三门:听过宋逸轩老师的课,但我自己不太习惯技巧性的做题方法,又或许是尚未领会到这些技巧的精髓,所以在听完课后也仍然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在做题,总觉得词汇才是王道。个人觉得小三门中技巧性最强的是新题型;完形填空的难度在降低,不要放弃,多做多总结;翻译比较难得高分,可以听一下唐静老师的翻译课,关键是自己练习真题翻译。
(4)作文:小作文对内容编排的需要较少,可以多找几个老师提供的范本,自己学习、整合一下,简单归纳出格式和写作要领.大作文对内容编排的需要更多、灵活性更强,加上听说北京地区去模板化很严重,所以没敢直接背考研老师提供的模板,索性自己总结作文模板,将平时在真题、高分范文,甚至是单词app例句中看到的,可以适用于英语作文的好表达及时记录下来,最后形成自己的常用表达和写作模板。这样做的好处是,对自己总结、汇编的内容印象会十分深刻,不用专门去背,总结完毕模板就自然会印在脑海里,使用时也更加得心应手,缺点是耗时较多,且需要耐心。
作文最重要的仍然是模拟,买答题卡,一定要自己动笔写,考前我把2010年及以后所有真题的小作文、大作文都写了一遍,考试的时候就觉得比较游刃有余。
(二)政治
1、暑假开始学习即可,可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客观题的训练上。
2、资料:肖秀荣考研政治《知识点精讲精练》、《1000题》、《1000题刷题本》、《知识点提要》、《冲刺8套卷》、《冲刺4套卷》
3、小程序:灯塔考研政治题库(刷题阶段使用,题库很全,我比较喜欢“打印错题集”的功能)
4、具体学习任务安排:
(1)前期(7月中旬-9月中旬):[知识摄入阶段]
学习内容:徐涛老师强化课程+肖秀荣考研政治《知识点精讲精练》、《1000题》
因为使用的不是配套的课程和教材,前几天听哲学的时候可能觉得不太好与精讲精练对应,但其实后面章节相差不大,基本都能对应上。听完一章的课程当天就做对应章节《1000题》,大家可以买一本《1000题刷题本》,便于多刷,以免在题目上有所标注。
(2)中期(9月中旬-12月上旬):[客观题刷题、主观题渐进阶段]
客观题学习内容:二刷肖秀荣考研政治《1000题》(完整刷)、三刷《1000题》(仅错题);腿姐技巧班+《腿姐政治30天70分刷题计划》;肖八客观题、腿四客观题。
《知识点提要》小册子比较像精缩版《精讲精练》,适合后期用来随时翻看客观题知识点。
主观题学习内容:11月起,每天跟徐涛老师和腿姐公众号的带背,每个老师的带背几分钟就可以听完,两个老师的加起来十几分钟就可以学完,刚好两位老师每天都是早上发布带背视频,每天吃早饭时就可以顺便把当天的政治带背学完。
(3)后期(12月上旬-初试):[冲刺阶段]
学习任务:肖四客观题+主观题背诵,同时每天花半个小时左右复习之前做过的客观题错题。
主观题我只背了肖四。之前看很多人说一周之内就能背完肖四主观题,我认为这个时间还是比较赶,大家需要结合自己的背书速度以及后期每天能够投入在政治背诵上的时间来衡量自己的时间安排。我个人背书速度很慢,并且每天的专业课学习任务很重,能投入在政治学习上的时间有限,所以觉得越早开始背越安心。一般肖四上市后半天左右,许多学习up主就会陆续发布肖四带背视频,如“大牙考研社”、“空卡空卡空卡”等,所以即便肖四还没到手,也可以开始背书了。
肖四主观题的背诵需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要点化地背诵原答案,我最终是跟着“空卡空卡空卡”背的;第二是学会运用答案,即将已经背诵的答案联系到题目,真题的提问方式较肖四会有所改变,因此需要思考已背诵的答案可以回答哪些问题,我参考的是“学长小谭考研”的总结。
(三)专业课
1、法理学
(1)参考书:人大蓝皮书《法理学》第三版、朱景文《法理学关键词》
(2)学习方法:由于大一上学期学的法理学知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先听了一遍冯玉军老师的法理学课程,然后才开始看蓝皮书教材,蓝皮书目录本身就是知识框架。
学习法理学时需要始终牢记法哲学、法社会学、法实证论这三大部分的知识体系,运用法之上、法之外、法之内(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监督)三大视角思考问题、组织答案,任何知识点最终都要归入到体系中,研究真题时也会发现,每道题基本都会涉及整本书,讲究发散思维,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知识点本身。
以论述“徒法不足以自行”为例,结合全书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和组织答案:
1、法的概念、“徒法不足以自行”的意思
2、法之上:法的作用的局限性(what;why;how)
