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小镇做题家们”的成长进步,与有荣焉
原创文章,已得到独家授权,转载请添加公共微信“qmfmggwx2”进行接洽,取得许可后方可转载。对未经许可转载导致的侵权,本编辑部保留追究的权利。
作者简介:青仲平,青苗法鸣编辑部重要评论。
“有题可做”就是希望
有一段时期,我们唯“成分论”,“成分”是人生发展进步的前提。
1977年,恢复高考。从雪域高原到戈壁大漠,从东海之滨到珠江两岸,从城市工厂社区到农村田间地头,忽如春风一夜,吹开了广大青年人的“希望之花”。尽管最终录取率只有5%,但这场冬天的高考,吸引了570万人参加。
著名刑法学家陈兴良老师77年考入北大法律系之前在县公安局做文员;1978年,在咸阳棉纺织厂当了七年搬运工的张艺谋被北京电影学院破格录取;担任过财政部长的楼继伟则是在78年以首都钢铁厂工人的身份考入清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80年,经历2次名落孙山的俞敏洪考入北大......
一代国人的命运就此峰回路转,在个体命运跌宕起伏的背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艰难转身的波澜壮阔。
如果说七八十年代的高考,因为较低的录取比例,选拔的是天赋较好的精英。那么,随着90年代中后期的扩招,平民子弟、天资一般靠努力上大学的人则越来越多,著名的“高考工厂”衡水中学与毛坦厂中学正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一部分幸运的“小镇做题家”靠自己的辛勤努力,考上名校,从农村来到城市,从中西部来到一线大都市。还有一部分“小镇做题家”则需要进入“高考工厂”进行“深加工”,因为他们是初次高考的失利者。
有人批评“高考工厂”泯灭人性。可最为讽刺的是,恰恰是这些被称为高考工厂的地方,使无数平民子弟避免了进入工厂、返回农村的命运;也恰恰是这些被认为消灭人性的地方,让人活得更有尊严,更像人样。
毛坦厂中学的每间教室都有监控器。但有人说,高三复读期间,没有老师的监控器,只有上帝的望远镜。每一个寒门子弟,都想离上帝近一点,或许毛坦厂可以帮到他们。
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创办的华坪女子高中,每天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吃饭只有10分钟,张校长会拿着大喇叭催促他们跑着吃饭、上厕所。她说:山里的教育,不像城里想的那么简单。因为,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想接受同等的教育根本不可能。读书,对于我们这群孩子100%重要。她只能读书才走得出去,不读书她没有办法。因为有争议的时候,他不了解山里孩子什么状况。没办法的办法,只能这种选择,靠这种填鸭式的、耗时间的,撵上她们学习十几年。
“高考工厂”,会伤害学生们的天性和身体健康。但是,如果没有“高考工厂”,无形的伤害可能会更加深远。尽管,我们很多“小镇做题家”操着蹩脚的英语,自我介绍时略带羞涩,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才艺,没参加过夏令营和游学,距离素质教育也很远,但是他们绝不会因此而责怪母校,如果不是母校的“残害”,他们连认识到差距的机会都没有。
高考,历来都是一场选拔性考试,实质上承担了社会阶层分流与资源配置的重要功能。高考就是一场残酷的社会竞争。我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对教育充斥着“理想主义”的呐喊,不能说别有用心,只能说没有换位思考。“小镇做题家们”提前通过中考、高考感受到社会的残酷与现实,否则等一切尘埃落定,在现实社会接受毒打,岂不是掩耳盗铃。
为什么擅长做题?因为,做题是十几岁普通家庭少年参与社会竞争最低的门槛。学习是脑力劳动,但是“小镇做题家们”把刷题变成体力劳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弥补种种先天不足,有机会真正一搏。好在上天公平的是,在身体健康方面,似乎没有明确统计数据表明存在贫富差别。所以,体力、熬夜、反复刷题、拼命记忆,成为大家的唯一资本。
其实,都是“做题家”,我在向阳屯,你在中关村
光鲜的履历,都是家庭的实力。每每曝出:某教授的孩子10岁就有发明专利、核心论文;某富商的女儿小学就开画展、办演唱会。琴棋书画,样样都会,并不是素质教育,只能说是富裕教育,这是培养方式的不同,本质都是训练。
海淀父母,被网上认为是国内最鸡娃的一群人。奥数班、科创班、外语班、早教班,旁听的父母比孩子学得更认真。相比“小镇做题家们”,海淀孩子们的补习班和练习题不会少、只会更多,只不过因为种类丰富,所以看上去没有“一根筋”,而是全面发展。他们也搞题海战术,也拼命刷题,并伴随着一小时上千元的培训费消耗。他们也会选能考得更好的中学,比如西城的德胜学区、月坛学区,海淀的万柳学区等。毛坦厂的父母会租房陪读,把饭送到学校门口;而北京鸡娃家长们会努力赚钱、贷款买房,把上千万甚至几千万的家搬到学校门口。都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孰优孰劣?
