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乘风破浪的产品 | 电子封装产品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三环文化
2024-12-06


「三环文化」最新栏目上线!

《乘风破浪的产品》

带你走近三环集团的产品故事

一起感受「三环制造」的魅力~

...



01  指尖上的芭蕾

电子封装(PKG)项目组成立初期,设备和场地都是向公司各个部门借用的,成员们“东拼西凑”,凑出了一条实验线,几乎所有的生产工序都得由自己动手操作完成。


当时的表面贴环工序尤其耗时。可伐环尺寸小,产品排布密集,布好1bar产品要耗费一个人接近1小时的时间。而修环是个堪比绣工一般的细活,对可伐环偏移的尺寸偏差有着苛刻的要求,员工只能借助显微镜,小心翼翼地将其位置修正。



尽管如此耗费心血,贴好环的半成品放进钎焊炉里烧结后,却还是以失败告终——环没有焊上!突然有一天,烧结出来的产品中有1bar产品的环成功焊上了,项目组成员们欢呼雀跃,晚上还纷纷相约一起庆祝。


然而第二天,烧结出来的产品又出现了焊接不上可伐环的问题。小组成员开始反思,并外出学习相关知识,才意识到前期一直忽略了可伐环的焊料面。


由于未对正反面进行区分而导致了前期所有的失败,而那1bar焊好环的产品仅仅是一个概率极低的巧合,一个成功的错觉。


找到问题的根源后,项目组成员开始注意区分银铜焊料面:布环时,先区分焊料面,再进行贴装,贴环工人们在显微镜下边看产品边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可伐环摆正。当时的手工布环、修环,耗时耗精力,但是精度方面却完成得很好,被誉为“指尖上的芭蕾”。


02  应用检验效率的变革


2008年6月,在成立2个月后,电子封装事业部陆续收到订单,生产模式从研发人员的“全权负责”,迈向产线化。


封装产品对精度和缺陷要求极高。当时的质量检验,只能依靠人工使用显微镜进行检查。人工检验用眼的强度大,易出现眼睛疲劳的现象,所以当时每个检验人员都配备了滴眼液,以至于今天还流传着当年检验班人员的“显微镜、镊子和滴眼液”老式标配三件套的传说。





这样的检验方式,极大地限制了生产和销售。为此,管理人员开始想方设法地降低人工检验的难度,提升速度。所以,大家开始尝试踏上了“自动化”的道路。

2009年初,品管小组成员开始跟进自动外观检测机的调试进度。大家时常用肉眼观察显示屏,一次次更改参数,一次次验证产品的检验效果,在机器前一站就是一天。
而这样的状态持续了接近一年的时间。

2009年末,电子封装3225规格产品实现量产,订单量随之上涨,实现产品的自动检验迫在眉睫。


品管小组几人长期待在检验工序,周围检验人员们的难处,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看着一瓶瓶的眼药水,他们还是决定迎难而上,朝着攻克自动化的道路前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2010年4月,在无数次的校正参数和更改程序下,自动外观检测机终于能够满足电子封装产品的检验标准,大家心里的一颗石头终于落了地。


经过自动外观检测机的样品多次出货给客户,未接收到外观不良的反馈,为后续扩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此后,出货产品的外观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产品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次次更新迭代是无数技术人员日以继夜奋斗、创新的成果。时至今日,三环集团的陶瓷封装基座产销量位居全球前列,为全球少数供应商之一,陶瓷劈刀实现从材料到工艺生产的独立开发,率先实现本土化替代。


时代的发展及行业趋势的变化为我们创造了更多挑战和机遇,公司的产品创新需要每一位努力奋斗、矢志创新的三环er。也让我们一起期待,大家在公司实现自我价值,为公司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下一期《乘风破浪的产品》

大家还想了解哪些产品的故事?

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

...





编辑 | 宣传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三环文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