3、法之外:法与道德(what;两者关系;how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4、法之内:法律规范→法的实施(书本上的法→行动中的法)
可通过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的适用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实现,可从制度层面、主体层面和纠纷解决层面给予法律实施保障。
不同于刑法学学习会伴随纷繁复杂的学术观点,初试法理学学习中未涉及过多的思想流派,了解自然法学派、分析实证法学派、法社会学派的主要观点和彼此间的区别即可。后期有时间可将《法理学关键词》作为补充资料进行阅读,但最重要的仍然是基础,注重体系并抓重点知识。
此外,人大法理学的特点是重视对中特理论体系的考察,可以白斌老师法考课程中对中特的讲解作为补充。
2、宪法学
(1)参考书:黄皮书《中国宪法》第四版、人大蓝皮《宪法》第七版
(多本参考书的科目,先完整看完一本再接着看另一本,如果分知识单元同时对比多本教材很容易导致思维混乱。)
(2)学习方法:
备考时我一直觉得宪法学是理论法学中难度最大的一科,学习宪法学首先得理清知识体系,将宪法学课本的内容划分为“总论、基本制度、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国家机构”四部分,在此基础上对各部分中的知识点做进一步学习理解。宪法学中许多知识点只学一遍可能还没办法理解透彻,需要反复学习、思考,如“合宪性审查”相关内容,我学了三四遍,硬是学到11月前才理清楚。
除了理解上的障碍,宪法学需要记忆的任务量也不小,学习过程中要准备好宪法文本,许多重要法条都需要背诵记忆,如序言第13段、总纲中一些重要条款、公民基本权利、各国家机构的职权。注意背诵方法可以简化背诵负担,在背宪法条文时,一开始我还需要以数字密码辅助记忆,后来翻看次数多了,这些重要条款第几条是什么内容自然都记得了。宪法修正案相关内容可利用白斌老师的口诀进行辅助记忆。一些对比/关系类的知识点可以分角度归纳背诵,如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可以从法律(基本法解释、基本法修改、立法、司法)、人事任免、财政、涉外事务、武装力量、两个状态(战争状态、紧急状态)这6个角度来归纳背诵。
答题时要注意思路,尤其是论述题。
如在回答“试述宪法文本中“人权条款”的含义和意义”这道题时,题目问含义(是什么)和意义(为什么),论述时需再加上措施(怎么办)作为升华,示例答题思路如下:
第一步:联系实定法:(法律依据)
第二步:解释相关条文与概念(含义层面要对“尊重”和“保障”二字进行教义学分析)
第三步:补充解释人权条款,从特征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充实“含义”(特征+要素)
第四步:“人权条款”入宪的意义 (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思路进行整合,不要纯粹照搬课本表述增加自己的记忆负担)
第五步:怎么做 (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角度,且解决问题层面要对“比例原则”等重点知识进行详细展开,不能泛泛而谈)
3、法律史
(1)参考书:人大蓝皮《中国法律史》第六版
(2)学习方法:个人觉得法律史是6门专业课中理解难度最低,主要靠后期认真背诵的科目。学习过程中需要把握横、纵两条线索。横向即各个朝代的立法指导思想、立法概况(主要法律文件、法律形式)、主要法律制度、司法审判制度这4个方面;纵向即各朝代的历史流变。要能做到对横向纵向的知识体系思路清晰,并在其间自由穿梭往返。
答题时尽可能详尽地搜罗知识点,并按一定的逻辑来组织语言。
如:①What(定位):所属朝代与历史流变、性质地位
②核心概念(具体内容、类型)与特点
③多角度评价(正面/反面;对前朝/后世;直接/间接影响;对法律本身/社会其他方面等多元视角)
如下图示例论述“禁榷”制度,该制度在教材中篇幅非常有限,但依照既有的答题思路,考试中即使遇到类似题目仍可充分作答。
我个人近代史学的不是很好,连带着近代法律史也比较迷糊,所以后期背书时听了龚成思老师法硕法律史课程中近代法律史的部分,只有短短几节,用以加强理解、辅助记忆,效果不错。
4、刑法
(1)参考书:《刑法攻略》精讲卷、真题卷;张明楷《刑法学》(上)(下)
(2)学习安排:
①3月中下旬-6月初,两个半月左右,每天晚上:柏浪涛刑法法考视频+《刑法攻略》精讲卷、真题卷
柏浪涛老师的法考课程可以用来应对初试中刑法案例分析题。学习过程中,听完一章节视频课,当天练习真题卷对应章节习题。虽然考研初试没有客观题,但做客观题真题卷的意义在于巩固当天所学,听课许多时候会让我们自以为都理解了,所以需要通过做题暴露知识漏洞。且许多客观题本质上就是案例分析题,只不过答题思路留存在我们的脑海中和草稿纸上,未被规范地书写在卷面上罢了。