“小镇做题家们”还被广泛诟病:只会做题,上了大学综合实力差距就出来了。实事求是,这方面情况会存在,但是会随着融入、努力而有所减轻。本来就是阶层跨越式的流动,还想面面俱到,全面赶超?我想,“小镇做题家们”本就没有这种想法,他们坚定而踏实地努力着,只求再进步一点。因此,这种比较,纯粹是无稽之谈。
再来看,经过钢琴十级训练,拿过围棋大奖,破解奥数难题的同学,多少是兴趣爱好、人生追求,多少又是简历包装、升学答辩需要、留学材料完整,最终在工作中和后续的人生道路中,也很少用到这些。换个角度,同样没什么用,是不是“小镇做题家”的成长更加绿色经济。
乌鸦嘲笑猪黑,其实都差不多。
“小镇做题家们”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什么要落实新型城镇化,为什么各城市都在拼命抢人?
谁是落户城市、买房成家、生育二胎的主力?正是“小镇做题家们”。从乡村来到城市,从小地方来到大都市,一切为零、白手起家,他们是最勤奋的,因为无法借力;为什么面对996的“福报”而不敢辞职,因为房贷、车贷、孩子、老人;这样的奋斗和消费过程,注定了他们是生产力的推动者、消费力的增长者。相反,上辈或者祖辈已经打下基础的,状态会有明显差别。
在过去,因为工商品和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乡村默默为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小镇做题家们”不仅为城市创造财富,还把乡村家庭的微薄积蓄通过买房、消费转移到城市中来。他们缴纳了足额的养老保险金,但是父母们每月却只有百余元补贴。这是不是新型“剪刀差”?
如果说,注定有人要为发展作出牺牲、奉献,那么,能否在真诚接受、善意对待,而非恶意贬损、随意嘲讽。
助力“弯道超车”,感受蓬勃力量
能考上985、211名校的“小镇做题家们”还算很幸运的。很多拼尽全力,就考了个普通高校,或者说直白一点,中西部二流院校的,更是处在“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这一尴尬境地。
他们最大的感受便是:一路走来不容易,既有爬坡过坎往上走这种客观存在的阻力,也有各种隐性的障碍,导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不完全匹配。特别是一些来自中西部高校的同学,信息获取的客观壁垒就更强了。
现在,“小镇做题家”现象从高考延伸到了考研。有的人批评:只为了考研、考公而看书,又像回到了高中一样;分不清什么对成长发展最为重要,山猪吃不了细糠。
仔细想想,山猪不是吃不了细糠,是心里明白:细糠虽好,但终究还是要回到山上吃野草,吃惯了嘴就麻烦了。谁不想辩论场上风云争霸,谁不想小树林里花前月下,谁不想社团活动花落我家,谁不想钻研学术论文大把,但是想想转瞬即逝的四年,想想工作的门槛、职场的现实、家庭的期待,只能放下理论拿起申论。生存下去,比父辈更好地生存下去,是最迫切的希望!
这些年来,我们搜集、推送了几十所院校几百份考研升学经验贴,整理了诸多真题、数据和方法,开展了上百场次、累计覆盖2万余人次的讲座和一对一咨询,就是想让“小镇做题家们”在进入大学后,不至于没题可刷而无所适从,不至于因家人对学业职业的不了解而倍感迷茫,不至于因地理位置闭塞而信息闭塞.....
我们深知,脱离生存谈发展,是流氓逻辑。人参虽好,绝不能当饭吃。
很多读者写道:
“青苗法鸣陪我走过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尘埃落定,我想将经历的汇报给你们,也给自己一个交待。”
“这五年我自己也经历了考研、复试被刷、重新二战到现在研一在读,但每个时期青苗的一些推送都会给我带来一些思考,一些不同的视角,我热爱这个平台。”
“青苗法鸣于我而言,可以说影响了我某些重要的决定,譬如考研择校,这个目标的确定是看完《法学考研别光盯着五院四系》这篇文章。”
“当然,我也知道既然有向上走的目标的话还是要沉下心来付出相称的努力,我会好好努力的,不想学的时候就要想想今天的咨询,我感觉师兄你已经成为的虚拟偶像了,也很温柔,就觉得自己也要好好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信任与感动,也是一场双向奔赴。每每看到这些留言、反馈,便会笃定我们搭好互联网平台,助力大家“弯道超车”的信念。
能见证各位踏实努力、目标明确、独立自主“小镇做题家们”的一次次成长、进步,我们三生有幸、与有荣焉!
优质笔记&专业咨询
请点击青苗法鸣小程序
青法在线向全体青年学人进行长期征稿
1.长期征稿:包括但不限于各类经验贴(如考研、法考、保研、外语学习、校园竞赛、求职实习等)、学习心得类文章( 如笔记方法、考点总结等)、实务类文章(如办案手记、法律检索技巧等)以及信息整理类原创文章(如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就业趋势判断等等)。
2.优质选题:
研究生选导师经验;
课题申报、结项经验;
模拟法庭、创新创业、科研立项等经验;
实习投递经验、工作心得;
毕业生选调、考公、律所/央企求职、面试经验;
就业形势与职场新人思考感悟;
保研夏令营、九推备战经验;考研公共课高分备考经验;考研保研数据及案例分析;出国留学申请、就读心得体会;专业学习、校园生活、期末考试逸闻趣事;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学习方法。赐稿邮箱:qmfmbjb@163.com。稿酬等详情信息请见:征稿|经验分享与数据分析,服务法学生成长
本文责编 ✎ 确幸
本期编辑 ✎ Jua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