刑法学是我在专业课中学习花费时间最长的科目,由于前期学习比较细致,所以后续复习过程中基本没有出现太多知识理解上的障碍,比较快地就过渡到了背书阶段。
②复习时我还使用了张明楷《刑法学》第五版(上)(下),2021年8月已发行《刑法学》第六版,后续学习都应该使用最新版。这两本书非常厚,如果此前未完整学习过一遍该教材,在考研备考中将此书从头学到尾非常耗时耗力,因此我只是将其当作“字典”来使用,遇到想要深入理解知识点时进行查找。建议有时间的同学可以提前看。
(3)学习方法:刑法学本身也是一门体系化极强的学科,其首先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主要有关定罪量刑,分论有关具体罪名。做案例分析题时,采用从“不法”到“有责”的两阶层思维方式,层层审查,辅之以理论争议与学说观点。但无需陷入纷繁复杂的学说之中,初试中,呈现各学说观点的作用主要是“锦上添花”,仍需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
分论内容庞杂,重者衡重。前期学习过程中,对每个罪的构成要件都需要有所了解,临近考前,就不能再广撒网,可以重点复习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安全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贪污贿赂渎职相关犯罪和刑(十一)修正案有关内容。
后期还可以尝试自押题,并进行自我检验。考前我就曾对刑法学初试题目进行过自押题,当时一直觉得或许会考死刑存废问题的论述题,又恰巧在B站看到罗翔老师对此问题的观点表达,就自己整理了一个有关废除死刑问题的回答,类似小型专题总结。虽然最终考试中并没有考,但我觉得自己进行模拟答题的过程不仅有利于梳理知识点,还助于锻炼我们对专业课问题的思考能力、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因此可以多多尝试。
5、知识产权法
(1)参考书籍:刘春田《知识产权法》第五版、李琛《知识产权法关键词》。(我在初试备考阶段未使用王迁老师《知识产权法教程》,主要考虑到这本教材比较厚,并且王迁老师的部分观点可能与人大老师相左,学习时容易混淆,想报考知产专业的朋友可以在复试备考阶段对这本教材进行学习。)
(2)公众号:知产力、知产库、炳叔讲知产、知识产权那些事儿、国家知识产权局、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知产北京、青苗法鸣等
利用碎片时间看看公众号推文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一次去买晚饭的路上,我偶然看到“知产力”推送的“胡辣汤协会商标维权案引发的几点思考”一文,这篇文章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分析示例,在思考推文里提到的“被诉侵权人可以提出的抗辩理由”时,我总结出,分析侵权抗辩时要从“否定权力基础、否认侵权行为、主张法定抗辩事由、主张默示许可”等角度出发,而非仅限于“主张法定抗辩事由”。
(3)学习方法:知识产权法的学习方法不同于刑法,由于知产知识点比较少,知识体系也没有刑法庞杂,所以所有知识点都应当全面掌握,环境法也是如此。
知识产权法的知识体系可以依照李琛老师《知识产权法关键词》的目录来建立,即总论、对象、归属、内容、取得与消灭程序、行使、限制、救济这8个方面。对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定位,都要回归到体系。如“信息网络传播权-著作财产权-知识产权的内容”。该知识体系贯穿知识产权法学习的始终,许多知识点都可以依此进行梳理,做到毫无遗漏,在需要到对概念/制度进行对比时,体系自身就是思考角度,如比较作者权体系与版权体系的区别、整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修法内容,都可以从对象、归属、内容、取得与消灭程序、行使、限制、救济这7个方面逐一思考。
最新修法内容非常重要,对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修法的内容、意义需要全面掌握,不可轻视任何知识点,尤其不要单方面认为某些知识点比较偏、没有考察可能性,须知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带来沉痛的代价。由于初试的历年真题中尚未涉及过“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相关内容,因此,初试复习阶段我没有专门对该章节知识点进行学习。
可以按论述题、法条分析题、案例分析题这三大类分别梳理初试真题答题思路。论述题比较侧重记忆,很多题目属于如果考前没有背到考场上基本也只能胡编乱造;法条分析题要学会拆解概念、发散思维;案例分析题侧重分析思路,需要多总结归纳。如,我考前对案例分析题中可能涉及到的“知识产权侵权判断”的答题思路做了总结,以信息网络传播权为例,分析案例时候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有了考前的总结,考场答题会更加得心应手,不至思维混乱。
6、环境法
(1)参考书:(我买了很多本)竺效《环境法入门笔记》2018年修订版(现已出版2020修订版,后期学习使用最新版)、汪劲《环境法学》第四版、人大蓝皮书《环境法》第五版、人大蓝皮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四版
(2)公众号:竺效的环境法课堂、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生态环境学习等
(3)学习方法:一开始,我把4本教材全部看了一遍,但思路反而越发混乱。建议大家可以以人大老师的教材为主,初期学习择一本蓝皮书即可,然后利用竺效老师的入门笔记整理知识框架、背诵,汪劲老师的红皮书内容详实,可作为字典使用,查找学习过程中感到疑惑的知识点帮助理解,还可以作知识补充。如公众的环境权益及相关理论、环境费和环境税、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等知识点,都可以在汪劲老师红皮书中补充学习。
环境法学习过程中感觉最难,但也最重要的是整理出清晰的知识框架。在学习完4本参考书后,我曾按法理学知识体系整理出环境法知识框架,示例如下:
每轮复习前,都先回顾一遍学科知识体系,有助于高效学习。
备考时,我在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法部分花费的时间精力很少。环境法常规重点:环境法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环境侵权、环境行政中的环境监管体制改革、环境司法救济(环境私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等,应当全面掌握。
环境法学习需要结合法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0修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2020.12.23修正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
答题时,对任何一个问题的解释最后都要回归到该科目基本原则。如,在论述公众的环境权利中的参与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等问题时,最终都需要回归到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
环境法的学习需要关注热点,如民法典绿色原则、环境法典的编纂、环境监管体制垂改等,可关注有关公众号在备考这一年中反复推送的环境法问题,我考前还学习了竺效老师、吕忠梅老师最新发表的论文。
7、专业课背诵方法
(1)对着思维导图背诵
(2)关键词抄写+默写法。刚开始背书时,我也曾和大多数人一样,捧着书本读一早上,读到嗓子都哑了,但书上的内容并没有记进脑子里,而且我自己在大声朗读和口头背诵时很容易走神,写字时就不会,写的时候嘴巴也可以跟着念,并且大脑是时刻在保持思考的,大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探索适合自己的背诵记忆方法。不论是一开始的学习阶段还是后期的背诵阶段,都需要勤于动脑,真正将知识内化,有时我们听到非法学专业的同学说“法学生的学习就是在背法条”,觉得很不服气,自认为并不是法条背诵机器,但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却往往容易不自觉陷入“死背书”的陷阱。
理论法学在理解的基础上更侧重反复记忆,应用法学在理解的基础上更侧重运用,甚至可以用分析题目来替换背诵。
检验背诵成果最好的方式就是合上书本,在脑海里回顾学科知识体系和具体的知识点,看看思路是否清晰,也可以在纸上画知识框架或者默写知识点关键词。
8、模拟
重视考前模拟,且每次模拟都需要计时。考前我模拟了近三年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真题,一共6套,一次3小时。会明显发现每次模拟都在进步,前两次模拟我压根写不完题目,限时3小时,但我花了4个多小时才写完,对自己写下的答案也很不满意;第三、四次模拟勉强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写完了;最后两次模拟甚至有更加充裕的时间进行构思。
模拟时就可以有意识地注重各科答题时间的分配,理论法学中,一般分配给法理学的答题时间最长,可能在60-75min之间,但尽量控制在80min以内,否则会严重挤占法律史和宪法学的作答时间。
七、其他
(一)学习软件推荐:
1、时光序
朋友推荐的学习app,比较钟爱这种可以同时解决多种学习需求的app。
“倒数纪念日”可设置备考中的重要时间节点的倒数日,增强进度把控意识;“番茄专注”功能,在做题时用“正计时”记录做题时间,真题模拟用“倒计时”;“锁机”可以控制玩手机;在“日记”中记录备考时小心情。
2、幕布/ XMind
做思维导图是我在备考中各科通用的学习方法。考研政治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梳理史纲中的时间线和重要会议、领导人著作;考研英语可以制作作文模板导图、多义词和近义词笔记等;专业课利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体系(如前文中环境法学习方法的示例)。
制作电子思维导图更加便捷,可以随时添加、修改,并且存放在手机上也便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二)研友
我在备考过程中不太习惯长时间和研友同进同出一起学习,喜欢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考研备考期间,也基本只同朋友交流生活问题或者学习方法类问题,如高效背单词的方法、背书方法,而尽量避免谈及学习进度问题,以减少双方的焦虑感。
秉持着“效率为王”的原则,遇到有疑问的专业课问题,我也更倾向于直接向老师请教,与老师交流想法。日常学习中可以多与同学探讨,但考研备考中讲求学习效率,向老师请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优质的答案,不过每次提问前最好都先自己充分思考,提问时先阐述自己的想法,再提出问题,也有利于老师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回答。
(三)复试
初试结束意味着一场长达好几个月的马拉松暂时到达休息站,想要好好休息、放松一下的心情在所难免,但大家尽量在年后就要逐渐开始恢复学习状态,而不要一直拖延,等初试成绩出来才开始疯狂学习,切忌摆烂。我在初试结束后的学习状态就一直不佳,所以初试与第二并列,排第三,但复试加权后滑到了第五,希望每位能够进入复试的同学都能够珍惜机会,以出色的复试成绩为整个考研历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八、结语
回望整个备考过程,发现自己在备考阶段对能否上岸的结果和报考人大所面临的压力其实没有特别清晰的认知,比较糊涂,甚至是后知后觉,只是觉得自己当前应该做并且能够做的无非就是专注于每天的学习任务本身。直到坐在专业课考试的考场上,收到监考老师发到手中的考题信封时,望着信封上印着的“中国人民大学”这几个字,才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的备考生活已经结束,最后的两场考试结束后,就将迎来一纸“宣判”,眼泪近乎夺眶而出,一边狼狈地抹眼泪,害怕引起旁人注意,一边等待开考铃声。最后一场考试结束,整个人几乎是飞奔而出,有种说不出的畅快,每科都坚持答题到最后一秒,停笔时已近“江郎才尽”。
一路失去,一路拥有。备考期间受到过很多次打击,但也有幸得到许多来自亲友的支持、鼓励和温暖,后期每次感到压力很大时,亲人的理解和支持都带给我很大的安慰,也感谢一位特别的朋友,是他的鼓励、支持使我能够安心备考并一路走到终点。“考研”是2021的主旋律,备考的过程同样是收获和成长的过程,在此期间找到了各专业课的正确学习方法、确定了自己想要学习、研究的学科方向,也收获了自信。
作家王小波曾写道,“人活在世界上,需要这样的经历:做成了一件事,又做成了一件事,逐渐地对自己要做的事有了把握。”换个角度思考,人没有做成一件事,也往往是因为在此之前还未尝过成功的滋味,而在这次失败后又选择不了了之,所以永远等不到能站起来的那天,我将之理解为心理暗示的作用,对此深有感触,对于本科出身不太好的同学来说,也许高考成绩不理想是没能做成一件事的开端,缺少“能做成”自信的我们更加需要通过理想的考研结果来为自己找回信心,迎接能继续做成第二件、第三件以及往后每一件事的可能。一旦选择了人大,落子无悔,便迎头向前,衷心祝愿每位有志于人大法学院的朋友都可以坚定自我、勇往直前,圆梦明德楼!
本文责编 ✎ Zorro
本期编辑 ✎ 小羊
推荐阅读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1:qmfmggwx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Fuermo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